江家食肆经营日常 第67节

  她就真不明白了,傅怀瑾揪着这事儿不放到底是想干嘛?难道这事不是他占便宜?他就应该把这事当做没发生才对啊!
  不然他想要怎么跟邵姑娘解释?
  这家伙不会吃着碗里的还想着锅里的吧?
  瞧着也不像那样的人呐?
  算了算了,这事还是得想办法混过去,总是这样可不行。
  总算是把人给送走了,江孜安安心心的坐在自家院子里打了个哈欠,决定睡个已经不是午觉的午觉了。
  江母也没管她,只是注意着时间不让她睡太久免得到了晚上反而睡不着,心里还在琢磨着傅怀瑾的心思。
  作为长辈,作为过来人,她在旁边看得很清楚,这位傅小公子估计是真的对阿孜起了心思,可到底是什么时候的事呢?
  今天早上在驴车上,她追问了晓静许久,也知道傅公子跟阿孜其实私底下压根没怎么接触过。
  可怎么就?
  哎,真要说起来,如果不是傅公子这身子骨不好,这门亲事说起来也是顶好的。
  至于自家闺女,她也是了解的,瞧瞧她一天到晚的多惦记着给傅公子安排吃食,怕是对傅公子也动了心思,就是还没绕过来,还真以为自己只是在感谢傅公子的帮助呢?
  而且,那一晚……那一晚竟然还把人家傅公子给轻薄了……这可真的是……
  江孜那傻丫头还以为自己装得挺像,什么喝醉了啥也不记得了,那心虚都写脸上了,也就阿谌心大没瞧出来,傅小公子肯定也是察觉出来了,只是没直接戳破阿孜罢了。
  你说阿孜喜欢的要是晓毅该多好啊?知根知底的。
  偏偏喜欢上了傅小公子。
  确实,让人从他们俩之间选一个,那大概率也是选傅小公子,无论是相貌才学还是家世,傅小公子远远超过晓毅。
  可他身体不好啊……要是阿孜嫁过去就……那岂不是得苦了一辈子?
  江母一个人坐在那里唉声叹气的简直是把什么江孜将来要经历的苦难都想了一遍,心情越发压抑,连晚饭都只是浅浅的吃了两口便放下了筷子,差点没把江孜和江谌都急死了。
  “娘这是怎么了?半碗饭都没吃完,可别又是不舒服不跟咱们说,到时候反而病得严重了。”江谌内眉头皱得紧紧的,江孜也是有些奇怪:“也没发生什么事啊,不行,咱们得去再瞧瞧。”
  江孜和江谌也没心思吃饭了,直接去了江母卧室,问了又问,几乎快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了,得出的结论就是——江母确实没什么事。
  “所以娘到底在忧心什么?连饭都吃不下?”
  两人同款疑惑,却得不到答案。
  第176章、中元节(一)
  很快,江孜就觉得自己找到了答案。
  因为马上就是中元节了——她娘定是又想起了爹爹。
  至于真的假的?那不重要了。
  不过距离中元节还有三四天,江孜又在方山村呆了两天,在中元节前一天,江孜去了趟镇上,在食肆呆了半天,理了理于晓静这五六天的账——做得可要比江孜想象中的好,于晓静扬起下巴说自己可是江姨的得意弟子,可把她得意坏了。
  除了查账,江孜还被那些食客们逮着了,主要是她好几天没来,食肆里就没上过新菜,都是之前的菜式轮着上菜单。
  “而且做出来的菜呀,明明都是同一道菜,可就是觉得不是那个味儿。”
  “是啊是啊,江姑娘今日既然得空来了,不打算亲自下个厨?你做哪道菜,我肯定点!”
  “对对对,我也要,我可念着江姑娘做的青椒酿肉许久了。”
  热情食客们是无法拒绝的。
  午膳时江孜便做了那道青椒酿肉,她自己也是极其喜欢这道菜的,肉馅鲜嫩多汁,青椒炸出虎皮,酱汁浓郁入味,用来拌米饭简直是绝了——不少食客们会用青椒酿肉来拌米饭还是跟着江孜学的呢。
  “青椒酿肉里最主要的就是肉馅的调味和料汁。”
  “肉馅里面要加一个蛋清、然后就是葱末、姜末、米酒、酱油、红薯淀粉和少许盐,往一个方向搅拌上劲。”
  “料汁也简单,就是盐、糖、酱油、米酒,最后加一勺淀粉,半碗清水搅拌均匀就可以了。”
  江孜一边说一边直接用手将青椒掰开,挖掉里面的辣椒籽,将肉馅塞进去,然后放进油锅里小火慢慢煎:“有肉馅的这一面先煎,这事为了定型,定型后翻转青椒,将青椒煎至焦黄起了虎皮,再倒入料汁煮至浓稠收汁就可以出锅了。”
  林荷与赵玉梅就在旁边仔细学着——刚来到江家食肆的时候,她们还觉得东家是个小姑娘,厨子能好到哪里去呢?结果当晚一道奇奇怪怪但味道却极好的紫果西番莲鸡爪就让她们震惊了。
  生吃的果子竟然能与荤菜一起做成一道美食。
  令她们想不到的可不仅次而已,虽然没有真正跟着东家学过做菜。可是张宁宁教她们那几道菜式时就说了她也是跟着东家学的——好几道菜式其实也不过是家常菜样罢了,可就是凭借一点儿别人都不知道的小技巧就能让那道菜变得更好吃,就真正是不简单了。
  而且……竟然还全都教给她们了。
  一门手艺可不是那么好学的,而且还专门教给她们?东家的信任令她们更是高兴。
  可惜她们来到食肆的第二天就没在见过东家了——听说她很忙。
  不过今天既然来了她们当然不愿意放弃机会,都围在她身旁学习。
  至于肖茹,或许年纪小也没想那么多,而是站在灶台前专心的盯着她的蛋羹,等到可以出锅了的时候就两眼亮晶晶喊着蛋羹好了,一直侯着的周吴都不等催促就立刻端着托盘去上菜了——如今肖茹做的这道蛋羹可是受不少人喜欢,还在江孜的提醒下她还自己研究除了虾仁蒸蛋、肉饼蒸蛋,是个厉害的小厨师呢。
  江孜来镇上是有任务的,她得去买些纸钱香烛为中元节做准备。
  谁曾想镇上是真的小啊,好巧不巧的……江孜遇到了傅怀瑾。
  不只是傅怀瑾。还有齐叶、乔珉暄……以及那个漂亮得让人经验的邵雪枝,她就站在傅怀瑾身旁,微微仰着头和傅怀瑾说话,傅怀瑾同样低头,嘴角明显有勾起的弧度。
  啧,还真是一副男俊女美的绝美画卷呢。
  可是她瞧着怎么就有些气短呢?
  或许是人美但是这街上人太多太繁杂了吧。
  “那边的摊上做的金元宝不错,咱们去买一些。”江孜收回视线,拉着想要往他们面前凑的于晓静拐了个弯——那是位秀气小姐姐摆的摊,纸钱做的莲座和金元宝都十分精致,价格也便宜,于晓静一下子被吸引了注意力,拉着江孜直接把整个摊位包圆了。
  说是说包圆了,其实这摊位上的东西已经卖得差不多了,她们买的莲座和金元宝刚好够江家分一分,还有香烛纸钱也一同在这里买下了。
  “既然买完了,咱们就回家吧。”江孜小心的将东西放进竹筐,叫上于晓静就回去,于晓静还有些不大高兴的嘀咕:“咱们可是难得来逛一逛,你着什么急?”
  虽然这样说着,她还是乖乖跟着江孜往回走。
  着急?她不着急的,她就是不想跟傅怀瑾打照面,人家这不是正陪着邵姑娘逛街逛得正开心么?
  想到这里,江孜还是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正好对上傅怀瑾的目光,她微微一怔,很快就又扭头回去,挽着于晓静离开了集市,连食肆都没回,两人就手挽手,背着竹筐往方山村去了,自然是不知道傅怀瑾后来又去了趟食肆——可这重要吗?江孜觉得不重要。
  现在重要的是中元节。
  所谓中元节即是鬼节,传说七月半时地官大开地狱之门,地鬼可回家见亲,享人间供奉,人们则需要摆上贡品祭祖,并且烧纸给亡故的亲人祖先寓意送钱给祖先和亲人,还有部分地区的人还保留着放河灯的习俗。
  中元节当天,江谌就把江源接回来了,私塾也放了一天假,江孜早早就起来准备祭祀的贡品,其实也简单,就是些江孜自己做的各种糕点,再又备了些水果和酒水。
  江家本就是逃难来到方山村的,祖坟早就在没了,祭祖也不过只是表达一下身为晚辈的孝顺,就是不知道那些祖先们还能不能收到便是——心意到了便好。
  一早先在家祭祀祖先,江母就亲自挑了几样江父喜欢的糕点,其中还有她特地早起做的桃酥,江孜都只是打了下手——江母说江父最喜欢吃她亲手做的桃酥,江孜也尝过,味道确实很好。
  除了糕点,江母又带了厚厚的几叠纸钱,生怕江父在下面钱不够花似的,在家忙忙碌碌准备了许久这才带着江孜和江谌还有江源一齐去坟山上探望江父去了。
  第177章、中元节(二)
  方山村故去的人都被埋在后山旁边的一座坟山上,坟山主要是方山村本姓的祖坟,好一些的位置早就被方家本姓村民们选好了,剩余的位置要么太偏要么太高,总归是不方便的,不过江父去世也是近几年的事情,虽然好一些的位置不好找,但运气也不错,就在半山腰的位置,不算偏僻,路也不难走,隔了百来米远还有一大片的竹林——真要说起来,风景还不错。
  今天是个不错的天气,不如往常那般闷热,山上还有些微风,倒觉得凉爽得很。
  江父的坟很简陋,小小的土堆,只有一块木制的墓碑,经过几年的风吹雨打,木头的边边角角都有些腐朽,隐隐泛着绿色,许是被风带来的草种落在上头,悄悄的生根发芽了。
  江母将带来的瓜果糕点都摆在了江父的坟前,伸手摸了摸那块墓碑,还没说话,眼眶先红了,哽咽了半天也只是说了句:“阿阳,我们来看你了。”
  上了私塾的江源虽然偶尔还有些小孩子气,但是正事面前就越发显得懂事稳重,这个时候江孜和江谌都没说话,他便已经走到了江母身边,扯了扯她的衣角:“娘,你要开心,爹爹见了才能放心。”
  “是,我们阿源说得对。”江母忍不住笑了一声,眼泪随着她的笑容落下,又很快被擦去,江孜上前将手上提着篮子递到江母面前:“娘,咱们先给爹爹烧些纸钱,其余的咱们慢慢说。”
  纸钱一沓又一沓的十分厚实,江母抽出一小叠放在一旁同江孜说:“这些一会在旁边烧了,也让那些无无家可归无人供奉的可怜人也能在下头好过些。”
  说起来这其实也算是种默认的,地府大门打开,地鬼可回家见亲,享人间供奉,可更多的还是那些孤魂野鬼,没有供奉要怎么办?为了防止给亲人的供奉被抢走,就要在周围烧些纸钱,孤魂野鬼们得了供奉,自然就不会再去抢这人的供奉了。
  江谌没说话,他默默的盯着墓碑看了好一会,上前半步,微微俯身,伸手将坟前坟堆上的野草都拔了,扔在不远处,然后蹲下来,在墓碑钱的空地上点燃了香烛,又点燃了第一张纸钱——如果家中有长子长孙,焚烧纸钱必然得要由他们焚烧第一张,然后才是家中的其余子女——江孜向来是很厌恶这种什么都只能是儿子做,女儿家不能上族谱之类种种,如果不是江家早就没了祠堂祖坟,只是简单的在家摆了些瓜果糕点祭祖,不然她甚至都没资格出现在案桌前,更别提上香了。
  只是在这个对子女子不够包容的年代,她即便是有再多的不满也只能忍耐着——好在江家并不是那般迂腐可笑的人家,某些小事情她便也就当没看到。
  毕竟这个时代的主流便是如此,她改变不了。
  江母准备的值钱可不少,光是焚烧就好了不少的时间,江母一边往火堆里放着纸钱一边说着话:“以前你总带着阿孜看些杂书,我还老抱怨你带着丫头一起不务正业,谁想到反而因为书中那些吃食方子赚到不少钱,阿源上了学堂,江谌也有本钱拿货当货郎,如今家里好过了许多,都是阿孜的功劳。”
  江孜在一旁听得心虚,连连在心底默念:“虽然我不是原来的江孜,我也不知道原来的江孜去了哪里,或许我到了她的世界,她到了我的世界,总之……我已经把这里当作自己真正的家,我会跟原来的江孜一样孝敬母亲,尊重兄长,疼爱弟弟。”
  真要说起来,江孜从来都不是一个信鬼神的人,可是一场穿越让她跨越了几千年来到了过去——不,这里并不是过去,因为在她的世界里,古代的朝代中压根就没有一个大华朝,或许她不仅仅只是跨越了时间,还跨越了空间。
  总之,现在由不得她信不信的,她已经在这里了,多和江阳说几句,对她来说也没什么——而且她是有着原主的记忆,她能感受得到江阳对原主的疼爱,那种感受让她也有些感触,江孜甚至在想——她也有原主的记忆,或许其实她就是原本的江孜呢?只是一夜醒来多了现代的记忆罢了。
  算了,有些事情哪有这么容易得到答案的,现在过好每一天才是最好的。
  江母还在那边絮絮叨叨的说着,江谌和江孜偶尔也跟着说几句,只有江源其实是有些茫然的——江阳去世的时候,他还才出生没多久,还没到记事的时候,长大些了,就被村里那些都还不懂事的孩子们嘲笑没有父亲,回家哭过几次,后来他也不总跟着他们出去玩了,因为他大了懂事了,知道娘亲身体不好,姐姐很辛苦,她要留在家里帮着姐姐做事。
  父亲这个词对江源来说很陌生,在家的时候也不怎么敢提起,他虽然小,但也知道只要提起父亲就会让娘亲难过,甚至他还很讨厌七月半的时候来山上祭拜,因为在他的记忆里,只要是上山祭拜,娘亲总是会难过好几天。
  可是如果他不肯来祭拜,娘亲会更难过。
  五岁的他真的不懂——这是他的爹爹吗?为什么要让娘亲那么难过,为什么他不回家却躺在脏兮兮的泥土里。
  可是他也不敢问娘亲,可是问了阿姐,阿姐却只说等他再大一些了就能明白了。
  “阿源,现在你不懂的,以后都会懂的。”江孜瞧着江源神游了一般,笑着捏了捏他的脸,想起了他昨天晚上偷偷跑到她的房间小声问的那些问题,难免有些感慨,塞了几张几张纸钱给他:“来,给爹爹烧些纸钱。”
  江源照做了,小心翼翼的看着那摇曳的火苗,不明白——把这些纸钱元宝烧给爹爹他就能有钱花了?为什么不能留下来自己用?这样阿姐和哥哥就不需要那么辛苦的挣钱了,他真的有好多不懂的,为什么书上都没写呢,他一点也不想等到再长大一些,这些他都想知道,等他回私塾了是不是可以去了问问夫子?
  第178章、中元节(三)
  山上祭拜的人很多,到处是焚烧纸钱香烛的味道,闻久了让人有些不太舒服,再加上临近午时,越发的炎热,即使山上的微风也没减轻几分热意。
  “行了,时候不早了,咱们该回去了。”江母捂着口鼻轻咳了几声,深深的望了一眼墓碑,在江孜的搀扶下转身下山,江谌牵着江源走在后头,一路走着时不时还会遇见几个村里来祭拜的人,大家也没有什么寒叙的心情,简单的打了招呼就擦身而过。
  回到家中,江母就揉着额头被江谌和江孜一左一右的扶着回了房间,江源听话的跟在后台,拿着书,又搬了板凳坐到了床边,乖乖的仰着头看江母:”阿娘,我坐在这里看书陪你。”
  “乖乖的,阿姐去给你做好吃的。”江孜摸了摸他的脑袋,又询问了好几次,确定江母真的只是因为这一上午爬山下山的情绪又有些不稳所以有些疲累罢了,她和江谌才放心的出去了。
  江谌见家里的柴火不多了,同江孜说了一声便背着竹筐往后山去了,江孜则进了厨房去准备午饭。
  今天是中元节,江母昨儿就让江孜去买了一只鸭回来,早早就收拾干净吊在了水缸里。
  中元节得吃鸭子,鸭谐音压,寓意压住鬼魂,且老人常说祭拜祖宗时,所用的纸钱、衣物是要靠鸭子驮过奈何桥的,还有去世得祖先亲人若是想要度过奈何桥回家,也得要鸭子载着他们,于是活着的人就要送些鸭子下去,久而久之得就形成了传统,一到中元节,饭桌上就必然得有一道鸭子做成得菜。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