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沪上发家日常[弹幕] 第153节
“第三制衣厂的新负责人想请我吃饭?”
叶薇刚回到公司,秘书就过来敲门,说刚才第三制衣厂打来电话,说想请她吃饭。叶薇听完,面露惊讶地复述了一遍,又问:“他有说为什么请我吃饭吗?”
秘书说道:“说是为了赔罪,也想和您谈一笔生意。”
和叶薇一起走进办公室的黎欣闻言,纳闷问:“第三制衣厂的新负责人能和您谈什么生意?”
赔罪她能理解,虽然生产宝贝星球盗版童装这件事是郑勇组织的,但他代表的是第三制衣厂,这仇怨,也是两个单位结下的。
郑勇已经被抓,新来的负责人想和宝贝星球缓解关系,自然要承担起责任,代表第三制衣厂来赔罪。
可谈生意?
宝贝星球早就终止了和第三制衣厂的合作,他们还能谈什么生意?
想到第二制衣厂,黎欣猜测道:“我听人说第三制衣厂要不行了,没有订单开不了工,他们是不是也打算卖机器设备?难道他们新的负责人,想找您谈的是这个生意?”
“我倒是希望他们找我谈这生意,但……”叶薇摇头,“估计没有那么好的事。”
“不是卖机器设备,他们还能找您谈什么生意?”
话音刚落,黎欣想了起来,第三制衣厂能卖给宝贝星球的,还真不止机器设备,她脸色古怪问,“他们该不会是想把那批盗版童装卖给我们吧?”
叶薇耸肩:“嗯哼。”
“他们脸也太大了!之前生产我们公司的盗版童装,现在这条路行不通了,就想把童装卖给我们!真当我们公司任由他们摆布了?”
说着见叶薇脸色不像生气,黎欣止住声音问:“叶总,您不会真的愿意接手他们生产的这批童装吧?”
其实说起来,宝贝星球生产的这批童装不是不能接。
第三制衣厂毕竟给宝贝星球代工过,郑勇组织生产这批童装的目的除了捞钱,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想报复叶薇和王瑞珍,所以在质量上严格把关,生产出来的衣服不比以往合作的时候查。
叶薇让人买回的盗版童装,黎欣看过也摸过,她不得不承认,如果不知道那几件衣服是盗版,她会以为是自己工厂,或者代工厂生产的。
现在郑勇进去了,第三制衣厂又处于风雨飘摇中。
而众所周知,这批衣服是宝贝星球的盗版,其他童装品牌不可能要,童装连锁店也不可能接,再往下的个人店铺,则是没有这个财力。
也就是说,第三制衣厂的新负责人想出掉这批衣服,能找的买家只有宝贝星球。他们又急于回款,肯定不可能开高价。
说不定,他们能以和自家工厂差不多,甚至更低的价格,拿下这批衣服。
黎欣正想着,却听叶薇说道:“给第三制衣厂回个电话,就说我最近要出差,这个月都没有时间。”
秘书应声离开,黎欣却疑惑问:“叶总,您不要第三制衣厂那批衣服了吗?”
“我什么时候说过想要那批衣服?”叶薇反问。
黎欣愣住,回想一遍刚才的对话,发现叶薇确实没有明确表态,便说:“不要也好,童装厂的生产速度虽然没有那么快,但这次招工结束,产量应该够供给沪市六家门店了,要不要那批衣服,对我们来说确实没有影响。”
叶薇又说:“我也没有说不要。”
“那您刚才说……”黎欣想起叶薇刚才承认,希望第三制衣厂找她是为了谈机器设备,迟疑道,“难道,您想借着那批童装,谈机器转让?”
叶薇终于点头:“嗯。”
“但第三制衣厂不是没有卖机器设备的打算吗?”
“现在没有,不代表他们后面也不会有。”
近几年,第三制衣厂大规模更换过机器设备,而当时,制衣厂虽然已经开始接代加工,生意开始好转,但显然拿不出这么多自己更换设备。
为了筹到这一笔钱,郑勇将第三制衣厂的厂房抵押给了银行。
至于第三制衣厂家属院的房子,也在去年房改政策出台后,陆续卖给了厂里职工。制衣厂有了钱,却没有直接还银行贷款,而是由郑勇做主,把钱用来扩大规模了。
然后,就到了郑勇侵占国有资产的事情曝光,第三制衣厂的人冲进厂办财务科,发现账上根本没有多少流动资金。
也就是说,现在的第三制衣厂,除了机器设备,他们已经没有多少可以用来抵押的资产。
他们现在的情况,比前两年的机械厂更差。
机械厂就算是最困难的时候,土地和大部分厂房的所有权还是在的,而且机械厂虽然受到吴家兄弟的影响,名声也坏过一段时间,但商业信誉并没有受损。
此外,上级单位也愿意支持机械厂,所以他们派来了谢超,带着机械厂起死回生。
而第三制衣厂除了自己状况更糟糕,商业信誉还因为这次制售盗版严重受损,他们很难像机械厂一样转产其他商品,寻求新的突破。
何况,第三制衣厂的上级单位是沪市服装公司,不如机械厂的上级单位有底气。
而且这几年,沪市服装制造行业整体都不太好,年初第二制衣厂卖设备加裁员,服装公司都没管,这次第三制衣厂面临生死大关,他们肯定也无法给予太多支持。
没钱、没订单、没有多少可以抵押的资产,更得不到太多上级领导的支持,第三制衣厂怎么活下去?
既然活不下去,他们迟早是要抵押,或者卖掉机器设备的。
想明白叶薇话里隐藏的意思,黎欣犹豫问:“可是……您不担心时间拖长了,发生变故吗?”
叶薇刚才可是一杆子把时间推到下个月了,现在才月中,中间有半个月时间,什么都可能发生。
“如果有变故,只能说这批机器设备,命中注定到不了我手上。”
虽然嘴上这么说,但叶薇把时间推到下个月,并非是简单的听天由命,而是她知道,月底之前,第三制衣厂的新负责人不可能同意抵押或者卖掉机器设备回款。
就像当初谢超刚到机械厂,再缺钱也顶着压力不抵押最后的地皮厂房,被派到第三制衣厂收拾烂摊子的这人,心里也是有包袱的。
还没到困难的时候,他就着急忙慌卖机器,以后第三制衣厂能起死回生还好说,万一就此倒闭了,他就是最大的罪人。
好吧,也许位次能比郑勇稍微靠后一点。
可郑勇是罪有应得,而他是出事后被安排过来的,连正式调职都没有,他当然不甘心背锅。
那什么是困难的时候了?
叶薇认为月底发工资,是第三制衣厂要跨过的第一个难题。
这年头,国营厂拖欠工资其实很普遍,像前几年的机械厂,一拖欠就是三五个月甚至一年半载。
但其他国营厂能拖欠那么久工资,是因为厂子没出事,职工仍心存期待。
可第三制衣厂的职工为了工资,已经去厂里抢过一次东西,虽然后来又还了回去,但那是因为有人保证月底能正常发放工资。
到了月底,发现新领导说的都是屁话,他们的工资发不下来,他们能忍?
到那时候,除非服装公司拿钱补上第三制衣厂的工资窟窿,否则这机器设备,他不想卖也得卖。
虽然就算第三制衣厂的新负责人改变主意,宝贝星球也不是一定能拿下那批机器设备,但希望总能大一些。
叶薇说道:“我想要的是机器,他暂时想卖的是衣服,目标不统一,现在很难谈得拢,不如等能达成一致再说。”
……
虽然叶薇打着晾一晾人的主意,但出差这事是真的。
随着店铺越开越多,现在的分店选址和定设计方案,叶薇还能盯一盯,但后续装修,她很难亲力亲为。
尽管装修团队和游乐设备公司都是长期合作的,理论上来说能靠得住,但叶薇更相信自己,所以分店开业前,叶薇都回去检查一圈,确定没问题才会开业。
相应的,如果有问题,也会抢在开业前尽早解决,免得开业后出事,再后悔莫及。
最近,宝贝星期有四家分店陆续装好等待开业,因为这四家店分别在不同城市甚至省份,而这时候交通没那么便利,所以叶薇空出了半个月时间。
要是一切顺利,月底她也许能返程,要是不顺利,拖到下个月回来也正常。
为了避免耽误工作,出发前叶薇和王瑞珍见了一面,让她盯着第三制衣厂。
叶薇打的这主意,其实有些落井下石。
如果她针对的是其他制衣厂,王瑞珍可能觉得没什么,可她盯上的偏偏是她工作了十几年的第三制衣厂。
叶薇从王瑞珍表情看出端倪,止住后面的话说:“你有什么想说的,可以畅所欲言。”
“我……”
王瑞珍心里有些挣扎,良久才说:“第三制衣厂会倒闭吗?”
“我认为会。”叶薇肯定说道,“但我不认为第三制衣厂倒闭,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王瑞珍脸色微变:“叶总,我没有这个意思。”
“我知道你没有这个意思,但我也知道你在第三制衣厂出生长大,对厂子继的有非常深厚的感情,而厂子倒闭,跟你有些许关系,你心里难免自责。”
“叶总,我……”
王瑞珍抿唇,又有些不知道该说什么。
叶薇没有等她斟酌好措辞,说道:“但瑞珍,你要知道有郑勇这样的厂长在,第三制衣厂倒闭是迟早的事,而如果没有我们的介入,制衣厂未来的情况肯定会更糟糕。至于我现在盯上制衣厂的机器设备,算不算落井下石,我也认为不算,我最多是冷眼旁观了它的落败。但不冷眼旁观,我能做什么呢?拿钱填这个窟窿?”
王瑞珍摇头说:“那是个无底洞。”
“没错,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第三制衣厂是个无底洞,我手下这么多人,不可能随便发善心。”叶薇说道,“我能在第三制衣厂决定卖设备的时候,不故意压他们的价,就足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了。”
“我明白,”王瑞珍点头,又叹了口气,“我只是在想,制衣厂倒闭后,厂里上千号职工要怎么办?”
“总会有出路的,第二制衣厂已经组织三批员工下岗,他们的日子不也能过下去?”
叶薇不打算跟之前和第二制衣厂合作一样,大量接手第三制衣厂的下岗职工。
倒不是她对第三制衣厂的工人有意见,领导一声令下,普通职工是很难反抗的,毕竟大家都要生活。
可第三制衣厂工人太多了,加起来有一千多人,而童装厂加上最近招的职工,也不过两百来人。
从两百人的小厂,一下子扩大规模到千人大厂,跨度太大,容易揠苗助长,而且她资金也不趁手。
不过……叶薇说道:“何况,这次能从第三制衣厂手里买到设备,宝贝星球肯定要继续扩招,他们要是有意向,也可以来应聘。”
总而言之,第三制衣厂的机器设备有人接手其实是好事,尤其是像童装厂这样的本地企业愿意接手,对职工来说,其实不过是从一个单位,换到另一个单位的事。
反之如果第三制衣厂只是无限期停工,但又发不出工资,对厂里职工来说可能不如倒闭算了。
没有希望,他们才好去寻找出路。
想通以后,王瑞珍说:“这段时间我一定会好好盯着第三制衣厂。”
这一盯就是小半个月,月底发工资的时候,第三制衣厂果然闹了起来。刚开始,厂里新来主持大局的人还能忽悠过去,进了六月,安抚工作越来越难做,他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叶薇收到消息,赶紧让助理打电话到第三制衣厂,约人两天后吃饭。
第99章 突然的联系 被安排来收拾第三制衣厂烂……
被安排来收拾第三制衣厂烂摊子的人叫胡新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