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第一是关于袁术的问题。虽然名义上孙家军仍归袁术管辖,但袁术一直把孙策当作冲锋陷阵的工具。
一年前,孙策奉命攻下庐江郡后,袁术却违背承诺,把庐江太守的位置给了刘勋。这件事让孙策彻底看清了袁术的真面目。
现在孙策表面上还听从袁术调遣,实际上吴郡的官员都是孙策的人马,他不会再为袁术卖命。
第二是关于江东士族的问题。江东有四大家族:顾、陆、朱、张。这些家族在地方上势力很大,家族中年轻人都在各地担任要职。
比如张昭现在是孙策的重要谋士,还在教导孙权读书。陆家的陆康在庐江之战后病逝,他的孙子陆逊和其他族人现在住在吴郡。
孙灵建议要重点拉拢这些家族,特别是要派人去结交年轻的陆逊。
为了争取这些大家族的支持,孙策选拔这四大家族的子弟做官,给予他们丰厚的俸禄和特权。孙策还亲自拜访了四大家族,与他们推心置腹,表达了自己的决心与诚意。
这些世家感受到孙策的诚意与胸怀,纷纷表示愿意跟随孙策,共同建设江东。
孙家的江东霸业,就此拉开序幕。
孙灵在协助孙策治理江东时,发现官员和谋士几乎都来自世家大族。普通百姓整天忙于种地,根本没时间读书,更没钱买书学习。
就算有些寒门子弟或落魄贵族子弟有真才实学,在江东这种世家大族把持的地方,通过察举制也很难出头。
就像诸葛亮这样的天才,也要等到27岁获得“卧龙”的名声后,才被刘备注意到并重用。
相比之下,世家子弟优势明显。比如孙策自己,年纪轻轻就能继承父亲的将领职位和家产。
但改革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在不触怒当地权贵的前提下逐步推进,否则可能危及孙家政权的稳定。
孙灵在吴郡设立了一所小学和一所大学。
小学面向5至8岁的孩童招生,主要教授开蒙知识、儒家经典、识字算术等,相当于现代的小学、初中乃至高中教育,学制灵活,不设固定年限。
小学毕业后,学生可参加大学入学考试,考试无年龄限制,16岁以上者皆可通过考试入学。大学课程内容更为精深,主要学习儒家经典和武艺。
孙灵认为这样的教育过于偏科,于是增设了机关术,类似于现代的理科知识。
每年举行一次考试,分为文试和武试,根据考生的才能授予相应官职。
学府并非权贵的专属,而是面向全社会招生。孙灵还针对品学兼优的农民子弟设立补贴政策,他们即使不用耕田,也能获得足够的粮食。
为了平衡各方利益,孙灵没有立即废除察举制,而是逐步提高考试选拔官员的比例。这样既给了寒门子弟机会,又不会过分刺激世家大族的利益。
这种改革借鉴了后世的科举制思路,但在当时仍以察举制为主流的情况下,显得尤为创新。
在孙灵的决策和治理下,吴郡不仅在人才和学术方面进行了深入改革,还在农业和其他领域进行了精密的部署。
首当其冲的是农业。
东吴地处长江中下游,土地肥沃,非常适合水稻种植。但大部分良田都被世家大族控制。普通农民要么沦为地主的佃农,要么被迫开垦贫瘠的荒地。
即便在富庶的江东地区,也有不少百姓生活困苦。百姓是国家的基础,若不解决土地问题,江东的稳定和发展将无从谈起。
东汉末年的土地制度主要是屯田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屯田制下,土地归政府所有,士兵在战时打仗,闲时耕种,政府组织流民或招募农民耕种,农民需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粮食。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则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不可避免地导致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现象,使得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孙灵对土地分配进行了改革。她把孙家新获得的土地和没收的官员田产,按照每户人口数量分配。
这些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民可以终身耕种,但不能买卖。
等农民年老或去世后,土地就收回重新分配。这样既保证了农民有地可种,又防止了土地被豪强兼并。
不过为了不得罪当地大族,孙灵没有动他们原有的土地,只是把孙家控制的土地分给贫苦农民。
在耕作技术方面,孙灵推广短辕犁减少耕牛使用、修建水利工程改善灌溉、实行稻麦轮作提高土地利用率等措施。
效果是显著的,原本荒废的田地重新长出庄稼,农民有了自己的收成,交完赋税还能剩下口粮。
粮仓渐渐充实起来,为孙策的军队提供了稳定的后勤保障。
在制造业方面,吴郡地处沿海,拥有发展盐业的天然优势。孙灵在海边建立盐场,组织工匠改进海盐提纯技术,提高盐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她实行盐业官营政策,由政府垄断海盐的产销,以此增加财政收入。
其次是造船业的发展。吴郡有天然良港,孙灵召集各地能工巧匠,在原有船坞基础上扩建了三个大型造船基地。
目前正在同时建造三种船只:用于水军作战的艨艟战船、用于内河运输的平底商船,以及适合远航的海运大船。
虽然贸易航线尚未开通,但已为将来的水运商贸打下基础。
军事建设方面,孙灵认为水军是江东立身之本。她向孙策进言:“我江东子弟自幼熟习水性,当以水军为根基。”
为此,她亲自走访各地,招揽了二十余名造船名师,日夜钻研战船改良。孙策采纳其建议,并任命孙权全权负责水军建设。
在视察船坞时,孙灵看着工匠们正在打造的楼船,想起诸葛亮曾展示过的精巧机关。若是他在,或许真能造出这个时代的航母……
孙策在吴郡站稳脚跟后,继续率军向江东其余五郡进发。由于孙家军威名远扬,加之孙策采取招抚为主的策略,各地守军大多望风归降。
短短数月间,孙策兵不血刃地收复了会稽、丹阳、豫章、庐陵、庐江五郡,将袁术任命的太守尽数驱逐。
至建安元年(196年),孙策已完全统一江东六郡,正式与袁术决裂。孙策亲领会稽太守,直接控制江东最富庶的郡,郡治设在山阴县(今浙江绍兴)。
孙策统一六郡后,由曹操控制下的朝廷封孙策为讨逆大将军,爵位吴侯。
孙策以此在山阴县建立吴侯府,政治军事中心建在会稽太守符,并任命家族成员和旧部(如朱治、吴景)分任其他五郡太守。
这两年间,孙灵专注于战后重建。她推行的各项政策已在江东全面实施。经过两年的建设,江东的面貌焕然一新。
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商船往来于长江运河,港口贸易日渐兴盛,水军力量日益强大,百姓安居乐业。
孙灵的目光早已超越江东一隅。她任命将军方弘率领一支训练有素的水师出海探险,首要目标是寻找并探查夷洲(今台湾)。
临行前,孙灵特意叮嘱方弘:“此次出海,务必详细绘制海图,记录水文气象,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与夷洲各部建立友好往来即可,切莫急于开疆拓土。”
这一决策源于她对历史的了解。在原本的历史上,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领万人大军寻找夷洲。
这是中国正史中首次明确记载的大陆与台湾的大规模官方接触。
如今江东据有台湾海峡西岸,正与夷洲隔海相望。现在还不是大举经略夷洲的时机,但提前建立联系、收集情报,可为日后经略奠定基础。
望着方弘船队扬帆远去的背影,孙灵露出满意的笑容。若能在三国时期就将台湾纳入版图,未来的历史走向将会如何?
一定很有趣。
随着江东地区日渐繁荣安定,越来越多的贤能之士前来投效。孙灵推行的每年一度的官吏选拔考试已持续两年,通过这一制度,不少出身寒门却才华出众的人才得以在江东各地任职。
这日,孙灵正在审阅新一批录用人员的名册,一个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诸葛瑾。
这是诸葛亮的亲哥哥!
第12章
诸葛瑾,字子瑜,历史上本就是东吴重臣。
他比诸葛亮年长七岁,父亲早逝后,他恪守孝道,侍奉继母,并带着继母避乱江东。
而诸葛亮姐弟则跟随叔父诸葛玄迁居襄阳,因战乱频繁,兄弟俩已多年失去联系。
孙灵仔细翻阅诸葛瑾的考卷和履历。卷面字迹方正有力,所提政见切中要害,尤其擅长统筹调度之事。
初步拟定给诸葛瑾的职位是海盐县长,这在当时已是难得的要职。但孙灵认为以诸葛瑾的才能,理应给予更重要的职位。
不过在此之前,她决定先亲自见一见这位贤才。
会面安排在会稽郡太守府的总治所。
诸葛瑾步入正厅时,虽早有耳闻,但亲眼见到执掌江东六郡政务的孙灵如此年轻,仍不免暗自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