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实际上是国库已经没有钱了,他大宋也再吃不起败仗了,与其花钱打些没成算的账,还不如花钱把燕京买回来划算。
陈文昭又是良久不语,看着手中已经起草好,只等盖印的国书,又看了看蓄势待发的马扩,再看大殿之上只有皇帝陛下、马扩、宇文虚中、范致虚几人。
“臣为陛下修改国书吧。”
赵佶说道:“如此甚好!”
陈太师便改了一遍。之前依皇帝所写,先是说宋军打了胜仗,而后又让金军收复燕京,这种种不经细想,实在是前后矛盾。最后又写西夏之事,不知所云。
依潘邓所说,那完颜阿骨打是心细之人,一代开国之君,胸怀与胆魄俱在,此信若是叫他看了,怕是当场就能得知大宋如今兵力如何。
陈文昭提笔修改,把别的全划了,只写西夏动乱,如今兵力西移,按照二国合约,金国应该退避三舍,待到来年西夏事平,再与宋朝一同夹击,方才显一国诚信。可若是金国在此之间攻破了燕京,则大宋按对辽岁币补给金国,而大宋要燕云十六州一州不落,望贵国谨遵条约,勿谓言之不预。
国书修改完之后,陈文昭看了许久,又看向端坐主位的皇帝陛下,说道:“臣官居太师,不若此封国书便让臣署名吧。”
马扩看了陈太师一眼,颇为惊诧。
赵佶虽不明白为何如此,但太师所言他自是答应。陈文昭写好了国书,便交由马正使。
马扩当天一路东行,欲到登州海岸北上。
陈文昭回到家中则是数声叹息,叹得前来拜访的徐侍郎都把头从书信中拔出来,诧异得看了他一眼。
陈文昭也看向师弟,见他面色红润,双眼有光,不由得十分羡慕,“想你早年也整天担忧国事,如今只我一人操心了,你倒每天笑呵呵的,看什么呢?”
徐观慢条斯理地把信纸叠好揣在怀里,“太师日理万机,哪里是我等俗人可比,我也是看侄儿来信,见他在江南过得好,心中放心罢了。”
陈文昭摇头说道:“你那侄儿还总说国破家亡呢,看真有那一天,你要去何处做侍郎。”
徐观不理他发牢骚,嘴角溢出一抹笑来,“真有那一天,我便不做侍郎,做个帐房先生也快活。”
屋中沉默半晌,徐观见师兄久久不语,眼见着十分郁卒,忍不住开口劝道:“师兄从前劝人常说在其位,谋其政,自己却不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陈文昭说道:“我乃当朝太师,何政不需我谋?”
徐观摇摇头说道:“宰相失职久矣,岂能怨怪一人?纵观古今,皇权独大,相权旁落,失其职固然可恶,然则无可奈何。师兄只说自己是太师,然则为天下之太师?或是为赵家太师?”
陈文昭被他这一问问得无话可说。
徐观劝慰道:“早在当初元佑党人碑之后,这天下便不是士大夫的天下了。师兄也莫再整日郁卒于心,师侄与我来信,担忧老师身体呢。”
陈文昭经师弟干巴巴劝慰一通,稍稍想开了些,依旧如往常一般夙夜公干。然而马正使东行不久,只十来天的功夫,眼看着行程还未到登州府呢,皇帝就又雄风大振,改了主意,决议不再联合金军,而是要依靠大宋独自夺回燕京!
陈文昭称病不朝,朝廷之上却热闹纷纷,只因前几日北边送来消息,辽国大将郭药师投降了!
天佑大宋,必将横夺燕京!
*
苏州府
潘邓在宜兴城驻扎三月有余,而后领着家人回了苏州府,苏州太守俞远道早已在城前迎接,又见潘大人,满面喜气,“下官已经将新建的宣府使府收拾出来了,大人随下官过去吧!”
潘邓哪里能让这老人家在前边给他引路,连忙说道:“老父母快上马车,叫衙役牵马便是。”
俞远道也从善如流,进了潘宣抚使马车之中,当面便见一个青年,他定睛一看,“哎呀,这不是……这不是袁家的小子,袁四郎吗!”
第226章 潘邓回苏州
袁常棣也见了俞府尹,笑着拱手道:“晚辈见过俞大人,几年没见,没想到大人如今依旧精神矍铄。”
俞远道哈哈一笑,捋着胡须看着潘大人与袁小子两个年轻人坐在一块儿,都是意气风发的年纪,心中别提多舒坦,看了又看,而后说道:“你家那老古板终于愿意放子孙出山沟沟了,袁四郎此番到苏州,安定了己身,定要到老夫府上来!”
袁常棣恭敬说道:“大人若不嫌弃晚辈叨扰,晚辈定当登门拜访。”
马车轱辘轱辘驶进宣抚使府中,潘邓一行人到了新宅邸,安置梳洗一番,待到傍晚时分,苏州府府尹带着通判邢名扬宴请上官。
酒过三巡,宾主尽欢,俞远道这才开口问道:“大人前些日子来信,还说待在宜兴城驻扎一月,怎么如今却改了主意,匆匆返还?
潘邓听了老大人问话,叹了口气,略显无奈:“我本也想在宜兴多驻扎些时日,把广德军禁军逃亡一事彻底安抚下来,再返回苏州府。只可惜事发突然,陛下前些日子来信,吩咐了些事情,叫我立刻去办。”
席上几人听了此话都睁大了眼睛,竖着耳朵,俞远道听到还有公事,连忙问道:“陛下吩咐何事,可是要苏州府效劳?”
潘邓说道:“陛下一来说国库空虚,叫我想些法子,让江东、两浙两路今年多交些税钱。”
此言一出,席上众人顿时倒抽一口凉气,还要多交税钱?此地刚刚遭受大难,百姓尚未缓过劲来呢!今年秋税若能足额交上已是十分不易,到哪里去多筹钱?
席间气氛渐渐凝固,邢名扬悄悄看向自家府尹俞大人,俞远道也变得严肃起来,这可是关乎他苏州府百姓的大事。
他微微抿唇,沉吟片刻,缓缓开口:“大人,这江东、两浙两路刚刚遭受兵祸,之前又被反贼践踏,百姓多有流离失所,田地也多有荒芜……”
他看着宣抚使脸色,说道:“……这赋税之事,是否可以稍缓些时日?”
潘邓叹了口气,放下了手中酒杯,“我又何尝不知百姓苦处?但国库空虚,已是迫在眉睫,陛下命我督办此事,本官也只能尽力而为。不过你们也放心,事确实要办,可怎么办却看咱们两路之内,本官与各府说起此事也定叫咱们一同商议着来,必不叫诸位太过为难。”
宣抚使大人都已经这样说了,席上众人无论有什么牢骚也只能作罢,俞远道又问道:“陛下可还有其他事要办?”
潘邓踌躇片刻,然后说道:“陛下确实还吩咐了另一件事……”
俞远道见上官犹豫,说道:“大人但说无妨。”
潘邓便如实相告:“陛下恐江南有白莲余孽,危害社稷,命我于江南传颂教义,并许我在苏州府办刊,务必要让百姓崇信道教。”
此话一出,席上久久不语,众人目瞪口呆,俞远道两片长须微微颤抖,邢名扬也惊得把筷子掉在了地上。
怎能如此儿戏!
*
汴京城。
皇帝担忧大事,自然有群臣为他效力。王黼前几个月刚刚逛了楚国公家园林,见那前任宰相李邦彦如此富有,如今又是那富得流油的潘邓鸠占鹊巢,正是恨人有憎己无之时,每天恨不得想上十个八个点子发财。
就在他白天想夜里想,将蔡京做宰相时的发财之路在心中想了个遍之后,终于叫他想出了个好法子。
皇宫之中,王黼颇为谄媚,弯着腰对皇帝说道:“臣听闻陛下最近在为军费费心,国库空虚,进项匮乏,臣有一法,不知当讲否?
赵佶挑了挑眉毛,“卿家有何高见?快快说来。”
王黼见陛下果然对此感兴趣,心中暗喜,说道:“陛下,臣闻自古以来,民夫服役,天下通例。然我大宋百姓仅凭上交钱款,便可免去劳役之苦,此实乃国家之厚恩,百姓之福泽,受此恩泽,百姓自当感激涕零,铭记皇恩浩荡于心。然今日之大宋,国库空虚,北疆战事正酣,往北运送军粮的车队,役夫捉襟见肘,此情此景,正是百姓反哺,为国效力之时……”
他看着陛下面色,缓缓说道:“若能多交免夫钱,再多出力役,实乃百姓报效国家之良机,如此一来,既能迅速充实国库,又能为伐辽提供充足军资……陛下,臣以为此策可行,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赵佶听后,踌躇说道:“此法虽好,但如今已加了赋税,若再加征,恐生民怨。”
王黼微微一笑,低声说道:“此不过是权宜之计,待我大宋收复燕云,天下百姓皆能共享盛世荣光,些许免夫钱又何足道哉?”
赵佶沉默片刻,忽然感到此情此景有些熟悉,曾经蔡京不就是这样,总能想些法子为他筹措钱财来?自从蔡京罢相,他好像已经许久没过过银钱不缺的舒坦日子了。
唉,陈太师也好,只可惜古板了些,不太会赚钱。
赵佶犹豫片刻,最终没能经得住诱惑,说道:“就依卿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