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林朔也领命离去。
潘邓这才看向袁县令,直把袁县令看得一哆嗦。
“县衙衙役在何处?之前发生的几起案子结案了吗?”
袁县令答道:“之前的案子……那些个强人来去无踪,没法结案,咱们衙役去的时候,已经晚了,钱没了的没处去找,那打人的也早跑了,就,就尚未结案。”
潘邓又问道:“可有让人在府中和村县里面巡逻,保护百姓安危,捉拿可疑之人?”
袁县令支支吾吾说道:“下官,下官本以为就是个别的兵匪,没,没想到竟会酿成如此大错。”
潘邓接着问道:“大火一连烧了三日,你这县令一直待在城中,如何能叫火烧了这么久?你是从何时开始救火的?”
袁县令连忙说道:“大人明鉴,下官,下官怎敢不救火?火一开始烧起来的时候,大家伙都不知道,等到烧了两间屋子的时候,城中救火的已去了,下官也到了那起火之地,可是风助火势,没有三刻钟,就烧了一片!百姓纷纷逃亡,火止不住,大风刮到半夜十分才停,那时已成一片火海了,下官,下官也无能为力……”
潘邓冷眼看他,“派人重查此案,把起火点附近的百姓都叫到衙中问明实情,你既不能防患于未然,也不能力挽狂澜,老老实实按部就班查案不需本官教你吧?”
袁县令听他语气,被吓得一激灵,面前人明明是个年轻人,但他不知为何却总有些恐惧,连忙应声,“下官,下官听令!”
潘邓又亲自带了一队人,去城中起火点查看。
一条街上的房屋已经烧得黢黑,有几户原是砖瓦房的,正在此处拾掇,武松跟在主公身边,眼见着没个人去问话,自己走过去说道:“老汉,这房子让火烧了一遍,虽没塌,但也最是凶险,住不成了!去城外找梁山军吧。”
第221章 林朔劝主
那老汉抬起头,满脸愁苦,见了面前人是个军官模样,赶忙走过来,双手没地方放,在身前端在一块搓着,颇为拘谨,“这位官爷,去城外找梁山军?我们哪敢去啊……梁山军是义军,可,可咱们也不能都叫官府的承担,万一他们要我们出钱出力,我们这些穷苦人家,家财都烧没了,人也老不中用,可真是拿不出什么来了……”
他看着面前威武汉子的脸色,又说道:“……再者说这房子虽说烧了,但好歹是祖辈留下的,现在天不冷,我们还能在这凑合凑合,实在不行……再说其他吧。”
武松听了,微微皱眉,回头朝潘大人方向看了一眼,见他正和随行的官差低声商议着什么,便又转头说道:“老汉有所不知,潘宣抚使治军严谨,不会为难百姓。现在城北正在搭竹房,润州也运了水泥来,再过几天到了宜兴,就能修房子了。若是老汉担心钱财,大可不必,梁山军会妥善安排,和咱们宜兴百姓一同渡过难关。”
老汉听了这掷地有声的话,心有触动,生了一丝期待,这潘大人从前就来过的,在宜兴守卫城池,抵挡白莲军。当时就是个不侵扰百姓的好官,还叫人给他们拾掇了房屋。是以如今遭逢大火,潘大人再度到他们宜兴城,他们老百姓嘴上没说,心里边都觉得安定了不少。
那老汉说道:“等小老儿拾掇拾掇家里,就……”
武松说道:“城外现在就有搭好的竹房,去了就能待下来,等到晌午就能吃上热饭了,老汉还是去城外吧……你要是嫌远也可就近,就在街口那边也要建救灾的营房,只是还得从山上抱竹,运进城里面来,营房多半天还搭不好呢。”
老汉听了说道,“咱们城里也有救灾的?”
那边早就耳朵竖起来听着这边动静的百姓都凑过来,“官人,咱们城里边也有施粥的吗?”
有人说道:“没听闻有人给咱们搭营房,他们去哪砍竹了?我也去帮忙。”
正说着话,街头拐角处有几人推着一个大板车走了过来,上面摞满了竹子,那几个梁山军到了早就找好的空地上,吆喝道:“哪个兄弟搭把手,跟我们把这清理了,咱们搭上营房,到了晚上都有住处!”
那边几个汉子听了官兵使唤,一转身就往那边走去了。
老汉颤颤巍巍的也往那头走了两步,又回头看看自家院子,还是舍不得,“我,我还是……”
武松好劝歹劝,“你这老头子忒不知深浅,这屋里住不得,也待不得!那建营房的也不要你这老朽,老汉就先去城外,这房子还能长脚跑了不成?快走走走。”说着叫人把老汉引走了。
武松紧接着又叫了一队人,把这残垣断壁跟前乱跑的小子和在自家院里舍不得离去的百姓统统召唤着带走,有些人跟着梁山君到街头安置点上忙活,有些人则随着士兵到城外安置。
潘邓带着人按街巡视,眼看着附近十几条街都搭上竹屋和营帐,受灾百姓也都有了个安身的地方,吃上了饭。
此时已是傍晚时分,日头渐落,炊烟袅袅,附近的青壮和孩童吃完了饭,把营地收拾干净,有些人借了梁山军的推车,各自清理自家受灾后的残垣。
来此公干的衙役们见此景象,也和士兵一起,把城内残梁断瓦都一同推着车往城外运去,百姓们有了官府管制保护着,并不见受灾后的混乱,各个都听从指挥,秩序有条。
潘邓见此便放下心来,一边叫人去医馆询问是否缺少草药,自己则带着武松和几个精干的衙役,来到起火点附近的一处茶馆。
从前的茶馆早已被烧得破败不堪,如今只是在黑黢黢的残桓前面支起来个炉子,炉火红彤彤地烧着,上边煮着茶,旁边又放着两个不知在哪找来的木桩子,能叫客人勉强落座。
潘邓叫来掌柜的,要了一壶茶。
掌柜的端上茶来,潘邓伸手指向旁边的屋子,“你家茶馆就在他家隔壁,可知道这火是怎么烧起来的?”
掌柜的见面前人八成是个大官,连忙说道:“小人也不清楚。”
“你可还记得那天的事?”
掌柜的说道:“……那天起火的时候,还是大白天的,小人正在屋后边打盹,突然就听到外边一片吵嚷,等小人出来看时,火已经烧起来了。那天的风刮得真大,大家伙都忙着逃命,没人顾得上救火。”
潘邓又问:“你家邻居和谁有旧怨吗?”
那掌柜的听了这话面上有些不自然,支支吾吾的,“这……谁还没两个不相好的,他家主人也不是什么好性子人,我两家挨着这么多年,也不见他给过我几分好脸色……是以小人也不知他家有没有什么仇家。”
潘邓点点头,又问了几句,便让掌柜的退下了。
此时恰好林朔在外询问了一整天,回来向宣抚使说明情况,潘邓听他回报,沉吟片刻,对林朔说道:“此事绝非偶然,必是有人故意纵火,至于是借机抢劫财物还是恶意报复还未可知,是否是广德军逃兵作案也还不明。我已让袁县令重新查案,但仅靠他恐怕难以查明真相,这些日子你且用些心力,助他查明实情。”
林朔点头应下,但听主公话意似乎像是临别嘱托,问道:“大人不在宜兴坐镇?”
潘邓说道:“我为平乱而来,本就不能一直待在这,来这只是为得宜兴乃是四通之地,又紧邻广德军,这才欲在此处拦截逃兵,叫他们回归正途。”
林朔问道:“主公可有打算?”
潘邓便叫他也坐在木墩子上,倒了茶水,说道:“逃兵若不是有盘缠回归家乡的,多数会在此处游荡,他们没有耕地家产,与流民无异,易生事端,若是三三两两则为害乡里,成群结队怕落草为寇,如今之计,还是得给这些人找份生计,把他们圈起来,再说其他。”
林朔接了茶杯,笑着说道:“主公既有计策,为何还要亲自外出?俗话说船载千斤,掌舵一人,大人做掌舵人运筹帷幄,底下人群策群力才是正道。如今大人已是代天子宣抚一方的重臣,哪有事必躬亲的道理?此事不如交由手下去办。”
潘邓抬头看着林朔,他倒是没想林朔会有此一言,他若按着自己所想,见事有紧急便想赶快解决,自是亲力亲为。
他看着林朔,“那依参军所讲,可有什么人能够代我行事?”
林朔放下了茶杯,却没直接回答主公疑问,而是卖了个关子,说道:“我见大人如今官拜二品,爵封国公,初初建府,便已经改了从前悭吝,破天荒地带了仆从来江南,大人的仆从是何处得来的?”
潘邓:“……”
他就是不习惯别人伺候他罢了,想他前世做董事长的时候,他家也没请好几个保姆呀,这分明是低调,怎么能说是悭吝呢!
潘邓说道:“乃是太师所赠,难不成参军是叫我再朝太师要些人来?”
林朔微微一笑,“大人不必向太师讨要,自有与太师旧识之人前来想帮,大人只要把此事交与袁县令,便能成事。”
潘邓挑挑眉,袁县令?那个庸碌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