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经常做皇帝的都知道,一呼百应只是幻想中的美梦,事实上他虽身为皇帝,若想做成什么事情也要能把命令一级级地传下去,这首先一步就是要找二府商议。
“年前登州奏报,说女真人攻辽城,辽人逃窜,难民乘船逃难,却飘到了登州,登州尹派人询问,得知如今女真凶猛,打得辽人节节败退,如今辽既然势弱,不如趁机联合女真,收回燕云。”
陛下想要联合阿骨打,攻打辽国,夺回燕云十六州?
二府众人面面相觑,都没有说话。
赵佶见他们面色已知一二,看向蔡京,“爱卿以为如何?”
蔡京沉吟良久,说道:“辽军凶猛,恐我边军难以取胜。”
王黼说道:“此不是涨他人士气?”
赵佶也笑着说:“童枢密在西北连连捷报,已得那西夏军节节败退。”他对梁师成说道:“你说说童枢密的战绩。”
梁师成便一一细数起来,从青唐擒获二十万部族人口,建立四个州、一个军府、一座首关,六座城池和二十二个堡寨,从西夏夺回数千里土地。
此战绩颇为豪迈,众人也都明白了赵佶的意思。
蔡京接着说道:“百年盟约在前,我朝岂能背信弃义?”
此说的是澶渊之盟,百年之前真宗皇帝与辽订立和约,宋辽两国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以白沟河为边界,自此之后获得了百年的和平,没再有大规模的战事。
此事乃是花钱买和平,所花甚少,买来的和平却使百姓不必受战争之苦。
庆历增币之时,仁宗皇帝也曾说:此举有损百姓,但岁币不是一时急需,只要慢慢积攒便可,若是战事将起,百姓便要受流离之苦,世间没有两全的办法,只能两害相较取其轻了。自此四十二年不识兵,以为宋朝迎来了繁荣。
然而提到岁贡,多数人总要咬牙,因此乃有损国威之事,白时中说道:“岁岁纳贡,金银布匹,流入辽国,此等事态分明利于辽邦强盛,而损我朝根基,此不公之举,不宜再续,当断则断,以绝后患。”
赵佶点点头。
但蔡京始终并未表态,赵佶于是又看向陈文昭。
陈文昭说道:“童枢密在外征战,马匹恐不足,军饷也不知能否维系。”
此一点正说中赵佶担忧之处,当年神宗皇帝利用茶马司从吐蕃地区以茶换马,换了一万匹马,又征用了近四十万的挑夫,为三十万大军提供补给,以攻打西夏,如此准备充分,到最后却还是给养失利,损耗巨大却仅仅收回少许领土,自那之后神宗皇帝变不再轻易开战。
而如今军中状况,比起那时还不如,赵佶虽有收复失地的野心,却也担忧起来。
杨戬说道:“登州已派人去辽东打探,不若等他们见到女真人,回来再说。”
此事也只能暂且作罢。
*
潘邓手里的烤饼落在桌上,赵佶这么早就开始准备收复燕云了?
所谓的燕云地区,即是北京大同一带,当年石敬瑭割让给契丹,至今也未收回。
此地区是一条天然的屏障,北方的游牧民族跨过北京到大同的防线,就可以一马平川,不受任何阻挡地直入中原腹地,此地在他国手中,宋朝岂有安寝之时。
自开国以来,宋朝皇帝无不想收复燕云,这也难怪宋徽宗在听到女真崛起,辽国衰弱之后,迫不及待地想要趁机夺回燕云,完成祖先都没有做到的大事了。
潘邓叹了一口气,但凡学过点历史的都知道,此联金抗辽,就是北宋灭亡的先兆。
陈老师这些日子也总是沉默,此事经上次朝堂议事终止,迟早有再提起来的一天。
然而皇帝一心想要伐辽,此事无论朝中大臣意见如何,却无法撼动皇帝的意志,陈文昭叹到:“竟失职如此……”
潘邓问他:“老师说什么?”
陈文昭说道:“我叹宰相失职,无法与皇权抗衡……”
潘邓隐约明白了老师的意思,皇帝宠爱哪一党,支持哪一党,哪一党就得势,在这样的政治漩涡当中,朝臣在升升贬贬之后,朝廷就变成了皇帝的一言堂,皇帝与宰相之间的平衡慢慢倾斜,宰相的权力大大丧失了。
“此事老师怎么看?”潘邓问道。
陈文昭又沉默许久,后下定决心:“宋辽必有一战。”
潘邓惊骇,“老师是说,赞同收复燕云?”
陈文昭点头。
潘邓的内心突然就像火燎一样,“此事怎可如此草率?”他是知道历史的人,靖康之耻的屈辱烙印印在了后世每个人的心中,千年之后也没有人忘记过,潘邓怎么能看着这样的事在眼前重演?
陈文昭叹道:“数年之前,陛下就在谋划此事,不是此时,也不远了,如今辽国势危,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机会。”
潘邓说道:“和女真联盟,无异于与虎谋皮,女真连辽国都能打败,届时宋朝又将如何?此事决不能应!小瞧女真会酿成大祸。”
陈文昭看着学生满脸急切,说道:“你又杞人忧天。”
潘邓说道:“那若因此亡国呢?”
第83章 你说谁访金?
陈文昭板起脸来,“黄口小儿,胡说什么!你了解边关?还是通晓国情?还是知道女真?如此肯定,你这论断是怎么得出来的,在这满口胡言。”
他训斥完学生,斩钉截铁地说道:“宋必灭辽,不然必有大患!”
潘邓脸都急得涨红了,陈文昭知道他这学生素来是个未雨绸缪的性子,说道:“少和你师叔读甚么史记通鉴,人都读傻了。”
“……如今当朝之势,不是你我说了算数的,你没见此事连蔡相反对都没用?皇帝若想办成这件事,总会有人帮他,若放任陛下自己行事,找些宦官胡乱一气,不与二府商议,更成大祸。”
果不其然,几天之后,登州传来消息,说他们的船根本上不了辽东岸。
联金一事出师不利,赵佶心中郁郁,果真没与二府相商,而是直接把童贯从西北紧急战事中召唤回来。
潘邓心中更加担忧,北宋灭亡,与宋朝国力不足,兵力孱弱、朝堂党争混乱、赵佶父子的骚操作等等都有关系,但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也不至于沦落到如此惨境。
眼看赵佶的骚操作要开始了,潘邓好几天没睡好,仿佛靖康之耻已在眼前了,心里惴惴,去问师叔怎么办,师叔说:“此赵家家事,与你何干?”
问老师怎么办,老师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陈文昭见学生这几天不是唉声叹气,就是拿着小算盘噼里啪啦地算账本,俨然一副要卷钱跑路的样了!他不由心中窝火,提起学生的衣领子,训斥道:“整天臊眉耷眼的干什么?你既然执意此事不好,不如亲眼去看!”
潘邓:“?”
“官家已在找使臣出使了,你不是说那女真势大?你就亲眼见见女真如何!”
潘邓心想我还用看,当我历史白学的?他嘟嘟囔囔道:“此去路远,那边不安全。”
“你个男子怕这作甚!到了边境你也瞧瞧,整天说不该联金灭辽,你去金辽一观,回来再说这话,你若不去,以后莫在和我论此事!”
潘邓也被激起火气来,“去就去!”
*
二月初九,铸造了许久的“飞鼎”终于完工,赵佶看着面前大鼎,心中豪情升起,终于决定再次排使者前去辽东,此事自然交到刚从西北归来的童贯手中,此时正在选拔人手。
潘邓闲时被召面圣,赵佶拿着手中刊物,近日来朝中事情繁杂,看这刊物也能舒畅身心。
赵佶看着面前的小少年,突然想起什么,说道:“如今你老师已是三品大员,你也不想往上升一升?今年五六月份,我叫人编撰的《圣济经》就快完成了了,不如给你挂一个名,你再自己上你那刊物封面,给自己攒攒声望,也好在朝堂之中有个位置呀。”
潘邓看着赵佶,心中说不感动是假的,可能这就是帝王之爱吧,他想要对谁表示看重,就让谁权力加身。
但他还是拒绝了,“臣没读过几年书,认识的人都知道,哪会编什么书呢?说出去倒让人笑话。臣感恩陛下的提携,但实在是不通笔墨,不懂经史,有亏于陛下。”
赵佶看他低着头,还把这很当回事的样子,笑道:“这有什么,王卿家不也是乡野出身?照样进二府呢,朕不看重这些。”
赵佶又想了想,飞鼎已经建铸完了,最近好像没什么大工程了。
潘邓来到赵佶身前,郑重道:“陛下,臣请一同出使金国。”
赵佶愣住了,“你要去金国作什么?”
“臣知陛下所急乃故土一事,愿为陛下分忧,打探金国底细,试探联合一事。”
赵佶惊讶,末了说道:“出使一事,颇为辛苦,女真蛮夷之地,不通教化,何必去那等蛮荒?这是个苦差事……”赵佶劝道,“若是为了升官,做做样子便罢了,何苦出使去呢?”这小少年怎么实心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