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哈哈哈哈哈……”赵佶大笑,“你呀……”他心中开怀,转头对杨戬说道:“那掌柜也是个鬼灵精,还知道借你杨戬名头做事呢。”
  杨戬咬紧了后槽牙,这个高俅!
  还有这个潘邓,什么眼力!竟然觉得把那高俅的名字说出来能压他杨戬一头?
  他赶紧对皇帝说到:“……这样的事儿也不知道多少呢,净会败坏下官的名声。”知道他杨戬的名声为什么不好了吧,都赖这群人!
  赵佶又问:“你要做琉璃器做什么?”这琉璃器按律法来定,只有宗室能用,只是朝中素来不管此事,因此民间也多有用琉璃器的。
  潘邓答道:“臣闻圣寿将至,虽身份卑微,亦欲献芹之诚。素知陛下崇礼重祭,因此想制一件琉璃祭器,以奉圣上。”
  赵佶点点头,心想这些日子总是召见这小官,可见他也知感恩戴德,便召唤潘邓到身前来:“过来。”
  潘邓走过去,只见赵佶御笔手诏,“你这七品官在京中确实不好行事,我听闻你老师同门之中有一师弟,是集英殿修撰,太子少詹事,为太子讲学的,是个六品官。叫你挂名集英殿,怕是朝臣不同意,你便做挂个著作郎,也是六品,继续出你的刊物吧。”
  潘邓没想到还有这等好事,诚惶诚恐,连忙跪下:“臣潘邓不胜感激,叩谢圣恩!蒙陛下提拔,臣必当竭尽全力,忠诚履职,以报皇恩!”
  赵佶笑道:“爱卿怎么还跪下了,快起来,回去和你老师贺喜吧。”
  潘邓露出笑容来,又谢过陛下,这才出宫。
  *
  潘邓回到陈府把自己升官的事告诉了老师,陈老师大吃一惊,手里的棋子都掉在棋盘上,徐师叔听了也沉默,缓缓地将手里的棋子放在棋篓里。
  徐观问,“这是怎么回事?你且详细说来。”
  潘邓就将事情的原委,从白日里去买琉璃开始讲起,一一说了,末了说道:“官家叫我回来说给老师听,和老师一同贺喜呢。”
  徐观听了笑道:“那便先恭贺师兄了。”
  陈文昭也琢磨过来,他现在是权知开封府事,也是六品官,想来官家也会给他一同升一升。
  不过他来不及为自己升官喜悦,而是上下打量自己的学生,“你这小子当真有几分本领,竟然能转祸为福。”
  潘邓撇嘴道:“哪里有什么祸,本来没多大事,那高太尉硬要去官家面前露脸罢了,不过是看官家最近没有找他踢球,变着法子往官家面前凑。”
  陈文昭又改为左右打量自己的学生,看他那气定神闲品茶的样子,竟能从他身上感受出一种大奸佞的气派来。
  嗯?陈文昭又定睛一看,面前人又变成他朴实的小学生了。
  潘邓又笑着说道:“不过也因祸得福,做琉璃一事也算在官家面前走了明路。”
  “你又有什么生意做了?”
  潘邓点头,“待我赚了钱,孝敬师父师叔。”
  陈文昭嗤道:“莫拿你师父师叔当幌子,我看出来了,你这小贼赚钱有瘾。”
  潘邓嘻嘻一笑。
  第二天果然有旨,擢升陈文昭为右谏议大夫龙图阁待制权知开封府事,擢升潘邓为著作郎。
  这次陈老师升职升了品阶,右谏议大夫是从四品官,俸禄提升不少,又加了文官荣誉称号,但实际上干的活没变,还是在开封府做知府。
  而他也只有官没有职,只是官阶向上升了而已。
  潘邓点点头,加工资却没加活,这是多少打工人的梦想呢!
  *
  升了官后日子一如往常,潘邓在开封府边上四处找院子想要建个小琉璃厂,不几天的时间叫他找到一个,距离远些,好在价格比府中便宜不少。
  李三娘过去把院子定下,又开始找琉璃匠,这一步上犯了难。
  市面上根本没有琉璃匠人,这技艺不是什么人都能学到的,潘邓听闻也知此事急不得,便叫李三娘先缓一缓。
  李安澜说道:“我和小郓哥这几天一直在找,听闻京畿陈留府有个老匠人懂得些许,已派人把那老琉璃匠接来了,不过他人还没来,却传话给我们说他在这京畿烧不了琉璃,也不知是因为什么。”
  潘邓问道:“可是因为没有合适的火炉?”
  李安澜说:“已按照那老匠人说的打炉子了,工具也都打着呢。”
  潘邓便说:“那便等到他来再看。”
  几日过后,老匠人杨诚厚来到开封府,一头白发扎着布巾,身子骨看起来颇为康健。
  他仔细检查了一遍炉子、火钳、吹筒、棍头、滚药石、甘锅罐等,说道:“只准备一个甘锅,一个熔炉也就行了,旁的备它作甚,这琉璃做不起来……”
  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张纸来,交给潘邓,“抓药有药方,抓琉璃也有琉璃方……这是我当年在广南东路做琉璃时的琉璃方,大人请看。”
  潘邓拿在手里一看,只见上面写到:马牙石二十三斤三两,盆硝十三斤七两六钱,硼砂六斤,砒霜两斤三两,紫石一斤两钱,定粉两斤三两四钱,开平土十八斤六两,末之相融得剔透水晶。
  杨老说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琉璃方,直接给出原料,斤两,里面各种矿石,按照它给的斤两磨成粉混合在一起烧,就可以得到琉璃。”
  “此方只在英州一地能烧出琉璃来,别的地方不要想,在汴京城就算是完全按照这张琉璃方来抓土,也是成不了的,每个地方的土是不一样的。”
  潘邓点点头,表示理解,地域不同,土壤和岩石里面的有效成分也会有着很大的差别。
  但是他也不能就这么放弃,说道:“先按这个烧出来试试。”
  杨老一幅“我就知道”的样子,心道这东家不撞南墙不死心,便应到:“这就给东家烧制。”
  第75章 琉璃宝珠
  潘邓找了几个人给杨老打下手,买原料,磨原料,最终混合烧制,得出来了一坨。
  杨诚厚看了看自己第一次烧出来的失败品,再看看手里毫无用处的广东琉璃方,虽然已经预料到结果,也给东家说清楚了,但是还是觉得有辱他琉璃匠的名声,说道:“又浑又黑,这是太黏了,得少加定粉;这色发蓝,土不纯。”
  潘邓问道:“老师傅想改就改,你看哪多添点,哪少一点都行,多试试,没准就能成了。”
  杨诚厚摇摇头,“这不是能试出来的,究竟是差了哪样,差了多少,谁也不知道。若要靠一次次试出来,不知要试多少次,东家若是听小老儿一句,最好的法子是直接找一个汴京琉璃方,咱们汴京就有烧琉璃的……不过也是难找,只一家,他家姓赵。”
  潘邓挠挠脑袋,只说自己尽力,还是叫杨老多试验,他也并不是哪种无良老板,潘东家充分尊重研究人员的需求,让老头随便实验,原料随便买,不用担心没钱。
  杨老受高薪雇佣来此烧琉璃,衣食住宿又不叫自己操心,自是专心给东家干活,听到东家放话,自己也就耐着性子去一遍遍试验了。
  潘邓这边却有点头大了,这事情真是不太好办,他独自苦恼,却没想有人能解决此事。
  史进得知潘朝奉怒怼高太尉,叫他在官家面前没脸,又升了职,现在已经是潘著作郎了,特地提了好酒来潘邓家里祝贺。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史进见潘邓有些愁苦,问他缘由,潘邓把自己的苦恼说了,史大郎一拍桌子,“你怎早不和我说?出了事没法子竟不知道找兄弟!”
  潘邓问道:“史进兄弟难不成有方法?”
  史进打包票:“明日正午,兄弟你备好宴席,拿好黄金,此事可成。”
  潘邓见史进自信满满,也就同意了,“既然如此,明日中午丰乐楼一聚。”
  到了第二天中午,史进果然来了,还带了一个人,一幅禁军打扮,见了潘邓后行礼:“见过潘著作郎。”
  潘邓也见过此禁军兄弟,三人入座,史进说道:“梁兄弟,我这潘兄弟最是慷慨忠厚人,他想知道琉璃一事,你且说吧!”
  这梁邺平日里就在皇家琉璃司做工的,一上来就把所有的步骤详细地说了一遍,潘邓心里觉得纳闷,但也都拿纸笔记下了,重金酬谢了梁兄弟,留着他在东京置产业娶媳妇。
  那梁邺千恩万谢,看那五十两黄金,忍不住要给潘邓磕头,潘邓紧忙把他扶起来,问道:“梁虞侯如何在琉璃司做工的?”
  那梁邺说道:“我本是厢军,以前刚来军营的时候,幸得长官看重,分到了一个好差事,去养御马,可是后来长官归乡,我的差事被别人夺了去,自此之后,就开始打扫皇宫。”
  “……再后来就出了京畿,修园林,给大官修坟……什么都干过,日子漂泊,元祐四年的时候,黄河堤岸决口,上边紧急派人手,我们也去了,去了五千人,当日在黄河边上少说有两万余人抢修,凶险无比,好歹活了命下来,深感生命可贵,我渐渐的找门路,就在汴京扎下了,近些年来无论怎么说不朝外走了,三年前托人找了琉璃司的活做,每日劳苦了些,但是不用奔波,也没有什么危险,便也知足。”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