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杨戬叹道:“真是好奇石,奴家只见它陡峭,形神别致,经官家点拨,才惊觉其有道家遗风!”
  赵佶抚须微笑。
  杨戬又说道:“只是林道长讲坛之上虽气派,却无草木山水,怕委屈了此石。”
  赵佶笑看向杨戬,“那卿家以为如何?”
  杨戬说道:“官家即是道家仙君,不如建一个道学院,将此石立于园中,从天下学子之中,广选出道教人才,将道理发扬光大!”
  太子惊骇,岂能如此!
  他瞪大了眼睛看杨戬,又看向父皇,只见父皇居然真的深思起来,他连忙说道:“父皇三思,宗教兴盛,恐动摇国本。”
  又叱道:“杨提举何出此言!”
  杨戬受了太子训斥,低头不语,赵佶摆手说道:“不必与杨卿家为难,他也是为了我教兴旺,何错之有?”
  赵桓环视四周,见无人进谏,又观众人,全是蔡京,杨戬,朱勔之流,不觉厌恶更甚。
  奸臣误国,偏偏父皇宠信!
  赵佶和几位宠臣用过宴,三天之后下召设立道学院,并且颁诏讲述了他对道教的简介。
  潘邓听人转述,先听只觉云里雾里,后逐渐听懂了,赵佶认为道教有五派,前四派是以原始天尊,老子,庄子和张道陵为宗师,最后最“高上之道”,教主道君皇帝为宗师。
  此“教主道君皇帝”说的就是赵佶本人,他曾经颁诏说明自己的身世,为玉皇大帝长子神霄玉清王,号长生大帝君,立自己为道君皇帝。
  这份诏书不仅表明了赵佶是仙尊的化身,还宣称自己是这个宗教的“高上”。
  最后赵佶宣布下月林灵素于上清宝篆宫讲道,让天下道士来京参加法会,顺便给他的道学院招生。
  潘邓满脸黑人问号地听完了,深深感受到赵佶的“生命不息,折腾不止”,他一人要扣丝普雷,全天下都要相陪。
  太子赵桓内心震动,他不理解事情为何如此荒唐。怎么会这样,父皇是英明之人,可举一国之力来维护道教,到底是为了什么?
  他想要上书劝谏,被太子妃朱氏拦了下来,言“子岂能言父过”。
  赵桓冷静下来,无能为力,心中含恨,一定是那些方士,他们弄些小手段,装神弄鬼,欺骗了父皇和百官,真是可恶。
  那林灵素不过是个装神弄鬼之辈,之前的刘混康也是如此。
  赵桓内心不忿,一日与林灵素宫中相遇,那林灵素因和道君皇帝在天上相识,有两辈子君臣情谊,因此有在宫中骑青牛的特权,见人不必避让,恰好就与赵桓对面相撞。
  赵桓向前走并不退让,林灵素也骑着青牛哒哒前行,两人相撞之际,赵桓咬牙切齿地让了路。
  林灵素小儿得志便如此猖狂!
  第67章 赵佶兴道教
  听闻此事,不少人赞叹林道长不畏权势,遇太子而不避,骑着青牛宫中行走,真真有些高人气魄。
  杨戬同样嗤之以鼻,“堂堂太子竟给一个道士让路,真是不知他怎么想的。”
  王黼看他,“还能怎么想的,你和一头牛面对面相撞过吗?那牛的脑袋和你的脑袋一边高,它是个牲畜,你要和它顶?”
  杨戬设身处地想了一下,收起了他的轻蔑,顿时觉得太子有些倒霉,转而说道:“林道长不愧是道家真仙,好一副仙风道骨。”
  王黼也点头赞叹。
  太子因为道教之事,没少骂他们几个“奸臣”,可他也不看整个朝堂之上除了他敢说两句话,剩下哪个大臣不是依着皇帝的想法行事?
  就连一直正义执言的郑居中,此事也沉默了。
  皇帝喜欢什么,他们这些大臣就帮着做什么,这才是为臣子的本分,一味跟皇帝对着干,又能得到什么好处?那郑刘二人仗义执言,是有几个学子士大夫夸他们不畏强权,可实际上他们日子过得如何?那刘正夫不也归乡了。
  杨戬不屑道:“好似只有他一个清省人,我们都是蠢蛋一样,难不成这满朝高官都没他一个不参政的太子懂得多?”
  王黼风凉道:“诶,人家太子将来是掌权的,咱们不过是手底下分权的,想的自然不同喽。”
  两人说了一会儿口水话,王黼说道:“真没想到官家如此尊崇道教,我此前竟未察觉,不是蔡太师献奇石,还想不到建道学院一计。”
  杨戬也叹到:“若说对官家的了解,蔡太师当属第一人,咱们都不能出其右,我也不明白官家为何如此尊崇道教。”
  难道是渴求长生?但是官家也未表现出来过想要长生的心愿,甚至也没渴望死后成仙,就只说自己前世是仙人。
  想追求法力?官家也不是很稀罕的样子。
  他想不出来,索性也不想了,只专心侍君。
  赵佶这几日如沐春风,心想还是蔡卿家,杨卿家懂我的心意。政令下去,全国来参加这次讲道典礼的人一定很多,到时候又是个大盛典,只是想了想,下诏总不如杨戬那日所提的建议。
  赵佶又召见潘邓进宫。
  一回生,二回熟,潘邓满面从容地进了宫,甚至在皇帝叫他坐的时候都敢半个屁股坐上圆凳了。
  赵佶问了问他图书馆的进展。
  潘邓如实答了,“园里只建一楼,不日就要完工;工坊已建起来,招来的工匠多数已干了四个月了,他们大多都是陈留府来的,遭了灾,家中田产被淹,冬日困苦才来做工。”
  “如今把冬天挺过去了,有不少人等要回去开春务农,前几日已走了一批,多数人要等到咱们图书馆开张再回去。”
  赵佶这时候也心中牵挂起百姓了,“你那图书馆开张还待什么时候,不会叫百姓们误了农时吧?”
  潘邓答道:“三月份开张,陈留离咱们不远,他们去年没有留种,待多赚些钱,在开封买好了种子回去。”
  他又笑到:“……工坊里面招的工人都是实诚人,大家都感念开封府恩情,知道此事是皇帝恩准,为开封学子办的,个个都铆足了劲,想多干些活呢。”
  赵佶也笑了,只说道:“还是要督促百姓勤于耕织,莫要耽搁农时。”
  潘邓说道:“哪里没劝过他们?只一个劲儿的干活,这个说开封恩情深重,帮他们度过水灾,要报答恩情;那个说此事是给官家办事,要用心去办;那个又说要多赚些钱,教自家儿郎读书,日后报效官家。不是坊中管事看着,个个要连上两班。”
  赵佶微笑抚须,“你们陈知府也管得好百姓。”
  “都感念圣恩呢,皇上没看见他们来的时候,个个像几个月没吃了饱饭,后来在书坊待了一阵子,哪有不感念皇帝大德的。”
  说着便说起了印书坊之内的事,某家举家逃难,沿途没有地方收留,到了开封府辖下有一庄农户好心收留了他们,才来开封府内找活干,全家都在书坊做工,业已攒好了钱,只待三月归家;某人带着幼子,途中患病,也是来到开封才得到免费医治,小儿存活。
  赵佶听感恩小故事听得上瘾,险些忘了正事,茶点了三回,才记起今天是为什么找潘邓来的。
  他也似个明君,不再听人夸耀,正色问道:“说起来你那图书馆再过一个多月也要开张,你不再像之前蹴鞠赛一样‘广昭示’了吗?”。
  潘邓不明所以,试探地说道:“小民还未想过,开封府图书馆一事不似蹴鞠赛,可以一直刊载,若要广昭示便只能画些海报了。”
  赵佶点点头,说道:“朕素来喜欢你那刊物,如今却有一事可以每月一刊。”
  潘邓好奇:“敢问官家是何事?”
  赵佶说道:“林灵素道长每月都于上清宝篆宫讲道,你看可刊否?”
  啊?
  潘邓电光火石之间听明白了,脑里似有惊雷劈过,悚然一惊。
  赵佶竟然想用刊物广传天下,来宣传道教!怎么能利用国家机器来宣传宗教?他又仔细打量面前皇帝,想找出他在开玩笑的痕迹,却发现赵佶的神情认真的,他竟真想做这件事。
  潘邓内心翻江倒海,在一瞬间意识到了什么是皇权。皇权就是为所欲为。
  他不能说不答应,快速调整自己的情绪,面上带笑,“此事倒好,只是小民也不太懂道家高深道理,以前刊《京东蹴鞠广昭示》之时,我虽主编过,但是每一份稿子都是交给记者写稿,书坊主编审稿检查才能刊登的,小民怕自己掌握不好度。”
  赵佶摆摆手,“这有甚么关系,要用什么人,只管挑便是,朕只看你脑子里点子多,比那些老掉书袋要好。”
  潘邓也意识到赵佶打定主意要做了,他问到,“官家,这件事群臣能答应吗?”
  赵佶也很苦恼,“朕也感觉他们不会轻易答应,总会说些什么,唉,朕真是怕了群些文人士大夫,还有学生,朝廷要办点什么事,他们百般阻拦。有时就算木已成舟之后他们还要上书……因此才找你商议,上次郑太师不同意建图书馆,你和你老师三言两语,他就说不出话来了,而且事情也办的不错,朕都看在眼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