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场边看客见两队势均力敌,有来有往,也都被激起兴致,聚精会神起来。
皇家蹴鞠队率先发难,只见高俅一记精准的长传,球若流星划破长空,直指禁区。风云社后卫急忙跃起,头球解围,球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被那皇家队前锋截获。前锋一个跃起,凌空抽射,球飞速射向风流眼,眼看入门之际,却被风云社守门员扑出,场边观众为之惊呼。
赵佶已经双手抓在栏杆边观赛,“真是棋逢对手,难解难分呀!”
场上还在传球,两队你来我往,攻防转换迅疾如风。皇家队凭借严密的防守和精准的传球,滴水不露之间不断猛进;而风云社则以灵活的跑位和出奇制胜的长传,屡屡打破僵局。场上形势变幻莫测,两队皆有彩,却始终难以破门得分。
时间流逝,双方队员体力逐渐消耗,但抢球之激烈丝毫未减,金明池畔的绿茵场上传来看客们的欢呼声。
史进这时已经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他猛地将上衣一脱,遍身的花绣露了出来。
看客叫彩,就连赵佶也抚掌大笑,“好,果然是九纹龙!肆意张扬,是我大宋好儿郎!”
董平走到他身边,看见史进紧盯着高太尉,面色不善,问道:“你怎么总抢那高太尉的球?”
“……我知道你师傅王进的事,咱们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现在他是太尉,你我二人日后还要在他手下讨生活呢,莫要意气用事。”
史进却喘着粗气说道:“小人不叫都监为难,只是高俅此人肚量甚小,你我二人但凡这次赢了他,难免不被他记恨。”
董平想了想,“却也不用故意与他作对。”说着他看向球场边上的看台,“陈大人和潘押司都在呢,你莫惹出事来,官家也在这,高俅是官家宠臣,切莫太下他脸面。”
史进抹抹头上的汗,说道:“小人心中定有分寸。”
双方休整完毕,已进入加时赛。
两队均已疲累,但此时是在官家面前踢球,都想为自己争得个前程,因此没人懈怠,风云社迅速开球,发起了最后的反击。董平中场接球,皇家蹴鞠队严防死守,他突然加速,一记漂亮的回旋,晃过了防守球员,高俅上前阻拦,董平一个慌神,脚下用尽全力,一记远射,球如离弦之箭,直飞对方球门。
皇家队的守门员全力扑救,却未能触及到球。球在空中划出一道完美的弧线,就在所有人都注视着皮鞠,以为球将入网之时,却意外地击中了风流眼的边框,反弹下来。
“哎呀!”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史进斜刺里闯入,突然出现在球门前,他用头一顶,球应声入网!
“球进了!”
比赛结束!风云社在最后一刻完成了逆转,以一球之差战胜了皇家队。
赵佶抚掌赞道:“好好好!真叫朕都捏了把汗,不到最后一刻也不知谁会胜!”
小黄门叫球员们面圣,赵佶笑道:“高卿家,你也遇到对手了!”
高俅大汗淋漓,呼吸不畅,说道:“官家莫取笑臣了,臣这一把年纪,自是比不上年轻人!”
赵佶又一一给了赏赐,叫董平留在东京,作侍卫马军司都虞侯,得知风云社中众人都是官差厢兵,便将他们调来禁军,又单独看向史大郎,“你便是九纹龙史进,当初东京蹴鞠赛上一脚夺冠的那个?”
史进没想到官家竟然听说过他,连忙行礼,“草民史进,拜见陛下。”
赵佶问他家乡何处,祖上何人。
史进答道:“草民家住华州华阴县,祖上并无能人显士,只父亲史太公为一庄保正,草民从小便学习枪棒武艺,留待日后保卫一方。”
赵佶点头,满意的看着这个让他在柜坊一转三败,顺利赢钱的好球手,“好,我见你也只是个练家子,以后就在皇宫当值吧,去殿前司做个都教头。”
史进面露惊喜,低头行礼,“谢陛下赏识!”
赵佶便叫蹴鞠手都下去了,只留下高俅一人随侍左右,赵佶又领着诸位爱卿往殿中走去。
金明池旁观赛的皇室官员们见皇帝离场,也都渐渐散去,此时正是春意正浓,池面波光粼粼,碧波荡荡,天光云影共徘徊。岸柳垂丝,轻摇曼舞,拂过水面,如此好景致,又观了一场名队蹴鞠赛,怎能不叫人心情旷达?
皇帝回到园林正殿之中,给诸位爱臣左右赐座,场中有坐有站,赵佶问道:“朕平日听闻陈爱卿收了个好学生,办得好小报,今日可来了?”
陈文钊行礼答道:“臣谨启陛下,此子乃臣门下弟子潘邓,为人忠厚,品行端正,深得臣之心。”
潘邓听到皇帝竟然点了他的名,连忙行礼,“小人潘邓,拜见陛下。”
“朕听闻是位少年人,却不知如此年轻,你且过来。”
潘邓走上前去。
赵佶打量了一番,只面前人身姿挺拔,眉清目秀,带着少年人的英气,等待日后长开,也见得是位俊朗英才。
潘邓在观赛期间也偷偷拿目光觑了皇帝好几次,这可是宋徽宗,虽是位被后世评价为“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的无能皇帝,但他穿越千年,也十分好奇这位君主的模样。
只见赵佶并未穿华服,而是身着道袍,头戴小冠,面目白皙圆润,微有髭须,儒雅疏朗,神情雅俊,是个十分宽和的上位者模样。
赵佶点点头,这个少年光看长相便是一副英才模样,叫人喜爱,当下他便询问到:“朕听说东平府办促蹴鞠赛一事,便是你提出来的,那刊物也是你办的,你小小年纪,怎么脑子里这么多点子?”
潘邓行礼答道:“小人幼时家贫,却喜逛庙会市集。庙会繁华,市集熙攘,民商互利,小人幼时也借此养家糊口,深感朝廷善政之意,作了东平府押司官之后仍不忘昔日恩泽,愿效仿朝廷仁政惠及万民,因此提议办蹴鞠赛富东平百姓。”
赵佶点点头,果然是个好百姓,“尔既拜于陈爱卿门下,当效其勤学不辍,修身齐家,为国效力,为朕分忧。”
又看向陈文昭,“陈卿家如今已权知开封府事,便教你这个学生作一任司录官,也好替你这个老师办事。”
陈文昭行礼谢恩,潘邓也紧跟着谢恩。
临别之时,赵佶又说道:“素闻陈卿家于赋税一事颇有见解,东平一府经卿家之手,赋税高涨,若我大宋各府都能像东平一样,那便好了,如今内库不丰,也不知如何才能多收些税来。”
两人一路回到陈文昭的住处——朝廷给历任开封知府住的一处府邸。
陈文昭过两天就要上任,此时也颇为闲适,问学生今日面圣如何。
潘邓心中思忖,“学生初见圣人,见圣人仪仗威严,却性格温和,对臣子以礼相待,让人心生亲近之感。”
陈文昭点点头。
“只是圣人所说,内库不封,赋税不足,可是真有其事?”
潘邓皱眉说道:“……本朝未有战事灾乱,天下供给一人,官家在京师修筑园林,兴花石纲,赋税已经数次另加别目,如此竟还要搜刮,百姓如何生活?山东已有反贼,南方反贼更是猖獗,难道此事圣人并不知晓?”
第60章 初见师叔
陈文昭沉默片刻,一个暴栗子捶到弟子头上,“你当这是东平府?来了东京还敢乱讲话!”
潘邓摸着脑袋,“弟子知错了!”所以那赵佶根本就是什么都知道,但是就是视若无睹地瞎搞吧!
陈文昭冷哼一声,“朝廷之事,岂容你小子乱议?在其位,谋其事,有功夫说这些没用的话,不如替你老师想想圣人嘱托之事才是正道,莫要胡思乱想!”
*
晴空万里,一大早潘邓和小郓哥去吃灌浆蟹包,小哥俩已经连吃七日,还是吃不腻,每人两屉蟹黄灌汤馒头,两碗水饭,配上芥辣瓜儿,米汤瓜姜,再来两个酸馅,两个笋肉夹儿,两个素夹儿,一份蛋炒黄芽,舒服得很。
待到吃完,又叫店小二,要了一碗子料浇虾臊面,两个笋肉夹,一屉蟹黄灌汤馒头,多给姜醋,给南门大街第七胡同王婆送去。
今日二人有任务在身,待在汴京城盘个铺面,做些什么生意还不打紧,先把铺面盘好,租个院子,再打些家具,日后东平来人也有落脚之处。
一上午牙人带着两人千挑万选,选了个保康门街上一处连着院子的门店,还特地选了个有水井的院落,不必叫人每日上门挑水。
待到下午叫李安澜过来看过门店,李三娘大惊失色,“在这个地段租门店?一年要多少钱?”
潘邓轻飘飘地说了个数字。
李三娘心口微痛,“我今日就找牙人雇伙计,把这边安顿好,这两天就回东平一趟,找几个得用的人把这条路走通,这店面无论做什么买卖,先将它开起来再说。”
空着一天白花花的银子就往外水一样的流!
将这边安排好,潘邓就又拿了灌汤馒头去了陈老师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