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庆阳才不是说不过二哥,只是这种事争辩无用,得派个干吏挑选一地真正去尝试才知道究竟可不可行。
  杨节没敢插嘴王爷与公主的斗嘴,但他看出小公主因为敬王的冷水不高兴了,思索片刻,杨节道:“微臣没去过凉州,不知道那边的黄土坡究竟是何地形,但微臣祖籍云州,家乡周围全是丘陵,当地百姓为了耕种,便在丘陵上开荒了一条条狭窄的田地,形似梯子,故而百姓多称之为梯田。”
  庆阳惊讶道:“你们那边也有梯田?”
  庆阳为何会有让凉州的黄土山坡变成绿山的设想,便是因为她在南地见过一些坡田,有的只是当地百姓开荒出来的小小一片,种些茶树或青菜什么的,有的是世代耕种开荒了整整几片山丘,全部用作了稻田。
  庆阳就想,让百姓去种野草野树百姓肯定不乐意,朝廷也没有那么多的闲钱专门用于此事给百姓们发工钱,闹不好还会出现白领银子不干活的弊端,但如果让百姓开荒种庄稼,再辅以粮种农具支持、免税减税的国策,百姓能多得一份粮食,如此就算辛苦些也会有勤劳的百姓愿意去做的。
  于是,遇到有成片梯田的县城,庆阳特别考察了几位郡守甚至知县的才干,可惜那些梯田多是当地百姓祖祖辈辈一代代开垦所得,非现任官员之功,至少庆阳问过的几位官员只是组织百姓维持了梯田,没一个尝试鼓动别地百姓去开垦新的梯田的。
  究其原因,一是百姓现有的耕地已经够用了,开荒过于辛苦且收效甚微,毕竟南地的山上全是老树盘结,挖树根累,前面几年泛滥成灾的野草更是影响庄稼产量,二是官员们不想费力不讨好,开荒三年显不出政绩,只会便宜后来官员。
  对于绝大多数的官员来说,能完成朝廷的政令就能交差了,有能力有野心的官员会选择更省力省心的途径提升政绩,只有既有能力、一心为民且能吃苦耐劳的极少数官员才会不畏艰险地去啃一些硬骨头。
  人心如此,庆阳不会苛责那些虽然平庸却也尽职了的官员,她只是渴望能为她所用的贤才。
  杨节不知道小公主所想,只如实地回答故土梯田的问题。
  庆阳这才知道杨节的父亲是个里正,杨节少时就读书了,但每到农忙他都会跟着家人去梯田上帮忙,像旱季如何蓄水引水雨季如何排水这种琐事杨节全都知晓,小公主有兴趣听,他便也讲得特别细,甚至提到了稻田里的一种名为红螯虾的野味。
  吃惯珍馐佳酿的小公主居然被挑起了食欲。
  杨节:“……现在稻田里也能捞到一些红螯虾,只是不如盛夏时节味道鲜美,殿下若不嫌弃,微臣这就派人去打捞,傍晚进城后再为殿下加菜。”
  庆阳:“那就尝尝吧,南地逛了一大圈,居然今日才从你这里听说这等野味。”
  杨节不由地笑了。
  默默跟在后面的张肃:“……”
  庆阳继续问梯田的事。
  百闻不如一见,杨节道:“其实微臣去年到任后,见本县百姓因为少耕地而贫困,而此处又有丹山一地适合开垦梯田,微臣便说服几村百姓去开荒了,只因人力不足才开了一座山头得田三百余亩,不过因为今年稻田见了收成,已有更多村民愿意随微臣开荒,料想明年可得更多梯田。”
  庆阳意外道:“这事刚刚问政时你怎么没说?”
  杨节惭愧道:“才三百余亩梯田,微臣不敢邀功,原想凑足千亩后再上报朝廷的。”
  这时,车驾里面的兴武帝发话了:“你说的那片梯田离此地多远?”
  面对帝王,杨节声音更恭敬了,道:“丹山在县城东方二十里处,这里过去的话,大概要走五十里。”
  兴武帝便停了帝驾,由他带着庆阳兄妹、张肃以及一千骑兵随杨节快马前往梯田,樊钟父子率领两千骑兵继续护送丽妃前往叙县县城。
  快马加鞭,半个时辰左右兴武帝一行人就来到了那座刚开垦最多一年的梯田山头,山头不高,山顶上就是一片蓄水塘,泛黄的塘水倒映着高空的蓝天以及塘边的树影。
  杨节指着山脚下的一处小村落道:“这都是为了开荒从别处迁来的百姓,方便照料梯田庄稼。”
  百姓永远都是这样,哪里有更多的田地,他们就迁去哪里,而那些田多的大户自然还留在原籍,毕竟平原的田地耕种起来更方便。
  兴武帝点点头,指着旁边几座山头问:“那些也都适合开成梯田?”
  杨节:“是,微臣逐个山头查访过,本县总共大概可得万亩左右的梯田。”
  山头虽多,但不是哪个山头都适合种庄稼。
  朝廷对新开荒的田地有免赋三年的嘉奖成例,但那都是后话了,且梯田开垦比平地开荒更难,兴武帝当即对杨节道:“修建水塘等工费都从县库里出,另百姓每开荒一亩梯田,次年产量达到当地稻田均产便可得一钱银子的赏钱,朕再给这种新开垦的梯田五年免赋期。”
  杨节立即代当地百姓谢恩。
  .
  当晚,君臣的宴席上就多了一样麻辣味的红烧红螯虾。
  杨节亲自为贵人们示范红螯虾的吃法,虽然驿馆的厨子们已经精心处理过了,但这红螯虾长了壳,还是得动手剥才行。
  帝妃那边有何元敬侍奉,庆阳没带解玉来,扫眼对面只管自己吃得痛快的二哥,庆阳终于想念留在京城的三哥了。
  “殿下若不嫌弃,臣愿为殿下剥虾。”坐在秦炳旁边席案后的准驸马忽然离席,躬身请示道。
  庆阳笑了:“那就有劳三公子了。”
  张肃神色如常地坐到了小公主身旁。
  庆阳命人直接将张肃的席案摆在她这边,两人同席而食。
  因为梯田的事,知县杨节无疑成了小公主心目中的待选能臣之一,但论赏心悦目以及侍奉她时的体贴周到,张肃还是稳稳地在小公主心里占据着第一的位置。
  譬如张肃那双修长如玉的剥虾也剥出了雅气的手,庆阳便忍不住看了好久。
  第111章
  帝驾离开益州城, 先后经广元、汉中、金州、郧阳,再渡过汉江、丹江进入峡县地界, 兜兜转转走了一万多里路后,终于又回到了京师地界,距离京城只剩下四百多里,最多再有五六日的路程。
  帝驾出发时乃阳春三月,此时却已是腊八寒冬。
  峡县的官驿建得还算宽敞,但冬日烧的都是火炕与炭,并无宫里或京城勋贵人家所用的地龙。
  吃过晚饭,兴武帝留下一双儿女,坐在炭盆前一边烤手一边道:“其实离开郧阳后,继续往东就出山了, 再从南阳那边绕回京城一路都是坦途,朕偏偏要带着你们走这边的山路,知道为何吗?”
  庆阳坐在炭盆另一侧, 学父皇那样伸手烤火, 闻言看向二哥。
  纵使这一路二哥的对答都没怎么让父皇满意过, 可每次二哥回答时依然信心满满,那么庆阳作为妹妹,就不该抢在二哥前面开口。
  秦炳不假思索地道:“越是山区的县城越穷,越穷才越需要看看知县们有没有好好当他们的父母官。”
  还有一点, 父皇故意要用行路的艰辛磨砺他们, 自然哪条路难走就走哪条了。
  兴武帝扬了扬嘴角,九个月的南巡都没让老二的脑袋里多装点东西,这何尝不是一种本事?
  他看向小女儿。
  庆阳道:“二哥说的是一层,再有,从峡县这边回京, 会先后经过伏牛山、熊耳山,此二山乃是京城西南方的天然屏障,父皇是想我与二哥熟悉这一带的山路地形,万一将来有战事,我们也好根据山势排兵布阵。”
  从京城到长安的那条路北巡时父皇已经带他们走过了,这次南巡算是让她与二哥将京城四周的地形都亲自查看了一遍。
  兴武帝没有夸小女儿,只斜了老二一眼。
  秦炳并不因为答错了而羞愧,反而挺激动的,站起来道:“那我好好看看这边的舆图去!”
  兴武帝没拦着,等外面的脚步声消失了,他才朝小女儿叹道:“你二哥,以后最多也就当个冲锋陷阵的猛将了,成不了帅才。”
  庆阳笑道:“将帅各有所长,二哥能做猛将也很厉害了。”
  窗外一阵寒风刮过,呼啸声听着都叫人冷,兴武帝取下女儿挂在旁边的大氅,亲手替女儿披好并带上兜帽,道:“走吧,父皇送你回去。”
  庆阳:“就在旁边的厢房,父皇早点休息吧。”
  兴武帝坚持要送女儿,庆阳便也取下父皇的大氅,笑着替父皇披好。
  父女俩前后走了出去,冷风迎面吹来,兴武帝熟练地挡在女儿身前。
  没走几步就到了小公主下榻的厢房,兴武帝看过堂屋的炭盆,进了女儿的卧房,先摸摸已经铺好的被褥底下,确定足够暖和,再瞅着书桌上备好的笔墨纸砚问:“这么冷的天,你还要写东西?”
  若非女儿提前吩咐了,解玉、拂柳岂敢擅作主张。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