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老公进城的乡下小媳妇重生了 第109节
大伯母这话虽没点名,但陆家明、陆和风齐齐缩缩肩膀,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他们心知肚明,他们真没怎么管过孩子的学习。
大伯大伯母没待多久就回去了,临走前,大伯看向赵锦舒说:“陆泽喜欢看书,明天我让人给你们送一些书过来,保证他喜欢。”
赵锦舒笑起来:“那他肯定高兴极了。”
大伯:“你们都别送了,我们回去了。”
送走大伯,陆家明看向陆瑾台:“大伯给的书一定是和部队有关的书,你们不怕泽泽看了后,喜欢上部队了,将来跑去当兵?”
陆瑾台拧眉:“当兵有什么不好?”
陆家明:“泽泽那么聪明,又喜欢读书,就往读书上使劲好了,当兵每天都要训练,你舍得他吃苦受罪?”
赵锦舒有些无语:“就是不当兵,跟着大伯待一段时间也能开开眼界,长长见识,顺便锻炼锻炼身体,学习也需要有个好身体,总不能真当个文弱书生,就是陆瑾台也会锻炼啊。”
陆泽初中后,有个同学家里都是军人,他就非常羡慕人家寒暑假都能跟着家人训练,打小身体强壮,篮球打得也好。
这辈子有这个机会,她自然提前为他考虑。
纪元容暗暗瞪向大儿子:“整天担心这个担心那个,自己吃不了一点苦,还担心孩子也吃不了苦,大言不惭地说让陆辉陆翔考大学,他们那成绩高中能考上就不错了,还考大学。通天的直道你不走,光想走弯路,让别人怎么说你们好?”
他们大伯说那话,已经很明显了,想培养三代子孙,一个一个拈轻怕重的,能成什么事?
陆怀远看着大儿子,不是不失望的,走学习的路子走不通,以他们的家世,两个孙子送到部队,未必不是一条出路,偏偏他一开口就把他们大伯得罪了,连锦舒都不如。
陆家明下意识看向陆瑾台,想让他出个主意,陆瑾台懒得搭理他,和父母打了招呼,拉着赵锦舒回房了。
陆家明看着他们的背影,抬头对上父母失望的眼神,隐隐有些后悔,两个孩子十多岁了,要不要进部队,总该问问他们意见的,他不该一口拒绝大伯的。
......
赵家村。
周末,赵家老二赵卫东一家四口回来了。
一到家,就看到家门口围满了人,他们推着自行车,硬是挤不进去。
他看向旁边同样挤不进去的大哥,皱眉问道:“这是做什么呢?”
赵宏泰脸上骄傲又无奈:“这不这周京都的信到了,村里这些人闻风就都过来了。”
赵卫东听的一头雾水:“京都来信和他们有什么关系,都跑来做什么?”
赵宏泰愣了下:“你不知道?”
“我知道啥?”赵卫东心里一突,他一家子虽然搬到镇上住了,可也是老赵家的儿子,怎么家里有事不通知他呢?这是不是有些不合适?
赵宏泰看他神情,想来是真不知道,心里嘀咕了句,不过还是说道:“咱们四妹写的故事登报了,那报社每周都会给家里寄一份报纸,咱们爹已经宣扬的全村都知道了,就是去镇上开会都带一份报纸,隔壁几个镇我估摸着也知道了,村里这些人算着报纸到了,就迫不及待来家门口守着。”
“怎么可能?”
这句话不是赵卫东的,而是他媳妇张盼晴的,她走过来,看向赵宏泰:“骗人的吧?”
赵宏泰还没开口,旁边过来等读报纸的大娘,就冷着脸看她:“啥骗人?看个报,还能骗啥?话又说回来,就是骗,我们这么些人还能都被骗了?三十多的人了,说话没个把门......”
旁人一群人也都冷着脸看她。
张盼晴脸色有些不好,她是这个意思吗?
和她说不清楚,只是道:“......这不是,这不是锦舒从没写过故事,原先没看出来嘛!”
那大娘没好气,心道怪不得都说赵卫东两口子不行,果真不行,她说:“你要是能看出来,你也能写故事了。”
村里现在赵锦舒的粉丝可多了,男女老少都有,但凡哪个说赵锦舒不好的,说不定就会被她哪个粉丝喷了。
张盼晴一开口,可算惹了众怒了。
赵卫东推推她,让她别说了。
张盼晴也觉得自己有理数不清,看一眼那大娘以及众人,算了,她跟他们计较什么?
正这么想着,他们爹赵建忠骑着自行车回来了。
一群人蜂拥了过去。
一个大爷说:“别推,都慢慢来,让建忠停好自行车,好好给我们读故事。”
大爷声音洪亮,他一开口,男女老少,瞬间安静下来。
第145章 包裹
赵建忠见大家安静下来,先把自行车停放好,又把后面的东西拿下来,递给大儿子赵宏泰。
赵宏泰顺手接过来,赵卫东在一旁看着,好奇地问道:“爹,这袋子里是什么?”
赵建忠拿出时报的信封拆开,听到他的话,才注意到他:“你们来了啊?”
“昂,这不星期天了带几个孩子回来看看爷爷奶奶。”赵卫东面带微笑。
赵建忠点点头。
赵卫东见他不回答他方才的话,又问一遍:“爹,大哥手里那是什么?谁寄的包裹......”
赵建忠拿出信封里的报纸,愣了下:“我刚刚在镇上拿到信封时,摸着厚度和先前就不一样,嘿,还真不一样,竟然寄了两份报纸,可能是怕我们弄破了,多寄了一张报纸过来。”
他也没仔细看,把另一份小心翼翼收好,也没舍得拿出来给他们看,反正他待会会读的。
赵卫东:“......”
一个孩子忙道:“村长爷爷,先不管寄了几份,先给我们读完再说。”
“对对对,先读报,读完再说。”
“先读报,你要不读,给我们读也一样。”
“可以让我们读的,我们这么多有识字的。”
一个大点的孩子站出来:“村长爷爷,我可以读。”
赵建忠挥挥手:“去去去,别打岔,马上读,马上给你们读。”
这群人里,可不仅有他的晚辈,还有很多他的长辈,他可不敢托大,清清嗓子,站直身子,立即读了起来。
他声音洪亮,读到激动处,还挥舞着手,做着各种搞笑的动作,一群人一边听他读故事,一边看他表演,年小的捧着肚子大笑,年龄大的,咧着大豁牙,哈哈大笑,那笑声从村头传到了村尾,引的村里干活的人,也都停下手里的动作,纷纷跑过来看热闹。
就是旁边赵卫东一家,也被故事吸引了注意力。
赵卫东大女儿赵文雅看向妹妹赵文秀小声道:“这故事真好听,咱们小姑好厉害啊!”
赵文秀眼睛亮亮的:“咱们是不是有一个大作家小姑了?”
赵俊才兴奋起来:“同学们要是知道我小姑是大作家,一定非常羡慕我们。”
故事读完了,一群人意犹未尽,讨论着故事情节,流连在门口不愿离去。
一个年长的大爷拉着赵建忠:“锦舒这丫头故事写得好,还教我们防拐防骗,你忙着去镇上,今天还没在大喇叭里广播呢,等会还要广播吗?”
赵建忠点头:“这防拐防骗小知识,每天都要广播一次,天天提醒大人孩子,总能记住一点。”
那大爷又说:“这是大事,你事多,忘了也没啥,我会让人提醒你的。”
赵建忠心说,他忘了啥也不会忘了这事的,不过也说道:“那大爷你就帮忙记着,免得我忘了。”
大爷很是积极:“你尽管忙你的,我要来不了,就让我大孙子来提醒你。”
赵建忠心说真没必要,我比谁记得都清楚,可这都是闺女的支持者,他得维护,笑着说道:“行。”
等到人群慢慢散去,一家子人进了屋,几个孩子和爷爷一边聊着剧情,一边夸着小姑的厉害,正说着,王小麦带着赵俊杰、赵俊逸过来了。
看到大方桌上的东西,王小麦摸了摸:“爹,这是啥?四妹寄过来的东西?”
赵建忠皱着眉:“你们四妹寄过来的,也不知是啥,这么一包东西,邮费都得不少,就会乱花钱,京都买根葱都要钱,也不知道节省点,老想着家里做什么?”
说完,他看向大儿媳妇:“打开看看吧,看看你们四妹都寄了啥过来。”
赵卫东和张盼晴在旁边就颇不是滋味,他们在旁边问了半天,他们爹都没搭理他们,大嫂一过来,就让她拆包裹,这差别对待,谁能不多想?
王小麦就找了剪子,小心翼翼地把包裹打开了。
赵锦舒不仅给爹娘寄了收音机,还给家里大人孩子每人买了双回力鞋,还有俊杰、俊逸、丰收、冬梅的学习资料,文具用品等等东西。
几个孩子在旁边眼巴巴看着。
王小麦首先拿出鞋子,一看鞋码,就知道这鞋子有他们的份儿,她皱着眉:“这得花多少钱啊?”
赵俊杰蹦起来:“啊啊啊,是回力鞋,我小姑一定听到我说喜欢这样的鞋子,才特意买回来的。”
王小麦瞪他:“下回不许和你小姑乱说,你一说,她还不得想办法给你买回来?”
赵俊逸看一眼爸妈,说道:“那你们卖了家里羊,给小姑寄点钱呗。”
赵建忠笑起来:“你们小姑没白疼你们,还知道给小姑寄钱了。买都买了,你们就拿着吧,钱也别寄了,寄了她也不会要,家里留种的花生,有多的,我给她寄过去,可以让她榨油吃,多少能省点。”
王小麦也说:“我们家还有二十斤多花生米,还有一些干菜干辣椒啥的,城里买菜难,都给她寄过去。”
她刚刚翻了翻,里面还有文具盒、钢笔啥的,都是孩子们的学习用品,锦舒真是,啥都想着家里。
赵建忠:“那也行,我抽空给她寄去。”
赵卫东一家在旁边看着,没说话,几个孩子不是不羡慕的,可他们没好意思围过去,他们妈妈一直不让他们要小姑的东西......
看到里面的收音机,王小麦笑了起来:“爹一直羡慕叶征爹有个收音机,现在四妹也给你买了收音机,这下不用羡慕别人了。”
赵建忠几步跨过来,一下子把收音机抱了出来。
看着外面的包装纸箱,他皱眉:“还真是收音机啊?这得多少钱?”
余淑英提着篮子菜,从外面回来:“啥收音机?谁买收音机了?”
赵宏泰指指自家爹手里的东西:“锦舒买的,爹刚刚去镇上拿回来,还给家里买了鞋子......”
余淑英皱眉:“就她会花钱,写点稿子的钱都花完了吧?”
她其实也不知道闺女写稿子有多少稿费,但那都是闺女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不管多少钱,都是辛苦钱,哪能那么浪费?
隔一段时间就给家里寄东西,再多钱,也不够花的。
别说买东西的钱,就是邮费,也得好一笔钱。
第145章 情人眼里出西施
赵建忠小心地把收音机拿出来,从箱子里掉出一个信封出来,他拿出来递给余淑英:“这可能是闺女写的信,你先瞅瞅,我看看这收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