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夏窃神权 第499节
至于王明义,他身上的儒圣余晖在周铁衣赤红色的光辉下只能够当做陪衬,王明义要说完全没有气馁之感肯定不是,但他是那种知耻后勇的人,周铁衣以道理之争今日胜过了他,他输的心服口服,但自己也要将心中所想说出来,至少要为平津渡的变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明义重新整理了一下思路,“遏制小吏贪污,自然是以吏治为主,不过之前的吏治以罚为主,但臣经过实践,觉得应该学罚兼重。”
随后他对周铁衣说道,“当日周侯送我八字‘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今日愿以此八字解之。”
周铁衣第一次将负着的手放下,认真地拱手道,“愿闻其详。”
第573章 心为物之始,物为心之用
金銮殿上,王明义侧过身,不敢受周铁衣全礼,而后开口说道,“古之圣人言格物致知,谓之一草一木皆有理,明知即为得道,因此能治天下。”
王明义同样从儒家的圣人言论开始分析,而后他说出了自己的困惑,“不过圣人却未说出‘理’为何物,我当日得了周侯八字,也尝试过格物,观院中之竹,想要得到其中的道理,用来治理天下。”
“但观之越久,实际上越发困惑。”
王明义微微皱眉,言辞神色配合身上的浩然正气,竟然形成一道道竹影虚像,将殿上众人带入他困惑的场景之中。
因为这涉及到儒学新的改变,所以作为太学院祭酒的张事忠没有置身事外,反而循循善诱地问道,“可是无法明晓其中的道理?”
他作为太学院祭酒,对于这篇《大学》‘格物致知’当然不陌生。
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诚意在格物。
这几乎囊括了儒家对于个人修行的所有要求。
但教了半辈子的书,在教授的过程中,他也发现了最大的难点,就是如何给学生们解释‘格物’,这近乎是一种唯心的说法,类似于佛家的顿悟,道家的入道,有的学生看一眼,就能够明悟竹子的道理,让自身浩然正气产生变化,有的学生即使看三天三夜,也无法获得一点感悟。
“恰恰相反。”
王明义露出些许自嘲的笑容,“或许赖于天幸,相比于其他人,我反而领悟了许多道理。”
他说话间,周围以浩然正气形成的竹子虚影产生了变化。
“我首先结合儒家经典,明白为什么要以竹喻君子。”
群臣微微惊诧,一方面感叹王明义天资出众,竟然真的能够‘格物’,另外一方面也很好奇,王明义第一句起论就说明白了为什么以竹喻君子,这会不会太自满了。
很多儒家天赋出众者,格竹子,也不过从中领悟出刚毅,有节这些理念。
但王明义这么说着的时候,他的浩然正气幻化的竹林确实发生了变化,首先就是原本虚幻的‘炁’有种绵绵若存之感,就像是竹子的生长不息。
董行书和张事忠等儒家学者伸手触碰到周围的‘竹子’,都忍不住微微点头,确定了王明义真的格物成功了。
在场的兵家之人甚至调集自身气血之力,砍向浩然正气形成的竹子,但下一刻,被砍断的浩然正气就如同竹子一样快速生长起来。
因为王明义的浩然正气除了普遍性,确实加入了竹子的变化,相比于其他人,恢复力变得更快了,能够做到这一步,实际上已经无愧于儒家的教导。
董行书开口问道,“为何要以竹喻君子。”
王明义自信笑道,“无它,利于教导世人。”
“君子相对于普通人的区别,就算是说上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学者有时间能够读完这些书,但田间的农夫,灶下的厨妇,启蒙的蒙童能读完吗?有时间读完吗?”
“但他们一定接触过竹子,而且天下绝大多数人都喜爱竹子,至少不讨厌,因此我们以竹喻君子,先让天下人喜爱,再从喜爱之中激发他们学**子的欲望,因此以竹喻君子,非是君子如竹,而是世人爱竹,所以爱君子。”
“因此我们才将竹子身姿挺拔比作君子不畏强权,竹子作用繁多比作君子利于百姓,此为儒家心愿,以竹教化天下百姓,故百姓格竹,能成君子。”
“上善!”
“此言大妙!”
“王生已非格物,实乃真正明晓教化之意!”
一位位儒家学者出声赞叹道。
王明义这番解释的道理,就是对《大学》进一步的阐述,解决了《大学》没有讲清楚的一个道理,为什么要格物,为什么格物可以修身。
因为对于绝大多数启蒙者而言,讲太大的道理他们无法客观的理解,所以需要用他们周围的事物来阐述,来说明,来让他们喜爱学习。
随后众人得意地看向周铁衣。
周铁衣托着下巴思考了一会儿,点头道,“不错。”
见周铁衣称赞,王明义继续说道,“所以我从‘格物’之中又深化了一层道理,那就是欲使人格物,必先使人‘心动’,心动为格物之始,心为物之始。”
众人不约而同点头,但这次周铁衣却没有点头。
如果有自己的提点,王明义也只理解到心为物之始,即使顺势演化出心外无物的学说,那也不过尔尔,依旧是走错了路。
见周铁衣没有点头,即使是众人都点头了,王明义也没有继续讲下去,而是笑着说道,“周侯可是觉得我之后会以佛家的空空之说为皮,以儒家的以己心代天心为骨,讲究心外无物的个人道德修行法门?”
被王明义问了一句,周铁衣神色越发凝重。
前世同样研究‘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那位圣人终究没有逃脱出他的时代局限,最终将他的学说立足于个人道德修行之上,期望通过个人道德的修行,来实现天下大同的理念。
这看似是一个很美好的期望,但结合实际就可以知道,即使那位是圣人,他也没有教出圣人的徒弟来,也没有改变社会发展的进程,无法有效指导社会的发展,只能够局限于指导个人的道德修养。
这就是那位学说最大的弊端。
若今天王明义能够打破儒家‘以己心代天心’的学说,那么才真正算得上是立下了新儒!
见周铁衣神色开始凝重,王明义笑容越发灿烂,“心为物之始,但物为心之用。”
王明义提出了自己观点的第二层。
众多儒家学者还在思考这么说的原因,周铁衣已经知晓其意。
用白话文的翻译就是,意识是认识物质的开始,物质被有意识的利用,因此产生了人类的实践认知过程。
周铁衣再次出声,“好。”
见周铁衣已经明白自己的意思,但是群臣包括诸如董行书之流的顶尖儒家修行者都在思考,王明义再次意识到周铁衣为什么能够快天下人不止几步了。
他当然不只是要让周铁衣知道,他今日提出来,就是要让新儒学的理念被天下人知道,因此继续解释道。
“诸位,世人爱竹还是爱黄金?”
王明义这个提问让思考的群臣抬起头,他们想要张嘴,但是却欲言又止。
因为如果承认了世人爱黄金甚于爱竹,那么不就是赞成了周铁衣那套人欲说吗?
但不承认这点,好像又有点睁着眼睛说瞎话。
倒是董行书最先理解过来,王明义这番论断要解释儒家学说一直没有解释清楚的一点,那就是为什么道德在利益之上!
他早就有了决心,所以这个时候也不介意用自身老脸来当王明义的垫脚石,因此开口说道,“自然爱黄金者众。”
王明义继续说道,“对于普通人而言,竹子可以编织成篮子,可以做成板凳,可以纳凉,竹笋还可以食用,但黄金却又笨又重,为什么世人还爱黄金多于爱竹子?”
王明义自问自答道,“无它,因为有黄金可以买竹子,可以买到竹子所能够做到的一切,还能够做到竹子所不能够做到的一切,所以世人爱黄金。”
王明义这么一点,群臣自然理解到了原因。
所有人露出恍然大悟的神色,“原来这就是物为心之用。”
王明义点头道,“正是,因为事物能够被人有意识地利用,所以才能够影响人的生活。百姓爱黄金非是因为他们是小人,而是因为黄金能够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所以从心而论,无所过。”
但论述到此,王明义仍然不满足,浩然正气的竹林晃动,化炙热为幽深的竹林意境,发出沙沙的舒爽的声音,林中竟然传出《大学》清幽的朗诵声,但《大学》之后,又有《农典》。
王明义继续说道,“我刚刚只是结合儒家的经典说我明悟的道理,而后我又结合其他家的经典来格竹。”
听到王明义说完这句话,所有人才恍惚对视。
在之前,他们以为王明义说出再精妙的策论,对比周铁衣的‘矛盾论’也不过是明珠比之皓日。
但现在听来,这策论纵然还比不上周铁衣的‘矛盾论’,但至少也是明月之光,能够与皓日并行于天,超出自己等人多矣。
不过王明义说自己从其他经典上读出‘道理’,这似乎也表示王明义不局限于儒家学说,至少不局限于现在的儒家学说!
这不免让人产生联想,王明义和张三办理的报纸称之为《新学》,现在看来,恐怕不是新学,而是新儒!
王明义不理会其他人的表情,继续说道,“我结合农书,得到了竹子生长的道理,知道一亩之田如何栽种更多的竹子,这些竹子又如何用来编织器具。”
周围竹子的虚影随着王明义变得越发凝实,不再虚幻没有根基,反倒是像扎根在金銮殿中一样,一时间让人分不清真假。
第574章 致良知
当金銮殿上王明义开始阐述他从《农典》上获得的道理,当他演化的已经接近真实的竹林之中传出《农典》的读书声,农部尚书像是突然发现了什么一样,他蹲下身体,手掌拨开浩然正气形成的竹林,显露其中的真相。
这浩然正气的竹子真的是扎根在金銮殿中!
一块块金砖之下,玄黄地脉如同一条条翻涌的小龙,带着地气上升,与浩然正气结合,让浩然正气的白与地气的玄黑在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眼前这一片似假实真的竹林!
看到这一幕,百家一位位修行者难以置信地说道,“怎么可能?”
“他居然做到了?”
“如果他真的可以以容纳农家,那么是不是也可以容纳其他家?”
在其他人疑虑的时候,看到这一幕的儒家之人已经从刚刚还惊怒周铁衣学说的阴霾之中走出,甚至如张事忠之流,更是老泪盈眶。
“天助我儒家!天助我儒家!”
工部除了尚书孔子星之外,其余多是墨家,公输家之人,此时用略带不安的眼神看向周铁衣。
周铁衣也认真看着这一幕,他明白为什么儒家之人会欣喜若狂了。
儒家七品‘修身’,可以兼修其余一家或者几家的道,从而来反补自身。
但是儒家修行一直都有一个铁律,那就是你无论兼修其他道有多好,你的兼修执法啊始终会低于你自身的品阶一品。
这就导致了儒家修行之人,除非前进无望,不然在修身的时候,顶多从琴棋书画这些常见学问中兼修一两样用来修心。
他们之中绝大多数甚至不会碰农家,兵家,法家,道家,佛家这些主流学说。
无它,因为难以包容。
儒家自身是有过统计,七品‘修身’的儒家学子多数刚好处于最年富力强的阶段,他们不少人都是同龄中的佼佼者,自然也想过兼修道家,佛家,毕竟这都是出过圣人的学说。
但这些兼修道家,佛家的儒家修行者,绝大多数最终都修岔了,直接转入了道家,佛家的修行。
所谓的道儒,佛儒,也只是一层遮羞布罢了,因为儒家二品‘立功’,还没有哪个道儒,佛儒真正有立功济世的本事。
就比如夫子院的主讲李克功,最终也是道非儒。
所以儒家在教授学生的时候就经常强调,道经,佛经可以看,但不能够多看,因为这些都是出世之学,和儒家的治世之学不同。
而现在,王明义虽然还没有做到以儒包容道家,佛家学说,但是他能够以农家地气滋养自身儒家的浩然正气,实际上就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