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苏静蘅立刻点头,说:“我明白。”
另外四位皇子一位生病早亡,三位在三王乱政期间试图夺位被杀,只有太子躲过这一劫。
他能躲过这一劫也是因为素日仁心,得罪的人不多。
杀了太子只会让自己陷在风口浪尖之上,所以就是残暴的秦王上位,对他也是网开一面,给他封了个闲散王爷的名号,将他软禁京中,以示自己开明。
舒王雄心伟略,杀死秦王之后不肯还位,自立为帝之后解开废太子的幽禁,准他在皇家几处园林之中行走,以示自己更加开明。
后来还位废太子,一是膝下子嗣单薄,没有能担得起大任的人选,二是不想让自己在史书上留下有心篡位的名号。
反正战也打了皇帝也当了,一辈子没留什么遗憾,以后谁当皇帝都与他无关,干脆还位,有这一份情在里面,他相信太子不会将事情做绝,也认定史书上该属于自己的那一页一定会留下。
如今比起秦王,舒王在民间的口碑确实更好些。
百姓不会在意谁当皇帝,只会在意谁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舒王在位的六年间与南疆谈判,五十年内不会再开战,其他乱政之人也全都送上断头台,肃清乱臣贼子,天下不再有战争,对百姓就是最大的贡献。
即便一开始战争就是因他而起。
“太子有意拉拢景王,祸事发生之前,天下已然有些不太平,景王无心留在京城,向皇上请了恩典,去军中历练,后来仗一打就是十几年。”
先是内战不迭,后来南疆乘虚作乱,景王出征六战六捷,第七次作战遇挫被围,公主在京城得到消息,率军支援,那是第七捷。
第八次便是亭谷,二人双双殒命。
苏静蘅不知道那其实是调虎离山,公主出京不到半个月,秦王便攻入京城,皇位被篡,以至于后来公主在亭谷负面受敌,无人支援。
秦王自是希望她能死在前线,否则一旦回京,麻烦的就是自己了。
内情不方便提太多,李老夫人可惜道:“便是沉冤昭雪,一条条鲜活的命也回不来了,可惜了公主景王,他们若是还在,留在京中扶持当今圣上,天下定然比现在还要安定。”
败也仁心成也仁心,皇上身边需要些有手段的人。
李老夫人叹息。
但转念又一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她既然已经退居宜村,担心再多也无用。
这些年科考送了不少人才到朝廷里,再过个几年,等他们找到自己的位置,一定能崭露头角,好好辅佐当今圣上。
“确实可惜。”
苏静蘅耷下眉毛,胸口深深往外送了一口气,说,“公主和景王成亲多年,情深义重,就没有生过孩子吗?”
“孩子?”
李老夫人愣神,稍稍蹙眉,回想道,“公主率军出征前是有的,才三个月,可惜——”
苏静蘅歪头,听见她颇为遗憾地说:“可惜战争无情,那孩子怎么能保得住呢?后来不曾听说过孩子消息,应当是已经没了罢。”
【作者有话说】
五天要写两万多字,明天开始试图日五日六!
要三十万字啦,好开心,第一次写到30万字,虽然现在只有三个读者宝宝在追读,但是还是很开心!三十万字冲!
第83章
苏静蘅听见这回答,心里大概有了点数,直觉告诉她,之前的猜想真的是对的,此番大劫,或许马上就要有解了。
关于其他的人,李老夫人说不了太多。
苏静蘅又问她京中有没有姓白的大人或者将军,问得太过笼统,李老夫人疑惑道:“姓白?这多了去了,就是我夫君的同年都有好几个,你怎么忽然问起这个?”
苏静蘅摸摸耳垂,心虚说:“我表兄今年才入朝谋事,写信与我提起过一些京里的事,提到有位姓白的大人对他颇为关照,是个好人……我好奇,想问问。”
李老夫人摇头,道:“这我便不知道了,早些年那几个我还熟一些,近些年朝里新晋官员,除了我夫君的学生,其他的我一概不知。”
“这样。”
“其实京城和我们这儿差不多,若一定要说区别,无非是天子脚下,更庄严一些罢了。”李老夫人抿一口热茶,换了个更舒适的姿势坐着,看着院外的光景,道,“哪日你想去京城,如果有什么需要的,我可以帮你安排,我夫君旁的事做不好,就是学生多,你去京城呀,我们一定能帮你安排好,不会让你在那里受委屈。”
当然,她的意思不止是在京城可以关照她。
从这里到京城一路上若是有需要,都可以替她安排好。
夫君十八岁入仕,七十五岁致仕,在大昭土地上飘摇五十七载,关系好的师生亲友不计其数,每州每地都有熟人,照看一个小姑娘不是什么难事,给些吃喝,安排好住宿,再雇个马车车夫一路相送,可以保证她顺顺利利入京,再顺顺利利回来。
苏静蘅笑道:“多谢夫人关心,若真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我一定不会客气,到时候找您您可莫要嫌我烦呀!”
“不会不会。”李老夫人亲和一笑,问,“我听孙娘子说你原本是想去穆阳的青绣坊当绣娘的,可惜那里的规矩改了,没身份没背景的不容易选上,你现在还想去吗?要是想去,我也可以帮你举荐,不过要等眼前这事忙完才能放你走。”
苏静蘅道:“日后若有机会,还是想去的,不过我想自己试试能不能选上,再在这儿历练历练吧,也多陪陪您,等您烦我了我再走。”
“我怎会烦你?”
李老夫人嗔怪地看她,说,“不过你也是有心,多历练历练是好的,越往上爬,越考验真本事,以后不能总靠着别人。”
“嗯。”
苏静蘅嘴角噙笑,与老夫人一块喝茶赏景。
等老夫人睡了,便回房里干活。
最近几日天气大晴,宁知序来宜村找老道士例行诊断,回去的时候顺便把苏静蘅捎上,山上雪化了,他也忙起来,日子还像以前一样过,上山,伐竹,编制,送货,偶尔接一些价格贵些的单子,进城回来不忘买些宜村买不到的吃食,等苏静蘅回家一块吃。
以前只有他一个人去宜村接苏静蘅,如今有一头驴和一只狗跟着。
小黄腿短,走不快,便在驴背上搭一个包袱将它装在里面,接到苏静蘅,再将它抱在怀里一块回家。
马上又要到吃笋的日子,他们两个跟没事人一样,商量着新笋如何做才好吃,回到家躺在床上,发现宁知序将屋里枕被都换了一套,换下来的洗完晾晒过已经收了起来。
新被子熏过熏香,躺在里面香味直往鼻子里钻,从屋里看外边的太阳,苏静蘅说:“后天我就随我去见齐老和李老夫人吧,他们是好人,我们将知道的跟他们说说,便是有什么问题,他们也不会怪罪,一定会尽力帮我们的。”
“嗯,好。”
宁知序站在窗外将挂在外面的衣物收起来,问,“你月事可来了?算日子也差不多了,我把要用的东西都备好了,去宜村的时候记得带上,这几天天晴,刚才去见莫神医,他掐指算算,却说马上又要下雨下雪,我不大信,跟他打赌,若是真是下雨下雪,下次送你去的时候便请他喝酒吃下酒菜。”
说着往西天看,太阳被矮山遮盖住,天边飘着几片云,看着明天天色依旧会大好。
苏静蘅出去看看,说:“说不准,那老道士有点本事在身上,指不定今夜就要刮风下雪。
瑞雪兆丰年,年前那一场雪一直残留到年后,好不容易雪化得差不多了,干活方便一点,又要下,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走路上山都不方便,一下雪天又凉,要苏静蘅住在宜村,担心她冷,晚上没人给她捂手捂脚,但是来回奔波又十分劳累,怎么选苦的都是她。
唉。
锅里炖着银耳汤,天擦黑,二人吃过饭回房间待着,这一夜果然还是晴天。
宁知序没闹她,让她好好睡了一觉。
第二天起来看山间云雾缥缈,将昨天换下的衣服洗了,之后两个人待在屋子里把接下来一段日子要穿的衣裳收拾出来。
“李老夫人还送了我一些好料子,上好的织锦,是齐老的学生送的,她不喜欢那花样和颜色,干脆送给我了,我见那竹青色很适合你,特地带回来给你,衣裳我就不自己替你做了,改明儿你自己到城里找个裁缝铺去做一身去。”
“行。”宁知序将料子手下,放进柜子里。
苏静蘅给自己还留了块云紫色的,也叫宜村的老裁缝帮她做一身新衣裳,宁知序问:“你是不是已经叫人帮你做了?”
“嗯!”
苏静蘅捂嘴笑,说,“不是故意撇下你的,过年都吃胖了,害怕做的不合适白白浪费一身好料子,你就自己去做吧,我知道城东有一家裁缝铺手艺不错,价钱也不贵,你去那儿点名要老裁缝做,别叫学徒帮你做,不然容易做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