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捧瓜子我在四合院吃瓜【七零】 第276节

  高秀兰比划了一下二十块,她也没骗人,只不过这是原价。
  从熟人那里拿货,给的是批发价,只要十六。
  她卖二十二,一件就能赚六块钱,卖衣服可比她之前卖瓜子好赚多了。
  这次是来试试水,练练手。
  这卖衣服要靠眼力,选到大众爆款那就好卖了。
  这年还没过完,大家伙儿兜里的钱还没花完,看到好看的衣服手也就蠢蠢欲动了。
  林筱彤把另一个袋子里的喇叭裤也挂在杆子上,特意把两件衣服搭在一起。
  “呀,美玲这里竟然还有喇叭裤!”
  丽丽平时最爱跳迪斯科舞。
  这喇叭裤讲究一个上小下大,走路生风,左右摇摆,最拉风不过了。
  裤脚肥大的喇叭裤简直就是她的最爱,看见了就走不动道了,脚底板黏在地上了。
  “你眼光真不错,这喇叭裤是从羊城的货,最时兴的款式。
  你看这裤脚都还锁了一道边,两侧还有两个插兜。
  你身材苗条,上身穿一件亮眼的红衬衫,下身再搭一件喇叭裤,两件一起穿正正好。”
  林筱彤看了看这人的身材马上推荐了一套穿搭。
  “丽丽,你之前不是说要去参加联谊会吗,刚好可以买一套穿。”
  高秀兰趁热打铁:“喇叭裤可是正经的羊城货,我原件卖给你,一件十九。
  红衬衫你要的话,我就给你便宜一块钱,二十一就拿走。
  在我这买还不用布票,一套好衣裳能穿几年,买到也就赚到了。”
  说完还一脸的肉疼的样子,看起来像是自己亏大发了。
  “闺女你瞅瞅我身上就穿着喇叭裤,我这么大年纪了穿上,我儿子都说我一下子年轻了十来岁,看起来才三十出头的样子。”
  高秀兰年前烫了头发,上身穿着一件暗红色的袄子,下身穿着一件喇叭裤。
  当然这天气里面还是多穿了一条裤子的。
  她个子也高挑,喇叭裤不拖地,这一身打扮看起来怪洋气的。
  “行,那给我来一件。”
  林筱彤拿着一个纸袋子把两件衣服装起来,递给了丽丽。
  收回了四张大团结,塞进腰包里,麻溜地又上架了一件裤子。
  美玲手上也拿着一件红衬衫,犹豫不决,看到同伴这么爽快地付了钱,也不再迟疑了。
  大过年的买就买了吧,反正她们都有工资。
  没一会儿就出了两单,速度快到让旁边摊位的人咋舌。
  不过也没说酸话,相反碰到林筱彤撞过来的眼神还给了个笑脸。
  在这秀水街练摊的人那个个都是人精,不会轻易结仇,毕竟多个朋友多条路。
  从袋子里再拿出来一件,婆媳二人对视一眼,满满的笑意。
  婆媳搭配,干活不累。
  “闺女你皮肤白,穿红色好看,这是你对象吧,年后要去领证啊?
  那可一定要买这一件了,穿着去照相岂不是正合适?”
  “你也不用担心喇叭裤的裤脚长了,搭你脚上的皮鞋正好,不会拖地的。
  裤腰大了吗?那换这个小号试试。
  你腰太细了,再不然穿条腰带也行。
  对,腰围还是要留点空隙的,刚好里面能塞一件衣服。”
  “没有合适的上衣搭啊?先别急着走啊。
  你看看这件衬衫行不行,对的,就是春晚上晓庆穿的那一件,好多人买的。”
  现在这年头不怕人撞衫,衣服的料子、颜色、款式都不丰富,撞衫也是难免的事。
  “红色不掉色的,带回去先单独清个水。
  绝对的好料子,隔壁津市纺织厂的货,你摸摸看,婶子还会骗你?”
  迎来一波人,又送走一波,两人分开行动,一人负责一种衣服。
  到最后嘴皮子都快说劈叉了,嗓子眼都快冒烟了。
  卖东西格外费嘴费眼费精力,还有人不老实,想浑水摸鱼。
  林筱彤得闲的时候跑去茶水摊子找赵芸芸买了两碗凉茶水。
  赵芸芸的茶水摊子年前就搬到这边来了,生意还不错。
  还加上了烤红薯的摊子,付正刚看顾煤炉子,埋头烤红薯。
  随意看了一眼,发现今天夏彩云倒是不在。
  端着茶水递给了高秀兰。
  “妈,喝口茶水解解渴。”
  “哎。”
  两人补充茶水之后,继续卖力地推销衣服。
  腰包越来越鼓,预示着一上午生意属实是不错。
  带过来的两个大袋子都快空了,红衬衫卖的更好,只剩三件了,喇叭裤也只剩七八条了。
  “有人来了,那帮子人又来了,赶紧跑啊!”
  有负责望风的人从街口跑过来,扯着嗓子第一时间报信。
  一时间摊子上乱糟糟的,众人纷纷作鸟兽散。
  “这帮子龟孙子,吸血鬼,就知道来这里收保护费!”
  赵芸芸嘴上骂骂咧咧,收拾摊子的动作一点也不耽搁。
  “付正刚你还愣着干啥,还不把煤炉子放在板车上!
  这次要是再把茶碗打碎,你今晚上就给我去屋顶上睡去!”
  林筱彤和高秀兰两人一人背个包,招牌往咯吱窝里一塞。
  两人跑出街口,刚好遇上了一班公交,大步一跨就坐上去了。
  等坐在椅子上喘气的时候,林筱彤才发现她们方向坐反了。
  “妈,这是去潘家园的路。”
  “没事,家里的芝麻的碗打碎了,刚好顺路去旧货市场淘几个咸菜罐子。”
  第304章 潘家园淘宝
  潘家园原本是叫潘家窑,听起来不大好听,改成了潘家园。
  在这个时候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捡漏市场,八零年的时候报纸上面放开消息说恢复了旧货市场,一般都是卖一些旧家具之类的。
  卖东西的人也不讲究,蹲在马路边上,手边上放着旧货。
  慢慢的这条街人多了也就成了气候,位置是在福长街五条,也算是九十年代京市古玩市场的起点。
  这条街不算长,百来米长的小街,两侧的马路边上全都是旧货,当然旧货里面也藏着古玩。
  八十年代初期马路市场
  这一片有名的的人可是真不少,三教九流,啥人都有。
  传闻祖上身份显赫,现在拥有临街四合院的金麻子,家里面传下来的好东西不少。
  经常偷偷摸摸拿着东西藏在袖子里出门,蹲在马路边上等着有缘人。
  卖了一阵子,见没有人管,直接把鎏金铜佛、瓷器、字画这些放在这些旧衣柜和书架的格子里夹着卖。
  来这淘宝,“三力”少不了,眼力、财力与魄力缺一不可。
  现在人均每月工资基本上在三十元左右,都是一家老小一个月生活费。
  有想法的人钱揣在兜里,随便晃悠一圈,原是想看个新鲜。
  还没走几个摊子,脑子一热兜里的钱就没了,手上捧着一堆破破烂烂。
  风一吹,发热的脑瓜子又清醒了。
  掉头去找卖家退货,呼着喊着,等赶到的时候摊子早就换了一波人了。
  徒留自己在原地气地直跳脚,垂头丧气地抱着破烂回家了,少不得要挨一顿骂。
  这时候里面卖的东西大多数还是真货,不像古玩市场泛滥以后,随手捏出来的丑东西都说是宝贝。
  当然里面也不乏有些二道贩子,低价捡漏之后,有门路的搭上京市文物商店的人转头也能净赚几十块钱。
  古玩现在很难卖上高价,喊价百来块,人家一准看都不看一眼,扭头就走。
  这摊子上好东西不少,又不缺你一家。
  除非说有门路能搭上识货的港商或者华侨,运气好才能卖上高价。
  现在绝大部分人来这还是买些家里能用得上的二手家具之类的。
  尤其是明代的黄花梨、清代的紫檀家具,基本上喊价都不超过八十。
  谢大脚平日里除了喜欢去废品站捡木料子,也爱来这里逛逛。
  他手里也没几个钱,攒一次过来也不容易,所以格外精挑细选,货比三家。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