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捧瓜子我在四合院吃瓜【七零】 第233节

  话虽这么说,但还是把孩子抱起来拍着背,在屋子里四处晃悠。
  ……
  十月里,林筱彤又重新恢复了以前的上班作息。
  早饭之前给橙子喂个奶,陪着闺女玩了一会,其实主要也就是她一个人逗着孩子。
  橙子已经两个多月了,形成了固定的吃奶时间。
  晚上能睡到六个小时的长觉,所以她夜里只要喂一次奶就行了。
  你逗她玩的时候,她能看着你,目光随着你的动作而移动。
  换尿布的时候还很喜欢趴着这个姿势,头微微向上抬着。
  这个场面也被她画进了观察日记里。
  当了妈妈之后才发现,孩子的一点小进步,自己都会高兴很久。
  吃得高兴了,嘴里就会发出“啊啊”、“咿咿”、“呀呀”的声音。
  谢大脚非说这是孩子会喊他爷爷了,还特意写信给谢羿炫耀这件事情。
  婆媳两个也是哭笑不得。
  “妈,我上班去了,橙子和妈妈再见。”
  “哎,骑车慢点啊。”
  高秀兰在房间里用手摇着婴儿床,她大孙女吃饱了在蹬着腿玩。
  林筱彤吃过早饭之后就推车上班去了,上下班搭子何翠翠同志到预产期了,现在请假在家了。
  打工人队伍又少了一个人,悲伤。
  坐月子在家捂久了,大夏天之前晒黑了又白回来了,十月下旬了,天气也转凉了,紧了紧身上的外套。
  到了柜台之后,梅姐和颜悦早就来了。
  简单招呼一声,擦了擦玻璃,理了理柜台里面的货。
  秦卫红走了之后,成衣柜台又归颜悦管了,刚上班都没人来光顾。
  一抬头就见着了送报纸的人来了,林筱彤接了过来,准备放在杂志架上。
  随意瞟瞄了几眼,大惊失色,嘴上念出声来:
  “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
  颜悦正在拔分叉的手顿了顿,猛的抬起头来。
  梅姐拿着毛线针的手一抖,戳中了手指,疼得嘶了一声。
  两人挤了过来,看了看林筱彤手里的报纸,满眼不可置信。
  这是要恢复高考了?
  这时蔡经理拿着收音机从三楼下来了,腿都在抖,调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频道。
  把音量键开大,收音机里面传来了消息:
  “凡是符合招生条件的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均可自愿报名……”
  颜悦使劲握住了她的手,使劲蹦了两下,耳边好似传来了街上的惊呼声。
  ……
  高秀兰事情忙完了,拧开收音机转到新闻频道,一边听一边开始给橙子织毛线衣。
  张大嘴和于阿芬也拎着小马扎过来了,三人说着闲话。
  突然也听到了收音机里面的新闻,高秀兰掏了掏耳朵,以为自己听错了。
  新闻一连播了好几遍。
  “高考恢复了,我的妈呀!”
  “那这岂不是可是考大学了!”
  “我的乖乖,都十年了吧,真不容易。”
  前院何翠翠激动地一口气都没上来,使劲锤了二能子几下。
  “你看,我就说吧,高考会恢复的。
  快点,上次打赌的十块钱是我的了。”
  “疼疼疼,轻点儿,我是说仔细你的手。”
  ……
  10月21日,这一天可能是很多人心中印象深刻的时间点。
  恢复高考的消息如平地起惊雷,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
  不论是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还是矿山牧野,上山下乡的青年人都眼含热泪。
  入冬了,属于他们的春天即将到来。
  第261章 卷子翩翩飞
  这次冬季高考开展得比较匆忙,为了填补人才空缺,报名没有那么多的限制条件。
  颜悦看了眼考试时间,一脸焦急:
  “12月10号就考试啊,那不就只剩两个月时间了,时间这么紧。”
  梅姐也发愁:“这书店现在也没什么复习资料卖,这不看书能行吗?”
  她闺女刚好是67年老三届,也有报名的资格。
  但是家里的课本早就不知道丢哪个犄角旮旯里了。
  “我中午得赶紧去书店瞧瞧。”
  她压根就没问林筱彤和颜悦的课本还在不在,她俩一看就是也要参加考试的。
  蔡经理把收音机夹在胳肢窝里,要是他们百货大楼也出大学生了,那他脸上也有光了。
  到时候再门口拉条横幅,路人沾沾喜气那少不得要进来买点东西。
  “反正先把名报上再说,这可是个好机会。
  要不是我年龄超了,我保准也要上一回考场!”
  单手叉腰,一只脚伸着,抖着腿直乐呵。
  ……
  果然等到中午的时候,走到哪儿都有人在说这件事情,就连小孩子嘴里都念叨着。
  林筱彤还骑车特意去书店门口看了一圈,人头攒动,队伍排得老长,不断有人涌入。
  “我买两套,我儿子,我侄子一套。”
  “给我也拿一套,我闺女下乡了,我得赶紧买好寄过去,要不然耽误她学习。”
  “就是就是,时间不等人啊。”
  “这么多人排队,咱们今天还能买到吗?”
  “什么没货了?你们这么大的书店都没货了?”
  闻言,人群一阵骚动。
  “没货了,真的没货了,《数理化自学丛书》正在印了,加印了,已经在加印了。
  这排版成套再卖也来不及,以后都是逐册卖了。”
  逐册卖的话就是上市一本,卖一本,你学一本,这样的话也不耽误大家复习。
  因为现在的排版仍然是比较传统的热排方式,要从铅字架上一个个铅字撮起,工序复杂,不仅耗时,成本还高。
  为了能降低成本,把定价打下来。
  从原来的大32开本变成了小32开本,成本降低了20%。
  定价标准是按照当时最低的学习文件类书籍,每印张(32面)0.08元,全套17册一共11.73元。
  排在后面有些机灵的,蹬着车子转头就往一个书店赶。
  还有些人直奔废品站捡漏,就算是找到其中的几册也是赚大了。
  谁曾想以前放桌角吃灰的丛书,转眼成了香饽饽,人人都抢红了眼。
  林筱彤想到了家里的那一套齐全的丛书,知道自己应该更加努力学习了。
  碰着自行车回了大院,刚跨进前院,何翠翠挺着个大肚子就冲了过来。
  “筱彤,真的恢复高考了!”激动地还拍了一下大腿。
  “翠翠,你慢点啊,”
  二能子看了自己虎了吧唧的媳妇儿也是头疼。
  “那你之前看了书,现在可就赚大了。”
  林筱彤拍了拍何翠翠的肩膀,让人先稳住。
  何翠翠听了又有一脸纠结,不自觉抠着手指。
  “我这马上就要生了,等12月份考试的时候,我能行吗?”
  “咋不行啊?好孕连连,只有你去考了才知道结果是怎么样。
  不然的话谁也不知道,你是能,还是不能?”
  77年高考的录取率低的吓人,全国540万考生最终只有27.3万人上了大学。
  根据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北京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年鉴》一书所记载:
  1977年北京市高考报名人数共有15.8万人,录取0.9万人,录取率不到5.7%。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