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王英猜测,他们应该早就试过仿造数字饼干,但是没成功,于是想出这个点子来。
  北崇的领导们当然也听出来了,开分厂,他们可以谈,想要技术和配方,那必然是免谈。熊猫牌数字饼干现在可是他们北崇的一块招牌,不可能给人。
  双方谈了一个多小时,没有谈出什么结果。江科长他们诚意不足,提出来的合作方案,完全不能打动北崇的领导,也打动不了王英。
  商谈无果而终,王英有点遗憾,送领导们回房。
  “这个江科长,真是打的好算盘啊,真照他们说的那样,跟白给有什么区别。”
  “本来开分厂就有风险,各地的水质、气候、原料都会影响成品,弄不好就要砸掉我们的好牌子。”
  “与其跑那么远开分厂,不如我们加大对副食品厂的投入,还能提高一下北崇的就业率。”
  王英听着两位领导的对话,在旁连声应和。这些问题,刚才两方谈判的时候,她心里都想过了。开分厂这件事,现在条件确实还不够成熟。
  王英把领导送到房门口,其中一位对王英说道:“王英同志不必气馁,首先这就是对咱们产品的一种肯定,因为做得好,人家才仿不出来,才想出这一出;其次嘛,这次谈不成,说不成下次、或者别的地方,会拿出更好的方案来呢。咱们现在心里也有数,也能提前做好准备。”
  “您说的是!”王英连忙点头,没想到领导看出她的情绪,还安慰她。
  王英回到自己房间,同房间的棉纺厂刘同志也挺激动的,问道:“谈得怎么样了?”
  王英摇头:“对方诚意不足,说是开分厂,其实还是想要我们的技术和配方,但又拿不出相应的筹码来。”
  “哎哟,怎么这样。”刘同志眉头皱起。
  王英觉得虽然分厂的事暂时没谈成,但这件事对副食品厂来说却带来的好影响。没听刚才领导说,要加大投入么!这也会让领导们对副食品厂会越来越重视。
  王英心说,还是得感谢江科长。
  第二天,王英他们被安排参观了一天省城这边的工厂,也是收获满满。
  五月三号一早,一行人坐火车会北崇。
  经过火车站的报刊亭,王英特意扫了一眼,《新闻晨报》头版报道了这次的五一表彰大会,王英看到了自己的照片。
  “来一份晨报。”王英买了一份报纸。
  领导们笑呵呵:“王英同志上报纸了吧。”
  王英有点难为情地笑笑,点头说:“是的,有照片呢……”
  “到底还是小年轻,等下上车了,把报纸借我看看。”
  “好的。”王英笑着应下。
  火车准点出发,王英把头版的报道看了一遍,里面还有详细写她的一小段,因为她年纪最小,还做出在全国大多数地方畅销的产品,为地方经济做了很大的贡献。
  王英心里美滋滋的,想着领导要借报纸看,别的内容就没细看,就把报纸给领导送去。
  一路上,领导都没有把报纸还回来,王英也不好意思去要,好几次她路过,看见领导还在翻看,估计是要打发时间。一直到下火车,领导才把报纸还给王英,报纸都被翻皱了。
  下了火车,已经是晚饭时间,王英出了站就看见赵云升正在等她。与领导和老前辈们道了别,王英和赵云升一起回家。
  “怎么样?”赵云升问道。
  王英不吱声,只把手上报纸递给赵云升。
  赵云升借着路灯昏黄的光,看见了报纸上刊登着王英的照片,虽然一排十几个人,但赵云升一眼就认出来了。
  “哎哟!真是了不得了,我的英子!省劳模啊!”赵云升激动道。
  王英把报纸又接过来:“好啦,先回家。”
  “好好,回家,妈烧了一桌好饭,慰劳咱们家的劳模呢!”赵云升笑道。
  两夫妻欢欢喜喜回家去,一路上王英和赵云升说着这次省城的见闻。
  赵云升有些心潮澎湃:“我觉得,我也该出去走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总窝在一个小地方,眼界属实有限。”
  “以后肯定有机会的。”王英说。
  “英子说有,就一定有。”赵云升很信任王英,她说有,就一定有,正如英子说他的小说能发表,他的文学之路就迎来了光明。
  两人一到家,受到了全家的欢迎,连赵云芳一家三口也在。听到王英获得省劳模的荣誉,一家子乐开了花。赵主任最高兴,这不但是他儿媳妇,还是他们厂的职工,他双倍自豪!
  王英打开包,给冬宝和小明杰拿吃的,赵云芳眼尖看到了王英的绶带和大红花,起哄道:“快快,英子把绶带和大红花戴上,我们来和劳模和个影,云升去拿相机来。”
  赵云芳说着就上手,从王英的包里拿出绶带和大红花,往王英身上戴,赵云升噔噔噔上楼去拿相机。
  “哎哟,二姐……”王英被赵云芳闹得脸都红了。
  “真好看,真好看。”赵云芳笑哈哈搂着王英。
  赵云升把相机拿到楼下,一家人围着王英拍照。赵云升对王英说:“要不把报纸也拿上。”
  “报纸怎么了?”赵云菲问。
  “头版报道了咱们英子,还有照片呢!”赵云升说。
  赵主任忙说:“给我看看。”
  “等下再看,先拿出来拍照。”赵云芳说。
  王英被他们闹得比在省城领奖时还难为情,瞪了赵云升一眼。
  赵云升笑嘻嘻给他们拍照。
  王英感觉自己成了吉祥物,跟家里每个人都拍了照,最后又来了一张大合影。
  一家人比过年还热闹几分,拍了照,终于消停下来吃饭。饭桌上,家人又问王英省城的事,王英把挑有意思的他们说了,其乐融融。
  晚饭过后,两个孩子缠着王英,赵云菲两姐妹帮陈秀琴收拾碗筷,赵主任拿起王英带回来的报纸看,赵云升和他二姐夫捣鼓照相机。
  赵主任把头版文章看了好几遍,满意地直点头。看完头版,又看时政,最后他又翻到“文苑”。“文苑”是接受群众投稿的文艺专栏,一般是一些短篇小说,散文,诗歌之类。
  “嘶……”赵主任看完一篇散文,看了一眼作者署名,嘶了一声,把眼镜推了推,又把报纸离远了看看,这,这是他儿子赵云升的名字吧?
  “云升!你过来。”赵主任喊了一声。
  赵云升把相机放到他二姐夫手上,走过去道:“怎么了爸,有生僻字不认识啊。”
  赵主任先是瞪了他一眼,然后指着报纸上的散文,问道:“这,是你写的吗?还是同名同姓?”
  赵云升一愣,猛地接过报纸一看——不正是他先前送王英去沪市,回来后一气呵成写成的散文么!他前段时间把这散文投到了报社,没想到真的发表了,他还没收到通知呢!
  王英走过来看,还真是赵云升写的散文,她只看了头版,后来报纸被领导借去,都没来得及看呢!
  “是我写的,是我写的!哎呀这报纸!这报纸!哈哈哈哈……”赵云升笑得简直有点癫狂。
  王英也跟着笑,两个孩子不知道舅舅和舅妈高兴什么,但是小孩都是人来疯,也跟着又跳又叫。赵云升的二姐夫董志远手上正拿着相机,就把赵云升发癫的样子给拍了下来。
  “堂屋吵翻天了。”陈秀琴说。
  “热闹呢。”赵云芳说,“等云升他们有了孩子,就更热闹了。英子不是备孕了吗,还没消息啊?”
  “他们单位又来大单子,她忙呢。”陈秀琴说,“你别问她啊,我看她之前月经来了,有点不开心,心里估计也着急呢。”
  “不问不问,她还小呢,不用着急。”赵云芳说。
  陈秀琴母女三人收拾好厨房,回到堂屋,只见赵云升拿着报纸在堂屋转圈,两个孩子跟在他后头跑。
  “云升你发什么疯呢,这么大了,带着两个孩子疯。”陈秀琴怕两个孩子疯过头,晚上睡觉再惊着了。
  “陈秀琴女士、赵云菲女士、赵云芳女士、请看这三个字!”赵云升把报纸从她们面前扫过,谁都没看清哪三个字。
  赵云芳一把抢过去,吓得赵云升一激灵,生怕她把报纸撕碎了。
  “哦唷,这是你写的啊?”赵云芳看到了赵云升三个字。
  “没错!正是本人!”赵云升喜不自胜,“同一份报纸,头版我有家英子的照片和报道,文艺版有我的散文。这叫什么,这叫什么!这就是天作之合、命中注定、天生一对!”
  赵云菲笑道:“难怪癫成这样!”
  陈秀琴也笑:“真是巧了,这报纸得收藏起来。”
  “收藏起来,收藏起来。”赵云升说着把报纸又拿了回来。
  董志远说:“你没用笔名啊?我先前在学校杂志上看到一篇小说,不会也是你写的吧?我以为同名同姓呢!”
  “是《新生》吗?如果是这个,那确实是我写的。”赵云升说,神情那叫一个得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