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要我说,你当时就应该假意投降慕容永,而后来个当面刺杀!名留青史的机会都交到你手上了,是你自己不中用啊!”
石亨一通暴论说完,自觉在道理上站住了脚,形成了压制之势,啧了一声,摇头晃脑地离开了。
张蚝:???
踏马的,就离谱!
要不是他不知道景泰朝接下来的历史发展,也不知道石亨本人的结局,非得将这厮骂出花来不可!
......
更让他生气的是,评论区有些观众,竟然还赞同了石亨的观点:
【凉王张重华:这个石亨看起来人品不咋地,但话倒是没毛病。反正穷途末路,横竖都是一死,在贼军主将面前不屈而终,显然远远好过沉默地死于乱军。】
【兵仙韩信:建议张蚝唱点什么四面楚歌……不对,鲜卑歌,冲入慕容永阵中,给他点颜色看看。】
【后汉高祖刘知远:效仿李从珂,举家登楼自焚,敌人都得捏着鼻子承认你的正统,不敢篡改历史。】
【承天太后萧绰:张蚝应该学习杨业,留几句名传千秋的遗言。】
【墨憨斋主人冯梦龙:可惜张蚝是一位名将,不是一位美人,不然可以学习苻训英姐妹,曲线报复回来。】
【辞官隐居的脱脱:趁这个机会,刚好复习一下我写的《金史.忠义传.陈和尚》,可以作为张蚝未来行事的模范。】
【上传文件.jpg】
张蚝看到这里,无语至极。
万朝观众只管凑热闹,压根不理会他的死活。
有没有一种可能,如今的大秦今非昔比,他完全不需要去死,回去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了慕容永?!
【山谷道人黄庭坚:我想,各位可能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张蚝的死亡在史书中没有记载,也许,并不是因为他的死默默无闻,而是因为前秦官修史书的亡佚。】
【香雪阁主叶小鸾:啊,前秦还有官修史书?】
【山谷道人黄庭坚:前秦不仅有官修史书,而且有两本,一本是何熙仲的《秦书》,一本是梁熙、车敬的《秦国史》,至今早已全部消亡,一字无存。】
【南齐文惠太子萧长懋:不用到你的年代,在我们这个年代就已经没有了。】
【大宋司空谢晦:之前入长安的时候,我特意留意过,姚氏的图书珍藏里并没有这两本史书,可能是尽数毁于劫火。其他一些建元年间的文献,比如,昙摩难提翻译的106卷佛教经书,倒是都在。】
众人:!!!
哇,是小玉来了,好久不见!
再一看小玉的话,直呼好家伙,信息量好大。
那106卷佛教经书,正是淝水之战后、长安围城期间,一群僧人在极其艰苦卓绝的条件下,翻译而成的经文,可称佛教史上的绝唱。
佛经浩浩荡荡一百零六卷全都在,唯独两本史书不见了!
姚苌,你老实交代!
是不是你心里有鬼,占据长安之后,偷偷摸摸发动国史之狱(大雾),把史书毁了!
天幕前的许多观众顿时就感觉到了文字记录的不靠谱,很容易丢失,或者被篡改。
那么,把字刻在石头或墙壁上呢?
比如莫高窟的题铭与画像?
之前大家在天幕直播里,看过谢小玉在西夏莫高窟的考察,那些壁画也是一种珍贵的史料。
就比如张议潮的故事,正史记载可能不是很详细,壁画里有张议潮领军出行图,算是一种补充。
对此,谢晦直截了当地表示,壁画你们就别想了。
莫高窟虽然是从前秦开始挖凿的,但他去的时候,前秦的壁画已经一张不剩了。
要么因为长期屹立在野外,被风化剥蚀,要么被人为地清理掉,给后来创作的新画腾地方。
就算当时真有一位画工来到这里,在墙上画了苻坚与前秦群臣,几百年一过,后世人也不可能认出究竟是何许人也。
观众一听,悬着的心终于死了,合着壁画甚至还不如文字记载靠谱!
也有观众觉得,话不能这么说,墓志铭就是十分可靠的史料!
毕竟,每一朝代的官修史书少则一百来卷,多则数百卷,空间极其有限,很多人落选了。
而即便是被列入其中,甚至大书特书的,也总会有某些方面被遗漏了。
比如羊侃,《梁书.羊侃传》已经算是篇幅详尽,厚爱之至,讲述了他全家三代的故事。
但也没讲羊侃的母亲崔神妃,好在崔夫人的墓志铭出土,填补了这块空白。
天幕前的少年羊侃:???
不是,你们不觉得很失礼吗!
墓志铭这种东西出土了,虽然对后世史学家来说是个重大利好,但同时呢,也意味着要挖开坟墓,打扰逝者的安眠。
为人子女,哪能不气?
【彭城才子刘知几:即便不考虑道德观念,以墓志铭作史料仍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
【很多坟墓或毁于战火兵燹,或因地质变动而漶漫沉陷,更有后来者,为了占据风水宝地,不断将前人坟茔迁葬。若坟墓豪华,更能遭遇各路摸金校尉盗墓贼大显神通,每逢战乱,就来你墓中化缘一番……】
【墓志铭能不能留存下来,即便留存下来,又能不能被后人顺利识别,这都是完全碰运气的事情。】
【张蚝这种情况,还是别太依赖墓志铭了。】
张蚝绝倒。
怎么话题转了一圈,又回到他身上了?
他真的不想思考如何才能光荣且青史留名地死去,这样的问题啊!
……
【金陵女史王贞仪:说了半天,由于史料匮乏,大家都是在推测张蚝的死法,并没有直接证据他就死在了慕容永的乱军之中。】
【北齐太子少傅魏收:正是如此。】
【北齐太子少傅魏收:我有一个想法,陈和尚之所以青史留名,而张蚝没有,差别并不在于他二人做了什么,而是什么样的人记录他们的故事。】
观众霎时来了兴趣,纷纷在评论区狂敲一通,追问魏收此话何解。
魏收眨了眨眼,淡淡道:“之前我看到,给陈和尚写传记的,是金代大文豪元好问。”
“我也看了评论区分享的他的作品,此人既是文学家,也是史学家,还是当世文坛宗主,才华放在整个万朝都能排到第一流。”
“正因为有元好问的推崇,才有陈和尚的扬名。”
脱脱不失时机地跳出来,捧了个场,表示自己修《金史》,确实有很多章节就是以元好问的国史资料为底本。
魏收一看,神色越发自得,感觉一切尽在掌握:“张蚝离名垂青史就差最后一步,那就是大文豪帮他写传,否则,即便是死得默默无闻,也能帮他写得轰轰烈烈!”
观众们恍然大悟,惊呼魏收大才,一席话好有道理!
魏收说到这里,差不多图穷匕见,循循善诱地引导道:“各位应当以张蚝为戒,提前找个大文豪,赶紧先把传记预订上,这样才在历史长河中占据一个重要席位!”
嘿嘿,意思已经很明白了吧!
这个大文豪,除了我魏.北齐第一才子.二十四史之《魏书》作者.人称惊蛱蝶的翩翩风流客.收……
还!能!有!谁!
魏收修《魏书》的时候就收了不少钱财贿赂,谁给的钱多,他就使劲夸夸,就连尔朱荣都大大洗白了一番。
这种事情嘛,也算是一回生二回熟了。
希望来自诸天万朝的邀请快点砸过来,他一定照单全收!
他想得挺美,奈何观众们完全不顺着他的意思来,往另一个方向狂奔。
既是文学家,还是史学家,而且是当世文坛领袖——
这分明就是沈约啊,二十四史的文采天花板!
哈哈,你问为什么不找魏收?
观众又不傻,《魏书》被称作秽史,“高名”在外。
再者,魏收一贯是按钱办事,给钱就好好写,不给钱甚至还抹黑。
万一你和死对头一起找他,他让你两人直接同台竞价,价高者得美谈,价低者得恶评,这钱是掏还是不掏?
魏收:“……”
心,拔*凉拔凉的。
感觉这个人间再没有爱了!
评论区:
【凉王张重华:如果不是魏收的提醒,本王还没想到,@梁朝中书令沈约,阁下能否为我凉州张氏修一部家传?】
【承天太后萧绰:@沈约,脱脱的《辽史》处处疏漏,修得惨不忍睹,望沈侯拨冗前来,为我大辽修一部国史,必有重酬!】
【大周圣神皇帝武则天:@沈约,先前秦良玉参赛时,评论区提名了许多女性英杰,汝可为各位女性英杰各著一卷传记,合为一百卷。】
【延平王郑经:啊,沈相公,虽然已经有很多人给我父王写传记,但官方的传还没出,此位非你莫属!】
【唐文宗宰相贾束:@沈约,祖宗,你快看看我!我早亡的挚友沈传师是你吴兴沈氏的后人啊,他最近天天给我托梦,一定是有心愿未了!现在我知道了,他就在等你给他写传记,然后烧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