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就算是知名败家子刘义隆,元嘉北伐大败,也没有向拓跋焘赔过一个铜板。
  唯一能和宋孝宗共情的观众,可能也就是后晋的石敬瑭了吧。
  毕竟一个儿皇帝,一个侄皇帝,辈份都被压制得死死的。
  一个割让幽云十六州,一个返还四州,也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
  观众谈论完宋孝宗糟糕的军事能力,该说说文治了。
  评价一个帝王不能太单一,要多维度综合来看嘛。
  结果发现……
  宋孝宗的文治,居然比武略还要差劲。
  符离一败,他立刻就生出了议和之心,将张浚降职,李显忠免官,将汤思退升入高位。
  其决心之不坚定,意志之软弱,态度之墙头草,令人叹为观止。
  这个被升职的汤思退是个大奸臣,仅凭害死老将刘锜这一件事,就足够将他千秋万古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当时金人使者至京,刘锜好端端在家中养病,反被汤思退逼走,勒令将房子让给金人。
  刘锜为顾全大局,决定照作。
  不料汤思退存心羞辱,将重病的他扔到了一处堆满垃圾的房子里,气得刘锜吐血而亡。
  一位威震北方、声名赫赫的英杰,为国洒尽热血,最后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憋屈地死于自己人的暗箭。
  这事放在任何时代,都要受到万夫所指。
  北齐时,祖珽谗杀左丞相、咸阳王斛律光,国士身死,天下冤之。
  后来,祖珽的儿子祖君彦去拜见隋文帝,杨坚一听说此人就是杀斛律明月之人的儿子,勃然大怒,将他赶了出去,终身不用。
  彼时人间已经三易其主,从高氏、到宇文氏、再到杨氏,但公道始终自在人心,杀害忠良的贼子永远会受到唾弃。
  汤思退的行为和祖珽一样恶劣,居然还能高官厚禄,过得舒舒服服。
  这真让万朝观众气闷至极,恨不得穿越过去,把赏罚不明的宋孝宗打一顿。
  赵昚,你看看你。
  能力不行,态度还不好,要你何用?
  【咏絮才女谢道韫:从宋孝宗歧视北方归正人这件事上来看,他就注定要失败。北人既了解北方形势,又有坚定的作战决心,历朝历代每一次北伐,都以北人为先锋主力。】
  【武元皇后杨艳:哪里看出宋孝宗歧视归正人,莫非本宫看漏了一节?】
  【大周圣神皇帝武则天:确实是你看漏了。】
  【宋孝宗本纪第一卷 二十四段,在隆兴北伐期间,「诏知光州皇甫倜毋招纳归正人」,以及「诏吴璘毋招纳归正人」。】
  【还有列传一百四十九《王自中传》:乾道四年,议遣归正人,自中伏丽正门争论,且言:“今内空无贤,外空无兵,当搜罗豪俊,广募忠力,以图中原。”坐斥徽州,放还。】
  观众们惊叹不已。
  武皇陛下是神仙吗,这么快就看完了这么多材料!
  顺着她的指示,咔咔一阵翻书,发现——
  北伐期间,赵昚下令吴璘、皇甫倜二将,拒绝接纳从北方前往南方的归正人百姓,全部遣返,完全不顾这些子民的死活。
  北伐过后,王自中建议他妥善安置归正人,招募北方豪杰,结果赵昚反手就给人家贬官下狱。
  仅从这两件小事中,便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推断出归正人这一群体在宋孝宗时期的艰难处境。
  辛弃疾的一生悲剧根源,正是来源于「归正人」这三个字。
  赵昚对此,难辞其咎。
  他虽然开创了乾淳之治,在某些方面做得还行,但也绝非什么英主。
  他的才能,可以在太平盛世混个和平终老,但远远不足以在沧海横流的乱世平定天下,为世人重开一片朗朗青天。
  期间,亦有零星几句评论飘过,说宋孝宗——
  “虽然犯了很多错,但不能全部归咎于他,他长期受太上皇压制,形同傀儡,卒不得志,一番恢复山河的雄心不得施展,令人嗟叹。”
  观众:“……”
  别太荒谬了,我们观众的立场是辛弃疾,谁关心宋孝宗什么处境啊。
  宋孝宗有苦衷,辛弃疾难道就该一生都被埋没?!
  再说了,哪个帝王没点苦衷,阿斗幼年丧父,在风雨中登基,全靠诸葛丞相维持飘摇的大汉国运,观众还觉得他苦呢。
  正因为有太上皇赵构在当搅屎棍,所以才更应该把赵昚换掉。
  赵构在历史上还要苟活好多年,赵昚又碍于孝道,不能对他动手。
  不如换个更强的皇帝上位,直接将赵构嘎了,这样对辛弃疾、对天下百姓都好。
  此时此刻,金人居然成了宋孝宗最铁杆的支持者。
  他们所有位面都投了赞成,根本不想让宋孝宗离开。
  等会换一个狠人过来,我大金就要亡国了,你还是继续待着吧!
  然而民意滔滔,众人你一票我一票,坚决要送赵昚回老家,一下子就飙升到了百分之九十七。
  赵构在德寿宫里看着,顿时急了。
  这怎么可以!
  要是换了新皇帝,他还怎么继续遥制朝政,做地位超然的太上皇?
  赵构来回踱步几下,蓦地灵机一动,将目光投向了许愿人谢枋得。
  按照许愿墙的规则,许愿人可以直接撤回愿望。
  赵构点开评论区,疾言厉色地训斥道:“谢枋得,汝为后世宋人,岂可欺君罔上,大逆不道!还不速速将愿望撤回!”
  【信州少年谢枋得:呵呵,恕难从命。】
  【信州少年谢枋得:本人虽生于宋,但向来不仕宋,一贯是从道不从君。君臣以义合者也,合则就,不合则去。既然这个君王不行,那当然要换一个更好的来了。】
  至于你完颜构,给爷爬!
  【作者有话说】
  感谢支持,评论区照例掉落红包嗷!
  *
  谢枋得是个很叛逆的人,一身反骨,“从道不从君”、“君臣以义合者,合则就,不合则去”是他的原话,当然也超厉害,下一章会介绍他。
  他是幼安的徒孙,而且和幼安的后人关系超好。他在给幼安的祭文中说,“枋得先伯父尝登公(辛弃疾)之门,生五岁,闻公之遗风盛烈而嘉焉。年十六岁,先人以稼轩奏议教之……”这个伯父是幼安的学生,也是谢枋得的监护人兼老师,其生父早逝,他在伯父身边长大。
  摘一段谢枋得写的《祭辛稼轩先生先生墓记》,很感人的:“......以此比来忠义第一人,生不得行其志,没无一人明其心,全躯保妻子之臣,乘时抵瞒之辈,乃苟富贵者,资天下之疑,此朝廷一大过,天地间一大冤,志士仁人所深悲至痛也。“
  *
  关于采石矶之战,我去查了一下相关资料。
  本想找点证据夸夸虞允文,结果越看越迷糊,发现他这战绩水分挺大。
  最后筛选出了一个我认为最可信的数据来源,那就是,斩杀金兵二千七百人,出自虞允文自己给朝廷的上书:“允文进札曰:“蒙圣恩,令从江上,今月六日抵建康,次日,准叶义问差臣前来采石会李显忠......至夜师旋,计其岸上之尸,凡二千七百人,射杀万户一人,服紫茸绵甲、注丝战袍,生擒千户二人,女真三十馀人,馀皆伉健者。“(《三朝北盟会编》)
  这个战绩无论如何都和“大捷”沾不上边,尤其是比起钟离、赤壁、淝水,这几个经常被拿来和采石矶相提并论的大规模杀伤战。
  虽然但是,完全无损于虞允文的光辉啦,他还是一个很好很出众的名将!
  20
  第20章
  ◎于谦和他的十二后宫(?)◎
  此刻,谢枋得完全没有给赵构留面子。
  字字诛心,就差指着鼻子说请你赶快去自裁了:
  “古来南渡偏安之君,多痴愚昏暗,没想到庙堂金阙之中,更出一高宗皇帝,令天壤为之一新。”
  “高宗为君也,集南方诸帝司马睿之软弱、萧道成之阴狠、陈霸先之虚伪、孟知祥之贪狂、李昪之灭绝人性于一身,却无几人长处之一分一毫。”
  “都说造化钟神秀,不知天地到底如何厚爱,才能产出高宗这朵奇葩。”
  “卖功臣于敌国,杀忠良于阵前,一闻风声鹤唳,辄是丢盔弃甲,仓皇逃蹿。”
  “其性情中,更有一种罕见的奴性。”
  “卑躬屈膝,腆颜事仇,华夷倒置,恬不为怪。正神州陆沉、中原板荡之际,国耻未雪,不思兴复,反先思降,足可恨矣。”
  “若以高宗的生平为标准——”
  “则司马睿虽软弱,却从未向胡虏称臣;萧道成虽阴狠,却从不杀社稷功臣;陈霸先虽虚伪,仍在建康保卫战大破鲜卑;孟知祥虽贪狂,也知镇静治理蜀中,从不搜山捡海;李昪囚禁杨行密的后人数十年,到底还善待了养父徐氏全家。”
  “由此观之,高宗皇帝,实是天下一等一的无廉耻无德行无道义之昏君,纵前人辈出,不能及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