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有人不禁好奇地发问:“新一代坑神?那上一代是谁?”
  “是白起吧”,那人说,“虽然他和欧阳修是不一样的坑法。”
  万朝观众:“……”
  天幕前的白起:“……”
  这还真是离谱中又带着一丝丝的合理呢。
  【作者有话说】
  下一章就要开始文案剧情了,期待!
  *
  今天写了郭崇韬,是整个五代史看完之后,最让我意难平的两个人之一(另一个是柴荣的宰相王朴)。
  他们两个是极少数在那个灰暗动荡的时代中,还能怀有信仰、心向光明的人,可惜最后的结局都不好。
  郭崇韬多好的人呐,才华横溢,文武双全,一身正气,宁折不弯,说是五代名臣之冠也不为过。
  他的心中有家国天下,黎民百姓,独独没有给自己谋后路,工于谋国,拙于谋身。这样的人不该有一个好结局吗,命运何其残忍不公呢!
  王朴也是,那么惊艳的人,和柴荣君臣相得,被称为五代君臣之首,可惜英年早逝,只留下一句“天欲祚宋,必先亡朴”。
  他死后的第三个月,他的帝王也去了黄泉,史书彻底揭过后周这一页,进入了宋的篇章。
  读史每每见到这种就会觉得,在命运的洪流面前,个人努力真的太渺小了,什么都不是。多少丹心铁骨都淹没在了岁月中,唉。
  宋武大帝,横扫天下
  18
  第18章
  ◎许愿给辛弃疾换皇帝!◎
  许愿墙第三轮活动即将开始。
  「嘀」的一声,通告声响彻万朝:“监测到前两轮许愿高分通关,圆满完成,特开放评论区上传图片功能!”
  “点击相机按钮,许愿墙将会选择最合适的角度进行抓拍。”
  观众对这项功能感到很新奇,纷纷尝试了起来。
  比较谨慎的人先拍了风景照。
  但更多人自从许愿墙开放,已经见到了很多奇迹,迫不及待想要尝试新东西,当即对准自己,按下了「抓拍」按钮。
  只见白光一闪,他们的形象瞬间就被定格下来,变成了图片。
  众人望着和自己一模一样的相片,或龇牙咧嘴,惊叹神迹,或猝不及防,满脸懵逼。
  一时间,评论区图片乱飞。
  有的高糊,有的死亡角度怼脸拍,有的眉毛鼻子连一块,有的不小心开了鱼眼镜头,反正每张都具备成为表情包的潜质。
  在一片群魔乱舞中,李白月下独酌,潇洒飘逸的相片,就格外引人注目了。
  瞧这谪仙临尘般的气质,瞧这挥洒而成的诗篇,在巍峨山海间苍然举杯,白衣翩然,金樽清影,眉目粲粲如星。
  他是给摄像头充钱了吗,拍得这么好看?
  吃瓜群众一边心里吐槽,一边手上动作却丝毫不慢,赶紧点了保存。
  至于存到哪儿?
  不知道,相关功能还没开放。
  要是能把照片洗出来,贴墙上每天看着就更好了。
  也有观众在不断cue隆武帝和李自成:快把你养子/侄孙现在的照片放出来吧,我们要见少年郑成功和小团子李来亨。
  此二人的命运实在是太悲凉了,观众要见到他们如今安然无恙才放心。
  大顺位面,李自成正在拿一只新扎的玩具布老虎逗小团子。
  小团子玩得有点累,慢吞吞爬到他膝上,眼睛眨巴眨巴,准备倒头就睡。
  “小老虎”,李自成拍拍他的脸,温声道,“来拍张照片。”
  于是下一刻,观众们就看见——
  在中军大帐内,一名英气高昂的青年坐在案前,身着铁甲戎装,正在凝视着墙上悬挂的京城舆图,目光锐利如刀。
  他怀里有个昏昏欲睡的小团子,看起来软乎乎毛绒绒的,对着镜头打了个哈欠。
  万朝观众:哇,好可爱,想捏。
  李自成的形象和观众们设想得差不多,基本符合一代英杰、草莽帝王的风骨,只有一点比较突兀。
  那就是,他戴着半边眼罩,似乎只有一只眼。
  观众不禁汗颜。
  照常理而言,天子都要求什么龙章凤姿,天日之表,李自成这一只眼,大概就只能当独眼「龙」了。
  此话一出,别人还未如何,李存勖却已经勃然大怒:
  【后唐庄宗李存勖:一只眼怎么啦,你打得过一只眼吗?朕的父皇就是一只眼,照样横扫天下!】
  【山谷道人黄庭坚:庄宗陛下这个逻辑,似有不妥。你的父亲是追尊皇帝,并未正式登基。且独眼皇帝以昏君暴君居多,如梁元帝萧绎、前秦苻生之流,纵罄八荒之竹,难书其罪。】
  【大周女官上官婉儿:黄庭坚此言大谬,五官健全的皇帝当中诞生的昏君数量,显然远远高于独眼皇帝。】
  【大唐宰相房玄龄:天子志在横扫八荒,光济四海,奕世载德,岂能囿于仪表。】
  更有观众纷纷讥笑:
  【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笑煞人也,永昌皇帝是少了一只眼,又不是少了一只手不能打仗。如果眼睛多就能当皇帝,那本王有四只眼,你要不要来拥护本王登基啊。】
  【金陵女史王贞仪:呵,黄庭坚位面的宋神宗倒是确实有两只眼,也没见他收复幽云十六州。】
  【兰陵王高长恭:虽然我比较支持李自成,但我还是想起了一个在南边流传甚广的笑话:项羽重瞳,尚有乌江之败;湘东一目,宁为赤县所归。】
  【说这话的人后来被萧七活剐了,钉舌于柱,剖腹脔肉,惨不忍睹。】
  万朝观众:???
  天幕前的项羽:???
  湘东王、梁元帝萧绎:???
  救命,什么地狱笑话。
  ……
  忽然间,一张军队大合影,挂在了许愿墙极为醒目的高处。
  咦,瞧这阵势,是要准备出征打仗吗?
  义熙位面,建康城外。
  江水在滔滔不息地奔流,朔野风大,苍茫席卷,吹动许多题写着「刘」、「宋」、「北府」字样的旌旗猎猎飞舞。
  江边,北伐的大军已然整装待发,楼船成阵,帆墙林立,遮天而蔽日。
  无数刀/枪与铁甲在长风中铿锵相击,漫然凌天而下,仿佛狂澜怒卷,惊涛穿云。
  此刻,任何人只要看上一眼,都能看出这支军队身经百战,是一支不折不扣的精锐雄师。
  事实也确实如此。
  这支军队,是宋王刘裕(这时候尚未称帝)亲手缔造的北府军,中古时代当之无愧的雄兵天花板,如今即将出征北伐,消灭羌人的后秦政权。
  自衣冠南渡以来,北府兵一共有三批。
  最早的主帅是江州刺史郗鉴,而后是冠军将军谢玄,最后是刘裕。
  三批北府兵之间毫无关联,人员构成也全然不同,每次都是全新的重建。
  只是因为都诞生于京口,所以皆以「北府」称之。
  京口是刘裕的出生地,也是南渡之后盘踞了最多流民的地方。
  这里距离北方最近,对北方故乡的眷恋让流民们在抵达京口之后,就不愿意再继续往下走。
  于是,他们在这里扎根。
  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隔江遥望故土,等待着魂归故乡的那一日。
  但最终等来的,终究只是一次次的失望罢了。
  祖逖从这里北伐,中流击水,誓灭诸胡;庾亮在这里折箭为誓,不灭胡虏不归返;桓温从这里出发,连战连捷,却惜败于枋头,终成一声「树犹如此」的叹息;谢玄在这里练兵,淝水之战大胜,后来却于无尽凄凉中遥望北国,含恨逝世。
  一座京口城,埋葬了古往今来,无数有志于北伐、收复失地的英杰。
  千古多少事,皆付长江滚滚流。
  如果将时间线拉得更长,许多年后,辛弃疾也曾来到这里登上北固亭,凭栏远眺,慨叹神州陆沉。
  这里,是宗泽的埋骨之地,英雄垂死尚三呼。
  这里,是文天祥从元廷脱逃之后,招募义师起兵抗元的起始地。
  这里,也是郑成功北伐南京、张煌言三入长江的最重要据点,见证了汉家英杰飞蛾扑火般的最后一搏。
  漫长的千年岁月,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在京口北伐,抗击胡虏。
  他们都曾奋起抗争过,但最后,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唯有一次机会,曾经无限接近成功,甚至已经将汉人的旗帜插在了长安城的土地上。
  那就是义熙十二年的刘裕,和他的京口北府兵。
  ……
  刘裕正在招呼北府众人,准备出征之前来个大合影:“都过来拍照。”
  一旁,檀道济、王镇恶、谢晦、沈林子、沈庆之等一群青年将领都觉得很有意思,一拥而上,纷纷挤入了镜头,围在刘裕身边吵吵闹闹:
  “我今天要挨着主公站,你快让开!”
  “明明是我先来的,你如此蛮不讲理,还想打一架不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