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让他来燕京的话也不怎么走心,更像是开玩笑。
  但是南平山来了。
  也是唯一一个听了汪永年的话,便不远万里赶来燕京的人。
  他在汪永年面前掏出那张餐巾纸时,上面便一丁点的破损都没有,边角也是整整齐齐不曾卷边,足以见得主人对它的爱护程度。
  他的这份执着、真诚,打动了汪永年。
  汪永年决定留下南平山。
  但是,和后来很多人猜测这师徒俩一见面便觉得缘分深厚、于是纳头就拜师的不同。
  一开始,南平山并没有被收为亲传弟子。
  在汪永年看来,南平山已经20多岁了,已经过了打熬基本功最黄金的年龄,就算学也学不出什么名堂。
  苦学几年,顶多是从一个“一般的厨师”进化成“优秀的厨师”。
  至于更高的境界?那不可能的。
  所以,在永年楼学点本事、长长眼睛,再回老家开饭馆、开酒楼,对南平山来说就是最好的路。
  南平山听了汪永年规划的路,没说什么,只默默地加入学习基本功的学徒行列。
  在那些年头,穷人家孩子没有读书上学的概念,家长只知道早早把孩子送出去、学门手艺,厨师行当便成了很多人的首选。
  有句老话嘛,天下没有饿死的厨子。
  让自家孩子能够吃饱、不饿肚子,大概就是经历了饥荒年代的父母们,最深切的期盼。
  而这个缘故,直接导致了和南平山一起练习的学徒们,最小不过7岁,最大也不过15岁。
  20多岁还结婚生子过的他,毫无疑问是里面的“超龄学徒”。
  有人在背后讥笑他,说的话很难听。
  南平山有次偶然经过,听到了。
  但他连上前理论都没有,转身就走。
  只因为当时他在去练刀工的路上,和人争论只会浪费他练习的时间,他便直接选择了无视。
  被人背后骂两句算什么?
  以前他去那些饭馆当学徒打工,遇到的老板可不是人人都像第一家面馆老板那样心地善良。
  一些人敝帚自珍,怕南平山把自家“绝学”拿了去,对他非打即骂,有一次还差点儿把烧红的炭火砸在他身上!
  跟真正的遍体鳞伤比起来,这点闲话根本不算什么。
  南平山是一块迫不及待汲取知识的海绵。
  除了学习,他什么都不在乎。
  他整天带着菜刀,为了尽快呼吸、做到如臂指使,他连睡觉都把刀放在枕头下;
  他时刻都在练习刀工,用掉的食材是别人的十倍,双手的每一寸都被割伤过;
  他经常蹲在小炉子面前观察火候,连头发差点儿烧起来都不知道;
  他为了认识更多的味道,乱吃东西,拉了三天;
  ……
  慢慢的,这近乎苦行僧的练习生涯,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
  其中也包括那位高高在上的大师兄。
  他姓汪,是师父汪永年的独生子,据说天赋异禀,是未来永年楼的继承人。
  人人都看好他未来能位列名厨榜,带领永年楼延续辉煌,并名震燕京。
  而这样的大师兄,却看到了南平山,还夸他刻苦、前途不可限量!
  之后,也是大师兄亲口向师父提起了他,认为他有资格进入亲传弟子之列。
  原本师父汪永年都快忘了他的存在,听到独子的话,才改变主意,竟然真把他收为亲传弟子!
  他喝茶、磕头、拜师,从此便不再是无根飘荡的浮萍。
  他有了师父和师兄们,也有了一张单人床,不用睡在大通铺。
  他进行了更系统的学习,其中包括大师兄的指导。
  后来很多年,南平山都觉得那是他人生最幸福的时光之一。
  第428章南平山旧事三
  那段幸福的时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戛然而止的呢?
  是大师兄汪德的厨艺进阶遇到了瓶颈,无论如何都无法突破的时候?
  还是他通过多年的刻苦练习,终于厚积薄发、一飞冲天,拥有了一道招牌菜的时候?
  又或是他和大师兄学习同一道菜,他花了三天时间便攻克了难点,拿出最完美的答卷,而大师兄却无论如何都差一线的时候?
  要么是师父汪永年逐渐改变了对独子的态度,开始失望、恨铁不成钢,却反而对他百般赞扬、将他视为最骄傲、最出类拔萃弟子的时候?
  ……
  学厨是百舸争流。
  流水滔滔不绝,行舟逆水而上。
  唯有坚持和毅力,才是破开激浪的唯一途径。
  而南平山,最不缺的就是坚持和毅力。
  他是水滴石穿,一点一滴地累积。
  终于,在某个刹那间,爆发出令人惊叹的能量,然后横空出世、耀眼燕京!
  反观大师兄汪德,早年天赋异禀、学起来一日千里,却因为后继乏力,而慢慢被他抛在了身后……
  从此,再无人记得汪德。
  无论是在永年楼内还是在外面,提起汪永年的弟子、永年楼的未来,大家首先想到的永远是南平山。
  问年轻弟子们最想学习、追赶,以及最崇拜的目标是谁,大家的答案也永远是南平山。
  小镇出身、大厨收徒、逆境磨砺、终于一飞冲天……这些太符合众人对传奇的期望了。
  再过几十年,网友看到这个故事,也会忍不住感慨,会说这简直是某点大男主小说的模板!
  起初,南平山没觉得这改变有什么特别。
  他依然是他,每天除了练习、做菜,再没有别的事情做。
  直到有一天,他从尊敬的大师兄眼里看到了嫉妒、恐惧和憎恶。
  那一刻他恍然明白——
  永年楼,他不能待下去了。
  曾几何时,南平山以为自己真的会在永年楼呆一辈子。
  但是现在,哪怕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师父和大师兄,他也应该自觉地离开,不要留下来成为他们的障碍。
  那他……应该去哪儿呢?
  去别的酒楼?这当然不行。
  他脾气倔,不喜欢旁人在厨房指手画脚,在别家酒楼肯定会和老板天天闹矛盾。
  唯一的答案就是自己开酒楼。
  紧接着,他开始了筹谋、规划,一步步去实现他的未来,也从中逐渐琢磨出了别的趣味来。
  对于离开这件事,南平山一开始觉得痛苦、挣扎、不舍。
  慢慢的,他开始期待和如释重负。
  好似心扉打开,从此天地宽。
  有次,小师弟问他的梦想是什么。
  他回答说想开一家世界上最伟大的酒楼。
  过去这家酒楼的名字或许叫永年楼,但未来,这家酒楼的名字一定是属于他的酒楼!
  所以,当有人指责他离开永年楼是一种背叛时,他沉默着,没有辩解。
  他的离开,让师兄师弟们失望,让大师兄如释重负。
  而他最愧疚、也最敬爱的师父,却告诉他:
  “去吧,去做你想做的事情。”
  南平山流了泪。
  随后坚定地走上了他的路。
  他开了家酒楼……哦不,那种大小和规模,不应该叫酒楼,顶多叫小饭馆。
  燕京寸土寸金,他拿出所有积蓄,也才租到一个巴掌大小的店面,卖点便宜的食物,老板、厨师、服务员、收银员、清洁工全部是他。
  一年过去,巴掌大小的店面扩张到了两间店面的大小,他雇佣了一位50多岁的阿姨,负责接待客人和收钱。
  又一年过去,两间店面的饭馆扩张到了两层楼,拥有大堂和包厢,他的员工也从1人变成了10人。
  再一年过去,他买下了那两层楼,连带旁边店铺一起,再次装修、扩张,面积是以前的两倍大小,这时的员工从后厨到前台,足足有30人。
  几年过去之后,他在燕京的热门地段买下了一栋小楼,按照心里构思将它修建成仿古建筑,并在门口挂上了招牌,手下员工扩张到上百人。
  ……
  那一年,是南平山最风光的一年——
  他登顶名厨榜榜首,锋芒无人能及。
  他的酒楼同样登顶珍馐录,在海内外闻名遐迩。
  从首次横空出世,到登顶巅峰,南平山花了10年。
  那时候,无数的名与利如潮水滚滚而来。
  每天有无数的媒体想要采访他;
  大量的年轻厨师想要拜他为师,或者以他为榜样;
  海内外的无数饕客的首选永远是南平山这个金字招牌;
  业内同行无不对他心悦诚服,视他为行业领头;
  ……
  或许,万事万物都逃不过盛极必衰的魔咒。
  南平山也是如此。
  就在他登临山巅,自负地以为世间再无敌手,以至于开始感慨人生无聊、没有挑战的时候……
  他的师父和大师兄,给了他最沉痛的迎面一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