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然而,直到圣驾回到京城,皇上都没提修缮行宫的事儿。
允禄忍不住跟允礼嘀咕,“皇上这两年变了。他刚登基那会儿,可不是这么抠门的人。重华宫、建福宫、寿康宫……都是他登基后修的,圆明园那边就不用说了,花了不知多少钱进去。”
允礼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加上这两年天灾不断,铁路、制造局都要花钱,他自然就知道节省了。”
“不容易不容易。”允禄道:“我看永琏那孩子也是个会过日子的,日后朝廷估计不会为钱发愁了。”二人都经历过康熙晚年国库亏空的时候,那时候朝廷上下心中都隐隐不安,就怕出现天灾,朝廷拿不出钱。
但当时朝中已经形成了奢靡的风气,大家一边不安一边花钱。直到先帝继位,直面亏空问题,大家才开始省钱。
乾隆继位后,没怎么为钱发愁过,所以他很大方,不仅对自己大方,对其他人大方,像今年出巡,三天两头赐宴,銮仪卫、随行兵丁得的赏赐也不少。
大家自然感恩戴德,说天子圣明。
乾隆一听更高兴了,下次还这么干。
允禄之前也不好劝,心说皇后崇尚节俭,皇上怎么不跟皇后学呢?
好在皇上现在自己改了,允禄松口气,也替永琏松口气,这小子他日登基,不会面临先帝面临过的问题。
乾隆回京后,接连忙了几天,才想起费雅的事儿。
既然要封她做公主,好歹要接进宫住几天做做样子。
正好太后圣寿快到了,乾隆就让费雅在太后圣寿的时候入宫,在寿康宫住着。
弘昼也看了皇兄给自家女儿安排的额驸,还算满意。
关键人家愿意留在京城,这比什么都强。
吴扎库氏和费雅母女得知皇上的安排,也很高兴,吴扎库氏进宫给太后、皇后谢恩。
皇后就笑说:“都是自家人,何必这么客气。再说本宫也没说上话,还是皇上心慈,不忍侄女远嫁。”
吴扎库氏对皇上感恩戴德,就感觉自家爷太没用了,都不能好好报答皇上。
现在玻璃厂走上正轨,弘昼要操心的事儿就少了,又开始跟着允裪、允禄等人吃席喝酒。
回家就被媳妇骂了,说他不干正事。
弘昼:“……”
弘昼上下打量自家福晋,“你是我媳妇儿吗?不会被什么脏东西附身了吧?”吴扎库氏和自己性子很像,没什么上进心,就喜欢在家吃吃喝喝享受生活。这还是成亲这么多年,头一回规劝自己做正事。
吴扎库氏:“……”
吴扎库氏让人拿来一块冰帕子,直接扔弘昼脸上。让他醒醒神,这才开始讲自己的想法。
弘昼用冰帕子抹了把脸,冻得一激灵:“……我看该醒醒的是你,我要是积极干正事,皇兄就不会对我这么好了。正事是要干的,一两年办成一件就正好。”
吴扎库氏:“……”
“再说吃席喝酒也是有收获的嘛,皇兄懒得花时间跟宗室王公来往,就让我去。”弘昼打了个酒嗝,“前儿皇上听说十四叔经常去十七叔府上,就让我打听打听,这老哥俩凑一块干什么呢。”
吴扎库氏一听有老十四爷的事儿,一颗心就提了起来,这位被放出来后一向深居简出,跟兄弟们来往也不多。这怎么就和果亲王凑一块了?
她有些好奇,“爷打听出来了吗?”
弘昼点点头,叹了口气,“十四叔想找点事情做,他听说十七叔在帮着改良火器,就想给十七叔帮忙。”
十四爷是带过兵的人,对火器并不陌生。研究这方面的事儿当然在行。但皇上或许不放心。吴扎库氏道:“十四爷都五十多的人了,在家颐养天年多好,何必掺和这些事。”
“也是为了儿孙。”弘昼道:“弘明虽是贝勒,但也没被重用,十四叔就觉得儿子都被自己连累了,就想着出来做事,立点功劳,攒点家业。”
“可怜天下父母心。”吴扎库氏叹道。
“是啊,十七叔虽然不能带他,但也想帮他一把。”弘昼道:“我倒是有心让十四叔进玻璃厂,但这边宗室太多了。”
他就在琢磨有什么不要紧的差事,可以把十四叔安排进去。
临近年底,各官学都在进行考试,今年施行新的奖惩制度,成绩末尾的十名学生,明年没有津贴,如果明年还是末尾,就直接开除回家。而这些人的津贴则会发给前十名做奖学金。
有了这个新规,官学内的学习风气是比从前好了很多。
乾隆就想把这种新规推行至其他官学和宗学、觉罗学。
既然是宗学,负责这件事的人就最好是宗室。弘昼于是建议让允禵去。他辈分和年纪在这摆着,能镇得住下面的人。
乾隆觉得可行,就召允禵进宫,问问他的意思。
允禵现在能有件事情做已经感恩戴德了,哪儿还敢挑三拣四,立刻接了整顿觉罗学的差事。
然而在了解了觉罗学的情况后,允禵就有些后悔,这里的风气实在是太差了。
倒不是说宗学的学生成绩差,这里因为有很多家境优渥的孩子,在家也请了师父,从小接触琴棋书画,文学休养很不错。
但宗学里根本不是以文化修养或者骑射成绩好为荣,而是以家世为荣。
那些个家世好的,玛法阿玛在皇上跟前有体面的,在宗学就被人捧着。
还有一些坏心思的,早早挑唆着这些赌博吃酒,听戏逛妓院养娈童,欺负那些家世不好的觉罗红带子。
允禵知道了几件纠纷,被气的一佛出世二佛升天,过年的时候,允禄他们到他府上拜年,老头就跟他们抱怨,自己接了个烫手山芋。这事儿真不好管。
弘昼早就知道宗学是什么样,他就笑着劝十四叔,“正是因为不好管,我们去了都得头疼,才派您去
。除了您,就没人能收拾那些臭小子。”
常年担任宗正的允禧也表示,“这件事只有十四哥来管,拿出您当年整顿军队的架势。宗学再这样下去,宗室在朝堂上真就没一点地位了。”
皇上现在根本不用忌惮宗室,因为宗室的人才太少了。德沛算一个,再就是平郡王福彭,不过这人身体不好,日后指望他带兵,是不可能的。
远□□些红带子们就更别提了,家里有些铺子田产,很多人就没想过出人头地。
不出人头地可以,但不能堕落啊!再这样下去,不是重蹈前明覆辙了?
允禵心说这些弟弟和侄儿们都是滑头,好差事全让他们抢了,让自己这个老头子去干得罪人的活。
但如果自己没干出点名堂,也就没资格为儿孙求什么。自己既然接了这差事,就要干好。
他当年可是敢和先帝叫板的人,如今还怕得罪几个黄带子红带子?
过完年,允禵就给乾隆上了份奏折,内容是关于整顿宗学的新规,主要针对学校风气,发现赌博、斗殴等事,都需要记过,累及三次,直接撵回家去。如果还有更恶劣的行为,就要累及家人。
正好永琏来给乾隆交景山官学学生的面试名单,这些人是要去制造局的,永琏亲自面试,要看他们对操作机器的熟练程度。同时调整官学那边的教学方法。
乾隆就把宗学的事儿和他说了,“你十四叔公脾气还是这样,要真这么干,回头那些宗室该说朕刻薄寡恩了。”
永琏:“……若不整顿,坏的是整个爱新觉罗家的名声。整个皇室的名声都不好,您一人的名声好,有什么意义?”
乾隆:“……”
乾隆忍不住瞪了儿子一眼,这小子说话越来越难听了。
不过确实是这个道理,比起自己在天下人心中的名声,宗室怎么议论自己,没那么重要。
“而且十四叔公有这样的魄力,您就该全力支持他,等他不在了,下面那些叔公和叔叔们,是不愿意干这得罪人的活的。”永琏就劝汗阿玛,整顿宗学,刻不容缓。
乾隆想了想,提笔批复。让十四叔放手去干。
乾隆批完折子,又看永琏呈上的名单。
每个人擅长的工种和适合的岗位都列好了,还都安排了负责带他们的师父。
乾隆问:“人够用吗?”
永琏摇头,“工人和学徒是够用了,但能了解整个制造流程,解决技术问题的人还不够。不过不用着急,再过一两年总会有的。”
乾隆不太懂制造局的事儿,但儿子对这事儿心里有数,他脑中似乎有个很宏大的目标,正按部就班的往这个目标前进。
他又拿出几份关于工坊和蒸汽机的奏折和永琏讨论,这些内容没永琏和海望这样的人出主意,乾隆都不敢轻易批复。
他也想过学一学算数和机械相关的知识,像圣祖爷那样,以免官员们为了技术问题扯皮,他没办法辨别是非。
但乾隆在这种事上真的没什么天赋和耐心,他到现在连蒸汽机的原理都看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