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三位皇子听得频频点头,永琏心说巴勒珠尔被汗阿玛看中是有原因的,这小子三观正,会说话。
达都和阿喇旺布跟他一比,没有任何竞争力。
街上偶尔还能遇见报童,在卖《国朝新闻》
此时天色已经有些晚了,永琏见那报童手里还有两三份,就一起买了下来。
然后他就发现这三份报纸里夹了一页广告单。
这广告单是抄的,字体很大,只有一句大大的广告语和店铺地址,有书坊、酒楼、镖局就算了,竟然还有青楼。
第81章 时代变了
自
从张家口通了火车,这边的官员就忙的不可开交。根本就没注意报纸里夹带小广告的事儿。
乾隆把小广告拍在他面前的时候,官员就在心里暗叫倒霉,怎么就被几位皇子撞见了呢?
这件事说大可大,说小可小。商人想省钱,自己抄几分广告,不算大事。
但能抄广告,是不是也能抄别的?夹在报纸里,神不知鬼不觉的散播给百姓。
这也是乾隆生气的原因,让官员详查,是谁组织人抄这些广告的?从组织者到卖报纸的报童,都必须重罚。
官员灰溜溜退下。
永璜就迟疑道:“那些报童大概都不认识字,只是想多赚几文钱,何必重罚他们?”
乾隆哼了声,看了眼永琏,这意思是让永琏解释。
永琏就道:“这是为了日后报童们遇见这种事可以及时举报。回头还要在《国朝新闻》上刊登此事的处理结果,让其他地方的报童和百姓提防此事,若发现有在报纸里夹带广告的,去官府衙门报房举报,可以领赏。”
永璋明白过来,“对对对,说不定其他地方已经有类似的事情了。”
乾隆想了想对永琏道:“在报纸上登广告的价格还可以更低一些吗?”
永琏点头,“儿臣正好想在《国朝新闻》上加两个版面,这样就多出一些位置登广告了,只是报纸的价格也会贵一两文。”
众人都好奇要加什么内容。
“第一个是工匠和富商的采访,第二个……”
乾隆忙抬手打断他,“等等,采访他们做什么?”
“读书人有读书人的经验,工匠和商人自然也有他们的成功经验。”永琏说:“制造新机器需要工匠,但很多人不愿意成为匠人,也不愿意做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自古以来工匠的地位太低。我们需要让百姓们知道,做工匠也可以得到朝廷认可,升官发财。商人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个时代离不开商人,所以给他们树立几个职业榜样就很有必要。”
朝廷里有那些勤政清廉的官员,皇帝也会在诏书里表扬,并让各地官员向他学习。这就是树立一个标杆。
这种手段乾隆很熟,官场能用,对商人和匠人当然也可以用。
但是乾隆有些担心,“百姓们若都去行商做工,谁来种地?”
永琏闻言笑起来,“汗阿玛,这两年的人口增长迅速,根本不缺种地的人。而且做工和种地并不完全冲突,像北方一些地区,一年一熟,冬天不用耕种,就可以做工补贴家用。现在陕西、甘肃那边,不就是在这么做吗?”
前两年宁夏地震,很多百姓的房屋坍塌,城墙、衙门和桥梁也受损严重。官府就组织百姓春夏种地,秋冬做工,以工代赈,还顺便建了一些工坊,安置那些没有土地的百姓。
陕西、甘肃一带也是如此,尤其是某些土地贫瘠的地方,收成本就不多,还要给官府交粮,自家根本不够,就需要想法子补贴家用,从前大多数人选择去给地主做长工,或者进山打猎,现在多了一些赚钱的路子,百姓们自然欢喜。
乾隆点了点头,他忍不住感叹,“刚在火车上,高斌还在说,这两年各地变化太快,老一套治理手段都不够用了。很多问题是新出现的,官员们应接不暇。”
永琏想说这就是在逐渐步入工业化,传统治理农业国家的方法当然不适用了。
但他只是笑说:“这个世界在发展,每天都有新变化,有新矛盾。”
乾隆点头,又把话题绕回来,“除了要在报纸上增加采访,还要加什么?”
永琏笑道:“还想加一些普及律法的小故事。”
众人闻言都点头表示这个很有必要,大福晋的阿玛来保在刑部,大福晋给永璜讲过一些刑部的案子,犯人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自己违反律法了。
乾隆道:“回去你跟刑部的官员商议,也不是什么律法都需要普及的。”
旗民不同罪这件事就最好不要强调。
圣驾在张家口休息一晚,次日启程,坐马车向北而去。
这是永琏第一次参加木兰围猎,第一天他没让四舅舅“帮忙”,靠自己射了两头鹿几只兔子,收获和弘曕差不多。
永璜今年出了回风头,射了一只熊。
蒙古王公纷纷称赞定郡王英勇,乾隆面上很高兴,心里却在嘀咕,觉得永璜这小子没分寸,抢了永琏的风头。
永琏看出汗阿玛对大哥的态度有些冷淡,就猜测出是怎么回事了。
他可不希望汗阿玛因此生大哥的气,但自己的骑射真的不行。
还好他用燧发枪的准头还不错,次日改用猎枪,永琏也射了一只熊。
乾隆顺便在蒙古王公面前夸耀一番这两年改良出的新式火器。
火器的震慑力是骑兵不能比的,很多蒙古王公都知道,准噶尔之所以那么强,就是因为有罗斯国卖给他们的火器。
但现在大清的火器也在进步了,那个燧发枪的装弹速度很快,射程也比从前更远。
听说火药也改良过的,再海上都能用。
蒙古王公就想和朝廷买一些火器,他们不用最新的,以前的也行。有总比没用强。
乾隆倒不介意卖点过时的火绳枪给他们,反正这两年各地驻防骑兵都要换新的了。
正好允礼在,他对兵部现有的火器很熟,很快就能给出一个合适的价格。
朝廷又小赚一笔,这笔钱直接用于改良新火器。
连着几日行围,永琏累得不行。回到帐篷内就摊在床上,动都不想动。
永璋体力更差,行围第三天就已经上不了马。
乾隆也不勉强他,就让他跟着皇后和钮伦。
只有乾隆一个人从头到尾很精神,白天行围,晚上饮宴,第二天早晨又能精神抖擞继续行围。
他看着没精打采的儿子们,恨铁不成钢。
倒是巴勒珠尔一直都很活跃,他弓马骑射不如达都,乾隆却很喜欢带着他。
“看皇上这态度,是选定巴勒珠尔做额驸了。”达都看着远处骑着马跟在皇上身后的巴勒珠尔,叹息一声。
阿喇旺布这两年已经认清现实,选额驸不是科举,读书好是没用的。
同样的,达都骑射好也没用。
“也好,能在尚书房接受教育,也是我们的福气。”阿喇旺布道:“我打算明年参加科举。”
达都看向他,“你不回草原了?”
阿喇旺布笑道:“考不中再回吧。”就这样灰溜溜的回草原,他不甘心,像是被淘汰了一样。但如果他通过另外一条路证明自己,就不会有人这么说了。
达都也不想回土默特部,土默特部很大一部分人在山西,草场面积不大,很多牧民这些年都开始耕地。但耕地并不能改善他们的生活,经常需要朝廷救济。
在宫里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见识了京城的繁华。达都一想到要回到贫穷落后的土默特部就难受。
他想了想,自己读书不行,要想留在京城,只能从侍卫做起。
他到时候求求皇上,皇上应该不会拒绝他。
谁知土默特部的人却很希望达都回来,“今年新任巡抚上奏,调整了我们交税的时间,以后不用过得那么紧巴巴了。还组织我们养羊开梳毛工坊,不擅耕种的人也有了出路。你在京城读了那么多年书,肯定知道怎么管理这些工坊。”
达都对此很不屑,“我在尚书房学的都是经世济民的学问。”
“工坊本就是经世济民的大好事,贝勒爷,您不知道,咱们生产的毛毯、毛毡比那些西洋货还好,在朝鲜、东营那边很受欢迎。”
达都一开始不当回事,但接下来几天,见了几名土默特部的贵族,这些人一个个都喜气洋洋的,在其他蒙古王公面前,也没了从前的自惭形秽。
还有很多部落的台吉羡慕他们,土默特部有晋商帮忙,生产出的毛料不
愁卖。不像草原上的部落,因为运输成本高,工坊还不愿意买他们的羊毛呢。
很多人带了贡品来,都是他们今年新生产的各种毛料。
其中有一条羊绒被,保暖又柔软,乾隆很喜欢,还说这么好的东西该卖到南方。
皇上金口玉言,用不了多久,南方的商人就会来找土默特部拿货了。土默特部的台吉们都欢喜非常。
达都有些动摇,或许回土默特部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