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弘曕、永壁两个就是在玩儿,俩人加起来还没永璜一个人干得快。
  蒙古那仨小孩,巴勒珠尔和达都身体好,都在埋头种地。阿喇旺布则在浑水摸鱼,没干一会儿就跑去找弘曕、永壁说话了。
  等亲耕礼结束,乾隆问几个孩子今日有什么感受,阿喇旺布却写了首长长的劝农诗,反倒是几个老实干活的小孩说不出什么来。
  永琏捧着水杯吨吨吨,累的不想说话。
  乾隆不由在想,若自己没观察几个孩子干活的样子,光听他们汇报,定然以为阿喇旺布干的最好。
  虽然乾隆本人经常是说得好听,但他也知道少说多做的人,才值得重用。
  他让孩子们回去休息,永琏走到洞天深处又想起什么,要去造办处一趟。
  因为主子们一年中有一大半时间都在圆明园,造办处在这边也设了院子。
  而且这边地方大,人手更多。
  永琏过去时想和他们商量蒸汽犁的事儿,也就是简易版的拖拉机。
  谁知到了造办处一看,海望、允禄并几名弘字辈的叔叔都在这边,正讨论怎么让蒸汽动力代替耕牛。
  永琏愉快地加入讨论。
  晚上,乾隆就得知永琏和海望等人在造办处商议事情,他有点不高兴。
  今日永琏在亲耕礼上表现不错,这些人是动了攀附的念头?海望、允禄就不用说了,这俩人和永琏都很熟,弘昌、弘明凑过去干什么?
  陈福也不懂大家讨论的内容,只把记住的原话复述给万岁爷听,他主要汇报二阿哥说的,偏偏二阿哥说的内容特别难记。
  乾隆一听什么压力、杠杆之类的词就头疼。像听天书一样。
  乾隆不由想起自己当皇子那会儿,若有接触宗室王公的机会,第一件事肯定是打听更多朝中的消息,从而揣测汗阿玛的态度。
  那些人也趁机讨好,透露一些自己想知道的消息,或者把自己信任的人安排到重要差事上去。
  轮到永琏这一辈,凑到一块聊半天,一句朝堂相关的话都没说。
  乾隆忍不住替傻儿子发愁,这小子对权力似乎没有一点兴趣。
  日后要当皇帝的人,对别的东西没兴趣都可以,唯独不能对权力没兴趣啊!
  第67章 留守京城
  就在永琏和造办处的匠人们集思广益制造蒸汽犁的时候,乾隆给永璜安排了一项差事,让他进翻书房行走。
  以前负责翻书房的是舒赫德。舒赫德精通满汉蒙文,干这活儿专业对口。但他本人现任兵部右侍郎,又要给尚书房皇子们教汉懵双语,忙得不可开交。
  乾隆就把翻书房的差事交给德通办理。
  乾隆让永璜和德通学习,一石激起千层浪,毕竟大阿哥还是个十三四岁的小少年啊!
  但永璜目前只是翻书房行走,类似于实习,不拿主意。
  永璜很惶恐,他毫无准备,对翻书房的工作一窍不通。
  永琏就鼓励他,“不熟悉才要学习呢,谁都是从不会到会的,汗阿玛刚当皇帝那会儿,也并非运筹帷幄。”他说着就压低声音,“听说汗阿玛刚登基时,连部院大臣都认不全。”
  永璜:“……”虽然自己被安慰到了,但能不能不要拿汗阿玛举例啊!
  “你有什么不懂的还能请教舒师父。”永琏道。
  永璜想了想,他们几乎每天都能见到舒赫德,请教问题确实很方便。
  “汗阿玛为何突然就给我安排差事了?”永璜想不明白。
  “当然是因为大哥在尚书房表现好啊!”永琏太为大哥高兴了,大哥有点腼腆,但做事很仔细,就适合做修书校对的工作。
  他就对着永璜一通吹捧,永璜终于有了点自信。打算抓住这个机会,这是他迈入朝堂的第一步,如果这件事没办好,日后汗阿玛就不会给他安排更重要的差事了。
  乾隆给永璜安排差事,是希望让永琏有点危机感。
  但这小子就替他大哥激动了两天,很快恢复以往的状态。
  《国朝新闻》已然步入正轨,大部分时候都是弘晓盯着,偶尔乾隆还要检查下各地报纸。
  永琏就是个甩手掌柜,一个月过问不了几次。
  乾隆心说等下面出乱子你小子就该着急了,但弘晓对此事很上心,自己这个当皇帝的还经常过问,从宫里的编辑组到各地报房,都没人闹幺蛾子。
  现在也不是每月都刊登御制诗了,偶尔会刊登一些王公大臣的作品。
  有些是编辑组约稿,有些则是本人主动来投稿。
  刊登诗词可没有稿费,大家纯属为了展现一下诗才。
  而连载小说话本却是有丰厚稿费的,最近正在连载的是一本《西游记续传》,作者署名“南星”。
  这故事天马行空,写了师徒四人成佛后在人间惩恶扬善的故事。
  文笔通俗易懂,还带点诙谐幽默。酸腐文人看不上这样的作品,稍微认识些字的底层小吏却很喜欢,还有茶馆的说书先生给不认识字的百姓们讲这个故事。
  一些文化底蕴不够深的满人也喜欢这个故事,据明瑞说,他阿玛天天等
  的抓心挠肝,为了提前看下回内容,还给怡亲王送了一坛酒。
  永琏笑道:“这个南星不到交稿截止时间是不会把稿件送到编辑组的,送再多酒,怡王叔也没法给四舅舅看啊!”
  “是啊,我阿玛失望而归,赌气说大不了自己写一本,比这个什么南星写得好。”明瑞道。
  永琏举双手支持,大家都参与到《西游记》同人文的创作中来吧!
  这两年《国朝新闻》的销量是不断上升的,尤其去年刊登了接种牛痘的采访和文章后,许多百姓想知道牛痘接种是否靠谱,特地买了那两期报纸。
  各地报房加印多次仍然不够,还有穷秀才自己买了报纸将接种牛痘的方法讲给不认字的百姓。
  有些府县会统一组织百姓接种牛痘,偏远的村子就只能自己找奶牛。
  虽然也有那么几家接种失败,或者造成伤口感染的,但大多数人都根据报纸上的讲解,成功给自家孩子接种了牛痘。
  报纸在牛痘的普及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湖广一带的少数民族信息闭塞,被土司控制的苗民们去年还在战乱之中,错过了这个消息。
  就算有人知道牛痘的好,若他们的土司对抗朝廷,也会阻止他们接种牛痘。
  苗民内部又乱起来,有小土司受不了大土司压迫归降朝廷,朝廷立刻安排人给寨中的小孩子们接种牛痘,还给他们送了新式织布机。
  其他土司听说后,也有不少跟着归降。但大土司们是不会为这点利益就和朝廷低头的,底层百姓的死活和他们没关系,反正他们不想给朝廷交税。
  不想给朝廷交税的还有江南那些士绅们,先帝朝就开始推行摊丁入亩,但他们很快就想到了应对办法。
  毕竟没有土地的百姓很多,还是要依附他们这些地主。
  但随着金陵。苏州的纺织厂如雨后春笋一般越来越多,江南制造总局也在不断招工,有些百姓选择进城去工厂做工,而且这差事男女都能干,两份收入足够养活家里人。
  只有离纺织工厂比较近的地主隐隐感觉到了几分不安,更多地主仍沉浸在坐拥粮田的优越感中。
  鑫记开到了江南,江南富商就喜欢私人订制,这才能彰显他们的财富和品味,有人为了做一副眼镜花几百两。
  还有那高压锅,富商们也是争相购买,很多酒楼为了展示自家财大气粗,换了新厨具,把灶台设在进门处,卤肉香味弥漫在空气里,客人都被香味和新锅吸引进来。
  潘振承带着商船北上,途经金陵、苏州等地,发现许多在英吉利都十分少见的东西,在这里已经十分盛行了。
  他还听说,今年直隶出现了一种蒸汽抽水机,灌溉农田非常方便。
  目前只有直隶近水楼台用上了。
  潘振承看看自己偷偷画下来的纽可门蒸汽机的图纸,不太确定这是不是同一种蒸汽动力。
  八月,潘振承到达天津,他先进京面圣,其他货物则由专人运送到京城。
  他路上经过农田,瞧见有人在用一种带着大铁箱的铁犁犁地,这大铁箱还会冒烟儿。
  见过纽可门蒸汽机的潘振承一下就认出这是蒸汽机。
  蒸汽机竟然已经可以犁地了吗?
  虽然沿路只看见一两台,潘振承还是很激动。
  他都想好了,见了皇上定要歌功颂德一番。
  然而他到了京城才知道,皇上带着太后去木兰秋狝了。他只能见留守京城的履亲王、和亲王、二阿哥以及军机处的几名大人。
  说到木兰秋狝,永琏就很气。他和大哥本来都在随驾名单里。但是临出发前,他在骑射课上练习拉弓,不知怎么拉伤了肩膀上的肌肉,疼得嗷嗷叫。
  之后几天左边胳膊都抬不起来,太医说要涂抹活血化瘀的药油,十来天才能恢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