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直到造办处擅于烧制瓷器的匠人加入他们,调整烧制时间,终于渐渐有了眉目。
六月底,造办处烧出了第一炉透明玻璃,但刚从炉子里拿出来,温度骤然冷却,玻璃直接碎了。
当时匠人们还下意识觉得失败了,把碎了的玻璃扔掉。
海望得知此事后,忙提醒这些死脑筋,只要能烧制出透明玻璃,就证明配方和窑炉温度都没问题,也可以熔化重新调整成想要的形状啊!何必扔掉?
造办处的人于是按照原配方又烧制了一次,这次终于制造出了完整的两块可以用来做玻璃窗的透明玻璃。
海望检验过成品后,大喜过望,立刻向乾隆报喜。
两块玻璃在乾隆眼里,不仅是两块透明玻璃,是白花花的银子。
九州清晏的一些窗户在雍正朝就已经换上玻璃窗了,乾隆本来想着先给太后的宫里换两块玻璃窗。
太后却表示自己不需要。
“哀家既不看书写字,也不做女红针织,屋子里要那么亮堂做什么?”
乾隆就笑道:“现在咱们造办处也能制作透明玻璃了,日后玻璃窗不是贵重的东西。”
“那哀家就更不着急了,先给皇帝的书房换吧,对了,还有永璜、永琏的书房,房间光线好了,孩子们读书不费眼睛。”
乾隆只好先替俩儿子谢过额娘,于是把两块透明玻璃换到了洞天深处的窗户上。
换透明玻璃这天,四个小孩都在不远处瞧着。
这两块透明玻璃意义非凡,这是大清的匠人第一次烧制出透明玻璃。
永琏就和小伙伴们介绍,透明玻璃的原料其实很常见,只要找到正确的比例以及合适的窑炉,就能大量生产。
“原来玻璃的原料之一也是沙子。”明瑞道:“沙子真是好东西,里面不但有金子,还有玻璃。”
四个小孩原本坐在廊下聊天,有只小猫轻盈的从房檐上跳下来。
四个小孩都已经认识这只猫了,永琏就蹲下摸了两下,还让马瑞拿了些做好的猫饭过来。
乾隆和皇后都很喜欢猫,有几只在洞天深处和长春仙馆周围出没。
但九州清晏那边的猫不多,据说是因为先帝不喜欢猫喜欢狗,之前那边有造化、百福在,小猫都不敢过去。
现在九州清晏换了主人,乾隆很想养两只猫,让人把洞天深处的猫引过去,一不留神,猫又跑了。
乾隆无奈,只好从猫狗房抱了只小奶猫取名清宁,从小养着。
洞天深处这边的猫,从前也接受过乾隆和弘昼的投喂,它们分不清投喂它们的人类,只知道这边好吃的多。
乾隆有时候想起自己在洞天深处投喂过
的小猫咪,就会溜达到这边看看,顺便看看臭小子有没有认真读书。
换了玻璃窗,想突击检查就更容易了。
其他仨小孩回头发现乾隆站在外面都吓一跳,只有永琏一幅意料之中的表情。
他就知道会有这样一天的,隔着窗户朝汗阿玛笑眯眯挥手。
乾隆:“……”
乾隆就走进屋子考校功课,四个小孩已经开始学《孟子》,也不再是背书这么简单,还需要理解其中的意思,偶尔师父会让四个小孩写一篇类似策论的小文章。
乾隆考校时,也着重考察他们对内容的理解。
永琏记性普通,刚才背得磕磕绊绊,但他的理解力还是比真实的小孩要强一些。有些观点比明瑞等人的更深刻。
乾隆就在心里安慰自己,背不熟不要紧,理解了就好,反正也不指望他考科举。
乾隆又叮嘱永璜、永琏下学去畅春园给太后谢恩,“有了透明玻璃,你们皇玛嬷先想着你们,你们以后可要好好孝敬她老人家。”
永璜、永琏乖乖应是。
下学就跑去畅春园。
太后、太妃们住在这边,地方宽敞,也没那么多规矩。永璜、永琏到时,太后、裕太妃、谦太妃和十六福晋正打牌,十七福晋在旁坐着看。
兄弟俩就上前挨着叫人,永琏瞧见十七福晋,隐约觉得自己忘记了什么。
但他一时也没纠结,行过礼就问:“六叔呢?”
“大概是去后面学骑双轮车,你十七叔把双轮车送给他了。”太后笑道:“你六叔高兴得不行。”
永琏一愣,终于意识到自己忘了什么,十七叔公乾隆三年去世,爵位由六叔继承。现在乾隆三年过去一半了,十七叔公好像还好好的活着,十七福晋还在这陪皇玛嬷打牌呢。
太后还以为俩小孩闻言会立刻跑出去找弘曕,谁知永琏却皱着眉问:“十七叔公身体还好吗?”
众人闻言先夸永琏懂事,十七福晋笑道:“多谢二阿哥挂心,王爷身体尚可,皇上给他安排了替商船筹备火器的差事,他不敢怠慢。”
咦?竟然还能办差?这差事在原本历史上不存在,永琏一边替十七叔公高兴,一边又担心他累着,就说:“十七叔公体弱,还是该多休息,不可太劳神了。”
十七福晋笑着答应。
永璜、永琏这才去外面找弘曕玩儿。
弘曕果然在“驯服”新玩具,永璜、永琏过来,正好教六叔骑车。
永琏站前面,永璜站后面,两边有小太监护着,弘曕这才敢慢悠悠蹬两下。
“二侄子让开,我要加快了!”
永琏:“……等会等会,之前不都叫小侄子吗?怎么变成二侄子了?”
“因为永璋比你小,他才是小侄子,而且皇额娘说,要不了多久,我还会有更小的侄子。”弘曕道。
旁边的小太监就解释道:“前几日纯嫔娘娘常带着三阿哥来玩儿,我们小主子就记住了。”
至于即将要有新的小阿哥,太监不好说,永琏却是知道的,嘉贵人有了身孕。
永琏就道:“要不以后还是叫名字吧,免得日后人多六叔数错。”二侄子听着怪怪的。
“好吧好吧,二侄子永琏,快让开,小叔我要加快速度喽!”
永琏没听他的让开,而是一点点往后退,这样小弘曕不敢蹬得太快。
在大家的帮助下,弘曕很快学会骑车前行,但还不会掌握车把转弯。
“没事儿,明儿让钮伦教我。”
晚上,十七福晋回到王府,见允礼还在书房看火器图纸,就道:“王爷早些休息吧,今儿遇上二阿哥去给太后请安,还关心王爷的身体。”
允礼闻言放下图纸,笑道:“永琏那孩子真懂事,怪不得十六哥经常夸他。”
帮着商船筹备火器的差事并不好办,户部那边不愿意出银子,经费非常少。
允礼就想着怎样能在有限的经费下,配备出最适合海上作战的武器。
他可不想因为火器不够,使得弘晈在外被洋人欺负。
而且皇上显然有长期和海外进行贸易的打算,那么一套适合海上作战的火器就非常有必要,日后还需要对水师进行训练,这件事可容不得半点敷衍。
不过他也知道自己的身体,没有硬撑,福晋让他休息,他就起身,跟福晋回了正院。
相比起允礼,允禄的差事就要轻松不少,或者说这人心大,再重要的事儿安排到他头上,他也不着急,一件一件的办就是了。
要发给各府学的小册子已经编好,允禄往里加了一点私货——几何知识。
这小册子总共分三章,一章讲“日心说”和“地圆说”,二章是允禄那篇文章,三章则讲了一些计算田亩面积河流流速的方法。
永琏以为会看到关于海外诸事的介绍,书里却没有。
永琏就问十六叔公,“为什么不讲讲几个大洲,还有大清的藩属国?”
允禄道:“这些等他们入仕做官自然就知道了。”
不能让百姓们对海外有太多了解,万一有人对朝廷不满,逃往海外或者与洋人勾结怎么办?
但这话现在和永琏说还太早了。
永琏他们每人得了一本这小册子,乾隆给这本书取名叫《乾隆新要》,开篇还有他的题诗。
永琏在心里叹气,汗阿玛果然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写诗的机会。
《乾隆新要》分发到各省,再由各省进行刊印分发到官学。
京城的国子监、景山官学等处也都要学习这本书。
国子监的学生们之前多多少少听过去年朝中的争论,学这本书的内容还算有心理准备。
对于大多数监生而言,地球是圆是方不重要,只要和儒家经典不冲突,他们就能接受。
至于后面的什么计算田亩的方法,反正科举不考,考完再学也是一样。
谁料科举虽然不考,国子监却要提前考试。就考这本书的内容。
考试结果惨不忍睹,乾隆这才得知,许多人根本就没看到三章。
乾隆本来只是想看下监生对新世界观的态度,结果这些人竟然不当回事。
永璜、永琏去九州清晏时,就听汗阿玛在那和五叔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