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大家见皇上不听劝,就开始弹劾李卫,都是这老头多事儿,旱灾之际不知道一心赈灾,搞什么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有些官员还十分有理有据,李卫从前是直隶总督,要不是他在直隶总督上干得不好,直隶今年怎么会出现这么严重的旱情?
  他不但不承担责任,还在这里转移注意力。
  李卫做好了替皇上挨骂的准备,无所谓,他人缘已经很差了,就是没这事儿,也不招人待见。
  鄂尔泰和张廷玉自然都看出皇上和李卫是早商量好的,皇上调李卫进军机处,或许就是为了让他挡枪。
  鄂尔泰觉得李卫也挺不容易的,要是先帝,这时候肯定站出来维护李卫了。
  但当今皇上……呵呵……
  鄂尔泰思来想去,写了封奏折,大意是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在今年推行非常适宜,如果能尽快推行到山东直隶等地就更好了,明年百姓们不用交那么多粮,轻松很多。这样今年许多百姓就不会急着屯粮食,粮价也就稳定了。
  乾隆一看,这折子写得好啊!还得是鄂尔泰,直接让各地抄送抵报。
  地方官们有的被说服了,有的还是不认同,上疏和鄂尔泰辩论。
  鄂尔泰没替李卫说一句话,只是默默帮他转移了一些火力。
  张廷玉见状,心下动容,鄂尔泰和李卫闹过矛盾尚能如此,自己若还当缩头乌龟,岂不是辜负了先帝的信任。
  于是也开始为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辩护,并提出了几条应对士绅闹事的办法。
  与此同时,在乾隆的严密监督之下,各地粮价趋于平稳,百姓们该领到粮食的都领到了。
  乾隆看着各地官员的奏报,长舒一口气,军机处这几位配合的真不错。
  说到底还是自己这个当皇帝的会用人。
  因今年旱情严重,宫里也一再减省,那拉氏想着宫外百姓现在不缺米,只是为今年秋冬预备的,就让小厨房这段时间少做些饭,剩下的份例先存着,等秋天再做好送去惠民食堂。
  这样一来翊坤宫就没多少剩下的食物,隆普发现后,把这件事汇报给永琏。
  永琏让人去打听了下,才知道翊坤宫的娘娘竟如此心善。
  想到那拉氏后来的结局,永琏不禁唏嘘,她能接替自家额娘当皇后,品行上自然没的说,最后却落得幽禁而死的下场,实在太可惜了。
  这或许和她心思不够周全有关,像这件事,本来是大好事,但因为她擅自做主,很有可能落不着好。
  尤其汗阿玛那人最难伺候,到时候说她自作主张,越过皇后沽名钓誉就麻烦了。
  他想了想,就让马瑞去翊坤宫传话。
  “二阿哥说,娘娘一片苦心他已经知晓,心下感佩,但小厨房并非储存粮米之处,若到了秋冬,粮米无法食用,岂不可惜,还请娘娘向皇后娘娘汇报,让内务府统一储存这些省下的份例。”
  那拉氏闻言,也觉有理,立刻就去长春宫见皇后。
  皇后才知道那拉氏竟擅自做主要把份例中的米面留到秋冬,又感动又有些无奈,幸亏她来告诉自己了,否则这事儿若是传扬开,倒显得其他妃嫔不关心百姓,这里面还有她这个皇后,她自己不觉得怎样,其他人肯定会说,皇后还没发话,那拉氏显摆什么?
  皇后就和那拉氏解释,朝廷开仓放粮,现在百姓们都拿到了赈灾粮,今年不会饿肚子了。
  如果她想为百姓做点什么,可以省些瓜果蔬菜给百姓们,还有各殿内放着的小冰山,可以当饮用水。
  “外城水质本来就差,今年又没什么雨水,真怕百姓没水喝。”皇后道:“昨儿永琏来倒是提醒本宫了,这些冰山化了的水要比外城的地下水干净,再放些明矾沉淀一下,运到外城百姓们直接就能喝。”
  本来宫里这些冰山化了的水也没浪费,有的继续冻成冰,有的拿去洒扫之用。
  但宫里不缺水,少了这些水也还够用,不如给急需用水的外城百姓们。
  一桶一桶的运水可没那么容易,宫里还临时雇了一些苏拉往城外运水。不过那么多赈灾银子乾隆都出了,也不差这些钱。
  京城周边还有百姓陆陆续续进城领赈灾粮,领完粮食发现不远处有个地方可以免费喝水,还有两三文的饭菜,纷纷过去排队。
  这水不但是皇上命人运来的,还贴心的做了净化,比他们平日喝的水清澈很多。
  这年头可不像后世,随便能喝上热水。木炭、煤炭也是精贵东西,大多百姓都是喝生水,木炭留着煮饭。
  百姓们喝上干净的水,吃了便宜量大的饭菜,再带着领到的赈灾粮回家,脸上都不由带着满足的笑容。
  年轻的潘振承进入城门后,见到不少这样的百姓。
  京城城墙虽破旧,外城的街道路面也略显脏乱,却很少见到衣衫褴褛,瘦骨如柴的饥民。
  原来天子脚下的百姓们,真的能享受到天子的恩泽。
  这样仁慈的天子,想必也一定挂念着千里之外的广州,才会亲自召见行商。
  他因为能说会道,对与洋人贸易足够熟悉,被粤海关的大人选中,进京面圣。
  多次出海的他,此时紧张的喘不过气。
  但不容他紧张,来接他的官差已经到了,今日在客栈休整,明日进宫。
  想和皇上说的话,潘振承已经背的滚瓜烂熟,这时候还是再练练官话吧。
  第36章 危
  言耸听
  潘振承是福建人,后来当了船工,前两年才来到广州,在正丰行学习贸易。
  正丰行主要负责大清和吕宋之间的贸易,吕宋自明以来就被西班牙人控制,和吕宋贸易,就等于和那边的西班牙人贸易。
  潘振承很快学会了西班牙语。
  他偶尔还接触一些佛郎机人、英吉利人,也略通这两个国家的语言。
  他不但会说,还会写这些国家的文字。光是这点,就胜过许多行商。
  粤海关的官员正是看重了此人的学习能力和语言天赋,才越过正丰行的负责人,让二十出头的潘振承来京面圣。
  潘振承学各种外语都不觉得难,但学北京官话却费了不少力。
  这在京城的官员听来,仍是有着奇怪的口音。
  负责接他的官员就笑道:“学不会就算了,到时候找个福建的官员帮着翻译一下。”
  汉臣来自天南海北,皇上听不懂他们的口音很正常,找个翻译就是。
  朝中这么多人,总能找到同乡。
  “但是给皇上请安、谢恩的几句一定要学会。”那官员提醒。
  潘振承却觉得这几句不要紧,要紧的是关于行商的内容。
  直到第二天进宫的路上,潘振承还在努力学官话。
  早朝后,乾隆先召见军机大臣,快中午才散。
  这时造办处的人来报,双轮车造出来了。
  上个月造办处那边就说有进展,造出了一辆能骑的双轮车,不知为何,过了一个月,造办处才来人,正式请皇上去验收。
  乾隆只当他们精益求精,在双轮车上雕刻花纹呢。
  他知道永璜、永琏都惦记着双轮车,就叫人去尚书房传话,让俩孩子到养心殿用膳,用完膳大家一起去造办处看车。
  造办处的人告退后,李玉才上前提醒,广州来的行商还在外面候着。
  乾隆忙让人进来,见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下意识皱了皱眉,他让粤海关监督选个对海外贸易足够了解的行商,怎么派了这么个小年轻来?
  但跟潘振承交流几句后,乾隆就不这么觉得了。
  别看他年纪轻,到广州没几年,对海外诸国了解的真不少。
  潘振承不仅和皇上介绍了吕宋的情况,还说英吉利人也想和佛郎机人、西班牙人一样,想在大清周围找个小岛囤放货物,之前和吕宋发生过冲突,没打赢。
  “英吉利人在印度、新大陆都开办了公司,雇佣当地的百姓,为他们种植作物。”
  “印度的朝廷就不管管?”
  “这些洋人的武器十分先进,印度的朝廷根本无力抵抗。至于新大陆,那边本来也没有朝廷,听说原来住在那边的人要么被赶跑,要么被当成奴隶。”潘振承道。
  真说起自己擅长的事儿,潘振承也顾不上口音了。
  他不纠结这个,反而说的非常流利。
  乾隆虽偶有一两个词听不懂,但他现在顾不上纠结这些细节,只关心这些洋人到底有什么武器。
  潘振承也叫不上那些武器的名字,只知道他们商船上都备着枪炮。
  连商船上都有枪炮,那官船上的武器装备岂不是更先进?
  乾隆心下一沉,以前是自己小瞧了这些蛮夷。
  二人正说话,外面李玉通传,两位阿哥爷来了。
  乾隆就对潘振承笑道:“两位皇子对西洋的事儿也很感兴趣,朕叫他们来听听。”
  潘振承忙恭敬起身,准备给两位阿哥爷行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