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而且还有自己在呢,自己让百姓过几十年太平富足的日子,等永琏继位的时候,什么“剃头令”“圈地令”就没那么重要了。
这时,外面传来小钮伦的声音,“额娘说,时辰不早,二哥该回阿哥所睡觉了。”
乾隆闻言就笑起来,推推永琏,“行了,回去吧,二阿哥的睡觉时间雷打不动,朕都不能耽误。”
这肯定是皇后担心儿子被训斥,让钮伦来传话的。
父子俩心知肚明,但都不点破。永琏嘿嘿笑,跑去给妹妹开门,然后蹦蹦跳跳去前面跟额娘告辞。
永琏走后,乾隆才想起今日质问永琏的原因。
永琏以后要继承大统,有点危机意识是应该的。尚书房其他小孩有必要了解这些吗?
次日,乾隆还是召来阿桂,“你给尚书房的阿哥们讲这些居心何在?”
“回禀皇上,如果不了解当年的事儿,两位阿哥爷就无法理解圣祖爷、先帝爷面临的困难,便很难体会圣祖和先帝的英明伟大。”阿桂跪下道。
阿桂的想法很简单,当年那些事谁不知道啊,尚书房不讲,小阿哥们早晚也会知道的。没必要遮遮掩掩,以史为鉴,自家老祖宗的开国史难道不算吗?
他从小读汉人的四书五经长大,对当年满清入关的那些暴行十分不赞同,满人要想坐稳江山,必须以此为鉴,推行仁政。
当然,对着皇上就要换个说法。
乾隆闻言,眉头皱起又松开,好像有几分道理啊!
如果不提圈地令,那圣祖除鳌拜也不好讲了。还有圣祖下江南的用意以及笼络江南士绅的一系列举措。
如果不知道江南反清复明的势力多大,就体现不出圣祖爷这一系列举措有多成功。
圣祖是谁?那是他偶像,也必须是所有爱新觉罗子孙们的偶像!
最终,乾隆一句责怪阿桂的话也没说,还留他用了晚膳。
用膳时,君臣二人又说起惠民食堂,阿桂少不得奉承一番。
皇上只说不让在折子里称颂此事,却没说不让当面称颂。
阿桂称颂完皇上皇后太后以及宫里各位主子的恩德后,又状似无意地说,有官员也慕名而去,想尝尝御厨的手艺。
乾隆:“……?官员们要吃什么没有,非和百姓抢三文一碗的烩菜?”
阿桂道:“诸位大人都想体会陛下恩泽,自家珍馐再美味,也不及惠民食堂所售饭菜的万分之一。”
乾隆皱眉,真有官员让人去买,百姓们肯定不敢和这些人抢,内务府的人也不好得罪他们,长此以往“惠民”二字就成了笑话。
等阿桂走后,乾隆亲书“惠民食堂”四个大字,并做注解,所谓“惠民”,就是希望能惠及民人百姓,以后旗人并朝中所有有品阶的官员,都不得去惠民食堂以及分发剩饭的地方和百姓抢,一旦被发现,严惩不贷。
开国以来,大多数政令都是旗人允许的事情民人不允许,官员允许之事百姓不允许,还第一次听说,民人百姓能做,但官员旗人不行的。
很多百姓看懂皇上御笔亲书的规定后都傻眼了,立刻痛哭流涕,跪下磕头。
等二月下旬乾隆奉移孝敬宪皇后梓宫去泰陵时,又减免了沿途百姓今年的田亩税。
乾隆元年的已经免过了,这就意味着沿途百姓两年不用交税,再加上之前惠民食堂之事,京城附近的百姓对乾隆这位新帝的崇敬难以言喻。
御驾经过时,百姓自发跪迎,哪怕官差侍卫不让靠近,他们也要在自家院中地头恭迎圣驾。
永琏得知此事,心情十分复杂,汗阿玛用宫里的剩菜剩饭就换来了百姓的真心爱戴。
封建帝王,何其阴险?何其狡诈?
而封建王朝的百姓们,又何其可悲可叹?
第31章 发挥余热
乾隆之所以限制官员和旗人去惠民食堂买饭,除了觉得他们在瞎凑热闹外,的确是想借机缓解旗民矛盾
。
让百姓们瞧瞧,他这个皇帝是跟百姓们站在一边的。
官员和旗人也不会因此就生出什么不满,一顿饭而已,又不是什么切实的利益。
不仅永琏看透了乾隆的小心思,张廷玉等人也都回过味来。
张廷玉叹了口气,皇上在某些方面,实在比先帝精明。
先帝兢兢业业十三年,致力于减轻底层百姓的负担,缓解士绅和底层百姓的矛盾。最后没落什么好,底层百姓只记住《大义觉迷录》里那些宫廷秘闻了。
但到了当今皇上这儿,百姓们提起宫里的太后、皇后和诸位阿哥,都是称颂的话。
大家都觉得皇上能听进去二阿哥的建议,可见父子感情很好,二阿哥又是中宫所出,间接证明帝后感情也十分和谐。
这回奉孝敬宪皇后的梓宫去泰陵,太后、裕太妃、皇后都一同前往。
有百姓听说皇后一直亲自侍奉太后,瞧瞧人家这婆媳关系,可谓天下臣民之表率。
皇后的确一直侍奉在太后身侧,永璜、永琏则跟着他们五叔。
乾隆本来想让太后、太妃们晚几天启程,直接参加先帝和孝敬宪皇后的下葬仪式。
皇太后坚决表示要亲自到田村接孝敬宪皇后梓宫,送老姐姐一程。
乾隆无奈,只好让礼部重新安排。
怕太后走不动,还特地带了平日负责给太后调养身体的太医。
结果太后、裕太妃根本不怕走这点路,一路上都很精神,倒是乾隆累得不行。
到了泰陵后,按礼制他应该每日去先帝和孝敬宪皇后的梓宫前行礼,还要去太后行宫请安,朝政也不能耽误。
太后眼看着儿子脸色憔悴,有些心疼。
皇后也很担心,让御厨做炖燕窝给乾隆送去。
官员们奏请乾隆隔日行一次祭礼,乾隆不同意。
最后几天了,不能让人挑出错来。
而且乾隆天天往汗阿玛梓宫前跑,也不单单是为了把礼做足,是汗阿玛真有事要交代。
第一天去雍正梓宫前祭奠后,乾隆和永琏单独留下,原本只是为了说说惠民食堂的事儿。
结果雍正的魂魄却先开口:“你们可算来了,永琏啊,上回你汗阿玛跟朕说了双轮车的大概结构,朕这段时间一直在琢磨,这双轮车的轮子可以用软木藤条编制嘛,还有前面的档杆,用铁质更好。”
永琏没想到皇玛法的魂魄竟然在琢磨这个,不过这建议很有用,永琏立刻转述给汗阿玛。乾隆对这种事一窍不通,就让永琏记住,回去告诉造办处的工匠们。
雍正又说:“朕想着双轮车可以代步,三轮车或许可以拉货,永琏啊,你最聪明了,皇玛法给你形容,你能不能画下来?”
永琏:!!!
皇玛法真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啊!这就琢磨出三轮车了?
永琏想说自己知道三轮车什么样,这不是打算一步步来吗?
他还真有点好奇,皇玛法设计的三轮车和后世三轮有什么不同。
他就高高兴兴把这事儿告诉乾隆,“汗阿玛,皇玛法要教我画三轮车的图纸!”
乾隆:“???”
行吧,是汗阿玛闲的时候会琢磨的事儿。
但是让人拿纸笔到梓宫前很奇怪,他就答应雍正,明日再带永琏来。
然后让永琏随身揣几张纸和炭笔。
永琏知道自家汗阿玛对这些事不感兴趣,就道:“要不您别去了,我一个人去。”
“这不合礼制,”乾隆道:“朕和你一同去。”
这祖孙俩就真的只是画三轮车?乾隆表示怀疑,万一汗阿玛只是找个理由单独和小永琏接触呢。
汗阿玛的鬼魂也是鬼魂,乾隆不放心儿子去,要有他这个真龙天子在旁保护才行。
父子俩每日就在梓宫前面待半个时辰,雍正就和永琏讨论三轮车的样子。
乾隆在旁边看儿子画画,这小子在画画上还挺有天赋,炭笔用得很是熟练,让他想起了那些会素描的传教士。
自己觉得很难的什么写实画法,永琏或许能学会。
回去可以给永琏安排个绘画师父,教他画几笔西洋画。
那种西洋画法也没什么了不起,注重形似,让永琏这样的小孩当入门正好。等他多读两年书,胸中有了丘壑,再学注重气韵生动的文人画。
永琏还不知道自己即将多一门功课,他正一步一步引导皇玛法设计出如同后世的三轮车结构。
雍正在制造机械上确实有几分想法,三天下来,永琏不但把三轮车的图纸画出来了,各种零件的材质,雍正也都想了个七七八八。
有些祖孙俩都想不出的技术问题,就交给海望以及他的团队吧。
雍正还特地交代永琏,亲自和海望形容三轮车的要求,“你汗阿玛不懂这些,万一转述错就麻烦了。”
永琏点头,“皇玛法放心。”
乾隆;“你皇玛法嘱咐什么?”
永琏一字不落重复,“皇玛法说您不懂这些,万一转述错就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