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三皇子微微点头:“阿禄,等这件事一过,你就安心待在我的身边,照顾我的日常起居,不用再为我去跑腿。”
他难得地说一些感性的话:“你跟着我吃了许多苦头,也该过过好日子。”
“奴婢能遇到昭仪娘娘和殿下,已经是天大的福分啦。”内侍进宫的时候,连名都没有,“福禄”这个名字,还是董昭仪给起的,寓意着他往后福禄双全:“奴婢家里穷,老子娘为了让奴婢活下来,狠心把奴婢送到宫里。”
“可专门负责净身的人,得收八两净身钱,奴婢家里哪里掏得出这一笔银钱?还是立的字契,等奴婢进宫赚了月例,再慢慢还。”
“好在奴婢命好,被安排到昭仪娘娘身边伺候,昭仪娘娘瞧着奴婢可怜,给了奴婢净身银子。可惜,昭仪娘娘那样好的人,早早地去了。若是她知道殿下苦尽甘来,定然是极欢喜的。”
说完这些话,内侍抹了一下眼角,脚步匆匆地离开。
三皇子听了这话,心里很不是滋味。打从他记事起,生母就已经病逝。关于生母的一切信息,全都是从福禄嘴里得来的。
在福禄的心目中,他的生母是一个既温柔,又善良的女子,与民间故事里的神仙没什么两样。或许就是因为他的生母太善良、太柔弱,才会被凌贵妃害死。
等福禄离开后,三皇子敛去了全部的思绪,从抽屉里取出一沓宣纸,去往太极殿。
他没有至亲,也就没有软肋。
誉王想要对付他,只能从他这个人下手。
三皇子想要保全自身的安危,最好的法子就是留在靖安帝的身边,不给誉王下手的机会。
-
誉王从宫里回到王府,便命人将詹事叫去书房。
凌贵妃那般冷静的人都在三皇子的小动作之下失去了冷静,险些着了三皇子的道,更别说凌家那一帮子蠢货,定然要给他们提个醒。
毕竟凌忠实既蠢又贪,上回凌家的鸿运船行在青州抢了顾氏商行的订单,主动跳进了承恩侯府为顾氏商行设下的圈套,为顾氏商行背了一口黑锅,险些酿成大祸。
不一会儿,詹事来了书房,询问道:“殿下,可是宫里出了事?”
“本王与母妃无碍。”誉王吩咐道:“你去凌家给凌忠实提个醒,在我去封地之前,他名下各大船行停止接单。原来接的单,你过目一下,但凡有异样的,派人上船仔细搜查。”
詹事领命:“属下这就去办。”
“慢着。”誉王想起凌忠实的做派,到底是不太放心:“原先接的单,尽数退了。另外,这十来日,让他们在府里老实待着。若是有人出府,直接杀了。”
詹事心里一惊,为誉王的刻薄无情。
转念一想,詹事倒也能够理解誉王的狠心。
若是口头警告无用,只能见血了。
这一次攸关誉王的生死存亡,不能马虎大意了。
毕竟凌忠实前科累累,以往仗持着凌贵妃压在誉王头上,誉王不得不给他善后,从来不把誉王警告的话放在心上。每一回都是前脚答应誉王不会再犯浑,后脚便又给誉王捅出一个大篓子。
不过,自从上一回鸿运船行运送官粮出了事之后,凌忠实就收敛了许多。
詹事神色郑重地说道:“殿下放心,属下将后果好好说与凌大人,他定然知晓其中的利害关系,不会再做阳奉阴违的事儿。”
说完这一番话,詹事便离开书房,去了凌府。
誉王仰靠在椅背上,微微阖上眼,在心里慢慢地梳理一遍,还有哪一处想得不够周全,容易让人钻了空子。
倏然间,誉王猛地睁开眼睛,想到了追随他的官员。
今日在早朝之上,他被剥夺了权力。
靖安帝为了弥补他,多划分了一块封地给他。
从这儿便能瞧出一些个端倪,靖安帝有意将他遣去封地,并且就在他成亲后,册立太子之前。
那些追随他的官员,个个都是老狐狸,哪会看不出来靖安帝的心思?
势必会有人来联络他,商议对策。
来见他的人,只怕职权不保。
因为……
“叩叩——”
这时敲门声响起,侍从在外说道:“殿下,提督大人来了。”
誉王脸色一沉,冷声说道:“请他进来。”
“是。”侍从领命离去。
不一会儿,提督大人来了书房,正准备向誉王行礼,便听誉王说:“你不该来见本王。”
提督大人一怔,转瞬领会到誉王的意思:“殿下,皇上夺了您的权力,是为了将您遣去封地。我等没有做下大逆不道之事,皇上不至于将与您走得近的臣子的职权,全都给解除了。”
他是京城里三大营里的三千营武臣,手里掌管着三千骑兵,负责统领军队、指挥作战、训练士卒等事务。
虽说上头有个督戎大人压着,但是督戎大人也是誉王的人。
靖安帝解了他们的职权,那京营不是要大乱了吗?
誉王却认为这一帮子武臣,太过想当然了,并不了解靖安帝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正言厉色地说道:“本王没有给你们去信之前,你们各自做好本职事务,不得联络我,也不得与其他官员私下互通信件。”顿了顿,他又补充一句:“无论是谁出了事,你们管好自己,以免受到牵连。”
既然靖安帝选择了三皇子为储君,便会不遗余力地为三皇子铺路,肃清全部的障碍。
第542章 风暴来临前夕
提督大人听出誉王的意思,这是让他们明哲保身。
他急得火烧眉毛:“殿下……”您要坐以待毙吗?
不等提督大人将话说完,誉王打断道:“不必多言。”他的眼底透着冷意:“你们不可擅作主张,本王早已有了安排,静等结果就行。”
靖安帝相中的是三皇子心里装着百姓的那一份仁慈。
既然三皇子如此为百姓着想,想要改善百姓的生活,以此来笼络民心。那他就助三皇子一臂之力,让三皇子多为靖安帝进献农业上的良策。
原本提督大人还想再劝,但见誉王心意已决,便没有再多说,快步离开誉王府。
誉王望着提督大人离开的背影,唤来随从吩咐了几句。
他向来谨慎,从来不会怀有侥幸心理。
-
皇宫,太极殿。
靖安帝与三皇子坐在内殿,正在商议民生的事宜。
“父皇,去年大周遇到灾荒,百姓颗粒无收,全靠您治理有方,方才没有让百姓死于饥荒。可也为此,朝廷面临着无粮的处境。”三皇子满面忧愁地说道:“儿臣思来想去,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粮食的产量少,百姓上交的赋税也就少,国库便不够充盈。”
“若是百姓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不仅交上来的赋税多了,百姓手里也会有余粮。哪怕日后再遇到灾荒,朝廷不至于有太重的负担,邻国也不会见大周粮草短缺,而对大周虎视眈眈。”
“儿臣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便自作主张地与户部、工部相关的臣子想了一些个法子。若是想要提升粮食的产量,主要是改进农器、水利,以及田制。”
说到这里,三皇子献宝似的,将一叠还未装订的宣纸递给靖安帝。
“父皇,您看看,给儿臣多提提意见。”
靖安帝看着三皇子一脸期待的模样,不禁失笑:“难为你有这一份心意。”说到这里,他不由得提起一件事:“你之前提出几个堆肥的法子,朕命人先试验了一下,倒是极有效用。”
下一瞬,靖安帝想到三皇子为何会知道堆肥的法子时,脸上的笑意尽数敛去了。
因为宫里克扣三皇子的吃穿用度,是三皇子身边的内侍,托人买了菜种子,自个开垦一片荒地种菜。为了让菜的长势更好,三皇子和内侍挖空了心思,想着追肥的法子。
大抵是种菜的种类多了,竟然让三皇子摸索出了地不同,种的菜,产量也会不同。
于是,他召见了与农政有关的官员,提出了这个事例,得到了官员的答复,关于农作物的产量,的确与时宜、地宜、物宜息息相关。
只是他们还未钻研透彻,因此还未在民间推行。
也就是这一点,靖安帝愈发确定自己没有选错人,三皇子吃了苦,过的日子与百姓家没什么区别,更懂得如何为百姓谋福祉。
靖安帝仔细翻阅,只见上面涉及到耕作技术、农具改良、水利改善,以及肥料的多样性。
一一看下来,他满意地点点头。
当靖安帝翻到下一页,看到关于田制的提议时,不由得皱紧了眉头:“土地私有制,会触犯到百官与各大豪绅的利益,难以推行下去不说,还会给你带来后患。”
三皇子垂头丧气地说道:“儿臣见识不多,倒是没想到这些弊端,只是一心想着让百姓都有地种。幸好父皇深谋远虑,给儿臣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