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而另一部分朝臣,虽然知道广陵王的身世,对北齐而言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他们始终认为广陵王在大周长大,对大周的感情很不一般。
  若是他成为北齐的帝王,在两国发生利益和战争时,恐怕他会顾念着昔日的情分,心慈手软。从而引发内部动荡,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更重要的一点,皇位继承制讲究的是血脉纯正,若是让拥有别国血脉的广陵王继承大统,便是违背了祖宗家法。
  而在勤政殿内的几位大臣,正好汇聚了这两派人马。
  支持赵颐的大臣,倒是乐见其成。
  不支持赵颐的守旧派,则是心情沉重。
  商议完国事,守旧派原本打算与北齐帝商议过继事宜,可碍于赵颐在场,以及北齐帝变幻莫测的态度,他们不便再提。
  “陛下,您与殿下有要事商讨,臣等便先行告退了。”几位大臣起身,向北齐帝行告退之礼。
  末了,他们又看了一眼赵颐,朝他拱手作揖,态度较之以往多了几分恭敬。
  赵颐微微颔首。
  几位大臣纷纷退出勤政殿。
  等他们一走,北齐帝一边按揉着像是被钝刀子劈着,尖针刺着疼的脑袋,一边漫不经心地询问全程一言不发的赵颐:“颐儿,你对他们提出的新政有何看法?”
  北齐帝将守旧派的欲言又止看在眼里,早在昨日夜里,他便秘密召见了几位心腹大臣,询问他们对于册立太子的人选有何看法。
  起初诸位大臣不敢多说,怕说错话,掉了脑袋。
  北齐帝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即便他们的言论对皇室多有冒犯,也不予追究。
  他们这才敢说出心中的想法。
  支持赵颐的人,不过是大势所趋,又与如今的皇亲国戚没有多少利益往来。若是扶植赵颐登基,能够给他们带去更可观的利益。
  北齐帝看明白了,支持赵颐的这一帮子大臣,对朝廷的忠诚度并不高,各个以自己的私欲为主,所以不会在意赵颐的血脉是否纯正。
  毕竟细究起来,楚家的江山是抢来的,更名不正,言不顺。
  至于守旧派的成分包含了皇室宗亲、外戚与世家,他们不单单是忠于朝廷,一心遵循祖宗家法,也有他们的一些私心,所以更倾向与他们有利益牵扯的宗亲。
  若是从宗室过继,他们不必担心会损害到自身的权力和地位。
  赵颐微微摇头:“微臣初入官场,资历浅薄,所见所闻都比不得几位大人。”
  言外之意,他没有看法。
  北齐帝皱紧眉头,赵颐昨日夜里没有应召入宫,还极其敷衍的拿肩膀上的伤势做借口。虽然他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但偏偏拿赵颐没办法。
  他睨向赵颐的肩膀,关切道:“你的伤势如何了?”
  赵颐回话:“仰赖陛下齐天之福,微臣肩上的伤势,已经好转了许多。”
  一个佯装有伤,一个明知故问。
  这对父子内里早已暗潮汹涌,却仍旧维持着表面的平静。
  “朕的身体每况愈下,不说堆积如山的奏疏,单单只是处理一些文书,都有些力不从心。”北齐帝提及自己的身体,难得的露出了愁容。随即,他又欣慰道:“如今,你的身体并无大碍,朕也就安心了。你尽早把伤养好,替朕分忧。”
  “陛下洪福齐天,安养几日便会龙体大安。微臣也会日日在府上为陛下祈福,望您龙体早日康泰。”赵颐并未接北齐帝的话,像是听不懂他话里的深意:“俗话说,食君俸禄,为君分忧。您如今龙体抱恙,不必事必躬亲,也该让朝中诸位大臣为您分忧。”
  几次交锋下来,赵颐说的话滴水不漏,让北齐帝挑不出错。
  自从贤王遇害之后,这还是北齐帝和赵颐第一次见面。
  北齐帝原本以为赵颐得知了贤王的死讯,对待他的态度会大有不同。
  毕竟他得用的儿子,只剩下赵颐。
  谁知,赵颐的态度非但没有转变,反而变得愈发不动声色。
  在这之前,北齐帝认为赵颐昨日拒绝入宫面圣,是为了试探在他心目中的价值和份量,所以他今日没有就昨夜之事向赵颐发难。
  不仅如此,他还给了赵颐极大的恩典,让他参与密谈,并且暗示他,有意册立他为太子,处处体现了他的价值与份量。
  按理说,赵颐该藏不住尾巴了。
  可赵颐太沉得住气。
  北齐帝有些捉摸不透赵颐的心思,但能猜出他大概是在心里憋着一个大招。
  “你的这一份孝心,倒让朕觉得身体好了大半。”北齐帝不再试探赵颐,直接进入正题:“眼见着中秋将要到了,你的封地离都城路途遥远。朕今日召你入宫,便是让你和王妃早日启程去封地,以免错过与你岳丈一家的团圆饭。”
  第510章 皇宫的画
  “陛下,微臣是北齐的王爷,而臣的岳丈是大周手握重兵的镇北王。”赵颐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臣去大周,恐怕回不了北齐。臣的岳丈来北齐,为了北齐的安危,他必定是单枪匹马地来。臣担心,有人会伺机截杀他,为北齐死去的将士报仇。”
  北齐帝让赵颐和沈青檀在封地见镇北王的目的,不单是为了离间镇北王与靖安帝的君臣关系,也是为了试探赵颐的那一份野心,究竟到了何种地步。
  在北齐帝的眼里,权力最考验人性,一旦尝到了权力真正的滋味,没有人能够抵挡得住它的诱惑。
  他想要看看,赵颐为了北齐的皇位,会不会对养育他的大周下手。
  至于赵颐心里憋着什么招数,都不重要了。
  “是朕考虑不周。”北齐帝沉吟道:“应城是大周的边城,与你的封地云城接壤,你们几人,可以在边界线会面。”
  赵颐作揖:“陛下圣明。”
  “私下里,你我是父子,不必行这些个虚礼。”北齐帝态度亲和,示意赵颐坐下:“今日我俩不是君臣,只是父子,说一说体己话。”
  赵颐想看北齐帝准备唱哪一出戏,就势坐了下来。
  “你是我唯一得用的儿子,等你从封地回来,我便册立你为太子。”北齐帝亲自给赵颐斟茶:“待你成了北齐的皇帝,你的岳丈在大周的处境,恐怕会不太好。虽说靖安帝是你的舅舅,看在你的情面上,不会为难他。但两国有了矛盾和分歧,他夹在中间就难做了。”
  “之前你在大周做官,应当知道朝中各方势力盘踞,你岳丈位高权重,损害到不少人的利益。我担心他们会利用你们的身份大做文章。”
  “至于如何大做文章,不用我说,你也清楚。朝廷这些官员,一旦有了打压政敌的机会,什么明的暗的,脏的臭的手段,层出不穷。不将政敌拉下马,誓不罢休。”
  “我的想法是……”北齐帝似乎怕赵颐多心,解释道:“我没有别的意思,若是你觉得我说得对,可以照着我说的去做。你若是觉得我说得不对,便当做顽笑话。”
  常言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赵颐看着面前这一张慈父面孔,不免觉得讽刺。
  因为北齐帝所说的每一句话,看似处处在为他着想,却深藏着算计。
  “陛下把臣当做身边最亲近的人,方才对臣推心置腹,说一些体己话。”赵颐眉眼温和,对北齐帝多了几分亲近:“臣想得到的,想不到的,您都为臣考虑到了。您对臣的这一番心意,臣铭记在心。”
  北齐帝轻叹,似乎对赵颐的称呼感到不满,但也没有多言,继续说道:“镇北王戎马一生,立下赫赫战功,若是被奸佞之臣迫害了,当真是可惜了。你将来是北齐的帝王,何不招他入朝,为你所用?”
  赵颐垂下眼眸,遮掩住眼底一闪而逝的冷意。
  镇北王顶天立地,铁骨铮铮,赤胆忠心,岂会侍奉二主?
  即便马革裹尸,也不会另择新主。
  北齐帝的这番话,是在折辱他。
  退一万步讲,就算镇北王背信弃义,投靠了北齐,大周会放人吗?
  只怕大周宁可杀了镇北王,也不会让他有机会将利刃对准他们的咽喉。
  “镇北王骁勇善战,为大周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靖安帝爱惜良将,并没有因着他功高盖主,对他多有猜疑,反而重用他,让他统帅三军,授予虎符,赐宅邸,如此隆恩旷典,让镇北王立誓,必定誓死报效君主。如果他为了贪图安稳,改换门庭,另寻新的主子,背弃了与他出生入死的下属。这般没有气节的人,往后北齐有难,也会另投他人。”
  说到这里,赵颐反问道:“陛下,您敢重用他吗?”
  北齐帝自然不敢重用镇北王,这一番话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试探赵颐的态度,其次,则是真的动了这个心思,但不是重用镇北王,而是为了削弱大周的势力。
  失去镇北王这一员猛将,大周的国力,将会与北齐不分上下。
  若是赵颐野心勃勃,愿意为了北齐的皇位而攻打大周。等赵颐攻下大周,将皇位传给他又有何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