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这两个老东西太托大了。
张未平愁眉苦脸地说道:“吏部尚书说他的夫人要举办寿宴,实在是忙得抽不开身,等寿宴结束了,他再来给您赔礼。”
话说到这个份上,贤王自然不能去计较,只是心底仍旧有些不痛快。
他抬了抬下巴,示意张未平继续往下说。
张未平吞吞吐吐:“刑部尚书有公务在身,也抽不开身。”
贤王冷笑一声:“他这是记恨我上次没有见他。”
一旁的大臣纷纷对视了一眼,心思各异。
吏部尚书和刑部尚书的态度摆出来了。
这是不打算再拥趸贤王了?
之前北齐帝在早朝维护广陵王,似乎很看重他,并且给了他许多实权和特权,这是本朝皇子前所未有的恩宠。
广陵王不仅受到北齐帝的宠爱,更是深受百姓爱戴,在民间的声望极高。
而贤王名声受损,百姓反对他做太子。
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北齐帝执意册立贤王为太子,恐怕隐藏在暗处的前朝余孽,会趁机煽动各地百姓起义,颠覆了楚家的江山。
再加上贤王刻薄寡恩,卸磨杀驴的本性,让他们也起了动摇的心思。
他们心里有了打算,替两位尚书说几句好话:“殿下,陛下最近清理了一些个朝臣,需要另外考核选拔官员填补缺位。吏部尚书和刑部尚书恰好是这两个部门的重臣,公务的确繁忙了。”
虽然贤王没有怀疑过他们的忠心,但想到了张未平在王府跟他说的话。
没来由的,贤王心里升起了危机感:“你们待我忠心耿耿,我也不是忘恩负义之人。出事的那几位官员,并非我不愿意出手搭救。而是我被广陵王盯上了,自身难保。若是贸然有了动作,就怕他不肯善罢甘休,继续深挖,把你们也给牵扯进去。”
众臣听着贤王冠冕堂皇的话,个个默不作声。
贤王叹了一口气:“你们放心,我会给他们讨一个公道。”
众臣连忙说几句场面话:“您心里惦记着我们,我们知道您的良苦用心,也能体会您的难处。”
贤王稍稍放了心,提起正事:“想必你们听说了外头的谣言,可有法子帮我度过这次难关?”
“这……”众臣互相对视一眼,随后不知所措地看向贤王:“永庆郡的百姓认定您贪了他们十几万两银子,捐给他们的那一万两银子,本来就是他们的银子。非但没有记您的恩,反而还在讨伐您。”
“您想平息民愤,除非掏出十万两银子捐给他们,只不过这么一来,便坐实了舆论。除此之外,只剩下一个法子,您拿出证据,力证您的清白,便能平息了舆论。”
贤王眉头紧皱,相关人员,全都死了。
他上哪儿找证据,证明清白?
贤王又问:“还有别的法子吗?”
众臣摇头,一副束手无策的模样:“您不妨去找陛下商量,此事该如何解决?”
无人想出对策,贤王心生厌烦,当真是一个顶用的都没有。
还是吏部尚书和刑部尚书得用。
贤王嫌他们碍眼:“行了,你们散了吧。”
众臣如释重负,纷纷告退。
等他们一走,贤王抄起茶杯砸在地上,发泄心里憋闷着的一团怒火。
一旁的张未平却意识到这几位大人的态度,与当初他拿银子时的态度,完全是两个样子。
并不像没有法子,而是他们不愿意为贤王效力了?
“殿下,属下倒是有一个法子。”张未平抿了抿唇,迎上贤王的目光,献上计策:“祸水东引。”
-
几日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便到了吏部尚书夫人的寿宴。
贤王按照北齐帝的吩咐,特意准备一份厚礼,带去吏部尚书府。
老太太七十大寿,寿宴举办得很隆重。
都城里的达官显贵全都来了。
贤王为了显出地位,最后一个到的尚书府。
吏部尚书亲自招待他。
贤王正准备把寿礼奉上,却见众人的目光看向他的身后。
他转头望过去,只见一群人簇拥着老太太去往府门口。
不等他看清,一个小厮快步跑过来,对吏部尚书说道:“老太爷,府里来了贵客,老太太带着府里的亲眷去迎接了。”
第488章 起义
贤王自认为是吏部尚书府最尊贵的客人,还有什么人能够让尚书夫人亲自去迎接?
按照礼仪规制,尚书夫人是寿星,又有诰命在身,只管在屋里等着宾客给她贺寿。倘若宾客的身份比她高,也不必出门迎接,等贵人进屋之后,再行请安之礼。
尚书府如此兴师动众,不知道内情的还以为是宫里来人了呢。
贤王与吏部尚书的关系极好,这才当面送上贺礼。
如今他看着吏部尚书一门心思都放在即将要到访的贵客身上,便示意随从把贺礼送去前厅专门收礼的地方去登记。
“殷大人,府里还来了什么贵客?”
贤王目光探究地盯着吏部尚书布满皱纹的脸。
张未平说拥趸他的人,已经有了二心。
可他是不信的。
这些大臣为他筹谋多年,费了不知多少心血,怎么会在临门一脚就撤了呢?
他一字一句地问道:“你不用去迎接?”
吏部尚书没想到贤王会解了禁足,并且亲自来参加他夫人的寿宴。
如今倒好,正巧跟广陵王妃碰面了。
他正要开口,便听到宾客的惊呼声:“广陵王妃来了。”
贤王猛地转头,只见尚书夫人笑容满面地跟在沈青檀的身后,府里的亲眷也十分热情,在同沈青檀说着话。
随着她们一行人走近了,贤王听清了尚书府女眷的话:“王妃,今儿个祖母一早起来,便听到窗外有只雀儿喳喳叫着报喜。”
“她着急忙慌地叫了婢女进来伺候她穿衣洗漱,立马拟了一张帖子,吩咐我娘给您送去,给您添添喜气儿。”
老太太笑得见牙不见眼:“你这混账,竟还打趣起自个的祖母。”
“孙女哪里敢打趣您呀,说的可都是实心眼儿的话。”少女搀扶着老太太撒娇,实际上在讨沈青檀欢心:“您心里惦记着王妃的身体,遇着什么事儿第一个想着的就是王妃。这不,您去祠堂上完香回来,荷塘里开了一枝并蒂莲,您瞧见了,便命芹香剪下来,又拟了一张帖子,托孙女给王妃送去,喜上添喜哩。”
这些讨好卖乖的话,化作了无形的巴掌,狠狠地甩在贤王的脸上。
他只收到尚书府一道帖子,还是在三日前收到的。
而沈青檀竟然收到三道帖子。
按照北齐的风俗,主家只会给最尊贵的客人送三道帖子。
第一道帖子在三日前,表示对宾客的尊敬。
第二道帖子在宴会当天投递。
第三道帖子则是在开宴前一个时辰送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半路上迎接贵客,表示对贵客的看重。
两相对比,尚书府对沈青檀有多上心,对他就有多敷衍。
这老东西竟然真的背叛他了。
众人的神情变得很微妙。
吏部尚书分明是转投广陵王了。
贤王感受到众人偷偷瞥向他的眼神,顿时黑了脸,很想甩袖走人,可又走不得。
他从来没有受过这等屈辱,等他坐上了那个位置,定要灭了吏部尚书满门。
吏部尚书倒也不怕贤王,毕竟他转投了赵颐,势必要和贤王划清界限。
若是两头占,最后只会两头空。
他做了一个请的姿势:“殿下,您请进屋就坐。”
贤王皮笑肉不笑地说道:“殷大人好本事。”
他一拂袖,往前走了两步,在门槛处停下来,再次回头望去,对上了沈青檀看过来视线。
沈青檀十分诧异,似乎没想到贤王也来了。
老太太见沈青檀停下脚步,朝前厅的方向看去,便顺着她的视线望去,只看见贤王裹挟着怒气的背影。
“我家老头子曾经是贤王的部下,两人之间有一些个渊源。”老太太撇清与贤王之间的关系:“今儿个我过寿,贤王念在过往的情面,来给我祝寿。”
沈青檀微微颔首,与老太太去了内院。
最近朝堂局势变动太大,各家夫人借着寿宴打探消息。
她们夫家的身份比不得吏部尚书,一直是以尚书马首是瞻。
如今尚书倒戈广陵王,她们家老爷呢?
她们拿不定主意,但是整个寿宴都在恭维沈青檀,没有让场面冷下来。
沈青檀感受到各家夫人前所未有的热情。
直至寿宴结束,她的脸颊笑得都有些僵硬了。
沈青檀压下浑身的疲倦,向老太太告辞。
老太太从芹香手里拿过一个锦盒,塞进沈青檀手里:“老身年轻时,身子骨弱,常常缠绵病榻。娘家为我求来了两颗丸药,我吃了一颗丸药,身体大好了,还怀上了长子。如今还剩下一颗,您便拿去调养一下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