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事发突然,广宁公主暂时没有更好的头绪,下意识想到了赵颐。
  如今只有皇兄能够助她一臂之力。
  广宁公主言简意赅的将誉王的打算告诉云疏,并且写了一封信,交到了云疏的手里。
  “云姑姑,劳烦你将这封信送给皇兄。”广宁公主不放心地叮嘱道:“尽快送到皇兄的手里,若是迟了,便来不及了。”
  云疏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不敢耽搁,当即便出府,急匆匆地往梅园而去。
  可刚刚从府邸的窄巷里出来,瞧见两个百姓迎面走来,正在低声交谈。
  “今儿个是怎么了?郡守残害暴民被广陵王抓了,城门居然也提前关了,不许任何人进出城门,莫不是有什么大事要发生?”
  “我听说新挖的铅矿塌了,死了好些个矿丁。”
  “矿塌了?咱们这里的矿,极少会坍塌,怎得突然之间就塌了呢?”
  “听说啊……广陵王查不到郡守的罪证,故意安排人将铅矿弄塌了,出了人命,便可以把事儿闹大。毕竟这矿是郡守强占咱们百姓祖上的坟地开采的,又私底下向咱们百姓索要了钱财。从这儿撕开一道口子,那些被郡守压迫的百姓,不都得冒出头来递出郡守的罪证?”
  若是放在平常,百姓哪里敢告官?
  现在有广陵王撑腰,百姓们便敢陈述冤情,给自己讨一个公道。
  两人说到这里沉默了,若是如此的话,广陵王也不见得是个好人呐。为了扳倒郡守,不惜草菅人命。
  他们这些老百姓,不过是政权博弈下的牺牲品罢了。
  想到这里,两人的神色黯淡,心事重重地离开。
  云疏听到这里,心里“咯噔”一下,直觉这件事儿有蹊跷。
  广陵王心怀百姓,在民间声望极高,又怎么会因为要抓住郡守的罪证,而草菅人命呢?
  毕竟郡守被抓入狱,以他犯下的罪行,一查一个准。
  广陵王又何必大费周折,派人将矿弄塌呢?
  想到这里,云疏意识到有人在针对广陵王。
  她脚步一转,重新折返回府邸,将在街上听来的消息禀报给广宁公主。
  “殿下,奴婢疑心是郡守的人,故意将矿给弄塌了诬陷广陵王。”云疏心里焦急,广陵王自身难保,又哪里能腾出手帮广宁公主呢?
  广宁公主脸色骤然一变,想得更多一些:“也有可能是郡守的党派,害怕皇兄深查,将他们给查出来,方才罔顾百姓性命,将铅矿给弄塌。”
  她神色凝重道:“父皇将皇兄派来永庆郡平息暴民叛乱,并不是让皇兄立功。如今暴民被安抚下来,郡守也被抓了,皇兄做个善后便可回都城复命,不仅会获得百姓的爱戴,更会受到百官的拥护。”
  “可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传出皇兄为了一己私利,不顾百姓性命的流言。此事一旦发酵起来,皇兄手里的差事便要移交给旁人。”
  “若是贤王顺利回了都城,父皇正好可以派他来接管皇兄的差事,并且彻查铅矿坍塌一案。即便最后给皇兄一个清白,平定暴民叛乱的功绩也会落在贤王的头上。”
  云疏是皇后身边的亲信,自然清楚北齐帝想要立贤王为太子。
  她忧心忡忡地说:“您说……这其中会不会有陛下的手笔?”
  广宁公主一愣,想到城门关闭,不许任何人进出城门的事儿。
  郡守被抓,权力移交到皇兄手里,谁能越过皇兄下令将城门关了?
  只有父皇的人了。
  广宁公主攥紧手里的帕子,两道细眉紧紧拧着,不知道该如何破局。
  突然间,她看到挂在墙壁上的菩萨画像,心底顿时有了一个主意。
  若是能够顺利进行,不但可以让誉王带她走,还可以帮助皇兄脱困。
  她询问云疏:“我听说永庆郡的百姓信奉山神?”
  云疏回道:“永庆郡最初开采铅矿,矿下经常出事儿。百姓认为是挖了矿,惹怒了山神,方才年年祭拜山神,希望山神庇佑矿丁。”
  广宁公主稍稍定了心,示意云疏附耳过来,叮嘱了她几句话。
  云疏惊愕地看向广宁公主。
  广宁公主提醒道:“谨慎一些,莫要被誉王发现了。”
  云疏欲言又止。
  誉王并非蠢笨的人,事儿一出,定会怀疑是公主的手笔。
  端看誉王愿不愿意上钩罢了。
  最终,云疏点了点头,什么话都没有说,面色凝重地离开。
  -
  梅园,赵颐端坐在圈椅上,垂眸看着手里的信,眉头紧蹙。
  誉王准备离开永庆郡,似乎不打算带走广宁公主。
  不等他深想,门外传来江暮的声音:“主子,大事不好了。”
  说话间,江暮推门进了书房:“铅矿塌了,死了五六个百姓。外头传出流言,说是您为了拿到郡守的证据,故意派人将铅矿给弄塌了。属下打算出城打探一下消息,谁知城门被关,任何人不得进出。”
  说到这里,他格外愤懑:“这分明就是在针对您。能封锁城门的,除了北齐帝,还能有谁?”
  “北齐帝为了打压您,不顾百姓的死活,分明就是暴君!”
  江暮越说越激动,一张脸涨得通红:“不行,咱们得将流言压下来,不然对您极为不利。”
  “慢着。”
  赵颐却有不同的看法,有心人要陷害他,外头的传言是压不下去。想要压制舆论,便要制造出更大的舆论。
  他正要开口,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紧接着江朝敲门进来,禀报道:“主子,外头在传,郡守作恶多端,频频开采铅矿,又不曾祭拜山神,惹怒了山神,铅矿方才坍塌了。”
  第452章 煽动
  赵颐并不觉得此事是巧合,下意识想到了誉王。
  莫非此事也是誉王的手笔?
  一旁的江暮听了,笑声畅快:“这帮孙子作恶多端,老天爷都看不过眼,显了神通在帮助咱们啊。”
  江朝瞥了江暮一眼,继续向赵颐禀报:“属下暗中调查了一番,这些传言出自一位道长之口。这位道长在永庆郡很有名望,不仅精通风水/,还医术高超,平日里济民救弱,深受百姓尊奉,人称柳神仙。”
  “柳神仙……”赵颐略微思索,询问道:“道长在何处?”
  江朝回道:“在城门口。”
  赵颐当即吩咐江暮备马,去城门口一探究竟。
  主仆几人骑着快马即将抵达城门口的时候,赵颐勒住了缰绳,远远地望向喧闹的人群。
  只见一位长须白发的七旬老者站在人群中间。
  他身着道袍,清癯矍铄,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
  此人的身份不言而喻。
  赵颐翻身下马,将手中的缰绳递给江朝,正准备朝人群走去,便听见百姓问起坊间的传言。
  “柳神仙,此次铅矿坍塌是郡守不敬山神所致吗?”
  柳道长叹息:“事已至此,你们准备一些祭品祭祀山神,今后切莫再开山采矿。”
  这句话算是证实了传言属实。
  大多数百姓受过柳道长的恩惠,因此对他的话深信不疑。
  何况最初开采铅矿的时候,他们没有祭祀山神,铅矿便坍塌过一次。之后他们年年祭祀山神,便再也没有出过事。
  自从冯之焕来永庆郡赴任,无论是开山采矿,还是每年祭祀山神的日子,都不曾举办过祭祀仪式。
  每家每户都有壮丁去采矿,他们担心冯之焕对山神不敬,会惹怒了山神,纷纷在家里偷偷供奉山神。
  谁知最担心的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
  想到这里,百姓们情绪激愤,恨不得将郡守献祭给山神,以此来平息山神的怒火。
  而少数人,则是不信鬼神之说。
  他们在永庆郡是有头有脸的人,消息比那大多数百姓要灵通。在这一则传言流传出来之前,便已经听说赵颐为了拿到郡守的罪证,故意将铅矿弄塌的传言。
  比起柳道长的话,他们更相信后者,纷纷开口:“柳道长,冯大人来永庆郡赴任,并非一年两年。若是因为他作恶多端,不敬山神而引发了灾祸,那铅矿早便塌了,何至于等到今时今日才塌?”
  冯之焕的心腹李庸乔装成一位老叟,混迹在人群里。他听到这句话,便抓住了机会,给身边的随从递了一个眼色。
  随从立即接了话茬:“可不是这个道理?广陵王来永庆郡之前,咱们这儿平安无事。广陵王来了之后,要么是南亭苑的官兵被杀,关在里头的暴民被救走。要么就是暴民堵在城门口,抢夺商贾送来的救命粮食。现在倒好,从未出事的铅矿也塌了,闹出了人命。这一桩桩,一件件,难不成都是山神降下的惩罚?”
  这一番话犹如平地惊雷,在人群里炸响。
  原本对柳道长的话深信不疑的百姓,此刻眼底流露出茫然。一时看看柳道长,一时又看看煽风点火的人,不知该信谁的话。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