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279节

  但问题是,如果欧洲美元不再是中心,英国的这些产业,同样会遭到重击。英国说白了就是欧洲大陆的边陲海岛,远离大陆中心。如果没有一个关键的产业,能够制控欧洲,又没有历史上那样强大的武力,那么它只会逐渐回到地理上它适合的位置——边陲小岛。
  英国产业的前景很糟,这就使得英国的外债,变得引人注目,其它的欧洲大国,德国与法国,有着欧洲最强的制造业,更关键的是,他们没有英国这么多的外债,他们的债务水平虽然也不低,但债务多为“内债”,可以用本币偿还,风险没有英国那么高。
  随着这一波经济危机袭来,很明显,美元在加速贬值,因为以其国内油气资源为本的“石油之锚”松动了嘛。英镑因此也应该贬值,问题是,英镑贬值的幅度太大了,从1.8:1开始,跌到现在的1.6:1,而且毫无停止的趋势,这并不是因为超发货币而引起的贬值,而是真正的货币价值下跌,所以英国并不能从贬值中获利。
  英国对外的债权,除了美元债以外,更多的是以英镑计价,实质贬值,相当于债务人的债务减轻,别人占了英国的便宜;而英国的外债,主要以美元计价,虽然美元也实质贬值,可是英镑贬得要快得多,于是英国的外债实质性加重了,因为需要更多的英镑,才能换到等值的美元。
  债权减少、债务增加,这一减一增,已经给英国的财政造成重大杀伤,关键是这样的趋势仍然在延续,因为人们对英国的信心还在继续下降。
  正常来说,应对货币贬值的技术手段,是本币英镑加息,持有英镑的回报率提供,人们就更愿意持有英镑,于是英镑就可以升值。但是这一次,想让英镑加息,遇到了空前的困难,不要说财经界,就连政客们也都纷纷反对。
  这是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英国百业萧条,从经济的角度来说,说其实英国应该进一步降息,提供更大的流动性,以刺激投资和消费。这个时候不降息反而升息,那不是要搞死英国经济吗?
  所以英国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升息或者降息,就僵死在这里了,既不敢升息,那会导致经济窒息;也不敢降息,那会导致英镑进一步狂跌。这种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经济体,陷入了一个空前的陷阱,这种经济学理论的发明者佛利德曼,已经在2006年去世,他要活着,恐怕也会感到十分的头疼,这种情况下单靠货币,能够拯救经济吗?
  财经界还在争论着英国应该采取怎样的财政或者货币政策。但有些眼光更深远的人,已经发现,这不是什么战术调整的问题,而是英国在战略上,已经失去了支点,完全丧失了作为二线强国的根基。
  要做一个二线强国,你总得有一样“镇山之宝”,武力、工业、资本(金融)、科技,4大法宝,总得有一样吧?例如法国,占了欧洲最强武力,以及仅次于德国的工业这两样;德国当然是占了欧洲最强的工业和科技这两样,实业资本也是最强;就连土耳其,也占了欧洲最大武力军队这一项。
  但是英国还有什么?虽然有核武器,但那是拼命的时候用的,其常规武力已经衰弱到不堪;英国的工业,只剩下了医药和航空,其实航空也是与法德共同产业整合的,否则早就衰落了;科技上英国有独到之处,但是在产业上很弱,难以形成真正可以与中国竞争的科技产业。所以失去了最后一项,即资本(金融)的话,英国也就失去了二线强国之基。4大法宝,一个都没有了,那还谈什么?
  苏格兰人看到这种情况,他们确实想“跳帮”了,英国已经是条破船,苏格兰不想呆在这条破船上,一起沉沦。
  历史上的1695年,还独立于英国的苏格兰,建立了“苏格兰对非洲及东、西印度群岛贸易公司”,推出了在中美洲海峡建立殖民地的“达瑞恩计划”,这是因为羡慕当时的英格兰在殖民地发了大财。
  搞殖民地的初始投资需要很大的规模,于是苏格兰实行殖民地股份制,所有的贵族集资,允诺以暴利收益,募集的资金之庞大,占了整个苏格兰国民流通财富的2550%。这他娘的,差不多就相当于今天,中国人存在银行的所有现金的一小半,全部拿出来,去干一个项目。例如在原时空,中国人存款有200万亿人民币,如果拿出50万亿到100万亿,去干一个项目,那是什么概念?
  被英格兰在殖民地获得财富羡慕嫉妒恨的苏格兰,就这样上了赌桌。他们选择了在巴拿马建立殖民地,殖民地刚建成,就遭到了西班牙舰队的袭击,苏格兰舰队无力对抗,而英格兰舰队对此视而不见——你开殖民地赚钱,也没说要分我钱,如今你被打了。我吃饱了撑的,干嘛要帮你?
  1698年,苏格兰在巴拿马的殖民地崩溃,整个殖民地,被西班牙人摧毁。苏格兰筹集全民财富,搞出来的殖民公司,就此破产,直接导致整个苏格兰陷入了经济危机。1704年,苏格兰银行宣布破产。然后,苏格兰政府发不出工资了,整个国家濒临崩溃。
  这个时候,英格兰终于下手了,他们提出了条件:所有在巴拿马殖民地亏钱的投资者,英格兰都可以补足其亏损。前提是,苏格兰和英格兰,彻底合并成一个国家。1707年,苏格兰议会通过了《联合协议》,同意取消苏格兰议会,与英格兰议会,合并为大不列颠议会,同时英格兰王国,支付一笔巨款给苏格兰,以补偿巴拿马殖民地计划投资者的损失。这笔补偿款,被称之为“苏格兰之价”。为了这笔钱,苏格兰的贵族们,不顾平民的反对,把整个国家都给卖了,以此来换回他们的财富。
  这些贵族虽然向英格兰低头,但是多数苏格兰人,认为苏格兰是被英格兰人的阴谋诡计坑了,苏格兰跌进了英格兰人早就发现的陷阱,他们就等着傻乎乎的苏格兰,跌入这个陷阱,然后自己作为白马骑士,趾高气扬地来让苏格兰以卖身为代价,让英格兰“拯救”苏格兰,赤裸裸地趁火打劫。苏格兰虽然低头了,但内心可没有真正服气。
  不过此后300多年,大英帝国如日中天,苏格兰自然跟着发财,合在一起力量更大,一起出去抢钱抢地盘,苏格兰人当然不会拒绝,不会想着什么脱离英国的事情。
  但二战后英国整体衰落了,苏格兰人从英国这里,逐渐没什么利益可拿,反而是要与英格兰人一起,承担帝国衰落的代价,这下子,新仇旧怨就开始上头了。尤其是北海油田开发后,苏格兰人认为吃了大亏,北海油田90%的面积都属于苏格兰,但由于苏格兰人,只占英国总人口的10%,那也只能分享10%的利益,这让苏格兰人很不爽。
  这就是一个强盗团伙,当初搭伙抢劫,最后没得抢了,自然要算细账,小弟发现老大现在,不但不能给自己分钱,还要用自己的钱,甚至还要自己与老大一起,扛起帮派过去欠下超级大佬的钱,这下可就想翻毛腔了——大家散伙,老大的事情,你自己扛。
  斯特金与萨蒙德两人,一直是认为苏格兰有独立建国的本钱的,即使现在北海油田亏老本了,也是如此。毕竟石油仍然是宝贵的资源,未来还是有价值的。而且苏格兰以前,并没有靠这个油田活着,因为大头的利益,都被英国中央政府拿走了嘛。
  在他们看来,苏格兰独立建国,有三大支柱:
  第一是苏格兰只有500万人,疆域却有7.7万多平方公里,地广人稀,单单农牧业,就很有搞头,英格兰有13万平方公里领土,但却有5000多万人,就不信这些英格兰人,不吃苏格兰的农牧产品了,而且还可以卖到欧盟去。
  第二是苏格兰的造船业,还有高地威士忌这两个产业,驰名欧洲,产业的规模不小,能够解决苏格兰的很多就业。
  第三是新兴产业风力发电,虽然欧洲科技不如中国,但这个产业也开始逐步发展,苏格兰在这方面得天独厚,它有着720个岛屿和稳定的风向,所以苏格兰现在的风力发电,已经是全欧洲的1/4。电力才是未来,看到中国的风电带,苏格兰人因此而充满信心。
  本来还有第4根支柱的,那就是北海石油,不过现在由于开采成本过高,在低油价时代,似乎暂时难以成为苏格兰的经济支柱了。但由于北海油田的存在,苏格兰完全可以加入北欧国家的这个圈子,反正从英国分离出来的苏格兰,从地理上看完全可以属于北欧。
  其实两人内心都很明白,苏格兰如果独立,还有一根暗的支柱,那就是欧盟,尤其是法国和德国的暗地支持。
  法国和德国,可与英国有着不少旧怨新仇,二战前不说了,单说最近的几十年,英国作为美国的左右手,可是占了不少法国和德国的便宜,尤其是德国的便宜。虽然法国还会拉拢解体的英格兰,来对抗德国的过强实力。但无论是德国还是法国,都会对苏格兰,给予一定的暗中支持,用苏格兰作为平衡英格兰的棋子。
  这没什么不好,如果连做棋子的价值都没有,苏格兰也不要独立了,那就是一个笑话了。
  斯特金与萨蒙德商量:原来两人计划推动苏格兰公投独立,安排在2014年,现在要设法提前到2013年,越早摆脱英国这艘破船越好,不要让苏格兰被英国的外债打趴了。
  当然,苏格兰自己有自己的问题,过去太过大手大脚,税收不足,支出与税收之间,差额高达27%。这个窟窿如何填补,会是未来苏格兰的最大难题,但是车到山前必有路,独立了总能想办法解决。
  英国首相卡梅伦,这个时刻也在思考大英帝国的未来。他清醒地认知到,英国进入了一个最困难的时刻。
  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的独立运动,只不过是他麻烦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欧洲美元与脱欧的问题。
  英国留在欧盟的理由,就是英国必须是欧洲的金融中心,没有这个利益,欧盟的价值就对英国不大。难道因为英国脱欧了,那些欧洲国家就不与英国贸易了吗?最多是有些贸易,因为欧盟的内部约束丢失了,但能丢失多少?
  英国留在欧盟,有着重大的代价,欧盟主要是法国和德国试图统合欧洲的产物,英国在欧盟没有他们的利益,反而付出要差不多,一帮东欧穷鬼,都要欧盟来支持,英国也被迫付出。欧洲一体化,自然打击了英国的农牧业,食品价格上升,同时还被欧洲的经济危机拖累。
  大英帝国的辉煌已经过去了,但英国应该作为一个富国生存下去,英国的底子还是很不错的,在未来可能需要的是“灵活的政策”,用英国自己的力量,来灵活应对各种挑战。这需要英国,不能尊从欧盟的约束,避免主权被稀释。
  更重要的是,英国的未来,仍然在盎格鲁自己的圈层,在前苏联解体后,美国对于欧洲一体化,本质上是反对的,一盘散沙的欧洲,更有利于美国操控,同时有利于英国,英国与美国、加拿大的贸易,才是最重要的底盘。
  一个更独立的英国,有利于灵活地应对欧洲的变化,施加自己的策略,而不是要遵从法国和德国的意图,如果欧洲真的统一了,那有英国人什么事情?德国和法国,会自然成为欧洲的中心。
  说白了,脱欧就是为了摆脱英国“对欧洲的责任”,但又要与欧洲的贸易,不会有太大的损失。损失小,收益大。大英帝国与欧洲大陆国家的利益,从来就不会完全一致。英国虽然已经没有了霸权,但同样不需要一个统一的欧洲,欧洲统一的话,哪有英国这样一个岛国的位置?
  卡梅伦并不知道,在原时空的历史上,他可是所谓的“保欧运动”的领袖,因为英国人公投脱欧,“保欧”失败,他还不得不辞去了首相的职位。不过就算他知道,也无所谓,他可是以英国政坛的变色龙而闻名,是最出名的投机者,转换立场,对他而言,就像是呼吸和喝水一样的自然。
  新时空不同的历史,尤其是英国失去了欧洲金融中心的大趋势,使得脱欧,变成了英国的必然和主流。此时卡梅伦以及英格兰的高层,还没有认知到,底下的几个小弟,已经没有人愿意与他们一起“重振大英帝国”,独立的思潮,正在快速的蔓延。这些小弟们,思考的是如何踩在大英帝国的尸体上,向欧盟献媚,成就新时代“小而美、小而富”的美梦。
  这个时候,可不止是苏格兰在筹谋独立,北爱和爱尔兰的政客们,已经多次协商,如何让北爱独立,与爱尔兰合并,让一个统一的爱尔兰岛,形成一个统一的新国家。而威尔士的政客们,也正在筹划着建立一个基于威尔士民族的新党,模仿苏格兰民族党,推动威尔士的独立。
  所谓的大英帝国,正朝向其历史的必然归宿——即一个只有13万平方公里的小岛国狂奔而去。英格兰政客们筹谋中的“脱欧”,就是联合王国4个民族,各自分崩离析独立的导火索,他们正在给大英帝国的棺材,打下最后的钉子。
  第454章 月宫与氦三
  西元2013年10月,月球,中国“月宫”航天科技试验基地。
  杨力维和王雅萍等人,紧盯着面前的显示屏上,如同瀑布一样变动的数据,他们在等待he-3气泡提取后,最后冷却纯化并液化的结果。
  人工智能“小嫦”天籁般的声音,终于响起:“液he-3提取成功,纯度达到……,已载入储存箱,编号……。”指挥室内的所有人欢呼起来,这伟大的一步,终于实现了,中国当下核聚变的主流线路——氘与氦三聚变反应,终于获得了最重要的原料。有了he-3,加上地球上丰富的氘原料,就可以利用最近这些年,中国在核聚变领域积累的大量知识和科研成果,搭建氘氦三核聚变的实验堆了。
  实际上,此前核聚变最主流的路线,是氘氚聚变反应,如果把氚原料换成氦三,点火的要求要高10倍,按照原来传统托克马克磁约束装置的发展路线,自然差得太远,根本看不到实现的可能性,这种装置能把氢燃料加热到1.5亿度左右,实现氘氚聚变,就是最好的结果。但问题是,氘氚聚变会产生大量的中子流和高能射线,地球上似乎没有哪一种材料能够抵御,使之成为核聚变的壳体。
  相反,氘与氦三的核聚变,该反应没有中子和高能射线生成,不会有核辐射,氦3之所以被誉为未来最理想的清洁核能源,就是因为这个。这种核聚变只会释放出质子,但质子是很容易被屏蔽的。也就是说,如果能点火实现氘氦三的核聚变,虽然中心温度的要求是要高于10亿度以上的温度,但外壳反而能够实现,只要磁场将这个“太阳中心”约束在真空壳体的中央,并稳定地核反应,整个核聚变的基础体系就形成了。当然,所谓的“三乘积”要素——离子温度、密度和能量约束时间,都要达标。
  原时空的核聚变,在李思华和赵云腾穿越的时候,大致是在氘氚聚变这条路径上,实现了中心温度1.6亿度,1,056秒的连续高温等离子体运行,等离子体电流超过250万安培(2.5兆安培)等指标。
  新时空的中国,本来也是按照这条技术路线在不断发展。不过在2008年突破了点火技术之后,重点就调整了,因为新的点火技术,理论上可以实现氘氦三反应的10亿度以上,甚至高达20亿度的中心温度。
  虽然也没有放弃氘氚聚变的继续研究,但显然氘氦三聚变反应,反而变得更加现实。也正因为如此,2008年到2011年建成的月球月宫科学实验基地,其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研究提取氦三。
  太阳风为月球土壤带来了丰富的he-3,但在月壤中分布得很散,如果是使用月壤,那么大约150吨才能提取出1克he-3,这在地球上都未必经济,更别说在月球了。但之所以当年觉得有可行性,正是科学家对月壤研究后,得到了一个突然的发现。
  科学家们发现,月壤中钛铁矿颗粒表面,都存在一层非晶玻璃。在玻璃层中,观测到了大量的氦气泡,直径大约为5~25nm,且大部分气泡,都位于玻璃层与晶体的界面附近。反而在颗粒内部晶体中,基本没有氦气泡。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通过机械破碎方法,有望在常温下,提取气泡形式储存的氦-3,不需要加热至高温。而且,钛铁矿具有弱磁性,可以通过磁筛选与其他月壤颗粒分开,便于在月球上原位开采。根据月球上钛铁矿总量估算,以气泡形式储藏的氦-3总量或高达26万吨,足以按照地球现在每年使用的能源规模,使用数千年。 当然,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每年人类使用的能源都在增加嘛。
  无论如何,这个发现解决了在月球提取he-3的三大问题:
  第一是温度问题,本来如果要从普通月壤中提取氦-3,由于溶解在月壤颗粒中,提取氦-3受扩散速率限制,需要700c以上的高温,不但耗能较高,而且速度慢,很难实现在月球上原位开采。地球上搞个700c不难,但在月球那个难度,堪比登天,而现在只要机械破碎,难度下降了百倍不止。
  第二是范围问题,原来是所有月壤,现在只要钛铁矿,这使得前期原材料的范围大大缩小,时间和成本都变得可控了,尤其是寻找到月球的钛铁矿的“富矿”地域,就像地球矿藏一样,具备了经济性的开采可能。
  第三是分离问题,题钛铁矿玻璃层中,直接含有的是氦三气泡,意味着已经做过了“天然提纯”,无需像是原来的设想——要通过逐次的制冷,将月壤中与氦三混合的氢元素和氦四等杂质排除出去。这样成本的节省以及开采难度的下降,那可就大了去了。
  打个比方,地球上黄金元素的总量,其实很高,一点都不稀缺,但问题就是分得太散了,以至于大多数的金元素,没有开采的经济价值,只有那些集中在一起形成富集的金矿,才有开采的价值——分布的面积很大,但有价值的只是集中的一些“点”,氦三在月球也类似这样的情况。
  于是,在月球开采氦三的流程,就有了现实的可行流程——发现钛铁富集地域—磁性分离获得钛铁颗粒—机械破碎钛铁颗粒——采集氦三气泡—制冷液化储存—集中运输回地球—工业化提纯—生产合格聚变原料。
  月宫基地到2013年7月,已经建成一套实验性的氦三月球开采设备体系,这几个月一直在完善和试验,到今天终于按照开采流程,获得了液化的氦三原料。
  实际上,在获得了钛铁矿颗粒玻璃层氦三气泡的科学突破后,提取氦三,就不再是最大的技术挑战了。真正麻烦的,还是月宫这个有人科研基地的不断完善,改善生存、生活和生产条件。
  月球是没有大气的,如果长期呆在月球,其实来自天空的危险不少,尤其是陨石和高能射线,所以如同在地球上一样,用建材来修筑人工建筑,至少在当前,并不是什么很好的选择。
  所以类似当年陕北地域的窑洞式洞穴,是更好的选择,头顶厚厚的月壤,就是对来自天空射线威胁的最好防护,能够避免建筑在无防护的大气,和温度剧烈变化的环境下,过早的老化——日夜温差可能达到200度,这可不是开玩笑的,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从地球运去的建材。
  但为了经济性,单单“节省”还不行,必须是非常节省。否则从中国运送一块红砖大小的建材,以当前的飞船科技,也要20万元人民币,就算是中国也用不起。
  所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月壤,自然就成为在月球制造建材的最明显的目标。月表的土,能厚达4到5米,最厚的地方有15米厚,下面才是月岩。使用月壤,一来不用像开采和搬运岩石那样费力,二来已经可以省掉了前期研磨的步骤。而且月壤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以及少量的氧化钙等,成分接近于地球上的硅酸盐水泥——这是常用于低温季节或冬期的施工的一种水泥。
  但是在月球如何把月壤变成水泥呢?地球上用类似月壤的材料来生产水泥,同样需要一整套工业设备、工艺以及石灰等配料。在月球也需要这样吗?
  这样做的难度太大了,最后还是用新科技突破了这个建材难关:科学家们发现,通过将人类血清白蛋白(has,从人类血浆中提取的常见蛋白质)或牛血清白蛋白(bsa)与月壤混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与地球上混凝土一样坚固的建材,抗压强度达到25兆帕。这个效应其实就类似我们生活中看得到的:蛋清可以包裹面团粘合在一起。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如果再混入尿素,可以帮助这种混凝土塑化,可以显著提升其抗压强度,达到39.7兆帕,而且还可以增加密度,提高材料的辐射屏蔽能力。
  这个科研成果使得中国航天界,有了一个著名的笑话:原来宇航员的血和尿,才是最好的建材。宇航员自己,果然要献身太空,他们就是建材嘛。好事者计算,每个航天员在月球,大约每72周,他在保持健康状况下抽取的白蛋白,足够作为搭建一个新人庇护所的水泥黏合剂;而有6名航天员的话,在这个周期,可以生产出500公斤的高强度太空水泥。如此持续,就能建造更大的基地了嘛。
  这是个有实际科技依据的笑话,在现实中当然不能指望这种流程,周期太长时间太慢了,而且把航天员变成“血奴”了,所以还是要从地球运送加工好的白蛋白和尿素。尤其是白蛋白,现在还在寻找各种替代的原料。
  有了主建筑材料,还需要其它的辅助建筑材料,月球上也有不少矿物,但需要熔炼,利用月球白昼极其强烈的日照,光伏科技自然可以大展身手,获取光能,给予人工智能管理的月球小型工业自动化体系,来加工出玻璃、熔炼钢铁等材料出来。
  有了足够的建材,就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操纵的专门设计的3d打印机、搬运机等多种设备,高度智能化地进行月宫建设。
  初级人工智能的存在,大大降低了月宫的建设难度,因为所有的机器,得到光伏充电之后,就可以由多个人工智能指挥,修筑“地下建筑群”。与地球的地下建筑不同的,其实月宫的建筑,相当于挖开至少45米厚的月壤,建筑在月岩上,然后用厚厚的月壤水泥,为这些建筑修筑很厚的“穹顶”完全覆盖掉地下的建筑,使其形成充分保护。
  利用这样的模式,从2008年开始到现在,大约5年的时间内,整个“地下月宫”的总面积,已经突破了1.7万平米,现在是一个同时能容纳230人左右的太空基地了。
  达到维持230人的基地目标,其实非常了不起,因为每个人在太空每年大约要消耗6吨的各种物资——每天15公斤水、0.83公斤氧气、0.65公斤食物,平均每天就是每个人16公斤多的物资。在计划刚开始的时候,单独一个人所需6吨物资的运费,大约是3亿人民币,平均每吨物资五千万人民币。
  不过科技是飞速发展的,到了2013年,每吨地球物资的运费,已经下降到了大约1200万元,但即使如此,单单是生活物资,每年就要耗费200多亿元,加上其它不断增加的设备和科学仪器等,一年的运费,超过1000亿元。
  这样的“豪横”,即使以中国的国力,也需要尽快地改善,不能长期这样耗费,所以月宫另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就是要实现粮食和蔬菜的基地化生产。
  这也是一项高难度的研究工作,不说没有空气和水,就是月壤,从种田的角度,也是贫瘠无比,而且含有大量的铁粒子。基本上,月壤表面是几乎不能用的,要用靠近月岩的深层月壤,然后加上从地球运来的营养物质(富含各种微量元素和微生物),而航天员们也要再次出力,他们是“人工尿素合成器”嘛。
  土壤解决了,那么还要解决水和空气的问题,月球本身没有水,只能是用工业的方法——太阳风会带来氢原子,而月壤中含有氧原子,两者工业结合,制造水。实际上航天员们在月球表面发现了少量的水,其自然形成的机制,也就是太阳风的作用下,月球的含氧矿物进行了化学反应,最终形成了水。
  能够制造水,同样也能从含氧月壤中制造氧气,而且氧气可不仅仅用于培育太空农业啊,所有人在月宫生存,都要靠这个制氧厂呢。飞船除了运输生活物资,运送制氧的催化剂,也是一大损耗。
  有了土壤、营养物质、水和空气,加上白昼的太阳光通过转化,再把这一切密闭到一个环境中,能够控制这个密闭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农作物就有了生长的可能性。
  目前月宫选择了21种农作物在实验中,粮食作物有小麦和大豆等5种;蔬菜有胡萝卜和缸豆等15种;水果只选了草莓这一种。对农作物的选择是很讲究的,必须有营养、易于种植、生长周期要短。大部分的农作物,是没有光周期的,白天晚上都能长。
  动物蛋白的摄取就困难了,这个阶段,显然无法在月球上养殖牲畜肉禽嘛。所以解决的办法是饲养黄粉虫(又名面包虫),这种昆虫,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蛋白质的含量大大高于鸡蛋、牛肉、羊肉等常规动物性食品,且有易于消化吸收的特点,是优良的蛋白食品,而且口感好,具有独特风味。当然,这一切的优点,如果被航天员们直接吃虫,大部分人恐怕都会恶心坏了,所以必须把这种虫磨成粉,添加在其它食物中。
  太空种植,其实也只是最近二三十年的过渡期,未来还是需要直接的农产品工业化,元素直接转换成食品,但现在还没有发展到那样的先进程度。
  随着月球种植实验的逐个成功,月宫基地,已经具备了大扩展的可行性。杨力维们今年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实现农业生产的“大扩容”,例如实现1500亩(1平方公里)的小麦种植区,这是主粮,然后配套计算其它的蔬菜必须跟上,总计大约2平方公里的种植区。现在的230人团队,其中1/4都是植物学家、农学家以及土壤学家这些与月球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科学家。
  如果能达成2平方公里的月球种植区,那么这个基地下一步,就能扩展到千人规模了,所谓的月球工业体,也就可以从“试验基地”发展到“小型工业基地”了,这样可以形成一个“月宫科学家小镇”。
  实际上,人类在月球活动,越是长期,很多问题的解决,越是便利。例如上述的农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那么氧气,并不一定只能是来自含氧矿物,植物光合作用就可以产生氧气,而人类呼吸的二氧化碳,反过来输送到植物那里,又构成光合作用的原料。所有植物的残余以及人类粪便,都可以用来改良作为植物土壤的月壤,这就是一个植物为核心形成的维生体系,学名叫“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blss”。
  月宫基地验证了一条思路——月球没有大气层,那就把月壤作为月球的大气层,让人类在月壤的遮护下,在“地下”发展工业城市和科研基地。
  随着月宫基地建设而快速发展的,则是中国整体航天能力的大幅度跃升,人类发展科技的规律之一,就是一旦在某个领域有了原理性的突破,而这个领域又有着重大的应用价值,那么在大量资本和人才的投入下,这个领域的各种科研成果和科技产品,就会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地涌现出来。中国的航天事业,目前就处于这个阶段,例如短短数年之间,单艘新飞船的货运能力,已经从原来的百吨级别,发展到突破1000吨。
  除了这些民生上的发展外,军方还在相关的大发展中,收获了军事上的进步。例如“近太空电磁推进系统”,听上去名字并不新鲜,但实际上是储电能力的大跃升,使得在近太空部署电磁炮得以成为可能。
  原来的思路,是高能激光,但耗能显然远超过电磁炮——弹丸有自己的重量,重力加速度当然节省了大量电力。以目前中国的科技水平,一个高能激光体系,打不了几次能源就会耗尽。但同样的能源,如果用来做发射弹丸的电磁推进,攻击的次数,几乎可以达到数千次。
  这在现实上就有意义得多了,高能激光只能用来打击高价值目标,而太空电磁炮,如果部署数量足够,简直可以用来对美国这样的敌人,进行他们无法防御的无限太空弹药打击或者“封锁美国”,这种数量上的意义,至少在短期更为重要。
  而且这才是更重要的“导弹防御体系”,无论是美国发射洲际导弹或者是飞行器,只要中国能够及时侦查得到,美国的这些武器都很难逃脱太空电磁炮的中途打击摧毁。所以单单这种武器的成立,就让军方认为,未来热战战胜美国的把握,提升了至少30%的几率以上。
  中国开始进入了太空科技高速发展的新时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