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231节

  几天的闭门会议争论很激烈,因为现在中国太强大了,美国财阀的力量,在美国是至高无上,可是与中国相比,那就算不了什么了,所以只能是采取阴谋,但什么样的阴谋,才能壮大自己,打击中国呢?一个又一个的方案被否决。
  洛克菲勒三世听得有点无聊,心想这些年我集中了全美国最顶尖的智囊,也没能找到什么特别有效的方法,都是些聊胜于无的策略而已。你们这些人,又能找到什么好办法呢?缺乏了硬实力,阴谋诡计的作用,都是有限的。
  他忍不住发言,看到是尊敬的洛克菲勒,所有人都安静下来,仔细聆听着他的言论。洛克菲勒说道:
  “中国人的厉害,就是全面性。不管我们有什么手段,中国人迅速就会有对应的手段还击,由于他们的力量更大,所以我们在相持之后,往往处于下风,现在的ngo领域就是如此,导致我们推广西方医药,受到很大限制,西药的副作用,几乎每一种都被中国人宣称得医学界人所尽知,阻碍了西药的推广。”
  “但其实中国人按照我们西方的思路,在拼命地研发新药,甚至包括最新的生物化学药物。不过他们的思路是,尽量降低药物的副作用。中医是一套落后于现代的体系,但不可否认,几千年的积累,使得其中有很多合理可用的医学和药物知识。利用这个特点,逐渐使得中国医药,现在享有了与西方医药同等的地位,甚至在一些发展总国家,他们更认同中国的医药。”
  “这种形势是如何形成的呢?因为中国培养出大量的初级医生,规模是我们西方的数倍,更不要说我们医生需要的待遇很高。于是,中国人能够向全球派出相当于我们数倍的医生,慢慢地就取代了我们的地位。”
  “我说这个例子,就是表明,中国人一点都不害怕我们正面的竞争,从李思华开始,中g高层对美国资本主义的这一套,就非常熟悉。如果是硬实力的碰撞,即算是医药这样我们原来以为西方完全领先的领域,中国人也慢慢地追上来,最后可能完全超越。这是两国硬实力的差距。”
  “不要告诉我,你们熟悉的经济学家,家没有合理的预测。我现在相信中国到1980年,其以gdp衡量的国力,是美国的5倍,而工业力量,则是美国的7倍。所有实体产业包括军事上的较量,除了核战争同归于尽外,美国都只会是失败的一方。无论你们现在设想什么样的策略,结果都是一样。”所有人的脸色,都变得阴晴不定。
  “任何大国的衰败和崩溃,都只可能从内部开始。如果我们要有有效的策略,一定必须是能够作用于中国内部的,能够腐蚀他们的官员,麻醉他们的民众,形成他们内部与我们一体的利益阶层,能够在他们的知识分子中,培养出我们的代言人,如果不能做到这些,那么只会是失败的策略。”
  洛克菲勒叹了一口气,他的家族来自德国,能对美国有多少忠诚和热爱呢?对面的摩根,他们家是不折不扣的英国商人,大家都是在欧洲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支持下崛起,利益才是家族的根本。如果中国是如同美国这样的财阀和资本主义国家,现在的理性选择,当然是抛弃美国,加入中国,就算是种族不同也认了。只要家族可以寄生。可是偏偏那个中国是红色的gc主义,是资本家的死敌,“投g无门”,只能是试图复兴美国,但哪有那么简单呢?
  就算场内的几十个家族,如果让他们都同意增强政府力量,自己少赚点钱,加速美国的复兴,他们愿意吗?当初说服他们向劳工转移一定的利益,以对付苏联gc主义理念的侵袭,就废了非常大的力气。
  洛克菲勒的话,算是点醒了大家的思路方向,在与会者之外,在别墅其它地方呆着等待的,还有很多智囊,他们对“议员们”传达的课题,进行了专业的讨论。
  最后得到的策略组合,其实在洛克菲勒看来并没有太大新意,自从1960年从中国领袖那里受辱而归,18年来自己花钱组织了团队,长期研究对中国的打击策略,得到的结果,比他们现在提出的,还要丰富一些呢。
  整体的思路,无非是“思想战”加“金融战”为主的“和平演变”,这一套体系,洛克菲勒自己研究认为,用在苏联身上,应该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用在中国身上,其实作用不大。最重要的原因,思想战的基础,无非是美国的物资生活,要能大幅领先中国,否则光说自由民主,只能忽悠一些傻子;金融战的基础,需要中美两国的经济深度捆绑,或者中国在国家上,因为某种资源而对美元必须产生庞大需求。但偏偏这两个基础,都根本做不到。
  理论上,思想战在长期而言,应该能发挥一些作用,对一些人的洗脑,还是有用的,可现在因为双方的潜在敌视,彼此在对方国家的人员和留学生,都不算太多,洗脑的对象,不具备广泛性。而其实思想战最有用的,是针对中国的上层,让他们羡慕美国资本主义有钱赚、能自由享受,富豪们不可思议的奢靡生活,而不是他们那种苦行僧一样的生活。
  没有这样的思想基础,就无法和平演变。可是哪有多少机会,能密切接触中国的上层呢?中国是防范很严的,其体制内处级干部或以上,子女是直接不允许留学的。单单因为这一条,凡是有志于在体制内发展的人员,都会对留学美国“另眼相看”,这是政治背景上的“污点”,子女都会影响,更不要说自身的仕途了。
  洛克菲勒通过基金会,曾经腐蚀了少数来美国或者欧洲留学的中国人,但现在看来没什么用,这些人回国后,几乎只能是纯粹的学术人员,而且还受到所谓“文化禁入令”等中国钳制思想武器的制约,如果他们表现对西方的亲善,很容易被中国国内的情报机构注意到,更别谈什么扩散影响力了。
  本来这样的事情虽然没有大用,但洛克菲勒也愿意长期执行下去,说不定未来会有用呢?但是在中国暴露的人员,被其情报机构反追踪,最后他们确定了是洛克菲勒家族搞的事情,于是报复就来了。基金会负责这方面的主管离奇暴毙,洛克菲勒本人也接到了中国人的最后警告信:他们已经知道了一切,如果洛克菲勒继续搞事,下一个死的,就是洛克菲勒本人。他可以试一试,他用金钱聘请的大批保镖,能不能长期保护他免于中国人的报复,或许在他登上游艇与女伴嬉戏的时候,突然来了一发导弹呢?中国人的信件,有着cfia清晰的logo,以及那句著名的“我们无所不在”格言。
  这种警告,吓坏了洛克菲勒,他停止了一切类似的行动,因为完全没有把握让中国人完全不知道。他自己的反思是:这样的行动,只能是影响别人或者政府去执行,家族千万不能直接参与,激怒了中国这样一个蛮横的大国,可不是好玩的。
  他也知道,现在西方ngo人员都很害怕中国,对付中国人千万要小心,他们绝不惮于使用最后的手段。例如你说些中国人的坏话,或者在第三世界国家诋毁中国的形象,这属于“常规操作”,中国人不会管你。
  但一旦你在执行针对中国的行动,而被中国察觉的话,报复过来的,往往不仅是什么“文明地斗争”,而是直接暴力死亡的真实威胁。西方的情报机构并不能保证他们的安全,因为中国情报人员的规模,包括武装行动力量,都远远大于西方机构,他们有的是人,而且极其强横,不怕牺牲流血,不达目标誓不罢休。所在国的军警,几乎都不敢管中国人,他们只会骑墙,深怕中国人,把矛头指向他们。
  现在很多西方著名的ngo管理层,除了政治正确必要的时候,几乎是不敢公开发表反华言论的,深怕被中国人盯上了。他们的针对性行动,被迫变得越来越隐蔽,否则极可能招来中国的暴力直接打击。相反,中国已经把他们自己的ngo人员,都训练成了半军事化,一旦碰到西方的袭击,直接暴力反击。
  所以现在演变成了一种奇怪的景象,中西都退出了彼此的本土,例如中国的ngo,不再在美国和欧共体出现,但美欧的也不能在中国本土出现了,而在其它发展总国家,中国ngo明显占了上风,他们的经济力量和武装力量都更强嘛,至于中国人不能有武装的地方,例如苏联,西方也没有武装啊。
  这就是新时代的特征,西方人发现西方几百年来,对外习惯的暴力威胁和金钱收买的左右两手,中国人用得比西方还溜。而且他们比西方,更习惯于用最终的暴力解决,过去二十年,这样的暴力冲突事件,大概发生了有上万起吧?现在一些目标明显的西方ngo工作,简直变成了“高危职业”,以至于他们在国外,不得不变成了循规蹈矩的工作人员,但这样的话,要他们来干什么呢?
  开始的时候,西方试图用舆论来抹黑中国,后来发现西方的舆论,根本进不了中国,无法影响中国公众,而在发展中国家,也被中国人反过来“抹黑”,至于西方国家内部,对于中国的抹黑,本来就已经是抹得漆黑一片,再继续抹,又有个毛用?而且还有反效果,大量的学生和知识分子,根本就不信任这样的抹黑,他们更相信一些“独立的信息来源”,很多人都把中国,当成人间天国的“灯塔”呢。
  形成这种西方在各方面处于劣势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国的国力,已经大幅度超越了美欧等加在一起的整个西方世界。不要说当下了,大约在1974年,中国人的gdp总量,就已经达到了美国的差不多三倍,意味着美国加欧洲再加上加拿大这样的铁杆盟友,加起来也没有中国的经济规模大;而在人口上,中国是美国的六倍,也是整个西方的2倍。最近几年来,由于滞涨危机的影响,中国领先西方的趋势,更加明显,幕僚们现在的估计,等到1980年,或许中国的gdp,会是美国的5倍,是西方整体世界的2倍多。
  在这样的实力差距下,美元和美军还试图搞什么全球霸权,当然没有可能性。想到这里,洛克菲勒叹了一口气,是不是要让自己的幕僚,把洛克菲勒家族研究的对付中国策略,给这些家伙分享一下呢?
  他扫视了一眼,突然发现摩根笑眯眯的,但一直没有说话。他心头一动,也不让幕僚把策略拿出来了。
  对于摩根而言,这只是一个“动员会”,让这些家族们形成对付中国的共识,未来好协调行动,至于具体的策略,没有必要让那么多人知道,到时候协调就是了。
  在大部分家族散去后,少数的几人继续了闭门会议,摩根和洛克菲勒都在,几个人得出了清晰的结论,无论是硬实力或者软实力,基础都是经济为代表的国力,而中国会大幅领先于西方,与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所以常规的手段,已经无法打败中国。
  只有考虑非常规的手段,核武器只能是同归于尽。但洛克菲勒提出的生物基因病毒武器,让他们眼前一亮,这似乎是一条可行之路,中国人种的主体基因,与西方白人并不完全相同,如果能够发展出针对中国主体人口特殊基因的病毒武器,或许西方就掌握了逆转之机,这毕竟是一个科技的时代,不是吗?
  几天后,cfia局长薛嘉荣,皱着眉头,看着一份情报汇总,沉吟不语。
  对于美国顶级财阀的监视,是老局长唐干林时代,就对cfia在美机构要求的长期重要工作,他们是美国的真正主人嘛,所以大量家族被摩根召集了一个会议,这样不同寻常的行动,并没有瞒过cfia的眼睛,但问题是无法知道会议的内容。不过,德州财团、加州财团,以及中国在美已经做大的两个财团,都没有被邀请与会,这引起了cfia的警觉,按照财富实力,这不应该。
  薛嘉荣最后命令,将情报通报领袖和总书记等人,同时命令cfia在美机构,要持续追踪这个事件,争取搞清楚会议的内容,这可能会很重要。
  第371章 苏联的致命错误与石油景气
  俞跃陪同赵云腾参观了中央集成电路研究院,赵云腾看着最新的那枚小芯片,内心有一点兴奋,这肯定已经相当于原时空486的水平,在新时空中国人提前了11年,达成了集成125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50mhz的新一代芯片。
  他内心很清楚,按照原时空的历史,再发展下去,就是集成了320万个晶体管以上的“奔腾”586芯片,那个时代的个人电脑,已经可派大用途了。
  他抬起头来,向俞跃问道:“目前苏联自己的电脑科技发展情况如何?”
  俞跃是中国驻苏联“电子信息总公司”的中国总顾问,是一名技术专家。他摇摇头回答到:“一塌糊涂,我可以确信,他们已经没有独立发展电脑产业的可能性了。虽然我们提供了上一代的晶体管科技,可是苏联并没有在这个基础上,大力推进相关科研。”
  按照俞跃的汇报,苏联其实在赫鲁晓夫时代,就已经把路走绝了。
  1956年,苏联爆发了一场攸关于晶体管与电子管之间的技术路线之争,从苏联科技界,迅速蔓延到政府和军方。时任苏联国防部副部长科学院院士的a.n伯格认为,晶体管是未来电子产业的必然发展方向,但另一位苏联科学院院士约飞,却主张发展技术早已成熟的电子管,同时他还提出了一个令军方无法反对的意见,由硅提炼而来的晶体管,在核大战的环境下,根本承受不起电磁脉冲的冲击,永久性烧毁的可能性不是很大,而是必然!相较之下,装在气密性封闭容器中的电子管,几乎不受啥影响。
  这就是学阀之间的影响力对拼了,按照当时的情况,对电子管有研究有成果的学阀,当然最多了,当然是继续发展电子管的主张,占了上风。那一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苏联科学院院士阿夫迪夫,突破电子管小型技术,这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且凡事都立足于核大战考虑,算是苏联领导层的怪病,例如二战结束后,苏联海军就提出发展大型航空母舰,但赫鲁晓夫觉得,未来打仗,就打核大战,航空母舰完全是浮动的棺材,没啥作用。
  所以在1956年10月,赫鲁晓夫亲自做出批示,要求科学家们,不要再搞晶体管了,电子管小型化,就是以后的发展方向。领袖下了决定嘛,苏联军方随后也以晶体管在核战争中表现欠佳为由,正式放弃了对晶体管研发团队的资金支持。苏联的晶体管科技,从此停滞,在电子管这一条路上走到底了。
  问题是,不管怎样的小型化,电子管科技相比快速发展的晶体管,其体积大、重量重、耗电大的缺点,还是克服不了。电子管小型化,大约跟随中国和美国的晶体管科技不落后,持续了十几年,到七十年代初,完全就跟不上了,很明显,电子管无法像晶体管一样地,持续小型化下去。
  尤其到了现在,例如今天看到的元始4型芯片,一块芯片上就集成了125万个晶体管,换了电子管,怎么可能呢?无论如何都无法缩小到这样的程度嘛。苏联选择的电子管路线,就是一条绝路。
  听到这里,赵云腾不由摇头,赫鲁晓夫有的时候,脑子就是被驴踢的,或者说是脑子进水了。以苏联的国力,就算吃不准两者之间,谁会最终胜出,也可以选择同时推进电子管小型化与晶体管科技,很难吗?两种科技都是有用的呀。结果被学阀们一忽悠,居然彻底地早早把苏联的晶体管科技给废了。
  这又不是航母与核潜艇之争,那苏联选择核潜艇还有点道理,毕竟如果同时推进,太耗费国力了,不管是造一艘航母,还是造一艘弹道核潜艇,都是天文数字的费用嘛。但当时发展晶体管科技,哪里需要花那么多钱?而苏联的学阀,也是私心太盛,为了保障自己的研究优势,即电子管科技的发展,推动苏联高层废掉了晶体管科技。这也是值得中国警惕的经验,在任何一个科技领域,都不能让学阀“独霸天下”。
  当然,这也是苏联逐步表现的其政治体制僵化,影响到科研体制僵化的典型表现,二战结束后,苏联从工业到科技,都与西方逐步脱节,失去了西方科技来源后,在自我决策上,由于长官意识和学阀垄断的影响,这样的错误屡屡发生,本质上,这是缺乏市场化验证的结果——国家科研的方向,决定于重要的几个人,而不是市场需求的验证。
  不过新时空在获得了中国上一代的晶体管科技后,他们仍然无动于衷,这确实是出乎赵云腾的预料了,看上去,苏联体制,已经很难纠错了呀,现在缺乏晶体管的研发人员,居然也就听之任之了。
  赵云腾摇摇头,又问俞跃:“现在他们这个电子信息总公司的情况如何?”
  俞跃的脸上露出讽刺的笑容:“生意非常好,拥有一台中国的386电脑,以及孩子配备随身听,已经是苏联和东欧中上层家庭的必选之项。其实销售量更大的,是我国的家电,从电视、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空调到厨房小家电,我国的产品,撑起了苏联富贵人家的厨房。”
  “我们已经推动这个电子信息总公司,在苏联建设了庞大的家电组装线,出口了他们上百条的各种家电生产线,套路与电脑是一样的,显像管等关键部件,国内出口,然后他们组装,用他们公司自己的品牌销售,打着国产的牌子。现在他们国内的电视机厂以及其它一些家电厂,都被并入了这个总公司的名下,变成了利用我国配件的组装厂。”
  “他们也在推进一些零部件的国产化,但做得很差。本质上,苏联的工厂,缺乏商业化大规模生产的管理和组织技巧,缺乏标准化,所以模仿生产的零部件,不合格率很高,导致成本远比进口我们的零部件高。这使得他们的国产替代,基本上只停留在表面。高官子弟们可不愿意,因为国产化抬高了成本,导致他们赚的钱少了。”
  “为了支付从我国暴增的进口规模,今年(1978年),预计向我国出口的油气,将突破2亿吨,包括1亿吨石油,以及1000亿立方米天然气。气现在我国是苏联不折不扣的第一大油气出口国,已经占了他们全部出口的60%还要高一些。”
  赵云腾点头,他其实知道李思华关于对进口苏联油气的策略。由于实行货币互换,苏联向我们出口了多少金额的油气、金属矿产等,就要从中国进口多少的产品,所以其实油气的价格成本,实际上是苏联自己消化的。
  由于伊朗和伊拉克恢复稳定,新时空并没有爆发第二次石油危机(原时空因为1979伊朗革命,油价暴涨到大约40美元/桶!),目前生产国对于大约30美元/桶的价格非常满意,这其实是中国协调的结果,保持高油价。
  在新时空,把中国理解为石油进口国,其实是一个错误的概念,这并不是因为中国有超过2亿吨的自产石油量,而是因为现在中国在两伊和非洲,都有大量与所在国政府的合资开发油田,其分成就是部分的石油产量,直接运回中国的。甚至在海湾国家,现在也有了4个油田,这是沙特等国有意讨好的结果。这些石油运回国后,加上本土的石油产量,足以保证自身国内的消费,其实与国际油价无关。
  那么中国其它进口的油气,其实是用来生产向全球出口的产品,这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高油价不过是抬升了所有工业品生产国的产品成本,而中国产品,由于别国无可比拟的规模生产效应和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新时空已经没有劳动力低价优势),性价比最高,根本不受油价上涨的影响,成本都在出口中转移出去了嘛。
  例如苏联从中国进口油气中赚的钱,其实在苏联内部转一圈后,又用来支付从中国进口产品的费用了,油气的成本在本质上,是他们自己承担的,中国赚的,是产品的差价利润。油价涨价了,自然中国出口产品,也同步涨价。
  在这样的基本结构下,战略上高油价,反而变得对中国有利——资本主义的美国和欧共体,都需要进口大量的油气,油价越高,他们的物价越高,生产产品的成本也越高,所以通膨就更加厉害,而国内的矛盾就更大,且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越差。
  别人以为中国是全球油气消耗的最大国家,所以一定希望油气保持低价,但深度分析,就知道并非如此,中国“反常识”的油气战略,因此而定局。
  现在中东开展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要说工程了,就算是施工设备、化工生产设备,除了少部分从德国采购外,从包括美国、英法在内的其它国家进口,都少得可怜,80%都是从中国进口,这就是因为,性价比相差太多了。当然,中国相对更强的军事威慑,也是另外的重要原因,因此中东必须讨好中国。毕竟现在中国在阿拉伯海的海军,通常都要比美海军多一个航母舰队,这也是肉眼可见的。
  虽然现在中美都有12艘核航母,但中国的出勤率明显更高,美国往往只能保住8艘一定在海上,但中国可以保证10艘。一方面是中国的舰龄较新,另一方面就是中国远超美国船厂的维修保养能力,美国航母回厂保养,半年时间是常事,而中国往往只需两个月,最多不过3个月。
  所以只要维持高油价,就能保证类似中东、非洲、苏联这些地区,对中国产品的消费力,油价高他们收入多,买中国产品的规模就大,“生意”就更好做嘛。至于美欧,谁管他们去死?
  既能在不损伤国内消费的前提下扩大出口,又能因此压制美欧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这种一箭数雕的事情,当然让高油价成为中国当前的战略。
  而中国维持高油价并不难,手段很多,关键中国是全球第一大石油进口国,而且建构了全球最大规模的300天石油储备,还具备了全球最庞大的炼油和天然气加工能力,在金融上,也已经建立了全球影响最大的人民币石油期货市场,已经可以做到随时影响全球石油市场的油价了,在一个美元没有霸权的世界里,庞大而可调整的油气消费能力,就是油价市场化下的真正主宰。
  更何况,由于军事优势逐步建立,以及对两伊等国的政治影响力,使得中国还具备了,除了调整本国油气储备消费以外的,直接影响石油出口国油价的能力。实际上,中国现在已经可以比美国,更能够叫做石油霸主,只不过现在中国基本上没有太多地运用这些手段罢了,而当前的目标,就是维持石油的价格,在30美元/桶上,并在未来2年内,逐步推升油价到40美元/桶左右。
  容易被忽略的中国优势是,现在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比价,由于美国不断的货币超发和通货膨胀,已经贬到了1:1.65,这使得中国自身在应付高油价上,具备了货币坚挺的优势。人民币值钱嘛,买起油气来也就显得并不贵了。
  高油价战略,属于李思华对美国保持压迫,逼迫其“缓和战略”下调整自身经济能力萎缩的大战略的一个构成部分。
  至于苏联因此而获利,中国是乐观其成。
  苏联的体制已经变成了这个样子,有了更多的钱,他们也玩不出花样来,无非就是三个去向,第一个是“正气”的,有利于提升苏联人民的消费力,那对中国产品的出口有利,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嘛;第二个是“邪气”的,苏联高层及其干部体系,将会更加奢靡和贪腐,但这本来就是中国改变不了的;第三个是“傻气”的,苏联在航天和军备上已经停不下来了,再多的钱,飞船加一倍、坦克从5.5万数量基础上,再增加2万辆,也就造完了。
  苏联的军工集团,已经是一个停不下来的内部利益集团,是苏联人觉得还不够安全吗?当然不是,只是如果不生产,这些军工企业如何维持生存呢?每年必须要有生产计划,要不然全部停工不发工资吗?体制僵化了,这种必要的调整,也没办法进行,这还不如美国的军工复合体呢,他们产量少了,不过是把单价拉上去,让利润变高,至少不浪费物质资源。
  从中国的角度,虽然苏联的收益更高,但中苏两国之间,经济国力上的差距,仍然是在不断扩大的,预计到1980年,中国gdp是美国5倍,而将是苏联的6倍多,苏联增长到美国的80%以上后,除了资源出口和无效益的军工生产,其它的经济部分,已经僵化甚至萎缩,经济增长率也开始下降,而且主要就是资源出口顶起的。
  苏联的军备更强,对西方产生的压力就更大,逼迫他们将更多的资源,投在欧洲的防御苏联的军备上,这没什么不好,让苏联发挥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发挥的作用——消耗资本主义的总体力量嘛。
  相反,苏联扩大的军备,对中国的威胁,其实这几年在实质上,威胁已经开始减少,这可不是因为中苏关系良好,而是因为随着电子信息科技的发展,中国的武器体系正在迅速地电子化,与苏联军备的技术代差,甚至包括对美军部分的技术代差,都正在迅速拉大。
  只不过,这种划时代的变化,现在仅有李思华、赵云腾与中国军队中的少数人知道,一切都还在水下,能够觉察到这种趋势的人,是非常少的。
  而且苏联产业,已经越来越依靠中国了,对中国翻脸的概率,也在大幅度地下降,他们的产业结构,已经是偏得不能再偏了,这是一个“轻工业+农业=重工业的1/3”的极度扭曲体系,需要中国为其提供大量的轻工业品乃至食品作为补充,缺少了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弥补它的缺陷,其国内将立即陷入大萧条。
  苏联曾经考察过中国推行的“军民融合”与“技术下海”,即将国防科技工业的根基,扎根进国民科技工业的土壤中,同时将军工体制外溢的先进技术,惠及全民。当时考察的苏联代表团也纷纷有所触动,但等他们回去,却没有任何的变革,安逸的生活下,没有人愿意打破桎梏。
  俞跃告诉赵云腾,他觉得苏联这个体制不仅是走歪了,而且很多事情,恐怕已经难以改变,例如中国企业里的科研和市场人员占80%,而在苏联只有12%。苏联企业中,创新的人才要素丧失,主动性被抹杀,科研和生产严重脱节。
  苏联科研领域苛刻的保密制度,进一步加剧了各机构之间的自我隔绝,产学研分离,效率低下。科学院主要进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只占两成;工业部门的研究,必须依靠独立的研究所来进行。现在苏联的知识成果物化,长达10到12年。相比之下,美国平均为5年,中国是23年。
  俞跃说道这里笑了:“首长,虽然这是领袖的决策。但我刚去苏联的时候,也担心苏联得到了我们的晶体管和电脑技术后,会凭借他们优秀而规模庞大的科研人才,逆向研究发展后,成为我们的竞争对手。当时很多同事都有怎样的担心,我们不要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强大的对手。”
  “现在我们是一点担心都没有了,领袖真是站得高看得远,早就把苏联的底子看得透透的,他们根本没有任何赶上的机会。苏联在这些方面的发展,只是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庞大的市场而已。”
  赵云腾微笑,他听李思华说过,向苏联输出晶体管和电脑技术,其实也是抢美国人的生意。原时空美国人就是这样干的,通过“缓和政策”,向苏联大肆出售过时或将过时的相关科技。原时空的历史上,仅在七十年代的几年间,苏联就从西方国家引进技术设备100 多亿美元,购买技术许可证 233 项。现在这笔大生意,90%以上,都变成了中国的。
  苏联人不明白,现在一项新科技,已经不是过去可以使用几十年的时代了,而是几年就是新一代,过去的只能淘汰。
  第372章 越走越近的阿富汗危局
  西元1979年3月的一天,中国驻巴基斯塔大使秦思晨微笑着,送走了来访的巴基斯坦外交部长。
  自从一年多以前,巴基斯坦参谋长齐亚哈克政变,推翻了阿里·布托政府以后,包括齐亚哈克本人在内,尤其是其外交部长,频繁拜访中国大使。
  秦思晨心知肚明,这是齐亚哈克担心中国对巴基斯坦的干预,中国现在,完全可以左右巴基斯坦政治斗争的结局。
  想到这,秦思晨叹息了一声,他和布托的关系不错,但齐亚哈克政变后,第一时间就处决了布托,“生米煮成了熟饭”,害怕的就是中国的干预。
  实际上,cfia对于这种巴基斯坦内部的政治动荡早有预报,布托的政策,得罪了太多的阶层。由于早年留学欧美,阿里·布托深受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熏陶,上台后,他就致力于推行“民主改革”,他将总统制改为议会制,自己也从总统变成了内阁总理。虽然布托出于国家利益,表现出对中国的友好,但其对西方制度的模仿,当然不会被中国认可,所以齐亚哈克的担心,一开始就没有必要,中国不会支持这样思想的统治者。
  当然布托有进步的一面,他推行“国有化”政策,将涉及国计民生的部门和工业统统收归国有,防止国家经济被垄断在财阀手中。两次实行土地改革,以身作则,将土地分给农民。
  但这些举措显然是天真的,布托自己搞所谓的民主改革,使得中央政府的权力并不集中,然后急促地推行国有化和土地改革,当然会遭到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强烈反对,关键是军队的高级军官,完全是大地主和大资本家的代言人,本身他们就是这个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控制军队,政府的权力被自己削弱。布托要是还能改革成功,那才是见鬼了呢。中国也当然不会干涉,否则扶持一个资本主义共和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是有病吗?虽然说中国的“互不干涉内政”在新时空是双标的,但对于巴基斯坦,确实是“不干涉内政”,他们内部斗来斗去,不过都是这个国家上层剥削阶级的内部斗争而已,换了谁,都没有根本的改变。
  中国也完全没兴趣“赤化”巴基斯坦,这里与伊朗一样,宗教的影响力完全超越一切,同样是穆斯林,与非洲大多数穆斯林那种习惯性的“生活规则”完全不同,也与苏联的中亚地区穆斯林的世俗化不同,这里的宗教是深入骨髓的。所以与伊朗、伊拉克一样,中国所求的,不过是这个国家必须保证基本稳定,避免影响中国通过巴基斯塔港口、公路、铁路,通向两伊的贸易,也避免影响通往中国的石油管道而已。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