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223节
如此众多的人口,在中国推动下,经济又能得到一定的发展,自然是未来的一个大市场。
这个“全球经济大三角”切下来,欧洲、苏联又在大三角临近的北边,那么美国在市场上就被孤立了,如果把亚欧非视为一个超级大陆,面积可是8000多万平方公里,面积小一半的美洲,自然变成了一个偏离的大岛屿,更何况美国还无法完全掌控美洲。
从这个角度观察,就很容易理解另1件武器“南美暗洞”的战略意义,这是在为未来中国的力量大幅度地压过美国做准备。那个时候,玻利维亚就可以成为中国在南美经济、军事、政治的支点,从而再切出全球的第四角,那个时候自然就不会是“大三角”,而是一个四个角的、不规则菱形状的“中国全球菱型四角市场”。
正因如此,南美现在还是打基础,在玻利维亚大基地成型后,下一步再在其邻国秘鲁复制,因为这个国家与玻利维亚类似,黄种印第安人占45%,印欧混血儿占到30%左右,而华裔居然也占到了10%左右(虽然这里的华裔名不符实,早就去中国化了)。整体上适合中国的初步切入。到时候有了这两个国家作为支点,一旦美国衰弱到了一定的程度,自然要让南美天翻地覆。
李思华详细地解释了内涵比较深的非洲横切、爪哇政变、南洋风暴与南美暗洞这4种武器后,由于委员们对于石油危机、黄金掠夺的战略意义比较清晰,她没有再多谈这2种武器,而是重点说明了电子暗战的伟大意义。
在李思华看来,电子暗战是7种武器中最犀利、最重要的武器。其道理很简单,历史上如果英国没有最先进入蒸汽机第一次工业革命,一个小小的岛国,凭什么成为全球霸主呢?
在新时空的七十年代,正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即电子信息革命的关键初期,而晶体管、计算机等,就像当年的蒸汽机和内燃机一样,是新工业革命的关键。如果中国能够在这个领域,基本击溃了美国的产业,其实就把美国实质性地抹掉了它本来可以从新工业革命中获得的新能量。
美国的产业将因此而失去在全球竞争的动力,这就是对美国的“无形之锁”,中国因此可以对美国形成一种有利的“上下夹杀”:
在美国传统优势的产业上,主要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例如内燃机、航空(机械部分)等领域,中国基本已经追平了美国,即使还有不如它的,再有十年追赶,也必然可以达到目标,那个时候更多的市场规模,和相对廉价的工业人口,就能使得同一技术水平下,我们的性价比更高,挤掉美国原有的传统市场空间,这是从下往上的挤压。
在中国已经取得优势的ict产业上,则是努力让中国成为全球包括美国在内各市场相关科技、核心部件的主要提供者,干掉美国自身发展ict的相关努力,这是从上向下的挤压。
上下挤压下,美国的产业空间就变得更狭小,而且更偏门,例如未来只能靠生物医药等少数产业过活,那么美国的国力就必然不断衰退。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由于ict科技应用的广泛性,例如传统科技和动力产业,必然都需要ict的改造,由此中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传统科技上,最终就可以反超美国,形成对他们这些“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新优势,最终将美国相关产业大范围地逐出市场。
李思华现在还无法告诉委员们的,是未来ict领域继续的电子暗战。现在以个人电脑为主的战役,这才是“第一攻击浪”;未来的互联网,大致可以算“第二攻击浪”;而等到移动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诞生,则会迎来“第三攻击浪”。连续三浪,持续30年的打击,才是最终实现让美国彻底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落后战略目标的完整计划!
虽然李思华算是只阐述了一半,但所有的委员们也都听懂了电子暗战这种武器的犀利,领袖的魄力之大、策略之毒,让大家都不由得倒吸冷气。
好几个人都感觉自己仿佛醍醐灌顶——原来冷战,对于领袖而言,是这样的一个打法,可不是他们原来以为的国内经济发展、国际推动革命这些表面的内容,那些是固然重要的“正战”,但与过去的热战一样,各种阴招暗招,一点都不能少,这是一个战争系统,不但要“以正合”,还要“以奇胜”!
太过老实是不行的,当然只考虑阴谋诡计也不行,领袖反复强调的是,为什么7种武器在最近几年发动?因为美国包括欧洲在内的资本主义国家,其二十多年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大有可能陷入新的一场长期的经济危机,所以嘛,“趁他病,要他命”!一套组合的乱拳,把美国这个“老师傅”,打到住医院!
现任总书记李洛的感觉,自然是最深刻的,听到这里,他不由得想起了李思华以往的教诲:
中美苏三大国的竞争,最终用过去战争的方式,打倒敌人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已经处于核武器的时代,核威慑导致很难有绝对的胜者,除非未来领先的国家,发展出了可以摧毁敌方核威慑能力的新科技。
热战可能性很小,所以主要的攻防方式,就是冷战。三个大国,其实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被对手国家彻底击倒。唯一能击倒某个大国的,一定是其内部的崩溃。
所以冷战的打法,除了发展自己,就是要“挖墙角”,对敌对国家的根基下手,例如对美国,就是要让其产业萧条、科技落后、族群紧张、民众不满,市场萎缩、盟友无力,只有这样,未来的某一天,或许美国才会从内部崩溃。
当然,热战必须极其认真地准备,不能将胜利的所有希望,都寄托于冷战。不能想象控制美国的大资本家们,能够一直保持足够的理性。
李洛又听到了李思华曾经对他说过的,一句让他印象非常深刻的话:“总结冷战的特点,那就是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7种武器,是我们用了30年的时间,才铸造出出来的利器。”他微微地一笑。
7种武器的打击之后,全球面对经济处于危机、军事不得已收缩的美国,对比保持着高速经济增长,与美国的经济总量差距,越来越领先,而且军事上日益强横的中国,即使是美国的欧洲盟国,现在也不得不完全承认和接受,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强国的事实。
苏联在最近十年,也是高速发展的十年,与美国的差距大大缩小。新时空的七十年代,社会主义在全球,已经开始对资本主义占了上风,这种发展,自然对全球政治和经济的转变,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第357章 盲盒彩票共富金
李思华走进主席房间,发现他坐在一个单人沙发上,正在看着电视,电视里正在播放一个中国援建东非的水电工程竣工的现场报道。
主席看到李思华,他现在腿脚有点不好,并没有站起来,挥手向李思华打了招呼,就对她兴致勃勃地说道:“新的电视真不错,不但图像清晰了,而且非洲的事情,都可以马上看得到报道。现在真的是不出门而可知天下事啰。”
李思华看了一下电视,嗯,是为主席新换的最新一代产品,21寸的平面直角crt彩色电视机。
她笑着向主席解释说:“主席,这台电视可是集成了我们最新的三大科技呢。第一个就是平面直角技术,原来的彩电屏幕中间都是鼓起的,当时的曲率半径不够,现在终于可以让屏幕接近平面和直角了,所以看上去是平的,其实还是有点曲率的。单单这个改进,就能让电视的图像清晰30%以上。”
“第二个就是我国通讯卫星与微波中继站体系的发展。在非洲现场拍摄的视频,可以通过卫星迅速传输回来,让我们很快能看到在非洲刚发生的事情。没有这个体系,就做不到。”
“第三个是我们建成了完善的有线电视网。图像传输有线,就能避免外界的无线电等信号干扰,所以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图像。”
“这几个方面结合起来,您现在才能看到如此清晰及时的新闻报道。不过这还是在发展的中途,未来的电视使用的科技,还会不断发展。”
主席感叹说:“建国三十多年的变化太大了。就是我退休这几年,科技的进步也非常大。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啊。”
主席现在身体的状况还不错,李思华认为比原时空听到的一些他晚年传闻要强。或许是因为新时空中国的医疗水平更好,而主席相对而言精神压力较小,身体锻炼和保养也比原时空好一些的缘故,他的医生,私下向李思华汇报的时候,认为主席的身体三年内没有大碍,不过这也是私下的个人判断,公开的汇报,他可不敢打这个包票。
不过这就让李思华很欣慰了,按照原时空的历史,主席只有不到2年的寿命了,要是在新时空能够多活三五年,看到新中国更大的成就,当然是一件最美好的事情。
在西元1971年,主席卸任中顾委主任后,他基本上已经完全不参预政事了,他主要的工作,就是整理他过去的文章,协助编撰《主席文集》和《主席选集》。但他对时事、理论和政策仍然非常关心,只是现在多半只对李思华说明他的看法,偶尔会对李洛谈一谈,不再公开对社会发表。
李思华每一次来看望主席,通常都会对他谈一些自己的最新战略设想,征询主席的意见,今天她也告诉了主席,她试图推动的一个新战略。
“主席,我们之前对底层人民的收入,实现的是劳动薪资福利、人民分红、个人财产性收入三个部分。目前来看,最差的其实是个人财产性收入。”
“债市还好,很多人去炒股票,虽然我国的股市与美国不同,波动率要小很多,但仍然是多数人亏损,人民群众对于这种专业的投资,其实是很难把控的,哪怕他们不是投资在个股上,而是购买私募基金代理,让基金经理来操作,也是一样。私募基金也是重视富人群体的嘛。”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股市其实创造了大量财富,但能够最后落到底层人民手中的,寥寥无几。我们不能放任这种情况持续,企业的融资变成了向小富人阶层融资,那么最后的利润他们也要分大头,这就让富者恒富,只能依靠税收来调整,但人民群众,还是没有享受到这种本来可以的财产性收入。”听到这里,主席的神色变得非常专注。
“所以我有了一个新的想法,那就是优先级的人民共富基金,这是利用ict产业大潮兴起而进行构建。”
她停顿了一下。主席很感兴趣:“那你说来听听。”
“通过宣传鼓动,让人民群众本来计划自己去投资的那部分资本,投入人民共富基金,这些基金拥有投资优先权。每个家庭也许只有300元,500元,或者1000元,可以用在投资上,那么都投到人民共富基金。这些基金受到国家各个机构的支持,优先向他们提供国家研究后,认为属于专精特新,比较有前途的上市前项目。”
“这些项目上市前abc轮募资的时候,必须向各个人民共富基金,开放一定比例的股权,优先于其它投资者,让共富基金先投资。只有共富基金达到一定比例的项目,才能被许可上市。”
“每只共富基金,募集的人民资本,是分散投资的,例如一只基金募集了1个亿,那么投资的项目可能是20个、30个。在ict产业大潮兴起的这个年代,这不困难。”
“这样的上市前投资、分散投资,实际上就是让人民群众,获得了有前景的高成长项目的低价股票,虽然算不得原始股,但肯定相比上市后的价格,是有大的折扣的。这就保证了投资的安全性和回报率。”
“如果是人民群众自己投资,他们只能凭借有限的认知,几乎是赌博一样的购买一两只股票,只有那么点钱嘛,失败的可能性,当然就高了。”
“现在通过这样的集腋成裘,以及党和政府的政策倾斜,就是让股市创造的财富,有相当比例流入人民群众手中,变成他们的个人财产性收入。”
“每个个人和家庭,还是有一定的选择权的。例如看好医药医疗,可以购买对应的这个板块的人民共富基金;也可以只购买专门针对ict领域、基建领域的基金;当然最多的,还是产业混合的综合性基金。”
“实际上,我们努力的目标是,让大部分人民群众干脆退出股市,也免得浪费精力,在所谓的股市操作上,大多数的人根本不具备专业的知识,也没有这方面所谓的炒股天赋。未来的股市,就转化为以机构为主,而原来散户的投资,基本上就被人民共富基金所替代。”
“当然,人民共富基金,也要设定一定的赎回规则,总不能像股票一样,今天买入,第二天就可以抛出。共富基金投资的项目,总归需要一定的发展时间嘛。例如有3年的锁定期,每年基金投资项目的分红,可以及时发放,但本金需要3年后才能赎回,这可以通过一个共富基金交易市场来实现。人民可以按照净值抛出某种共富基金,转而购买其它品种。种”
“在共富基金投资的项目上市后,基金每年就可以获得上市公司的分红,或者抛售自己原来拥有的股票,获得回报。回收的资金,就可以继续投资新的项目。”
“这样的运作,是企图将人民群众分散的资本,一点点地集聚起来,通过股市投资,尤其是上市前的投资,为他们创造个人财产性收入。要不然,他们这点可怜的资本,大部分的可能,是在投资的过程中损失掉,还不如干脆存银行呢。”
“有些群众,可能自己有主意,不愿意参与,还是允许不购买共富基金,自己去投资,但损失了也就不能埋怨国家;有些人愿意选择某一类型、某一个特定的共富基金,也可以自己选择;但多数人就和他们炒股一样,是不知道如何选择的,那就采用盲盒的形式,抽签配对,形成初始投资。”
主席觉得很有意思,思考中的他,想要一只香烟,最近他已经很少抽烟了,毕竟要保护身体。看他的意愿强烈,李思华暗示了一下边上的护士,她在场,章玉凤也不敢有什么表示,撅了撅嘴,还是为主席点上了一支烟。
主席笑着说道:“哈哈,我看这个主意,与你当初的人民分红,可以算是一脉相承,是一个大体系中的两个衔接的部分。当初你就有这个打算吧?”
李思华笑了笑:“主席,当初可确实没想到,突然有了这个主意后,才发现确实可以与人民分红联系起来,这就是人民投资嘛。每个底层人民的家庭,可以用来投资的钱,是非常少的,而且很难投准。但是如果汇总起来,那可是了不得规模的大资本。”
“如果我们不管的话,哪一个项目在上市前,会看得上底层人民手中这点可怜的投资呢?他们只会寻找大的投资机构和基金。虽然公募基金理论上也可以为国家赚钱,本质上也是为底层人民赚钱,最终归入人民分红,但这个直接性就太差了。”
“人民当然也可以购买公募基金,但共富基金与公募基金还是不一样的,保障性更强,不参与二级市场炒作,对项目有一定的强制性,并不算是彻底的市场化。”
“项目如果不找底层人民,那么项目创造的收益,大部分也就与底层人民无缘。反而是那些小富人,他们通过投资私募基金,可以分享利润。这个趋势可不好。理论上底层人民也可以购买私募基金,但他们的份额太小,几乎被基金忽略。”
“现在人民投资共富基金,最有利的就是直接性,不会产生太大的隔膜。他们投资的基金,例如持有20只股票,不管是上市前还是上市后,人民都知道自己家庭,是这20个企业的股东,哪怕只是最小的股东,这种主人翁的认知,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了安全性,共富基金是不允许二级市场炒作的,他们能够做的,就是上市前投资,上市后持有。获得的收益,只能是来自于分红和股票出售。这些基金,可不是全金融属性的,是非常特殊类型的基金。”
主席吸了一口烟,说道:“这样的话,那些市场上原来的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应该有不小的意见,用你以前告诉我的说法,这就是动了他们的奶酪啊,需要注意他们的反弹。”
李思华点点头:“呵呵,总会有一场风波的。但党不能允许他们垄断这块利润,凭什么要把利润都留给他们呢?说到底,这也就是一级市场多了一个大玩家而已,未来一家上市前公司的典型投资,可能由共富基金投资1520%,公募基金投资1520%,私募基金投资1520%,其余由创始团队和员工持股会等持有,以及二级市场公众股份。这样的一个结构,我认为才是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良性混合制投资体系。”
主席很高兴,他一向觉得为底层人民谋利,才是我党的正确方向。她想了想,又告诉主席:
“为了推广共富基金,我还想了一个有点离经叛道的推广手段。”
主席好奇:“你又有了什么鬼主意?”
李思华笑了笑:“我设想了一种科技产业彩票,可以购买彩票的资格,必须是共富基金的人民投资者。彩票对应的奖励,是某个混合所有制初创企业的股票,来自国家投资部分拿出来的奖励。例如在当下,价值100元到500元,分成不同档次的奖励。每次投资共富基金,就有一次机会,用1元钱购买一张彩票,看看自己有没有手气,获得一份某个企业的股票。万一这个企业未来做发达了,说不定会是天上掉下来的一大笔收入呢。”
主席哈哈大笑:“你真是个鬼精灵,这样的主意都想得出。你以前不允许发展资本主义社会那样的公益慈善彩票,最后反而搞一个科技产业彩票,名字一样,内容差别十万八千里呀。”
李思华微笑:“资本主义模式的彩票,利用的是底层纯粹的赌博投机心理,本质上是剥夺。至于慈善,我个人是高度怀疑的,甚至是有所鄙夷的。资本家上层自己出钱慈善,为的是逃税,将资本左手换右手。而对底层人民开放彩票慈善,那可就是赤裸裸地拿走了。”
“我一向认为,gc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如果需要慈善,那完全是党和政府的耻辱。党既然是底层人民的代表,看到了需要解决的底层人民困难,当然要行动起来呀,需要靠见鬼的慈善?当地的党组织不能解决问题的话,要他们来干什么呢?”
“我们已经在地方的财政纪律中,规定了对底层人民的困难支持。例如某个家庭有人患了大病,其医保和家庭收入,不足以支付医疗费用。那么家庭通过民事调查民警反馈,当地党组织就要行动起来,立即申请“人民困难扶持基金”,向困难家庭提供足额援助。”
“现在这个人民困难扶持基金,每年注入人民分红基金的1%,基本上足以覆盖全国类似的底层人民困难。这个模式我认为比起资本主义慈善来,要好得多。他们的那套模式,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什么困难,都是变个法子,让人民自己出资解决困难,甚至还要在人民的灾难上赚钱,这种模式,有什么可模仿的?”
主席的脸色变得深沉:“党内的一些同志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对阶级利益的深刻认知,缺乏对党组织要做哪些工作的正确认识。慈善就是一个典型,底层群众发生了个体困难,他们认为这不关政府的事,不关党组织的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嘛。还是官老爷的作风,从来没有主动去解决人民群众的动力,仿佛除了日常工作,只要人民没有来找到他们,都不关他们的事情。甚至人民找到他们,他们的反应,反而是要推诿和把群众赶出门去。”
“看到西方资本主义的慈善,这被他们看成了一个解决问题的良方,自己不用动嘛,用彩票去解决多方便。”
说到这里,主席摇了摇头。两人都很感慨,干部队伍的管理,始终是一个不断需要整顿的领域,每隔几年,新的问题就不断发生,老实说,部分干部逐渐失去革命热情和积极态度,总是不可避免的,需要不断地吐故纳新。
主席又提醒说:“无论是人民分红还是人民投资,我看都需要不断加强监管,总有些人,会把他们的歪脑筋,动到这些方面的。”
李思华点点头,她当然知道。她对主席说道:
“由于电脑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初步发展,现在新的管理模式是:全体国民在银行开具的分红和投资账户,都是单独的一个专户,直接对接中央财政部,跳过了地方银行与地方政府,他们都是无权对每个群众的这个专户进行任何操作的,除非是按照人民群众自己的明确授权程序。否则一旦发现群众账户资金被挪用,责任人是要重刑和杀头的。”
“这个专户的资金进出,是财政部直接监控的,每天的数据,现在初步可以通过互联网专线,输入到财政部的专项数据库。这个数据库,针对地方银行的民事调研警察,是可以比对的。一旦群众发现数据错误,或者资金挪用,可以立即向警察和举报热线投诉,马上启动调查程序。”
“整体管理还是严密的,可惜现在还没有发展到手机的时代。否则等到智能手机发明,就会更容易了,我们可以让人民可以随时随地,查询自身这个专户的情况,一旦有异常,立即可以一键举报。”
在这里,李思华的思考,是要让人民分红和人民投资,至少要做到原时空对社保和公积金的管理水平。当然原时空还是有不少针对社保和公积金,爆发出来的舞弊和挪用事件,但那已经不是制度问题,而是面积型的干部变质问题,不是单靠制度可以避免的。
西元1975年1月1日元旦,《人民日报》套红发表了《中g中央关于实施人民共富投资基金体制的公告》,详细说明了“人民共富投资基金”的规则,并且配套分析了共富基金,相对于人民自己投资二级市场拥有的巨大优势,直言不讳地表明了,党中央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可以分享利润最高的企业上市前的快速发展收益,底层人民必须是科技企业发展巨大收益的主要受益人。
这个公告,当然轰动了全国,甚至轰动了整个西方。无数西方经济学家,以及金融界的人士,都对中国的这个新体制,从自身的角度,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和分析,普遍的观点是:中国从人民分红到人民投资,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最大的挑战是,西方是以资本来决定经济的收益分配,而中国则通过各种新制度,将原来由资本获得的利益,转而将其主要部分,相对平均化地分配给底层人民,同时力图在这个过程中,不去损害企业的经营效率。
这种完全颠覆了西方经济学家想象的新制度体系,思想上的冲击力,是非常强的,他们中的多数,质疑中国的新制度,会因为降低了资本回报率而损伤资本投资的热情,损伤企业的经营灵活性和企业家精神。但也有不少人指出,中国的新制度有个非常明显的优势——创造了最大规模的消费力,这样的体制下,底层人民获得的消费力,远远不是资本主义国家能比的,或许,中国已经解决了资本主义的痼疾——总需求永远不足的问题。
无论他们的反应如何,中国的经济制度,不仅与西方不同,与苏联的差别,也越来越大了。
第358章 两山三变新乡寨
黄康从轨道电车公交上下车,就看到了寨门边上的墙壁上,那句熟悉的“两山理论”的口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的脸上不由露出了笑容,但很快他又收敛了笑容,要实现领袖的这句口号,可不是容易的事情,他现在的压力很大。
黄康现在是四川一个乡寨唐祥寨的主任,全寨五千人的新发展,最重要的责任,就必须是他与书记两人挑起,这一次全国乡寨的大转型“十年豹变”,对每个乡寨都提出了高要求,要达成是有相当难度的,他与书记两人,以及整个寨领导班子,都已经不知道渡过了多少不眠之夜了。
全国乡寨,已经发展了三十多年,早已实现了各自的农业多元化,种植+养殖+特色农产业的格局,也实现了很久。但确实不可能就这样止步不前,停留在小确幸上面了。中央认为全国超过10万个乡寨、5亿多人的大农村,占据国土面积超过了300万平方公里,其中蕴含着10万亿人民币级别的庞大潜在生态资产,现在只是生态自然,需要用进一步的发展,将之变为生态资产,只有这样,农村与农业,才能更上一层楼。
如何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中央给出的是“三变策略”——寨民变股东、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产。
整个乡寨集体,就是一个资源租赁组织,典型的在乡寨所属的2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首先要摸清自身“地盘”上的资源,除了国家不允许动的种粮食的基本农田,以及乡寨发展到目前使用的其它资源以外,在原来乡寨有效经济不动的前提下,剩余的资源,就要让它们“活起来”,这就要搭建一个两层的结构。
第一层是乡寨组织的资源租赁,所有的剩余资源,除了对新的乡寨入驻户的托管预留以外,全部集中到乡寨组织的手中,注册一家资源租赁企业,寨民就变成了这家企业的股东,每年租赁所得,除了纳税和费用以外,利润由寨民分享。实际上就是广义的“地租”,当然现在一般说的是“山水田林湖草沙”7种资源,可不仅仅是农地。
第二层才是各种对资源的各种经营企业。两个层次的割裂,是为了保障资源租赁不发生经营风险——具体第二层的经营企业倒闭,最多就是第一层的资源租赁企业收不到租而已。
资源经营企业的目标,当然就是让自身租赁的资源在保持生态的前提下,发挥经济效益,这部分就属于乡寨的“集体惊险的一跃”了,黄康他们现在最头疼的,也是这个部分,如果企业不靠谱,那么一切白费,而且浪费了投资。所有乡寨的企业,其中的一部分,必然是乡寨寨民们的投资,所谓“资金变股金”嘛。而且为了做大,必然还关联金融,肯定要贷款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