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94节

  艾茜在镜子前整理了一下妆容,拍了拍自己因为激动而微微有点激烈的心跳,作为沪苏电视台的知名主持人,她是一向心脏比较大的,并不会对采访对象怯场。今天只不过因为采访的是她的偶像——孙维诗,所以才这样激动。
  孙维诗是新中国戏剧的奠基人之一,在五十年代曾经到苏联留学,带回了著名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表演体系,在新中国第一次完整地架构起了导演和表演艺术的斯塔尼体系。而且她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例如奠定了青年艺术剧院和实验话剧院的基础,还是中国儿童戏剧的开拓者。她推广的保留剧目制度,已经是行业内培养演员的主流制度。
  孙维诗已经在国内导演了数十部作品,还参与了多部作品的表演,在导演和演员两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艾茜毕业于沪苏戏剧学院,对于这位新中国戏剧和电影界的“大姐大”,是很崇拜的。
  作为消息灵通的主持人,艾茜听说过国防部副部长、著名的元帅林飚,曾经追求过孙维诗,不过居然被她拒绝了。后来林飚又娶了一个姓叶的夫人,那个女人,还因为这件事去找孙维诗闹。消息传出,被当时的李思华总理知道了,直接将他的夫人开除了一切公职,还把林元帅找去一顿臭骂,要求他约束她的夫人,不得去骚扰人家。
  这件事传得很广,艾茜听说后,更是钦佩和仰慕孙维诗的特立独行,这可真是独立女性的典范。
  艾茜眼前的孙维诗,已经是40岁的年龄了,可依然美丽而优雅,岁月似乎并没有伤害她的容颜。
  艾茜羡慕地对孙维诗说:“孙姐保养得真好,太年轻了。这一次的沪苏国际电影节上,孙姐一定是大明星。”
  孙维诗俏皮地回了一句:“革命者永远年轻嘛,这可是总书记喜欢说的话。”
  艾茜与孙维诗的沟通很顺利,孙维诗听说她是沪苏戏剧学院毕业的,还学过她的中式斯坦尼体系,就觉得很亲切。两人的话题逐步深入,谈起了电影和戏剧上反应的中国文化。孙维世说道:
  “我觉得,二十多年来,在文化内容上,我国逐渐形成了4个方向。”
  “第一个是革命文化的内容,例如反应过去的革命战争或革命历史,以及现实的革命思想和革命建设。或者是忆苦思甜,反应旧社会的残酷现实,揭示革命的必然性。”
  “第二个是古典文化的内容,重在反应和发掘中华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座宝库,我们有无数的历史事件、传说、故事,有诗词歌赋、有汉服华章、有典制音画,可以发掘的东西太多了。”
  “第三个是现实生活的文化。主要是以新中国的现实环境为基础,通过发生在现实社会中的故事或者用夸张的手法,来描述时代的变迁、人们城市和乡寨的生活、年轻人的爱情、观念的冲突、对未来的憧憬。”
  “第四个是最新兴起的奇幻想象文化。这一类兴起虽晚,但以读者和观众来说,恐怕远远超过了上述三类。有些专家称之为意淫的俗文化,但正因为是下里巴人,所以适合了最多数人民的胃口,就像总书记说过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你算老几?”
  “在专家和舆论界的打压停止后,这类文化发展非常快,而且题材多样化,完全取决于作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科幻到幻想战争、从爱情到异世界、从商业到工业、从盗墓到仙侠,没有不能写的题材。作者的脑洞有多大,题材就有多新鲜,情节就有多出人意料。这个领域虽然大多数都只能叫做快餐文化,有很多糟粕,但其中也有一些精品产生。”
  艾茜频频点头,问孙维诗:“那您觉得这样的趋势是好现象吗?”
  孙维诗笑了笑:“当然是好现象,还是很好的趋势。这说明我们开始进入一个文化事业空前繁荣的新时代。这里的基础,一方面是人民生活的日益富裕,需要更多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建国二十多年持续的教育事业,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人,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就爆发式的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文化事业中来,提供各种文化产品,是必要的。就算是我们这些老人的创作,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思路拓宽了不少,总要求新求变嘛。”
  艾茜知道,这是这几年文化界一个很大的变化,随着奇幻想象文学崛起,根本不限于文学,而是对电影、电视、动画、出版等领域,都造成了强大的影响。
  例如出版界,很多专门刊登奇幻想象文学的期刊雨后春笋一样地出现,好些属于这个领域的出版社也新成立,很多还不是国企,而是民间成立的,不过他们需要接受监管,不能突破负面清单,例如淫秽内容和皇绅时代的糟粕,或者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思想。
  大量刊物的出现,为全国各地的作者大大扩展了发表的空间,甚至一些青年由此成名,其中有的还是生活在乡寨,他们被称为“小镇文学家”,不过一些严肃作家,则对他们嗤之以鼻。
  奇幻想象文学的出现,让此前喜欢诗歌、动画的很多青年兴趣转移了,现在诗歌和动画,反而是相对的小众了。
  电影和电视、甚至是戏剧,都深受这种趋势的影响。例如这两年艾茜看的电视剧,很多都是这种文化带出来的都市剧、古装奇幻剧、穿越剧,“穿越”这个词甚至成为了全民都知道的热词,这还带上了领袖李思华,艾茜就在不同的饭局上,至少有几次听到过人在说这种“都市传说”,他们把主席和李思华说成是穿越者,因为他和她无往不胜的记录,太吓人了,历史上就没有过这种完全超越人们想象的伟人。
  尤其是李思华当年在美国的金融操作,现在有很多她当年“神迹”的传说,这让金融界的人,最津津乐道于领袖是穿越者的传说。
  这些传说,只不过让大家笑笑,说的人也不会当真。但这个文化趋势,确实让社会生活,有了很多变化。
  领袖李思华,曾经亲自对这种文化现象做出解释,她说这是人民的思维,从革命的“神圣”走向生活的“世俗“,这是一种正常的变化。不可能让人民一直处于革命的紧绷之中,那是中g党员和革命者的职责。普通的人民群众,享受世俗,正是革命为他们带来的幸福,国家不应该干涉。而他们享受世俗,也不代表他们忘了革命,没有了政治立场。艾茜觉得领袖的话,说到她心里去了。
  孙维诗和艾茜都不知道,李思华让文化部做了很多动作,利用这种表面“意识形态淡薄”的奇幻想象文学,对海外输出。以前主要是输出动画,现在奇幻想象文学,反而成为了大头,即使是动画,也变成了以奇幻想象文学为主。
  在文化部的支持下,多个面对海外市场的出版社和文化公司成立,他们组织了大量的翻译,不断向海外输出英文、各种欧洲语言和其它发展中国家重要语言的出版物,期刊和单行本小说、动漫等都有,还渗透到儿童书画市场。
  例如有一本《中国奇幻想象文学》的英文半月刊,现在西方的名气都很响亮,很多西方青年,都变成了这本期刊的忠实读者,而他们也在西方市场上,搜寻期刊推荐的精品中国奇幻、玄幻小说或者动漫。
  实际上,在美国或者英国这样的市场,对于进口中国这样gc主义国家的书籍,是控制很严的,当然反过来中国也是一样。所以在西方市场上,这类中国书也是盗版盛行,很多印刷精美的书,从中国直接走私过去,已经成为西方走私贩子们新的好生意了。例如南美,已经成为中国出版物的美洲走私大本营,从墨西哥到美国的走私品,品除了毒品外,现在居然新增了中国奇幻书。
  由于中国并不在乎这类书出口的利润,贩子们支付的成本价很低,因此走私是有很高利润的,西方的书籍太贵了。
  fbi也注意到了这样的趋势,组织了多个小组,对中国输出的书籍进行研究,不过每个小组给出的结论,都是这些书是纯粹商业化的,很少有政治思想的内容,是完全的娱乐品,总之就是无害。其实有些审核员,自己就变成了中国书的爱好者,利用职权,他们总是可以取得最新的书籍。甚至有的审核员,还专门去信中国的期刊出版社,要求他们催促心仪作品的作者“加更”,这个词,西方的青年也都熟悉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奇幻想象文学,像是一股洪流,冲到了全球各国的青年那里,这种“庸俗”文学,虽然不被革命青年重视,但是用来“杀时间”是最好的。
  在李思华看来,这种“文化输出”不能说没有意义。
  最大的意义,就是让西方和西方的民众习惯于中国文化的输出,李思华并不觉得这样的文化输出本身有太大的意义,但是与其它的手段结合起来呢?
  六十年代,是全球青年“反叛”的黄金年代,是各国青年们蔑视权威和传统的最“疯狂”的时代,政府和老一辈“大师”们的要求和教诲,在革命思想理论和行动的面前,是脆弱无力的。
  所以就可以构筑中国文化的合力,包括毛李主义思想、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理论、“无害的”奇幻想象文学、娱乐性的电影和电视剧、中国的工业品和其它品牌产品、更广域的绿色环保ngo,底层人民健康生活的实践等等,把这一切汇成合力,那就是对六十年代西方青年思想上的连续重磅炸弹轰击,不可能没有效果,至少会加强他们国内动荡的力度,并在长期持续产生效应。
  除了西方,这更是占领发展中国家青年们头脑的攻势,西方能占优的,是低俗的“拳头加枕头”,即暴力和性刺激,直接作用个人肉体生理。但我们文化带去的效应更持久,更深入,即使做不到完全压倒西方文化,也要做到与之势均力敌,成为发展中国家,从知识青年到普通青年思想的重要来源。
  六十年代对于西方青年,就像是原时空八九十年代对于中国青年一样,过去的信仰崩塌,对于本国政府高度不信任,外国思想的影响力巨大。李思华的父亲曾经对她感慨说,在她出生的那几年,如果不是中国的城市化率还不够,农村仍然是主体,可能国家的动荡就危险了。现在,她想把前世的这种经验,反向地应用在美国身上,一报还一报,这很公平。
  孙维诗这一次来沪苏,本身就是参加沪苏电视台作为主办方之一的沪苏国际电影节,并担任评委会的主席。
  1955年以后,消费时代兴起,各种文化节,也作为与消费有关的文化活动形势兴起,除了这类的电影节、电视节外,还有很多与商品消费的有关文化节,例如茶文化、酒文化、品牌文化、科技文化、音乐文化等,一时间万物皆可文化,虽然报纸上经常批评这种现象,不过一时之间也很难遏制。
  据说文化部正在拟定文化的范畴,预计会专门明确出哪些活动属于可以定义为文化的范围,据说初稿定出了250多种属于文化的范畴,未来除了在这个范畴以内的,可以称之为文化活动,其它的一律禁止,除非属于完全创新,则可以向文化部申请认定。
  虽然良莠不齐,孙维诗还是向艾茜感叹到:“我认为中国开始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繁荣的大时代,虽然还不是高水平文化大规模产生的大时代,那需要长期的积累。但如果说现在是新中国文化的初唐,肯定毫无疑问。而未来的文化高峰即盛唐,肯定会来到的。”
  艾茜心想,我可不是第一次从名人那里听到你这样的感慨了,这确实是初唐文化繁荣的景象。
  这是李思华也没有想到的发展,她原来以为要等到网络时代。但其实现在新中国,已经走到了原时空2000年左右的生活水平,而且要“安逸”得多,因为没有原时空那样的挣钱养家致富心理压力,时间也相对富裕,不可能有资本家搞什么明的、暗的996福报嘛。
  挣钱的欲望没有那么强,工作的压力也没有那么大,生活小康,新一代青年又是知识化的,所以对文化的需求就爆发了。
  李思华虽然没有提前预料到,但这种趋势出现后,她却很快发现了这种发展。于是她通过文化部、宣传部等机构,大大推动了这种趋势的快速发展。例如大量地鼓励设立各种文学刊物和文学出版社,鼓励电视台的数量规模快速发展,用他们对节目和电视剧的需求去拉动创造,就连电影公司的数量,也是十倍几十倍的增加,还吸引了非常多的民间资本投入。
  二十多年“断西方”和“唯中国”的文化思想教育,促进了各个领域中国新文化的发展,中国式音乐、中国式写实绘画、传统写意画、国风雕塑、国风舞蹈、国风工艺品、国风艺术表演等各领域,中国风格、中国情调、中国诗意的文化产品开始大量涌现。
  这是文化领域累积二十多年后的爆发;是一代新人登上文化舞台后开始的表演;是国民在生活富裕之后,自信积累“推”出来的大趋势。
  孙维诗继续向艾茜感叹说:“你年轻,可能不一定特别清楚,在刚解放的那个年代,哪有这样的趋势?几乎所有的文化领域,都是向西方学习,或者至少向苏联学习。当时领袖就曾经痛骂那些教授学者,就算在历史学这样中华文化具备明显优势的领域,这些人也还是跪舔洋人,自身一点自信都没有,简直就是卑躬屈漆,膝盖都是弯的,已经站不起来了。”
  “为了改变这种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不自信,领袖开除了这些领域的大部分学者,尤其是那些留洋回来的。像是你们沪苏戏剧学院,大概有十年,教师都是很不够的。她为的,就是要让中国人继承和创造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理论,自己的产品。”
  “当时有多少人骂她呀,尤其那些被开除的教授老师,还有那些被下了文化禁入令的文人,对她简直是恨之入骨。就算是我这个明显党内色彩浓厚的文化人,也听到了不少。这些人开始编造她的很多谣言,编造党内的斗争,不过后来这样干的人,很多都被抓起来去劳动改造了。过了好几年的时间,文化界的风潮,才逐渐平静了下来。”
  “不过现在她努力的成果,开始真的出来了,你看看这些领域,无论是我熟悉的电影、戏剧,还是电视剧,还是音乐、绘画、雕塑、艺术表演和其它艺术品。领袖强调的中国风格、中国情调、中国诗意,都开始逐步表现出来了,而且水平越来越高,一个与西方迥然不同的东方文化和艺术体系,已经看得到雏形了,这个体系,必然在未来诞生伟大的新文化和新艺术。”
  艾茜想,我哪里不知道,就算是最近十年,对于文化禁入令,以及“唯中国派”的议论还少了?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她爷爷有一个朋友,原来是复旦大学的教授,就是被开除并被文化禁入,只好申请去爪哇,却不知道什么原因被“民国”拒绝了,那之后,人就废了,现在还活着,扫了十几年大街了,有点钱就去喝酒。爷爷一直感慨,这个人才华是有的,但是走错了路。
  1962年的春天,新时空中国繁盛的文化大时代,完成了发芽,开始茁壮成长,向着世界伸展她的身姿,这是一颗新的“世界树”,是在百年积弱下似乎枯萎的树根、重新得到了足够的养分,发芽生长出来的新树。她正快速地向着空中伸展,想让全世界早日见识她全盛时代,遮天蔽日的风采!
  第308章 六十年代见闻之财经界
  中建银行总行副行长刘红涛,疲惫地躺在办公室的长沙发上,准备眯一小会,精神恢复点再起来工作。他不敢回家,总部的同事们,这两天没有人敢回家,不把中建的整个政策体系,完成调整方案,大家就别回家了。
  刘红涛的压力尤其大,因为总行的行长直接被撤职了,现在临时由他主持工作,重担压到自己身上的时候,才感觉是那么地喘不过气来,更何况是在这样的危机时刻。
  前几天,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总书记亲自参加,而央行、金融监督部门、中建工农科12大行的一把手都参加,逐一地先向总书记和其它金融相关的国家领导人汇报了工作。
  总书记不动声色地听了两天半的汇报,到第三天的下午开始发飙,把金融部门从上到下骂得狗血喷头,有的话用词极狠,例如骂他们中建的原来老大,据说是说他“好端端的人不做,变成了贪婪的疯狗,狗嘴里那里吐得出象牙来?”整个就是12级的暴风,扫过了财经界的高层。
  刘红涛知道,几个金融监督部门的一把手,直接就被撤职,最大的中建工农科五大行,一把手被撤了3个,另外两个现在也是“戴罪赎过”,宋总理都挨了批评。而且这只是开始,国内财经界的一场大动荡,已经必不可免,因为现在的定性是“方向性路线的根本错误”。
  现在想起来,总书记不会容忍现在的财经政策,是有征兆的。她一直对美国兴起的货币主义,极其瞧不起,而在各大行的推动下,这一次央行提出了超发一定的货币,实际上就是采用货币政策,来调整国家经济,这不正好撞到枪口上了吗?总书记要能忍耐才怪呢。
  刘红涛闭着眼睛,心里想着在金融系统传达的总书记发言文件,这份文件他看了几十遍,现在都能背下来了,里面的一字一句流过他的心头。
  “知道超发货币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政策吗?是掠夺底层人民的财富,用来分肥金融系统和大企业的政策,是资本主义社会造富的源泉之一。现在我居然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央行,看到了这样的王八蛋政策!”
  “我们以前保持通膨率2.5%,现在保持2%,因此每年增加一定货币发行的目的,是驱动人民群众参与消费,不要躺平在存款上,要用劳动去创造新的价值。但从定量的增发货币,到现在的超发货币,性质就完全转变了,这是走到了底层人民的对立面,是完全资本主义的反动政策!”
  据说这个定论出来,央行的行长就晕了过去,本来要被抬走,总书记厉声命令把他弄醒,让医生就守护在边上,每一个与会者,死都要听完!否则浪费粮食的家伙,活着干吗?
  “超发的货币,从央行出来进入各大银行,先流向的就是各大金融机构、大企业和房地产这样的资本密集型企业,然后是各种服务业和制造业,唯一毫无所得的,就是底层人民。换言之,离发币中心越近,就越容易获得超发的货币——超发的钱,优先给到了他们嘛。所以金融和房地产行业的,最容易吹捧这种超发货币的混蛋政策。”
  “超发货币,票子毛了,超发货币的结果,一定是通货膨胀。人民群众的消费力就会实质下降。钱多了,物资还是那些嘛。可金融和房地产等部门就爽了不是吗?呵呵,这种靠掠夺人民获得的爽,让你们要上天是不是?用这种货币贬值的时间差,让官府获利,投机商获利,只有后知后觉的小老百姓,永远倒霉吃亏。”
  “请记住!我们是以底层人民为主的政府,不是资本主义的政府,不是资本家的政府。社会主义的金融机构,是谁让你们去赚钱的?还是用这种最卑劣最无耻的手段?”
  刘红涛听说总书记说到这里,有好几个人都晕倒了,但都是让医生简单处理,不许退场。
  “社会主义的财经机构,其根本目的,从来就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国家发展实体经济服务的,我们与西方金融是有本质区别的!金融是经济的中介,是为了让货币更好地流通起来,让实体经济获得资本,发展物质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钱,并不是经济,只是经济的载体。作为中介,服务才是你们的天职。谁让你们去钱生钱的?国家需要你们赚钱吗?”
  “社会主义货币政策的第二层目的,是熨平经济的波动,通过利率的调整,在总量货币不变的前提下,过热的时候加息冷却,过冷的时候降息加热。这才是良性的货币政策。”
  “呵呵,你们是形成了一个建制派呀,知道什么是建制派吗?就是既得利益者形成的利益共识体。每一次在推动国家大政方针的时候,考虑的已经不是人民利益,而是团体的利益,能不能从哪里搜刮出财富来,供这个团体享用,即使不是直接占有。”
  刘红涛听说现场有人连续晕倒。
  “美国所谓的货币政策,把超发货币之类的损民政策,都归类了进去。但我们社会主义的货币政策,货币的发行根本的准则只有一个——控制好通货膨胀,国家要求2%,那货币增发就只能是配套达成这个目标。合理通膨率的目标,也只是保持对消费的稳定刺激,而不是掠夺民财。”
  “我知道这一次央行提出的超发货币,无非是配合一些企业和民间资本,意图推动地方的土地财政。货币超发了,这些企业和资本,就更容易获得更多的资金,用来推动地方的土地涨价,这样地方政府就更容易配合,那么商业房的价格也就可以上涨,大家都能够分一杯羹不是吗?可是,我们经济发展的政策,本来就不是这种金融化债务型的房地产经济,商品房的存在,只是给小富人们一个财富的去向,而不是搞什么房产炒作。”
  “很精巧的设计不是吗?通过货币超发掠夺底层人民的利益,最后通过高涨的商品房和一些金融产品兑现利润,利益就完成了转移,新时代的剥削食利方式,果然让人叹为观止。”
  “美国金融界的基础,是所谓的为有钱人理财,为缺钱人融资。这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是完全不成立的。为国家经济政策服务,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发展融资,这是我们的金融基础。我们的银行,需要为有钱的企业和富人理财吗?不知所谓!”
  “在具体的业务操作上,金融机构的倾向应该很清晰,我们的金融服务,首要的是保市场和保消费力,有了活跃的市场和人民的消费力,自然就有经济的活跃。而不是去所谓的保企业和保行业,商品房行业有什么可保的?小富人们,爱买不买。所谓影响国家经济,这简直把我要气笑了,什么时候我们的国民经济,是依靠商品房了?”
  “例如大家知道,我们每年对欠发达地区,都有大量的转移支付,这些转移支付,某种意义上来自发达地区的税收和利润。为什么这样做?仅仅是因为我们要保证欠发达地区人民的生活吗?”
  “转移支付,当然不仅仅如此。在经济运行上,它的意义很明显。那就是保证欠发达地区的市场规模和消费力,发达地区的产品,能够在这些地区足量销售,获得利润。这就能形成一个一良性循环,在这种循环中,欠发达地区也能逐步发展经济,开始追赶发达地区。”
  “所以金融服务的业务导向,现在看来都是根本性错误的。这是政治思想出了问题,是信仰输给了小范围的利益,对于金融系统的整顿,势在必行。”
  刘红涛叹了一口气,总书记讲话后,风暴首先就刮到了金融监管部门,以及自己所在的大银行的总部。对自己具体的工作而言,就是立即调整建行所有相关的投融资政策和贷款政策。
  他揣摩着总书记讲话的重点,认为核心就是四个,保守的货币政策、金融非盈利化、低杠杆率,以及以服务市场和消费力为业务导向。所有与之相悖的政策必须取消,另外必须准备一整套以上述4核心为基础的新银行政策。
  新上任的中国银行海外部总经理唐联升,他关注的重点并不是这一次的“大整风”,而是他从海外回来后,刚刚接手的重任。
  总书记亲自接见了他。想到总书记的交待,他就感到肩膀上沉甸甸的。他的任务是构建“全球资源供应体系”中的金融体系部分。
  全球资源供应体系的重点,是非洲和南美,目前其实在南美比较顺利。这是因为在美国有先锋基金等隐秘力量,他们以美国财团的身份,在南美到处参股和控股重要的资源产品。例如巴西的铁矿、铌矿,钛矿;智利的铜矿、硝石,阿根廷的铜矿和锂矿等。
  先锋集团等在美国赚取的部分资本,以及国家在出口中获得的多余美元,都要通过他领导构建的海外隐秘金融体系,注入到这个全球资源供应体系,为收购矿山和开采,以及运回国内提供资本。
  唐联升知道,目前中国的整个海外机构,都承担了这个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工作,单单是用来完成资金流动的西方马甲“合法企业”,就超过了2000家,这件事并不是刚刚开始,而是已经准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例如如何从南美运回这些矿石呢?第一个就是在当地建设粗炼厂,提纯金属,减少运输量,这样可以大大地减少运输过多引起的关注。第二就是在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等国建立运输体系,渗透、腐蚀和控制当地的海关,中国现在是可以和他们发展民生物资的贸易的,美国人不可能管到这么细。从巴西装船的集装箱,可能在货单上只是一些民生工业品,但实质上就是提纯后的金属。
  墨西哥成为了运输的大头,因为那里的政府和海关最腐败,而中国在那的根基也最深。多个黑帮,现在都在为资源运输保驾护航。很多巴西、智利、阿根廷的资源,都是先“出口”到墨西哥,然后从墨西哥运回国内。
  正因为生意已经做得很大,才需要唐联升这些干部,来建立完善的全球资源供应体系,使得规模可以更大、整个操作可以更隐秘。
  为了保障其它资源,现在还忍痛放弃了南美的油气资源和铀矿,美国人对石油和铀是最敏感的,为了不引起他们的关注,只好暂时放弃南美油气和铀。
  唐联升还必须尽量建立海外的资金自循环体系,避免过多地使用明显在中国手中的资本。例如在海外已经控制的几个大金矿,需要把黄金利用起来,用黄金换来的资本,收购矿山,然后对这些资源矿山进行开采,直接在海外实现“黄金换资源”。
  这显然在金融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让他感到了非常大的压力。
  而且非洲的情况,就更加困难。因为大多数非洲资源丰富的地方,或者还是英国殖民地,或者这些国家的管理体制很不完备,说是政府控制,实际上太多的资源矿山,或者是当地的部族控制,或者是在几方争夺之下。
  在非洲还要考虑西方公司的争夺或则使坏。所以除了直接用中国的公司外,用西方公司名义的也不少。而且这里原始蛮荒,开采的条件很差,很多先需要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
  因此非洲的资源获得,是必须与“龙族”雇佣军的保护分不开的。现在最常见的形式,就是以美国公司的名义,占有和开采矿山,雇佣了西方的“保安公司”进行保护,这些公司很多其实还是在当地雇佣的军人,而实质的根本保护,则是由龙族在暗中执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