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79节
资源支持下,已经取得了远高于底层人民的收入,他们应该满足,难道要我们用更高的税收来调节吗?要是不满意,想拿这点可怜巴巴的分红,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收入主动降下来。”主席哈哈大笑。
她对前世的所谓“第三次分配”,说白了就是慈善分配,是不以为然的。社会主义要靠慈善?那作为底层人民代表的党,干什么去了?
她向主席进一步解释她的想法:
“这是社会主义的福利政策,美国和西方正在大力建设和发展他们的福利社会,企图以此来压倒社会主义国家,争取国际民心。但他们的福利政策,是以高负债为代价的,而且有些福利过头了,会滋养一大批懒汉。北欧那种国家人口少,资源多,又在二战中占了作为供应国的大便宜,养得起。我们这样的国家可不行,所以这种人民分红,只是补充生活的不足,但金额无法让有些人可以躺平不干活,本质上,我们的人民必须是真正的劳动者。”
“另外一方面,是地方国企的问题。目前的国企以央企为主,地方国企正在逐步发展,明年即西元1957年,要把地方国企纳入地方人民分红计划。每个有国企的省、市,也必须进行分红,不能仅仅是集体所有制对员工的分红这样的小范围。地方国企的投资取之于人民,也必须将利润回报于人民。”
“这还可以促进省级和市级竞争。哪个省的国企搞得好,人民的分红就多,政绩就比其它省出色。当然,不能让弄虚作假和打肿脸充胖子的事情发生,而且对于直辖市之类经济超前的地区,必须有一定调整,否则其它地区的群众不满意。”
“所以最后,可能就会形成人民的基本收入,来自三部分,劳动工作收入、地方国企分红、央企分红,后面的两部分,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分红型福利。”
“这还会对国企的管理层产生压力。除了那些政策性亏损的国企,所有的竞争性国企,除了大投资期间、技术改造以及重大新产品的开发期间,其它时间,就必须通过改善运营来创造利润,否则管理层管理着国企,又没有大的开销,却长期不能提供利润和分红,那要他们何用?”
主席内心激动,他拿着烟,在院子里踱了几步,转头对李思华说道:“好好好!我坚决支持!社会主义的好处,要让人民直接体会到,直接享受到!”
他又笑眯眯地对李思华说:“你这可是又将了赫鲁晓夫一军啊,啊看他在苏联怎么搞?他们可还是认为自己是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呀。”
两人哈哈大笑。赫鲁晓夫还不知道,他“人在家中坐”,可是从中国飞来的一口黑锅,已经在他的头顶晃晃悠悠了。
李思华的提案,得到了政治局的一致支持,在那个时代,这种政策可是绝对的“政治正确”,有些人可能有腹诽,觉得用在投资上,不是能更快地促进经济成长吗?但谁也不敢说出来。而且李思华说了,现在国家必须开始重视消费了,消费的作用对于很多产业,并不比投资的作用低。
西元1956年3月1日,在国庆之前,《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用整个版面发布了《中g中央关于实施人民分红体制的决定》,而全国和各地区党报都用头版头条,转载了这个公告,立即轰动了全国!
决定规定了初期试行的机制,详细阐述了国家这个做法的理论依据和现实经济基础,甚至对比了中国这种社会主义的福利机制与西方福利社会的不同。
人民群众可是奔走相告,乐开了花。很多老人们又一次感受到了新社会与旧社会的截然不同。无数人第一次认识到,原来那些他们羡慕的国企,也是他们自己的,自己是这些国企的股东!社会主义的国企,是底层人民共有的!而不是国企的员工、更不是什么特殊的一部分人所有的!
按照规定,每年的分红是浮动的,要根据每年12月25日最后结算的数据为准,在第二年的1月15日前完成计算,在第二年的春节前,发放到每个人的账户中,这是党中央给每个底层人民每年的大红包!
在《人民日报》和各大党报上,每3个月会发布一次国家统计局和人民分红基金中心联合发布的“分红预测”,而每个月都会公布一次“预计分红贡献榜”,分为“总额贡献榜”、“增长贡献榜”等名目,每个榜列出全国企业的前100名,这其实是一种嘉奖,在次年的1月,会正式定榜,上榜企业将获得国家褒奖,这是无上的荣誉。不过,唯一有点违和的,就是后来中烟总公司,总是总额榜永远的第一名,没办法,中国的烟民多嘛。
未来地方国企,则将执行类似的政策,只不过范围是在地区之内。
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人民分红”政策都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普通的人们,是在计算着每年可以拿到多少分红,未来可能会增加多少。有的家庭,已经在算计怎么用这点钱了,这是国家给的,无论多少,都是最喜庆吉祥的。普通人中只有老人们,有点遗憾,如果是发现金多好啊,可以给娃儿们存起来,但国家可是要求,必须在一年内消费掉。
国企的职工和干部的反应,大多数是自豪,这是所属工厂和企业,对人民群众的贡献,我们的劳动和努力,让国家的每一个人的生活,变得更好。
一些知识分子,难免有点酸溜溜,他们的收入超过普通人,很多人是享受不到“人民分红”的。不过大多数知识分子,也承认国家这样做的合理性,这是对底层人民的福利,符合中g作为底层人民代表、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需求和意识形态。
中国作为世界前三的大国,又相对苏联开放,因此现在国内,有很多国外的驻华新闻机构,派有驻华记者。这个公告,首先让他们目瞪口呆,然后立即传遍了世界!
第二天即3月2日,这个消息几乎成为了全球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就算是美国和西方也是一样,因为他们都认为这是了不得的大事件!
偏向民主党的《华盛顿邮报》还专门刊发了社论,认为中国新颖地创造了社会主义的福利模式,这也是对西方福利制度的挑战。冷战时代,两种社会制度的挑战无所不在,福利也成为了新的战场,谁能让自己的国民生活得更好,谁的社会制度,就可能有更大的吸引力。中国此举,让欧美福利制度的吸引力大幅下降,不能轻视。
很多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学家,都开始重点研究中国的这个“人民分红体制”,在媒体和经济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来评述中国的新制度。
持有反对态度的,最激烈的就是弗里德曼这样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他们本来就反对政府干预,主张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他们的批评,集中在认为国企本来就是低效率的,而这样的拿走利润,会让国企的效率更低,缺乏市场竞争的动力云云。
而把凯恩斯主义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结合起来,形成“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理论体系的主流派系,即萨缪尔森这一派,有些忧心忡忡,他们指出,由于美国社会都是私企,因此发展福利社会,就只能是以政府税收财政为基础,而财政是不足的,这就导致国家债务增长,实际上是借债来维持部分的福利。
但中国这样社会主义的福利体制,福利是来自于国企的利润,这不会导致债务问题,从长期来看更加可持续,这是对欧美资本主义福利制度的巨大挑战。
苏联的赫鲁晓夫等人,果然如同主席和李思华所料,感到自己又挨了当头一棒,冷静下来之后,他们觉得不能追随中国,否则苏联的威信在哪里?可是必须要有一个能和中国“人民分红体制”相媲美的制度,否则社会主义的人心,都跑到中国那里去了,这让他们很不爽,但也没办法,只好动员了很多苏联经济学家进行研究,希望很快提出“苏联方案”。
不过赫鲁晓夫觉得,苏联人的收入,仍然远远领先于中国,苏联的福利也比中国要好,只是没有采用中国这种直接的方式罢了。但是,中国的模式,对于普通人的震撼太大了,一元钱的投入,却出来了至少十元钱的效果,这让他很郁闷。
他还不知道,中国的这个新政策,对于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和仍然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革命者们,有了多大的影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学者们,也开始连篇累牍地发表他们的看法,而这些国家的领导人们,也都在思考中国模式的利弊。
就连远在南美的卡斯特罗兄弟,都为这个政策激动不已。卡斯特罗在“七·二六运动”组织的会议上,激动地说道:“中国的做法,才是真正的革命。国家的企业,就是底层人民的企业,企业创造的利润,就是要向底层人民们分红,让他们能够享受国家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中国的影响力,正在一点点地上升,全球的革命者,都已经开始习惯,不仅仅是参考苏联模式,更要参考中国模式,因为很多革命者都觉得,中国的革命理论更现实、更能适合他们国家的国情。
第283章 和平共处与你死我活
赵云腾用力地拥抱了一下他的肖奶奶,她已经是泪眼涟涟。差不多又有2年没有见到这个“孙子”了,非常思念。
旁边的媳妇张巧云,也赶忙上来问肖奶奶好,两个人陪着老人说了好一会话,才暂时离开去见李思华。
周小红通报之后,他带着张巧云进入了李思华在家中的办公室,一眼就看到李思华站在那里,笑吟吟地看着他们。
只要有别人在,赵云腾还是喊她“妈”的,听到在赵云腾之后,红着脸的张巧云也喊了一声“妈”,李思华笑着答应了,然后对赵云腾说道:
“你们在次大陆结婚的时候,我都没能参加。现在回来了,你们小两口,不该给我这个当妈的磕个头吗?”
赵云腾无奈,他这个“老娘”,有时候还是很调皮的。当着媳妇的面,他只好拉着张巧云,给李思华磕了三个头,算是补上了婚礼的欠缺。
李思华拉着张巧云站起来,然后塞给了她一个大红包。
说笑了一阵,赵云腾让张巧云先去陪肖奶奶,他要和李思华说会工作上的事情。
两人收敛了笑容。李思华问赵云腾:“要去柔佛了?”
赵云腾点点头,说道:“我已经被任命为驻柔佛省、天南省和新加坡的第19集团军军长,兼任南洋战区联指副司令员,后天就要走。”
在次大陆战事结束后,赵云腾因功,被晋衔为少将。回来后,又到国防大学进行了短训,然后被任命为19军军长。
李思华说:“知道这个地域的重要性吗?”
赵云腾回答:“知道的。这里是我们在南太平洋对抗美国的第一线,虽然有所谓的爪哇民国、马来西亚和印尼这3个小国构成的缓冲区,但其实从海军的角度,我们就是直面以澳大利亚为总基地的美军。”
李思华点点头,说道:“理解这个就好,我们与美国的斗争,本质上绝无缓和的余地,始终要以临战的心态来准备。”
她想到在赫鲁晓夫与西方“和平共处”思想的影响下,党内也有人提出,要与西方“和平共处”,认为与美国和西方的斗争,不宜过于激烈,我们还是要追求和平,战争是最后的不得已云云。
她摇了摇头,叮嘱赵云腾:“党内有些人,总是好了伤疤就忘了痛。觉得中国强大了,就能和西方和平共处了。有些人不是天真,而是试图以此来谋取自身的利益。当然,也有一些天真的傻子,他们总是把双方暂时的策略和舆论宣传,当成了真正的原则。”
“这种思潮的破坏性比较大,因为宣传和平似乎总是有道理的,普世真理嘛,其实面对凶恶的西方敌人,这都是扯淡。”
她向赵云腾转述了她准备在近期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发言精神。她觉得,要给全党的思想洗个冷水澡,让大家清醒。
赵云腾走后,李思华静坐了一会,然后冷冷的一笑,和平共处?背后永远都是你死我活!苏联有个愚蠢的赫鲁晓夫,而在中国,绝不允许赫鲁晓夫的出现!
3月17日,党的十大召开,总书记李思华做了重要讲话,这一次讲话可以说是一次“超级冲击波”,对党员来说是振聋发聩!由于电视开始普及,很多城市的党员得以从电视中,直接观看十大的讲话,而各个乡寨,党员们也都在广播面前聆听,可谓是我党历史上最普及,最多人能够及时听讲的一次。
李思华首先引用了列宁的两句名言:“苏维埃共和国和帝国主义国家长期并存,是不可思议的。其结局不是这个胜利就是那个胜利。在这个结局还没有到来的时候,苏维埃共和国和资产阶级国家间的一系列最可怕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以及“所有工人和农民都应当记取的教训,就是要时刻戒备,要记住,我们是被那些公开表示极端仇恨我们的人、阶级和政府包围着的。必须记住,我们随时都有遭受任何入侵的危险。”
当李思华引用了列宁的这两句名言后,就有些人开始头昏眼花,他们知道,他们模仿赫鲁晓夫的“和平共处”主张,显然是犯了大忌了。这可能是严重的政治错误!
李思华提到,列宁一再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最根本的原则,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支持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而不是什么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这是gc党员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认知!
她沉重地说道:“如果我们回忆一下历史,就能发现,国际共运有一个基本的规律:凡是放下了武器的gc党都会被屠杀,区别无非是砍头或者洗脑;凡是走议会斗争路线的gc党都会死亡,区别无非是快死还是慢死。”
这几句话像是一阵寒风,吹过了聆听的所有党员的身体,让他们感到不寒而栗。总书记说得有错吗?没有错,这是历史所证明的!
“gc党要想本质不变,一个是枪杆子,一个是革命思想。没有枪杆子,资本主义就硬生生打死你,没有革命思想,资本主义就软刀子捅死你。身为一百多年来资本主义占主流的人类社会的挑战者,gc党肩负着最大多数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望,冲击着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多重剥削阶级的束缚。”
“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可以共和,他们都是贵族嘛,谁上谁下,都是肉烂在锅里。可我们呢?我们是代表底层人民来抢肉吃的,我们多吃一口,他们就少一口;他们多吃一口,我们就可能要饿死。这是绝对的你死我活,哪有什么和平共处?”各地聆听讲话的党员,已经有人晕过去了。
“gc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核心就是马克思说的剩余价值,双方战争和博弈的结果就是:每退一步、就丧失一块阵地;每退一步,敌人就前进一步。这是一场不死不休的斗争,每个劳动者保卫自己劳动成果的斗争,当然是残酷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夙愿,构成了gc党的肌体,如果这个肌体,背离劳动者的愿望,它就不再是无产者实现理想的工具。”
“软弱的人,当不了无神论者;软弱的组织,没资格叫gc党。那面红旗只属于胸怀天下的工农群众,只属于他们建设的公有制国家!革命者所以为革命者,是不知其可的时候,舍身而战;不知其所的时候,坚持到底;是未知功绩而埋头苦干,是前途未卜而拼命硬干。努力,奋斗,即使前途未卜,但仍然要为之,这才是革命者。虽千万人,吾往矣。”
“我们革命,不是因为见到了胜利,我们才要去拼命;而是因为,只有我们拼命了,才有可能见到胜利。”
“列宁说过,凡是以为可以用和平方式,使资本家服从大多数被剥削者意志,可以通过和平的、改良主义的道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都不仅是极端的市侩的愚蠢行为,而且是对工人的公然的欺骗,对资本主义的雇佣奴役制的粉饰,和对真理的隐瞒。”
“所以我们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共处,是靠斗争得来的,是暂时双方无法战胜对方,双方不得已之下的权宜之计。我看西方对这个道理,认识得非常明确,他们与我们的交往和贸易,都是很清晰的权宜之计。偏偏我们党有些人,还真的想着长期的和平共处了。”
“有些人,是天真和愚蠢。而有些人,则是只有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前提下,他们才能有机会获得自己的个人利益,或者是家庭家族利益,这是对革命事业的背叛。”说道这里,各地有些人,脸色苍白到失色,又有人晕过去了。
“请同志们永远记住,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是根本违反帝国主义意愿的。帝国主义,总是不愿意同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总是要利用一切可能,抓住一切机会,来反对以至消灭社会主义国家。你打痛了敌人,他就会来讲和的。但他永远会寻找着,另一个打倒你、杀掉你的机会,这才是资本主义的本质。这点都认识不清楚,算什么gc党员?”
李思华讲话的犀利,其实不止是冷水了,简直是一桶冰水。
党的十大后,主张赫鲁晓夫式“和平共处”的一些同志被调任,甚至提前退休,党内算是发生了一场小风波。少数国家领导人,也受到冲到击。
这场讲话的冲击波,还波及到苏联和全球的社会主义政党。赫鲁晓夫也是被浇了一大桶冰水,由于李思华大量引用了列宁的理论,这让苏g很狼狈,他们总不能说列宁同志是错的吧?赫鲁晓夫不得不让一些笔杆子,想方设法为他的“和平共处”理论辩护,不过在苏联内部,“和平共处”的说法也就变成了一阵风,没有人多提了。
而在全球各地社会主义政党那里,这次讲话的震撼,就是核弹级的,所谓的“激进主义派别”尤其是“武装斗争派”得到了极大的鼓舞,而议会和和平路线者,则遭到了党内广泛的质疑,尤其是那些“议会派别”的“社会主义政党”,他们不得不设法弥补党内的分裂,重新统一思想。
随着讲话的发酵,对于武装斗争或激进派别来说,是否赞同李思华这篇讲话的言论,已经成为了他们辨别真假社会主义者的指南,他们认为李思华的那句“软弱的人,当不了无神论者;软弱的组织,没资格叫gc党。”就是这个时代的真理,到底是不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就看这个!
在西方的知识分子中,纷纷将李思华讲话,认知为冷战加深最明显的信号,甚至被称为“社会主义国家对冷战最响亮的号角声”,反映了近期美国与中国渐行渐远的现实。
然而,历史的轨迹,仍然在按惯性前进着。
在1956年的1月,李思华和主席都曾经亲自以私人的名义,去信赫鲁晓夫,要求他在2月的苏共二十大上,不要发表激烈的反斯大林报告。警告他这样做的话,会摧毁苏g党员的信仰,会摧毁全球革命者对苏联的信仰,甚至对gc主义的信仰。而且他的报告,必然会流入西方,成为西方用来对付gc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有利武器,成为西方将苏联形容为极权暴虐政权的有利证据。他的所作所为,将使得苏联失去gc主义信仰中心的地位。
作为苏g的总书记,如果他这样做,将是极端愚蠢的,这等于是在亲手摧毁自己国家长期存在的根基。
主席特别提议,苏联可以对斯大林做出“七分功、三分错”的评价,本来这就是现实,苏联体制实际上是由斯大林一手建立。他的错误再大,难道还能比他带领苏联人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功劳大?还能比他带领苏联人民战胜了法西斯德国的功劳大?七分功、三分错的评价,一点都不为过。
然而两人送去苏联的信件,始终没有得到赫鲁晓夫的回信。后来根据情报,2月25日午夜时分,在所有出席苏共二十大的外宾和外国共产党领导人都被安排离场后,赫鲁晓夫向1400位苏联代表作了报告。报告的内容,震惊了所有在场的人,很多参会的代表在听取报告时呼天抢地、捶胸顿足,有人干脆晕了过去,当晚至少还有两人自杀。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当政时期的“暴行”大加指责,说斯大林曾下令杀了几百万人,他还说列宁曾经提醒党内同志注意斯大林。他谴责斯大林搞个人崇拜,说他曾下令少数民族迁居,无数人死在了迁徙的路上。说他1936年到1937年在苏联搞大清洗,抓了100万党员,处决了其中68万党员等等。总体上,赫鲁晓夫就是把斯大林形容成了刽子手。
得到情报后,主席慨叹说:“良言,难劝该死的鬼哟。”
对于李思华而言,则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悲。喜的是,赫鲁晓夫此举,可谓是毛熊在自己的坟墓上,亲自为自己挖下了第一锹土。
她敢断言,从此苏联在意识形态上,就不再是全球革命者心中的灯塔了,中国会逐渐取代苏联的地位,而苏联会越来越被看成一个传统的霸权主义国家,而不再是一个领导世界革命的国家。
失去了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苏联对于西方,就变得逐渐不那么可怕了,他们的力量,会在实质上不断衰弱,尽管他们经济上和军事上的成长期,还有二三十年。
悲的是,苏联堕落,意味着全球社会主义力量的一定衰落。苏联反而逐渐将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薄弱地带,西方会猛烈攻击苏联的霸权行为,而将苏联的霸权,归因于其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这自然也会给中国推动的世界革命,带来麻烦和挫折。
李思华对主席感叹说:“从此,苏联与美国的竞争,就不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之争了,而是两个霸权主义国家,为了世界霸权的利益之争。”
正因为这样的背景,所以李思华在3月的“反和平共处”的十大讲话上,才那么不客气,相当于直接批驳了赫鲁晓夫的理论。
4月,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获得了赫鲁晓夫的这份秘密报告,而在6月5日,《纽约时报》头版登出了这条消息,在社会主义世界,引发了一次剧烈的政治地震,成千上万的人跟苏联决裂,尤其是在东欧国家,动乱的种子从此生根发芽。
6月6日,《人民日报》及其英、俄、法、西、拉丁等语种的海外版,在头版头条发布了主席的文章《如何正确地评价斯大林?》,文章回顾了斯大林的功勋和错误,指出应该以“七分功、三分过”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评价斯大林。就算是被称为斯大林最大错误的大清洗,也并不是大清洗本身的错误,而是错误地扩大化了。斯大林不是神,但我们应该科学地一分为二地来正确认知斯大林的正确与错误。
此后的几天,李思华、刘韶其、甚至恩未等同志的文章纷纷发表,从各个角度反驳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李思华甚至在文章中尖锐地指出,斯大林对苏联的功勋无人可比,苏联现在领导层对斯大林的批判,具有不可告人的个人目的。她告诫苏g党员,不要忘了革命的初心,用自己的眼睛,看清楚苏联的事实!语言和历史可以编造,而苏联人民的生活、苏联国家的成就、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这些是编不了的!
中国迅速的激烈批驳,传遍世界,赫鲁晓夫和苏联高层气急败坏,两国的理论家,在报纸上打起了嘴仗,中苏两国的关系开始迅速冷却。西方国家的舆论幸灾乐祸,中苏两国的反目,让他们感到非常欣喜。
由于被中国的激烈态度所激励,苏联对斯大林的批判,遭到了全球很多社会主义党派、团体、社团的激烈反对,甚至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很多领导人,都对苏联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匈牙利的布吉态度最激烈,因为匈牙利的形势,本来就很动摇,他对苏联大使破口大骂,说明摆着,这是蠢猪一样的行为。
在外界激烈的反对下,苏联高层不得不匆匆地结束了所谓“反斯大林”的政治行动,而这次事件,使得苏g高层的很多人,开始对赫鲁晓夫不满,埋下了他日后被推翻下台的祸根,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中国这样做,当然得罪苏联非常深,肯定会让两国的关系,至少在赫鲁晓夫时代变得冷却。但政治局常委的会议上,经过激烈的讨论,还是支持了由李思华提出的这种态度。
在她想来,中国迟早是要树大旗的,既然要推动世界革命,就必须成为全球社会主义的灯塔,如果中国对苏联批判斯大林一事遮遮掩掩,甚至为了中苏关系同意苏联的错误做法,那中国就失去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正义性,会让全球的革命者失望,认为中苏是一丘之貉。
中国的态度必须是,苏联新的领导层否定斯大林,实际上代表着他们偏离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例如赫鲁晓夫向美国推动所谓的“和平共处”,其实是愚蠢而可笑的错误,没有几年就必然破产。而中国则坚持推动无产阶级的世界革命,是走在革命的正确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