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77节
“我们为什么要留下国大党印度?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让国际社会都看清楚,次大陆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与国大党印度这种类似当年常凯申政府的帝国主义的附庸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同。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得越好,世界人民对我们的信心就越强,对革命就更加期待和信任。我们要让两方,呈现出鲜明的对比。”
李思华在这里,是想起了东欧与西欧之间国家的比较,美国的重要战略,就是通过马歇尔计划,让西欧繁荣起来,不仅可以偿还美国的债务,提供美国庞大的市场,更可以用来争取全球的民心——西欧相比东欧的发达,不正是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好的事实明证?苏联最狼狈的地方,也确实在这里。
在次大陆,李思华就是想反过来,提供一个反面的现实例证,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对于美国像是支持西欧一样地支持国大党印度,她是不担心的,一方面是美国不可能这样重视印度,另一方面,缩小了的国大党印度,也是1.5亿人以上的社会,美国的支持,能提升多少人的生活水平?更多的,恐怕都会被国大党官员贪污掉。
会议之后,百万干部奔赴次大陆,一个次大陆的大建设时代拉开了帷幕。
随着次大陆革命的阶段性胜利,迅速推动更广范围的世界革命的呼声开始在国内高涨起来,尤其是一些教条左派,认为全球革命的时机已经到来,呼吁迅速发动在非洲等地的革命运动。
对于这种倾向,李思华非常不满。她在西元1955年5月召开的中g中央委员全体会议上,出手压制了这种虚火的“世界革命的热情”,她狠狠地批评说:
“有些同志看到次大陆革命的阶段胜利,就被冲昏了头脑。甚至有的人并不是被冲昏了头脑,而是严重的投机主义,这不是革命者应该具备的思想。”
“世界革命是残酷的长期斗争,是至少持续数十年甚至百年的社会革命,速胜论是极为愚蠢的,如果连这样的眼光都没有,这样的人不配成为国家的领导人。”
李思华如此严厉的批评,让台下一些人感到如坐针毡,“不配成为国家的领导人”,这样的评语,足以说明中央对他们这些人有多么失望。
“我们支援的次大陆革命的阶段胜利,是有三个特殊原因的。第一个就是因为次大陆与我们陆地直接接壤,使得我们的军事、经济和干部援助,可以便利地进行,这里离开我们近,是我们的陆权可以伸到手的地方;第二个是因为我们的核导弹科技,暂时领先于西方和美国,这使得在军事上他们顾忌太深,说白了暂时不敢对于我们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例如在次大陆决战中,美国只敢派军事顾问团和少数飞行员。第三个是相对于我国的力量,美国在次大陆的力量非常薄弱,而英国已经衰落,对于前殖民地的支援是有限的。”
“这三个优势条件,对于世界的其它地域,可以说都不存在。尤其要重视的,就是我们的核导弹优势,恐怕最多还能保持3年就没有了。苏联的洲际导弹,可能会在1957年完成,美国不会落后多久。而在氢弹上,他们已经不落后于我们了。未来的斗争,是在彼此对对方都构成致命核威慑的条件下进行的。”
“我们国家的经济和军事,也没有发展到能支撑世界革命全球发动的程度,还差得远呢。人民的人均生活水平,更是远远落后于世界强国。实在不知道有些人的脑子里在想些什么?整天做白日梦吗?”
李思华的眼光严厉地扫过全场,台下鸦雀无声,有些人感到很难受。她继续说道:
“所以世界革命,必须有节奏感。喜欢唱歌的人都知道,唱歌也要有节奏感,一段激昂,就必然有一段舒缓,否则没有人能唱得下来。革命也是一样的道理,次大陆是一段激昂的进行曲,但接下来就必须是一段舒缓的发展期。”
“未来五年,能将次大陆的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初步发展起来,就是最大的成就。世界革命的下一个高潮,至少要到五年甚至十年之后。”
“所有的人,都把小心思收起来!要踏踏实实地努力工作,不要整天想着放个大炮仗!”
“很多同志,远远低估了与美国这样资本主义国家斗争的残酷性和长期性。这个时代,并不仅仅是意识形态、军事和政治上的斗争,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是更基础更长期更关键的斗争。同志们,再好的理论,如果不能改善人民生活,最终都会被人民抛弃。”
她接着讲述了美国为了对抗苏联和中国,从罗斯福时代到现在的艾森豪威尔,在经济上的一系列举措:
罗斯福在二战中,将美国有钱人的边际税率拉高到了最高94%,而这样的税率在战后并未下降多少,仍然保持在90%左右,这意味着美国有钱人每赚10块美元,政府要收掉9美元。
政府拿到那么多钱,干什么去了?国外马歇尔计划支援西欧复苏,发展军事基地和支援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则建设福利国家,改善美国劳工阶层的收入,以至于美国工人现在34年的薪水,就可以买一套木制别墅排屋。而且不只是美国在这么干,初步复苏的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都在这么干。而他们的努力,确实有效果,西欧与东欧的生活水平,开始不断拉大,东德人不断跑到西德去,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证。
听着李思华的讲述,很多人的神色变得越来越严肃。
李思华敲了敲桌子,犀利地说道:
“所以同志们醒醒!美国是一个资本家控制的国家,其政府不过是美国资本家们的利益代表,现在资本家宁愿利益受损,也要改善劳工阶层的待遇。是他们良心发现了吗?当然不是!就是为了和社会主义竞争,他们必须证明资本主义下人民生活得更好,才能证明他们是历史选择的正朔,而社会主义则是对人民生活的破坏。”
“毋庸讳言,在资本家的克制下,西方资本主义正在迎来其黄金时代,至少20年以上。我们不是在与一个衰败的对手斗争,而是在与一个正进入鼎盛期的强大对手斗争,革命胜利哪有这么简单?次大陆的一次阶段胜利,居然有人就会脑子烧昏了,实在可笑!”台下有些人低下了头。
“世界革命,必然是个长期曲折的过程。我们的精力,必须放在不断提升我们国家的国力之上,国力上不能压倒美国,还能指望在世界革命上压倒美国?扯淡嘛。”
李思华在中央委员全会上的犀利批评,使得这一股“世界革命”的虚火,迅速消失,中国的发展,回到了稳定的轨道上。
第280章 越过太平洋的雷电对撞
1955年10月,中国自由贸易区,沪苏市。
路灯下,陈苏急匆匆地走过街头,他紧皱着眉头,想着赶到公司,再与美国那面的进口公司通个越洋电话,再争取一下订单。
这几天他都在抱怨自己的迟钝和愚蠢。由于次大陆的战争冲突,中美两国的关系变得很糟糕,自由贸易区的中美贸易一下子就降温了,很多原来可以做的生意,突然就变得困难了。
他是做一些厨房小家电出口的,这几年,中国发展了不少新奇的小厨电,例如榨汁机和刨冰机什么的,由于性价比很高,至少远比美国自己的产品价格低得多,所以在美国那里卖得很好,很受美国家庭的欢迎。
所以上次接到美国大订单的时候,他想都没有想,立即向工厂下了相应的订单,还自己想着能大赚一笔了,结果人家给他来了个“不可抗力”的通知,由于美国商务部现在进口中国电器,要申请许可证,这家公司没有许可证,这个订单只好作罢。
可是他订货的钱都掏了,美国人不要的话他不时要亏掉底裤?
想到前一段时间外贸局的警告,要求近期对美贸易务必警惕,尽量采取出港船交货即完成的fob贸易等贸易条件的通知,他很懊悔自己大意了,其实他也知道,并不是自己太愚蠢,而是太贪婪了,总想赚一笔算一笔,最后撞枪口上了。
最后争取一下吧,不行的话只能是出口转内销了,这就赚不了什么钱了,说不定还要亏损,他的货可不少,而且以前都没有走过内贸渠道。实在不行的话,只有向那个外贸局的“出口转内销撮合平台”求助了,不过那里成交的价格,一直不高,他并不是很愿意。
唉,他叹息了一声,脚步变得更快了。
类似陈苏这样的情况,最近可不是一个两个,随着次大陆战争,中美两国实质上爆发了直接冲突,本来红火的中美贸易受到冲击,美国政府商务部等机构,收紧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条件,使得这几个月对美外贸额度,大幅度下降。当然,这是双边的,中国对等报复下,对美国的进口也大幅度下降。
新时空中由于外贸的比例较小,对整体经济的影响也小,甚至科技的依赖也很小,普通的工业设别,中国现在自产率已经非常高,美国领先的一些设备,所谓贸易正常的时候也买不到,美国还是封锁。所以双方的贸易,主要还是各自“比较优势”的项目,例如中国进口美国石油和金属,出口轻工业品。大约唯一能进口的高科技设备,就是医疗设备。
这种情况下,中国对等贸易制裁也不手软,整体上不太顾忌嘛。当然,在这种两国之间的贸易拉锯战中,陈苏这样的小商人,如果不够机灵,可就易于吃亏了。
然而这就是不可测的国际贸易,尤其是中美这样两个以斗争为主、合作次之的大国之间。
现在这种情况,并没有出乎中央的预料,在次大陆战争之后,美国还能完全对“中美自由贸易”放任自流才是见鬼了。
李思华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判断是:中美贸易必然会冷却一段时间,但不至于中断。而后,可贸易的品种受到限制,但贸易额仍然会不断上升。边打贸易战,边贸易,不算奇怪。
她判断的依据是,中美贸易是美国能影响中国不多的现实手段之一,如果完全中断了贸易,美国反而丢失了影响中国的手段。而且现在一年大几十亿美元的贸易额,对很多美国公司和财团还是很重要的,例如德州财团,他们肯定会反对完全中断中美贸易。
所以最后美国肯定会对中美贸易的品种控制得更严,但贸易额由于需求增长,还是会不断上升。
对于有同志提出的,我们以内循环为主,与西方贸易那么麻烦,可否干脆就放弃对西方的外贸了?对于这种思想,李思华则认为这是自己犯傻,是白痴的行为。
我们向美国出口,用换来的绿纸套购了美国的石油和金属,这是货真价实的资源,当然有助于我们发展自己国家的经济,就算是美元多了,贸易不平衡,但由于美元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储备货币地位,我们还可以将绿纸拿到其它西方国家套购资源。
西方现在限制我们贸易的,主要是科技,而只要没有限制资源,外贸就应该继续做下去。
主席走进门口,这是一次政治局常委的常务会议。他虽然已经卸任总书记,但还会担任政治局常委到1958年年满65周岁的时候。
大家都站了起来欢迎他,最近主席号称闭门读书研究,好几个会议都没有参加,他也是以此来表示,自己确实要逐渐退休了,同志们不要再把所有的工作都请示他。
李思华笑问主席:“您最近在研究什么呀?”
主席笑眯眯地回答:“我在研究赫鲁晓夫这个人。”
主席在研究苏联的新领袖?大家都来了兴趣,请主席谈一谈他的看法。主席说道:
“我对这两年赫鲁晓夫的言行研究的总结,他表现的思想有两个最大的特点。第一个是试图与西方和平共处;第二个则是试图将苏g转变为所谓的全民国家的全民党。”
“他这个人很有政治斗争的小谋略,所以从贝利亚到马林科夫,都搞不过他,但是他没有大智慧,从他思想上的这两个倾向就能看得很清楚。”
“我们对西方的外交语言,一向也号称要和平共处,但我们都知道那是纯粹的外交语言,我们想西方死,西方更对我们恨之入骨。而苏联与西方美国之间的关系,更是不可化解的矛盾。”
“所以我本来以为赫鲁晓夫说的和平共处,也是这种外交语言。后来发现真不是,他是真的这么想的,试图真的与西方和平共处,他现在最新的动作就是放弃了奥地利嘛。他现在有个三和战略,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以及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和平渗透。这个战略,我觉得是不成立的。西方愿意与苏联和平共处吗?表面上打着幌子,私底下是更凶狠的进攻和颠覆搞破坏。所以他的想法,有点天真,不像是一个大国领袖的水准。”
“至于全民国家和全民党,他是号称苏联的无产阶级革命已经差不多结束,但gc主义尚未实现,在中间阶段硬塞了这么个玩意。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哪有什么全民的国家,我们中国要的是大多数底层人民的国家,而美国是资本家的国家,每个国家都有阶级和阶层的存在,全民是不可能的幻想。”
“至于全民党,就更是感觉是硬拗。哪有什么全民党哟?苏g放弃了过去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无产阶级代表的历史定位,我看他们这个全民党,未来是代表不了全民的,最后只能是藏污纳垢,什么人都吸收了进来,全民党嘛。”
“赫鲁晓夫的思想,我觉得会为未来的苏联发展,埋下后患。”
李思华摇了摇头,她与主席曾经多次探讨过原时空苏联的最后解体,都认为根子从赫鲁晓夫时代就埋下了。主席知道原时空的历史,从后往前研究,就看得很清楚。
她说道:“从他思想对国际形势的影响看,我觉得会有那么几个重要的趋势。第一个,是艾森豪威尔时代,美苏之间的关系会有一定的缓和,毕竟赫鲁晓夫想要与西方缓和,而美国也需要时间。”
“第二个,美苏缓和,就意味着美国可以调动更多的力量,来对付我们。未来的几年,由于预估在19571958年,美国的洲际核导弹力量将赶上我们,所以对新中国所谓更严厉的政策,必然是未来几年的美国特点。我们要做好中美关系未来冷淡的一切准备,包括贸易关系,以及国际关系。”
“第三个,既然赫鲁晓夫讲求和平共处,那么他也应该愿意进一步改善中苏关系。我们的们外交部门要努力做好苏联工作,更大地扩展对苏和东欧社会主义国际的贸易,东边损失西边补嘛。”
“第四个,在次大陆获得阶段性胜利后,我们也需要放慢一下节奏,由攻转为暂时的守。在我看来,未来最激烈博弈的地方,应该会是锡兰和印度南部的地区,这是由印度洋作为全球工业资源运输中心的地位决定的。”
“从美国的角度看,印度洋最重要的就是中东,是石油。我们控制了次大陆南部和锡兰,越过阿拉伯海,就是中东,这对他们的威胁很大,因此斗争的矛头,很可能重点之一就是这里。”
“根据最新的情报,美国人很可能获得英国人提供的一个群岛,即印度洋中部的查戈斯群岛,他们将在那里建设迪戈加西亚岛军事基地。这个基地的特点,是位处好望角、新加坡、红海、澳大利亚间多条航路的会合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对于他们制控中东、北非和东非,都非常有利,必然会是美国全球最重要的海外海空基地。”
“而这个基地向北,正对的就是锡兰和次大陆南部,在这里挑战我们,是最正常的,因为我们的存在,导致美国的印度洋霸权,被分掉了一半。”
“我们的对策是什么呢?我的建议是两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开始大力建设和发展海军,经过建国17年的奠基,无论是经济上还是船舶技术上,我们基本上具备了海军大发展的条件,希望通过15年的发展,到1970年,在西太平洋和北印度洋,能够达到与美国海军平分秋色的程度。”
“第二个方面,则是要在锡兰和印度南部驻军。建设我们的海外海空军事基地,这有两个作用,第一是保护这里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受到美国的海空威胁;第二则是控制这里的关键港口,保证我国未来从中国进口石油航路的安全,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这个部分,希望在5年之内完成。”
“所以在海军层面,需要重点发展西方舰队即印度洋舰队,在未来可能在规模达到后,还需要将西印度洋舰队一分为二。第一只分舰队是以保护孟加拉湾为重点,它面积有217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海湾,而现在,基本上是我们与次大陆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海,具备重要的战略和海洋经济意义。”
“第二只分舰队以次大陆西边的阿拉伯海为主要活动区域,重点是保护通过阿拉伯海的石油和贸易航路,以及保护我国通往非洲的海上航路。实际上,未来的阿拉伯海分舰队,可能必须是我们海军最重点的舰队,必须是最先进的舰队,他们与美国海军的对抗,必然是最激烈的。”
李思华的建议得到了政治局常委们的赞同,因为战略形势是透明的。美国海军挑战我们的方向,原来就是菲律宾这一个我们内海的缺口,现在增加了次大陆南部和锡兰,这就是两个方向,其它的方向,都很难突破我们在导弹和空战时代“以陆制海”战略的制约。甚至爪哇民国,美国人看起来并不愿意使用这里作为重要的海空基地,估计是担心泄密,这些人说是反g,但其中谁知道藏了多少g党分子?
艾森豪威尔最近是春风得意,他现在坚信自己在明年即西元1956年的竞选中,必然可以获得连任。
他的福利国家的政策,赢得了国民的极大好感——最低工资提高到每小时一美元,扩大了社会保障体系。美国人民都记得他的名言“如果任何政党试图要废除社会保障、劳工法和农场项目,那你就不会在美国历史上,再听说这个政党了。”
让他更为自豪的是“联邦资助公路法案”,其实就是建立美国全国高速公路网的大计划。这可是一项将美国州际公路系统拓展十倍的法规,总投资260亿美元,计划在1956开始,在1315年内建设超过六万五千公里的高速公路,将全国的重要城市都连接起来。除了美国,现在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能实施如此规模的先进基础设施计划?美国的伟大,一定会延续和发展!
想到基础设施建设,他不由想到了中国,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情报规模极大,cia的报告,每年2万公里的铁路,以及15万公里左右的干线公路,几乎是雷打不动地连续修筑,每一年都完成了计划。这使得中国到了今年年末,就会有37万公里的铁路和240万公里左右的干线公路,这是惊人的成就。美国的高速公路网,在经济是不也有着与中国人针锋相对的意思吗?中国人修筑的,还是传统的干线公路,而美国人,即将让全国步入高速公路时代,中国佬先慢慢地补课吧。
他冷冷地一笑,在他上台后,美国步入了增长的黄金时代,而欧洲的盟国,在被美国实质上控制的前提下,也快速发展和康复,美国的体制,表现出了惊人的韧性,绝不会比什么社会主义的异端邪说差劲。
在欧洲,美国的生活方式、美国的经济体系,都已经深入了欧洲人的骨髓,在美国人的支持下,西欧和中欧已经体现出了超越gc主义东欧的比较优势,他们的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必然会远超苏联支持下的东欧,这是对全球的最好示范——资本主义才是人类光明的未来!
至于中国,虽然经济和国力增长迅速,但他们不过是靠着人口规模罢了,他们的生活水平仍然地下,科技在总体上还是落后的,美国即将在三年内完成核导弹科技的追赶,那个时候,就是美国反过来压制中国的时代!
他的目光仿佛要越过太平洋,向着中国的方向射去!
李思华正在阅读着国家统计局,对国家在共和纪元2796年(西元1955年)经济数据的预测,她心潮澎湃,内心有着隐约的激动。
gdp总量将达到9200亿元(接近3700亿美元),预计将超过美国水平(约4050亿美元)的90%,而苏联的工农业总产值数据,按照我们的对应计算,其gdp大约是美国的一半,在2000亿美元左右。
19511955的gdp增长,一直稳定在13%15%之间,保持了国民经济的高速而稳定的增长。
人口约6.8亿,人均gdp达到542美元/人,大致是美国的1/4,超过了苏联的1/2。
新中国经济总量领先的时代,即将到来!
当然,经济上要东风压倒西风,还有漫长的道路,如果将西方视为一个整体,那就是2个美国,只有经济总量超过了美国的2倍以上,才可以说是东风压倒西风时代的到来。
但李思华对于这种未来,已经不怀疑了!新时空经济发展到西元1955年,她认为除了少数科技外,总体的水平,达到了原时空1990年的程度。gdp突破了500美元后,意味着一个产业规模可以狂暴发展的阶段。
她盘算着新中国的家底,研发人员已经超过了230万人,是美国的1.5倍,虽然还在部分产业的科技落后,但现在是全面的所有领域的追赶!
建国以来,单单是大学生,就是3200万人,硕士生,达到了300万人,博士生,达到了28万人,整个中国的人才结构,趋向合理,基本补上了最弱的一环。
铁路和干线公路、通讯以及电力等基础设施,基本上已经能满足主要工业发展的需求,而消费的大时代即将崛起,这将带动这些领域的更大发展。
今日长枪在手,何日缚住苍龙?
她站了起来,遥望着远方太平洋的方向,她的目光仿佛同样在越过太平洋,看向那个中国宿命的对手——美国!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太平洋上,正有着一场暴风骤雨,雷霆闪电,映照着整个天空,仿佛是两股神秘的力量在此交锋!
新的大时代,于焉开启!
第281章 中国卫星带来的珍珠港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