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63节
不过在第二天唐宁街10号和苏格兰场的新闻发布会上,英国人都对此矢口否认,说是作案对象仍然不明,正在全力追缉中,需要等到进展和结果,才能发现真正的作案者。
《华盛顿邮报》著名记者伯恩斯坦就这样说:
“我个人100%相信是中国人干的。让我真正惊讶的是,他们对于英国这个之前全球霸主的力量毫无顾忌,对于此事必然招致的西方舆论批判,也是毫不在意。世界确实已经变了,这是一个西方无法再主宰的新世界。”
“我对几个在美国的中国人的采访中发现,在中国人的逻辑里,大英博物馆这些中国文物藏品,大多数来自于英国在中国衰弱时对其的掠夺,英国是中国衰落时一群西方强盗的首领。所以他们觉得,这是中国的报复,用一切手段都是正当的。”
“这正是新时代的特点,新的民族国家崛起,他们的道德标准,当然与西方不一样,英国过去的殖民史,使其很难在这样的国家中,声称自己是正义的一方。”
那批文物消失得无影无踪,直到几年后,才被中国陆续公开展览,而其来源,据称是华侨的捐献。此事后的几个月,无论是中国还是英国,都没有再多提起这件事。苏格兰场的回答,永远是“正在追缉中”。
1947年8月,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城的一座五层大厦的五楼。
印度自治领总理兼外长尼赫鲁面色沉郁,虽然印度即将摆脱400年的殖民灾难,从英国手中获得独立,但在这欣喜的时刻,他却毫无欣喜的心情。
预定的内政部长夏斯特里笑容满面地走了过来,当他看到尼赫鲁的脸色,收敛了自己的笑容,有点诧异地问他:“你好像不是很高兴?”
尼赫鲁说道:“对于印度的独立,我当然高兴,这是我们长期奋斗的结果。但我又很难高兴,中国犹如一座大山,压在印度的头上。在英国人撤退之后,我们就要独自面对中国的压力了,而他们显然对于印度,可不是善意的。”
夏斯特里当然知道尼赫鲁的担心是对的,中国今年以来动作频频,他们已经占领了大山南地区,除了尼泊尔以外,还扶持当地的小部族,建立了阿肯特与喜马偕尔这两个小国,并且出兵占领了克什米尔的一部分。更不要说是对旁遮普和海得拉巴叛乱势力的支持了。
正因为如此,此前大家对于是否定都德里争论很激烈。这个问题本来根本不是问题,德里是最适合印度首都的地方。但是现在这个地区面临着中国从大山南地区的直接武力威胁,对新德里形成了居高临下的进攻姿态,一天之内就可以兵临沉下,何况西边的旁遮普也在叛乱之中。这个地域危机四伏,如何能当首都呢?
所以国大党最后的决议是,虽然仍然宣布德里是首都,但是设立临时首都,放在中央邦的首府博帕尔城,这是尼赫鲁和他都来到博帕尔的原因。
但是他又能说什么呢?中国当然不想让它的周边,出现一个可以对抗它的大国,而印度有这个潜力。他对尼赫鲁说道:
“我们建国后,需要交好苏联和美国,利用他们的力量,来帮助印度对抗中国。”
尼赫鲁点了点头,两人一起看着郁郁葱葱的博帕尔城。
1947年8月15日,英国代表蒙巴顿,主持了印度独立的仪式。尼赫鲁发表了演讲:“在很久以前我们曾经和命运有过约定,现在履行誓言的时刻已经到来,虽然说并不完全但却是非常实质的。当午夜钟声响起,全世界都还在沉睡的时候,印度将苏醒,并迎接生命与自由。”
后来李思华看到他的演讲后,摇了摇头,心想这就是典型的殖民地资产阶级,就连独立宣言也是软趴趴的,印度自己的语言和逻辑呢?只会学着西方政客,使用他们的语言,印度苏醒的,只是肉体。
第二天,印巴分治的边界方案公布,立即让全印度陷入了血腥之中——出现了长达几个月的疯狂厮杀,印度教和穆斯林之间的新仇旧恨,成了解不开的仇敌。印度教徒疯狂屠杀穆斯林,而反过来穆斯林也一样,很多印度地域的穆斯林,跑到巴基斯塔那里去避难;而同时很多巴基斯坦区域的印度教徒,则忙着逃亡到印度,整个就是一片混乱,单单在旁遮普邦,就至少有15万人被杀。
到了1948年的1月,这种混乱达到了极点,1948年1月30日下午,甘地遇刺身亡,这个一生倡导非暴力的老人,最终死在了暴力之中。
在这个阶段,尼赫鲁领导的独立印度政府,其实主要就是忙着两件事,一是整合印度的上层建筑,建立起有效的印度政府;二是整顿印度的军队,使之成为印度独立后政府可以掌控的可靠军事力量。从独立后到1948年中,他都在忙于这个过程。
而为了形成对巴基斯坦的优势,他试图以还未成熟的新印度军队,先发制人打击巴基斯坦,可是在1948年春季与巴基斯坦的血腥战争中,印军惨败!
巴基斯坦的军队,得到了中国人的支持,中国在此前的几个月已经协助巴基斯坦军队,组建了有效的军事参谋指挥系统,并有大量的中国教官,对士兵进行了训练,他们还向巴基斯坦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弹药,这使得装备落后、指挥落后的印度军队完全失败,从而丢失了整个旁遮普邦,巴基斯坦得以占领和控制了整个旁遮普地区和克什米尔(去除中国占领的东区)。
虽然尼赫鲁不承认巴基斯坦对旁遮普和克什米尔的占领,但现在印度军队也只能在哈里亚纳邦,与巴基斯丹在旁遮普的军队对峙。
中国人在其对国际媒体的新闻发布会上公然宣称,几百年前并没有独立的印度国家,在印度次大陆上,是几百个土邦小国。英国殖民者掠夺和屠杀这些国家,强迫他们都以印度的名义,统一为一大块殖民地。在今天赶走了殖民主义之后,当然次大陆的各民族,包括小民族,都有权力争取自己的独立自由。而尼赫鲁政权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是企图自身替代英国殖民者,继续奴役其它民族。
中国支持并祝贺印度的独立,支持一切反殖民主义的人民正义斗争。但是中国反对印度这种试图完全继承殖民利益的自私行动,印度同样应该支持那些独立自主的反殖民力量,而不是从屠龙者变成恶龙,反过来替代英国殖民者,屠杀和镇压这些弱小民族。
尼赫鲁和他的内阁读到中国人的声明的时候,气得发昏,你他娘的中国人,自己不断扩张,占领了整个东亚大陆,把日本、朝鲜、泰国这些独立国家,都变成了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现在印度做的只不过就是同样的事情,凭什么不可以?原来中国人干,就叫做“解放所有中华苗裔的底层人民”,印度人干,就变成了“屠龙者变成恶龙的新殖民者”?赤裸裸的双重标准!不要脸!
这种“外交技巧”很熟悉,英国人最擅长了,印度人也学会了,不过还没有来得及使用,就被中国人用在印度人身上了,直接双标,给扣了一口大黑锅,怎么能不让尼赫鲁们恼羞成怒呢?
不过恼怒之后,还得面对现实。现实就是独立印度的实力,相去中国太远了。尼赫鲁内阁最后决定,要分三步走:
第一是先整军,让印度军队的装备、指挥和士气,以及战争技巧,都像个样子,总不能还比不上巴基斯坦。
第二是在整军后,全力进攻海得拉巴土邦,统一印度南方和中央区域,让印度的大部分地域稳定下来。
第三是最后对付北方的动荡。大山南地区已经建立了“三国体系”,而且有中国人的直接驻军,只能是缓缓图之,不能急躁,中国人占领的克什米尔东区也是一样。重点必须是对付巴基斯坦,一定要收复旁遮普邦,否则印度最重要的占印度人口1/4的北方邦,就面临着北边中国从山南、西边巴基斯坦从旁遮普的双向压力,这导致印度甚至无法利用德里作为首都,所以重新占领旁遮普才是最重要的。
印度军队的“独立自强”运动由此展开,而印度对于苏联和美国的外交访问,开始变得越来越热切。
第257章 中东的种子与冷战的雏芽
中国临近的印度在剧变的这段时间,离开中国比较远的一些地方,政治的格局也在一般人不太注意之中,开始剧烈地变化。
1947年4月4日,叙利亚大马士革。
马唐悠闲地坐着,啜饮着一杯阿拉伯咖啡(gahwa),这杯咖啡香味浓郁、散发着豆蔻果和丁香的味道,但是太甜了,却让他这个西北汉子有些不习惯,也没办法,这里的人好像都是不要命地喜欢甜味。
按照民国时的分法,他属于回族。不过新中国取消了民族划分,大家都是中华民族,对于他这个党员来说,这样更自在。作为党员,他早就不再信仰宗教,不过由于早年对于宗教仪式和思想的熟悉——他曾经以当上一个阿訇为人生目标,使得他被挑选出来,经过了几年严格的情报人员培训和实践,然后来到了中东。
在他不远的地方,米歇尔阿弗拉克和萨拉赫丁比塔尔两人正在热切地交谈着,脸上洋溢着兴奋和憧憬。今天是他们两人创立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正式成立的大日子,而新中国这样的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居然派了代表来观礼和祝贺,这让他们更加觉得有希望,这是阿拉伯民族复兴的开始!
阿弗拉克开始讲话,他首先就感谢了新中国对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支持,感谢马唐代表的到来,马唐站起来鞠躬,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中国代表的到来让这些第一批复兴社会党的党员们都很兴奋,他们的斗争得到了国际大国的关注和支持。
马唐注意地听着阿弗拉克的讲话,他知道此人与比塔尔两人原来都在巴黎留学,复兴社会党也党是阿拉伯社会“底层之上”的阶级政党,按照中共的看法,他们同样并不是类似中国或者苏联这样彻底的社会主义政党,因为他们并没有动员底层人民,并以底层人民的解放,为斗争的根本目标。
阿弗拉克讲述了复兴党的政治主张,核心是推翻西方的统治,统一阿拉伯民族,并实行“社会主义”改革,其纲领集中在三个口号上:“统一、自由、社会主义”。它是一个泛阿拉伯主义政党,此时的早期成员大多是出身于贫穷活中产阶层的学生、教师、律师、医生和知识分子。
复兴党的意识形态,强调三个层次。第一,该党要求进行社会与经济改革,以求达到社会公正,特别是针对社会下层人民的公正待遇。第二,该党希望能够通过阿拉伯国家政治联合的方式,达到更广泛的所谓泛阿拉伯主义联盟的目的。第三,该党强调伊斯兰与阿拉伯主义的独特联系。
马唐在心里为他总结,其实就是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民族建国、宗教自由与宽容、以及阿拉伯是一个民族这六大点主张。对比苏联支持的叙利亚共产党,他们把阿拉伯复兴运动看成是共产主义思想传播的危险障碍。马唐心想,单单这一点,他们就不会是复兴党的对手,不首先代表民族,哪有机会发展共产主义?
按照阿弗拉克的计划,其党中央将设立“民族领导”机构,领导和管理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复兴党事务,而在每个阿拉伯国家中则设立一个地区领导机构,领导党在该国的日常工作。
马唐一边为阿弗拉克鼓掌,一边却在心里评价他的讲话。他想起了出发前,李总理亲自对派遣中东的干部讲课所说的,社会主义现在国际上是个筐,什么人都能将自己的主张糅合进去,叫做自己的社会主义。
复兴党主张的社会主义,其实是一种改良的试图保留传统社会特点的资本主义,是一种大杂烩。
他们主张统一,但阿拉伯几乎是个宗教加上地理概念,单单从复兴党现在比较强势的叙利亚和伊拉克两国来看,各自的民族性都非常突出,很难实现阿拉伯的统一民族化。
他们主张自由,其实既不是中国人讲的自由,也不是西方或者苏联的自由概念,实际上是“独立”的意思,从殖民者那里获得独立并建国,就是自由。这一条应该是他们政治上最有吸引力的主张。
至于社会主义,他们的主张是推翻帝制,建立在议会民主基础上的共和制;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给农民;实现经济、社会、教育各方面的根本改革,消灭贫困、愚昧和落后;一切财富包括石油在内的权利收归国家和人民所有;退出英镑区,使国家的经济、金融从帝国主义的控制下解放出来。
这有进步意义吗?当然有。但这是社会主义吗?马唐认为不是,所谓议会民主基础上的共和制,代表是谁?真的代表底层人民吗?恐怕是有势力的组织、军队、家族之间的共和,按照新中国的政治理论,这应该是一种“绅权基础上的改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毫无关系,不过他们愿意叫社会主义,那就让他们自由地号称吧。
马唐不知道,李思华也不便说。事实上,这一代的阿拉伯政党及其成员,确实是阿拉伯历史上最现代最进步的一批成员,他们主张世俗化,主张现代化,实际上比70年后的阿拉伯党派更加进步,未来的阿拉伯,不是进步而是退步了。各种人士,在中东内部的斗争,以及石油利益中,迷失了根本。
阿弗拉克请马唐致辞。马唐微笑着走上了讲台。
他首先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成立予以祝贺,认为这是阿拉伯历史上的一个突破,是阿拉伯反帝反殖民事业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也相信阿拉伯人民最终一定能赢得自身的胜利。
接下去,他主要讲了2个方面,非常轰动。
第一个是中国对世界革命的态度。中国支持世界各地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正义斗争,支持被西方殖民统治的各民族独立建国,自己主导民族国家的发展,自己决定自身的命运。中国相信,每个民族国家都有自身特殊的国情和民族性,因此革命的具体道路肯定是不会完全一致的,每个民族都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发展出就具备自身特色的革命道路。他人的革命经验,无论是中国,还是苏联,都只能参考,而不能完全遵循。
马唐甚至举例说明。他举的例子,就是中共开始遵照苏联的指示和经验,结果遭到了严重挫折,后来找到了自己的道路,革命才走上了康庄大道。这让复兴党员们都听得入神,他们觉得说到自己心里去了。
第二个是中国对外交往的原则,他逐一阐述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条原则。当他说到,无论是怎样的革命道路,追求的一个根本目标,都应该是平等,无论是人民之间,还是国家之间,无论国家大小、民族强弱,都应该遵循这种平等的思想,并在行动中遵守,这是人类进步的核心逻辑之一的时候,场下爆发了最热烈的掌声,很多人站起来鼓掌,这样的说法,才是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国际社会。
在这个时代,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就是阿拉伯社会反帝反殖民斗争中,最热烈的那一把火。中国的军事力量,暂时够不到中东,也不会在这个阶段使用到中东。然后,输出思想和经验、在关键的节点,予以提示或帮助,还是有可能的。
马唐在复兴党的存在,就是帮助他们建立起一个良好运转的组织,来贯彻他们自己的主张,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没有意愿像苏联那样试图强制改变,那是吃力不讨好。
在阿拉伯社会的十几个政党中,在伊拉克的“自由思想”的军官们中,都逐渐开始与中国在中东的“政治服务组织”挂上了钩,这个时候中国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即使是倾向真正社会主义的阿拉伯人,他们主要参考的,也是苏联的经验,苏联的影响力要比中国大得多。
但是新中国不在乎,中国现在做的,只是洒下种子,建立网络、渠道,等待未来时机成熟,慢慢地施加影响。短期的中东,就让苏联人在这里激烈地与美国和西方博弈吧。
1947年5月4日,巴勒斯坦阿卡市。
街头猛烈的爆炸声响起,很快警笛声响起,英国殖民机构的警察开始出动,搜查爆炸的地点并试图搜寻作案的“恐怖分子”。在他们在现场的忙碌的时候,远方却有两人放下了观察他们的望远镜,冷笑着离去。
不一会,阿卡监狱的围墙发生了剧烈的爆炸,围墙彻底坍塌!100多名犹太“国民军组织”成员手持武器,攻入了这个监狱,他们驾驶吉普车,一面向岗楼猛烈射击,另一方面将炸药包放到堡垒下,炸塌了围墙,硝烟弥漫,而很多攻击者,甚至穿着英军的制服,让狱警迟疑错乱。
很快大约有251名囚犯被他们释放出来,其中至少一半,是他们“犹太复国主义”的同志,他们迅速地乘坐从英方偷来的军用卡车撤离,在此后英国殖民机构的搜捕中,大多数人仍然消失得无影无踪。
接到汇报的唐宁街10号,首相艾德礼又不由得叹气,中东开始变成了一个火药桶,而英国越来越力不从心,又岂止是巴勒斯坦?从埃及到伊拉克,再到伊朗,几乎每一个殖民地现在都是一堆火焰,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爆发。他不得不承认,英国的殖民时代必须要结束了,英国没有这个力量,去维持殖民统治,那会消耗掉帝国最后的实力。
英国此前对巴勒斯坦问题的处置,是想通过限制犹太人入境,并承诺十年内建成一个以阿拉伯人为主体的巴勒斯坦国,来实现未来英国与阿拉伯各国的良好关系。但是这样一种方案,当然是犹太人绝不会忍受的,英犹关系因此破裂,犹太人转向争取美国支持,并且由此爆发了针对英国的各种犹太人斗争。这不过是最新的一例而已。
更何况,全球反殖民主义,已经是一股世界之风,无论是苏联还是中国,甚至是美国,都在背后推动这股已经非常巨大的浪潮,而英国、法国就因此而陷入了反殖民的旋涡之中。
先放弃一些地方,全面防御不行,那就先转变成重点防御。艾德礼不指望内阁会议,能发现什么高明的策略,他的内心已经提前下了决定。
不过帝国的威严不是谁都能挑衅的,犹太人必须付出代价。内阁会议上,多数大臣都赞同暂时终止许可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
7月18日,被重新命名“出埃及”号的轮船,被迫回到了法国水域内。船上有着4530个犹太人,他们都属于无国籍的人。这些人大部分从德国逃出来避难,而上周离开法国塞特港口。他们将船名“沃菲尔德总统”号,更换成了“出埃及”号,显然是希望他们通过地中海时,能像摩西过红海一样成功。
英国海务当局,表示将把犹太人遣送回德国,这件事遭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批评,但这是英国对犹太复国主义的“国民军组织”上次“残暴袭击”的报复,英国政府短期内坚定了不许犹大人移居巴勒斯坦的决心。
当然,这种禁止是一种惩罚,不会维持多久。在英国人强化了强硬的态度后,犹太复国主义针对英国的行为开始缓和。当然,这也是因为英国在联合国已经松口,同意在巴勒斯坦,犹巴分治,各自建国。
看到了希望的犹太复国组织,当然不会再去挑战英国,使得他们独立建国的梦想遭到挫折。不过,经过了二战大屠杀的犹太人,可不会相信任何人,他们早就启动了两个行动。
第一个行动,是在年初就开始的针对联合国五常说服工作。联合国投票,当然五常的态度最重要。例如李思华就接到了古里安的信件,他恳请中国的支持,并且愿意帮助中国,劝说那些中国此时还觉得比较有用的犹太科技人员,与中国签约继续服务,当然他们可以提前获得以色列国籍,在合约期满后,再回到以色列。说实话,其它的筹码,犹太人此时也拿不出来,美国的犹太富豪们,可不是古里安这些人能支配的。
第二个行动,则是不断加强他们的合法军事组织哈加纳(即自卫队),哈加纳其实就是未来以色列国防军的雏形,犹太人的教训是一定要有自己强力的军事力量,他们已经预计必然会与巴勒斯坦人甚至其它阿拉伯人发生军事冲突。
这个哈加纳其实还不仅仅是犹太人的军事组织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干部学校,未来以色列的所有强人,例如沙龙、贝京、佩雷斯、拉宾、达扬等人,全部出自哈加纳。
当时李思华在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后,同意了古里安的请求,巴勒斯坦乱局已经不可避免,联合国决议的两国制本身没有什么,至于未来以色列的扩张主义,那可不是中国的锅。
实际上,李思华还向政治局常委们,介绍了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最早还是发轫于苏联,从沙俄开始,到苏联成立后的1914年,他们总共3次驱赶了200万犹太人出境,很多无处可去的犹太人来到巴勒斯坦,使得此地的犹太人数量迅速增长,现在已有约50万人,包括古里安也是来自俄罗斯的犹太人。而此地的阿拉伯人,不过是113万人。两族之间恩怨很大,肯定无法调解。
在1948年的4月28日,联合国就为此召开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特别联大,就巴勒斯坦分治协议进行投票。
美国、西方国家和拉美国家,都投了赞成票,他们主要是看美国的态度。苏联及其麾下的东欧国家也投了赞成票,原因就在于,苏联对英国操纵下的阿拉伯保守政权抱有敌视态度,而且当时候犹太人与英国之间,几乎处于准战争状态,苏联人对于反对英国力量的诞生,当然乐见其成,在中国也投了赞成票的背景下,特别联大关于巴勒斯坦分治问题,最终以33票赞成、13票反对,和10票弃权的结果获得通过。
当时的决议规定,英国于1948年8月1日前结束其委任统治(殖民统治的好听的说法),此后两个月内,成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
阿拉伯国面积约为11000平方公里,共有阿拉伯人72.5万,犹太人1万;而犹太国面积为15850平方公里,共有犹太人49.8万,阿拉伯人40.7万;不过规定将圣城耶路撒冷及其近郊村镇,约158平方公里,作为一个独立体由联合国托管。
分治决议通过之后,立即遭到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阿拉伯世界的强烈反对,各种抗议示威、暴力活动,马上席卷整个巴勒斯坦。由于二战的影响,欧美各国暗中向犹太社团提供了大量的旧军火和军工设备。哈加纳的实力得以迅速增长,而数十万巴勒斯坦人的“大灾难”即将来临。
实际上,后来是在1948年5月,英国人提前3个月,就结束了其殖民统治,因为巴勒斯坦已经变成了一个大火坑,巴以双方的战争已经一触即发。英国既然放弃殖民统治,当然不会再在这个火坑里久呆,难道耗费英国的实力去维持和平吗?
巴勒斯坦这个未来中东的“动荡之眼”格局,开始迅速形成,这成为未来中东无数政治事件的背景板和策源地。
无论对于中国还是苏联,隐晦的意义之一在于,世界革命需要合适的土壤,而社会动荡则是最好的土壤之一。
随着中东大量油田的不断发现,在巴勒斯坦问题成型后,一个巨大的博弈场开始形成,中国当然不是这场博弈的主角,但也必须先建立基础。没有一个大国,未来可以避免与中东打交道。
第258章 印度毛派的崛起
迈达维跟着卡姆拉,深一脚浅一脚地趟过这一片湿地,浑身都湿透了,不知道是出了过多的汗,还是被水都打湿了。这里的森林中,有很多这样的湿地,正是依靠地形的保护,最初的游击队们才能开始发展。
看着不远处简陋的木板搭起的营房,迈达维满怀敬意,第一批的同志们太不容易了。他又瞅了瞅卡姆拉,这个女战士沉默寡言,但显然是个坚强的人,一路上有着熟悉的战术动作,她是个成熟的战士。
他是从中国的“革命训练营”归来的第二批干部之一,现在则是1948年的7月。
从1947年开始,中国共产党专设了“世界革命基金”,开始支持一些重点地区的革命事业,尤其是以中国革命为模板的革命人士。1947年的资金不算多,只有1亿元人民币,大部分其实是以军火和物资折算,但也足以在一些地区开始建立革命基础了。
印度自然是重点之一,在中国实控了大山南这一条走廊后,几乎可以从印度北方的任何地方渗入印度,这提供了向未来游击区供给物资和军火的大量通道。因此从1947年开始,对印度的“输出革命”开始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