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42节

  “随着科技的进步,原子弹的威力将不断提升。未来第二代原子弹即氢弹,如果是大当量的话,有可能做到,一颗或几颗氢弹,就足以毁灭一个百万乃至千万人口的大城市。”
  常委们目瞪口呆,这算是理解了为什么李总理如此重视原子弹了,确实是“灭世之威”呀,联想到前几天的苏德战争,知道今天的会议是讨论中苏问题的常委们,恍然了解了李思华为什么先汇报原子弹和导弹的情况了,尤其她反复强调的导弹和原子弹相结合,第一步就能够做到,在数百公里之外,对敌军和敌人城市,进行毁灭性打击,而根据李思华的汇报,我们的研发是世界最先进的,在一小段时间内,可以“独享”核导弹武器。几位常委的心思都开始活跃起来。
  毛泽东掐掉了烟头,对李思华说:“谈谈你的想法吧。”
  李思华点点头,神色严肃了起来,大家也都变得非常严肃,因为知道她接下来所说的,必然是大事。
  李思华说道:“确定了导弹和原子弹的研制进程后,基本可以肯定一点,就是三到四年的时间内,我们将拥有一种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威力的战略武器,足以威慑全球所有强国,尤其是苏联,如果我们有原子弹而他们没有,几乎可以肯定,他们不敢与我们冲突,因为他们必败。”
  “所以我现在的想法是,趁着苏联短期惨败于德国,其军力不得不大部分去弥补在西线的烂摊子的时机,向苏联摊牌,除了要回外蒙和唐努乌梁海,也要拿回整个外东北。”
  七常委都不镇定了,目标那么大吗?毛泽东都坐不住,他赶紧又点上了一颗烟。李思华镇定地说:
  “沙俄在清朝夺取的我国国土,除了外东北这100万出头的领土外,在新疆外还有40多万平方公里。我的意思,是交换,要求苏联除了交回外东北之外,还将布里亚特和伊尔库茨克州的一小部分,交给我们,这样我们拿回外东北(苏联叫阿穆尔州)加上布里亚特等地,大约是150万平方公里左右,相当于除了外东北外,我们用新疆外失去的4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交换了布里亚特这些地方同等的面积。”
  包括毛泽东在内,大家都是非常震惊的状态,久久没有发声,李思华继续干脆继续解释说:
  “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新疆外更西的领土,以常规战争而论,最近的二十年之内,我们守不住,因为距离莫斯科,仅有几百公里,我们最多能守住新疆的东部,新疆的西部,很难在现在的条件下守住。”
  “但在我们收复了外蒙和唐努乌梁海的情况下,远东的情况就反了过来。苏联一旦失去外东北,在远东就失去了立足地,双头鹰就只能是蜕变为一个面向欧洲的头。他们在亚洲的支撑基地,就只有中西伯利亚,这里的工业基础也很薄弱,要到西西伯利亚,战略支撑才会比较强。”
  “所以进行这样一种交换,就是彻底终结了苏联反扑远东的战略可能性。未来在常规战争下,苏联只能是进攻新疆,占领不到百万平方公里的我们领土,否则靠着单独一条远东铁路,来进攻远东和外蒙吗?相反我们从唐努乌梁海和外蒙出击,就可以占领苏联远东的数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这样的交换,苏联是不合算的。虽然在当代的科技条件下,我们对新疆、他们对东西伯利亚,现在都很难开发,短期土地的价值不大。”
  “单单从常规战争来看,本来我还有点犹豫,但导弹核武器的进展,让我认为,我们已经立于不败之地,天予不取,必受其咎!”
  “从中苏关系的长期性来看,这样反而有可能在未来,达成比较稳定的状态,否则远东不稳定,两国关系就无法稳定。但如果这个策略成功了,相应地就逼得苏联在远东没有想法了,他们只能是面向欧洲。双方未来用我们的新疆西部和他们的远东北部互相牵制,关系反而能够稳定。”
  大家从震惊中回复过来,听得心潮澎湃,大手笔、大战略啊,我们能够成功吗?
  毛泽东又一次掐掉了烟头,他冷静地说道:“这个地缘战略的扩展,就是上次你说的400万平方公里一个世界级大市场战略的延伸吧?”
  李思华点头称是,说:“对的,这样东北地区就有约400万平方公里,从地域和资源几个方面,都撑得起一个世界级的大市场了,就算是海岸线都有1.2万公里。”
  “到1950年,预计我国会有6亿人口,到时西南包括东南亚大区2亿人,东部大区2亿人,东北大区1.5亿人,大西北5千万人。三个大市场就可以开始形成。”
  政治局的这些国家领导人,都听过李思华关于400万平方公里、2亿人以上,资源和工业在地域内完备,才能支持发展出一个世界级大市场的理论,也知道她断言如果不拿回外东北,现有东北地区,很容易在未来国内市场竞争中落伍的论断。所以很容易理解现在李思华所说的新东北大区的战略意义。如果实现,我们就具备了发展三个世界级大市场极大的可行性!这是国家未来强盛于全球的根基!
  会议没有马上做出决议,大家都要回去好好思考研究。但很明显,大家思想的趋向,已经开始明朗和统一。
  第224章 中苏二次谈判和进军外蒙?
  8月7日,关于中苏问题的中央第二次政治局常委会议,终于全体同意了李思华的战略。而此前早已在准备中的中国北方各部队,开始进入了最后的加速准备阶段,9月1日就将首先出兵外蒙古。军队早已完成了准备,只是等待具体任务的分派而已。
  实际上按照苏联的通知和后继行程,8月8日,莫洛托夫就将抵达北平,进行边境谈判。所以在他确实已经抵达后,8月9日下午中国外交部长李玉振,将中国正式的“通告文件”提交给了莫洛托夫,没有管他极为难看的神色,说明三天后进行正式谈判,但中国的态度完全可以提前正式通知,无论苏联是同意还是不同意,中国军队将从9月1日起遂行收复国土的行动,苏联可以放心,中国军队不会早一天出军,但也不会晚一天。
  莫洛托夫与苏联驻华大使罗申,在8月9日晚就开启了与斯大林的密集通电,电文在莫斯科与北与平之间密集地往来,他一夜都没有睡觉,罗申也是一样。
  斯大林的第一反应自然是暴怒,但很快冷静了下来,残酷的现实由不得他。平静下来后,与苏联政治局和高级将领们仔细分析了中国的意图。
  朱可夫一眼就看穿了中国的意图,实际上中国打的也是明牌。他睁着疲倦的双眼,说道:“中国这是为了彻底剥夺我们在远东的战略空间,剩下的远东北部地域广阔,但都是寒冷荒漠,无法开发,未来我军在远东,将全部依赖远东铁路的输血,军事上这样将处于极端劣势,是无法与中国再争夺远东的。这样的话,就逼得我们实际上放弃在远东的争夺,从而让苏联实质上重新回到了一个单纯的欧洲国家,而不再是一个欧亚两个方向的国家。”
  朱可夫在7月,因为反对斯大林死守基辅的命令,被撤销了苏军总参谋长的职位,当下担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现在基辅会战打得很艰难,苏军很有可能会被德军围歼,朱可夫因此正在组织预备队方面军,投入斯摩棱斯克会战。
  很快,他会被斯大林派到列宁格勒(圣彼得堡)担任司令官,他守住了列宁格勒,接下来又调回莫斯科,他又守住了莫斯科,从此之后,成为苏军无可争议的第一大将。
  斯大林同意朱可夫的意见,他现在内心其实已经有几点决断:
  一、如果中国认为苏联满足了他们的底线,他们将无意参与苏德战争。这是最重要的,意味着苏联可以解除两线作战的超级危机。这并非他一厢情愿的臆想,而是新中国毕竟建国时日尚短、需要更多的建设时间所决定的。
  二、外蒙古和图瓦(唐努乌梁海)肯定是保不住了,但阿穆尔地区(即外东北)应该力争,尽量为苏联在远东保留足够的元气。实在不行,可以让出部分阿穆尔领土,但不能让中国人完全占领。
  三、即使出让领土,但在这些土地上苏联高昂的投资,是需要中国偿还的,必须据理力争。
  四、要确保中国不会和德国结盟,未来在战争中反悔。
  实际上斯大林的决定,就是满足中国人的基本要求,但是能磨一点是一点。
  在中国方面,毛泽东和李思华,实际上整个政治局,对苏联的态度都是一样的——无意改变前世苏联最终战胜德国的历史。
  有没有改变历史的能力是一回事,但更重要的,就是苏联毕竟是社会主义大国,大家都绝对相信,由于信仰的本质不同,苏联与西方意识形态上是不可调和的,苏联因此未来不可能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真正媾和,这就保证了中国不会独自面临资本主义国家们的压力。
  对于了解原时空苏联历史的毛泽东和李思华,都认为前世苏联的解体,那叫媾和吗?那是投降,结果最后俄罗斯的多数人还不是后悔得要死?被西方狠狠涮了一回。
  反而要是德国彻底占领了苏联,变成超级大国,那中国的形势可就变得恶劣了,就算美国和德国不会联合起来,但是一个统一的欧亚大国,当然是要绝对要避免的。而苏联存在,就将始终处于东西两面夹击的潜在地缘劣势中,这当然要好很多。
  更何况从信仰来说,苏联的存在绝对是极其重要的,两个社会主义大国在全球能够推动的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绝对胜过只剩下中国一家。
  莫洛托夫接到斯大林的指令后,开始了与周恩来和李玉振之间艰苦的外交拉锯战,从一点都不放,到愿意交回外蒙古,他首先是要磨到最后一刻,为苏联拖时间,他还指望或许苏德战局的有利变化,会有助于他为苏联谈判更多的利益呢。
  “蒙古国”部长会议主席、元帅霍尔洛乔巴山,与苏联驻蒙大使相顾无言。大使告诉了他眼下的残酷形势,中国即将进攻“蒙古国”,而苏联此时能做的是非常有限的。
  在苏德战争爆发后,虽然面对中国的军事压力,苏联不愿意降低远东的防御强度,可是形势比人强,大量部队在西线被消灭,就不得不从东线抽调精兵强将,虽然表面上兵力还没有缩减,但几乎都是用临时补入的新兵替换相对精锐的兵力。远东军区和后贝加尔军区军队真实的战斗力,正在不断降低。
  而且即使是新部队,也是宝贵的,西线还不知道要填进去多少,怎么能在东方损耗掉呢?苏联的精华核心,毕竟是其欧洲部分,这本账,每个苏联人,都能算得清楚。
  所以在蒙古国,苏联现在只能是用两个师“帮忙”,这两个师,其实还是苏联总参谋部,为了再次确认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才忍痛拿出来的。斯大林希望清楚地知道,应该对中国军的实力,进行清晰判断的能力。实际外交的让步,必然也是由中国军的实力所决定的。
  乔巴山心里在咒骂,他能怎么办呢?此时的“蒙古国”,一共只有60多万人口,就算把图瓦(唐努乌梁海)算上,那里也只有几万人。即使是全民皆兵,十人抽一兵,也最多武装6~8万人的军队,加上苏联2个师3万人,合计也就十万出头的部队,而且苏联是正规军,蒙古军现在是什么货色?苏联这个时候,哪有新式武器给他乔巴山?都是后贝加尔和远东军区自己都不用的烂货!让他拿什么去和中国打?骑兵打坦克吗?
  他一向崇拜斯大林,在政治上也模仿斯大林的一切,他刚刚完成了蒙古版本的大清洗,将“蒙古国”的僧侣、王公贵族,以及“党内叛徒”们一扫而空,干掉了3万多人,相当于蒙古国人口的5%。虽然国家和队伍纯洁了,可短期的元气大伤,也是明摆着的。
  但是他能怎么办呢?他说是蒙古人,其实已经是半个俄国人,从1920年起就接受苏联的领导,奋斗了20多年,才有自己的今天。他的命运,早已经与苏联的命运,密不可分。
  中国认为蒙古是中国的一部分,他乔巴山在中国人那里,就是十足的汉奸和叛国者,一定不会有好下场。这几年他又不是没有研究新中国,早就对于这种可能的变化有所警惕,但事到临头,自己发现,其实还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乔巴山自认为不是傻子,苏联现在要蒙古国抵抗,只是为了留下个未来与中国外交的“话柄”,意思是蒙古人民坚决反对中国的侵略,根本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就算是参战的2个苏联师,也会解释为在蒙古人民感召下,苏军义愤填膺,支持蒙古人民的正义事业,加入了“蒙古人民军”。这一套他很熟悉,但没想到今天会用到自己的身上,去他娘的!
  乔巴山叹息一声,有什么好多想的呢?自己根本没有选择,就连流亡,也要先看在这场战争中,有没有逃出去的机会。苏联驻蒙大使刚才直接表示,中国进攻蒙古的军队,很可能是他们的三野,足足有60万以上的兵力,几乎与蒙古国全部的人口相等了,这样实力悬殊的战争,哪有什么机会呢?
  接下来的几天,“蒙古国”高层们的家眷,都被俄国人接走了,乔巴山们很清楚,如果他们不能按照苏联的意思坚决抵抗,他们的家眷就会从人质,变成西伯利亚集中营中的劳力,甚至是被直接枪毙。
  乔巴山开始了在“蒙古国”的“反侵略”全面动员,他根本不管一切,几乎是一切拿得动枪的蒙古男人,都被他招进了军队,其实这样的组织,乱哄哄的,就是个形式上的“军队”,但苏联人要的,就是形式。这使得乔巴山的“蒙古军”,达到了10万之众,从13岁到50多岁的“蒙古国”男人,基本都在这里了。
  而莫洛托夫的坚强谈判,一直到8月30日才松了一小口,苏联愿意放弃对“蒙古国”的保护,中国与“蒙古国”之间的问题,双方自行解决,与苏联无关,但其它苏联的领土不可能放弃。周恩来和李玉振也只能为此摇头,看起来还是要让军事实力来说话。
  9月1日凌晨4时,徐向前领导的三野,开始全面发动,军队越过了此时的“边境”,进入了所谓“蒙古国”的地域!
  虽然此战已经很轻松,但他仍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在最近的三年,中国在外蒙建立了一整套的情报机构,借着乔巴山大清洗的掩护,有着足够多的蒙古人,仇恨乔巴山政府,血仇让他们不惜投靠原来他们认同的敌人“中国”。
  从情报机构那里,他已经大致掌握了外蒙现在的军事部署。最重要的,无疑是那两个苏联师,他们会以加入了“蒙古人民军”的名义,来与我军作战。而这两个师,原来是精锐的后贝加尔第17集团军麾下的坦克61师、摩步36师,是苏联的精锐部队。
  此战必胜是无疑的,但是要打得漂亮,让苏联人知道中国军队的强大实力,未来的和平,要靠军队的实力来守护。按照情报机构的判断,这两个苏联师,就是用来牺牲的,这是苏联对中国的一种潜台词,不要以为苏联是好欺负的,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就像当初的日军高层一样,苏联高层中看低解放军的高级军官,人数也是不少的。
  徐向前不是很喜欢这种牺牲自己军队和战士的冷酷无情的“测试”,但既然苏联人非要测试,就让他们好好领教!他决定用三野精锐的坦克军,来满足苏联人的愿望!
  经过几百年商人的开拓,传统的张库大道(张家口到库伦,即乌兰巴托)畅通无阻,自然是进军外蒙路线的不二之选,实际上,此时外蒙只有60多万人,这个时代外蒙的大部分地区,除了每年季节性的牧民,根本没有人,最多的人口,就集中在库伦(乌兰巴托)。原时空“蒙古国”330万人口的时候,乌兰巴托的常住人口就达到140多万,这还是登记人口,其实全国人口的一半,都在这个“首都”。
  三野的先锋,就是于天云12集团军改制而成的第3坦克集团军,全军有3个坦克师1200多辆坦克,1个强击机师,1个自行火炮师,1个火箭炮师,3个摩步师。
  从张家口到库伦的道路,沿途基本是草原、戈壁,从军事意义上看,就是无险可守。因此于天云的进攻速度极快,而在中途一个叫额尔根的地域,等待他们的,正是苏军的坦克61师、摩步36师。
  实际上,苏军高层就没想过胜利,而是要观察,这两个师与中国军的具体交战情况,从而精确地评估中国军的战力,来做出外交上的最后决定。
  所以这是一场纯粹的对攻战,而苏联的观察员们发现,其实难以准确评估解放军装甲部队的战力,因为此役,苏联没有能够形成立体作战,而解放军形成了,苏军的2个师,早就被解放军的侦察机看得清清楚楚,苏联却没有能达成良好的侦察,解放军有着压倒性的空中优势,所有苏联的侦察机,根本无法躲过连续巡航的中国空军。
  所以苏军的2个师,在解放军接近的时候,立即遭到了狂暴的空地立体打击。俯冲轰炸机轰炸,强击机轰炸和扫射,然后就是无数坦克和反坦克火力的装甲冲锋,将苏军坦克61师的200多辆坦克在轰炸后剩余的部分,很短时间就歼灭。
  苏军摩步师的反坦克火力,也没有能取得多少战果,解放军的自行火炮师几乎是伴随冲锋的,他们与坦克共同构成了强大的火力,苏军的坦克或者是反坦克炮一开火,往往就招来数倍的反击。
  2个师构成的苏军阻击战,10公里多的阵线,实际上阻挡了不到1个小时,就被突破,然后就被分割消灭,整个战役解放军的攻击,如同行云流水,节奏感非常强烈,在苏军观察员们的眼中,呈现出一只经过高度严格训练的坦克装甲部队,而各部分军事组织,实现了严密配合的高度军事素质。
  苏联摄影师冒死拍下来的影片,被快速逃脱的车辆,迅速送往乌兰巴托,然后就是飞机送往莫斯科,4天之后,苏军高层就看到了这一场“小战役”,大家相顾无言,因为发现,解放军表现的素质和战斗力,完全可以与此时的德军相比。此前指望旧中国是个弱国,东方军队比不上西方,所以解放军不会真的很强大的观点,在真实战斗事实的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斯大林也是第一次看到中苏两军的战斗,他虽然不懂军事,但是强弱总是看得出来的。整个影片播放过程中,他一言不发,神色严肃,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谁也不敢问。此时基辅战役进入尾声,苏联的大败已经不可避免(原时空此役有超过65万苏军被德军俘虏,布琼尼和赫鲁晓夫也差点被俘),谁都知道,斯大林这个时候的脾气不会好。
  下午,正在北平的莫洛托夫,接到了斯大林的密电。
  莫洛托夫开始像挤牙膏一样的逐渐让步。接到密电后的第二天,他突然同意了归还图瓦(唐努乌梁海),但是表示苏联不可能再让步了。
  莫洛托夫的态度改变,被周恩来和李玉振迅速报告给李思华和毛泽东。李思华嗤之以鼻,要求继续施压,军事行动根本不受影响。既然已经出军,就按照军事的节奏来,此时解放军不急于发动远东攻势,而是先占领外蒙,然后就处于随时可以切断远东铁路的有利战略态势,到时候看苏军撤不撤、让不让?不让,那就是远东苏军的彻底完蛋!
  三野在外蒙的军事行动,在击败苏军2个师后,就变成了行军,乔巴山一次性的10万军队攻击,就像是一场闹哄哄的马戏,骑兵对上坦克,结果不言而喻,10万人剩下的部分一哄而散,大多数当了俘虏,乔巴山则拼了命地逃跑,但运气不好,路上翻车,压断了他的大腿,没来得及救治,失血而死。
  在乔巴山死后,本来就是一盘散沙的外蒙,已经无法组织起来对抗解放军了,因此限制解放军的,就只有外蒙广阔的土地,以及风沙和一些不利的自然条件了。
  到9月20日,三野已经基本占领外蒙,周恩来因此向莫洛托夫发出最后通牒,表示解放军一野和四野,已经在远东边境做好了一切军事行动的准备,而中国外交代表团也不准备和苏联外交使团蘑菇下去了。苏联或者战,或者同意中国的条件,否则接下来,就将直接进入中苏交战的环节了。中国最后给苏联七天时间,9月27日,中国将发起对苏联的远东会战。
  莫洛托夫也无计可施,对方已经不愿意继续谈判,倾向于让武器的批判决定。他的外交技巧,在周恩来和李玉振同样“石头”一样顽强的意志面前,并没有用,大家都是信奉用实力来说话的人。一切就只能等待斯大林同志的决断了,他很痛苦,自己没能完成好任务。
  斯大林这几天,心态是极为煎熬的,一方面焦急地等待基辅会战的结果,虽然希望渺茫但不能放弃;另一方面他不断思考这东线的抉择,放弃吗,还是打一仗再说?如果交战,还能收的住吗?若干真的形成两线作战怎么办?真的只能放弃那些领土了吗?他还是有点犹豫不决。人们都叫他铁人,可是不知道,铁人的心中,需要忍受多大的压力。
  然而到9月26日,最后的一根稻草压了下来——基辅会战结束了,以苏军空前的大败而告终。西南方面军基本被全歼,苏军第5、第21、第37、第26集团军大部,第40、第38集团军之一部被歼灭,65万人被俘,此外损失约70万人。当然,苏联也不是无所得,基辅会战持续了2个多月,让德军消耗也巨大,而且接下来离开冬季就不远了。
  对于中国的谈判,基辅会战就是对斯大林信心的最后打击,他已经不敢再赌两线作战了,西线损失如此之大,迫切需要调动东线储备的兵员,而一旦与中国开战,这最后的希望将化为泡影。
  “历史上最狼狈的苏联政治局会议”,后世的人如此回忆这一次会议。会议上根据斯大林的提议,全员同意了中国的要求,即与中国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重新划定两国边境线,在尊重列宁同志愿意归还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的意见基础上,将图瓦(唐努乌梁海)、阿穆尔地区,以及布里亚特等地归还中国,双方立约确定边境的细节。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第225章 接收远东和世界的涟漪
  9月29日,莫洛托夫面无表情地在双方协议上签字,正式的文本还要送回莫斯科,等待斯大林同志签字并完成苏联方面的相关手续。
  但解放军不会等待这么长的时间,按照口头协议,10月1日开始,解放军就会进军《互不侵犯协议》规定的中方边境,监督苏联在“阿穆尔”和“布里亚特”等地的军队和居民撤退。整个撤退将在3个月之内完成,即在1941年年内完成,军队是必须撤完的,若干居民来不及撤完,可以延缓到1942年的3月前。
  中国还是给了苏联一些面子,外蒙156万平方公里,图瓦(唐努乌梁海)17万平方公里,外东北(阿穆尔)约100万平方公里,布里亚特等地约52万平方公里,合计325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对苏联的投资补偿10亿美元。
  不过这可不是给现金,去补充苏联的战争硬实力,而是用民生物资补偿,主要是粮食和轻工产品,按照世照界的市场价格计算。完全投入战争的苏联,已经无力大量生产这些产品,毛泽东和李思华,也是用这些物资对苏联进行一定的支撑,免得由于相比原时空失去了远东的苏联,会被一根稻草压倒。
  中国承诺,在完成上述民生物资补偿后,如果苏联需要,中国会考虑一定的贷款,继续向苏联提供粮食和民生物资。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个大订单,有利于消化国内的剩余产品,提升民间产业的发展。
  李思华抚摸着大地图上外东北的部分,就像是抚摸一件最珍贵的宝藏,她的内心满是激动,向政治局委员们描述着外东北的重要性。
  这是一次中国政治局的全体会议,随着收复外东北,东北大区的建设需要立即进行,在二战结束前,必须在外东北和外蒙等区域建立起稳固的基础,以免二战后苏联的可能反扑。
  李思华兴致勃勃地描述着:
  “同志们,东北三省(此时已从九省改成三省)、内外蒙东、河北北部,大约是250万平方公里,加上收复的外东北150万平方公里,就是大约400万平方公里,这就构成了一个世界级大市场的最根本的基础。”
  “这个大区域有什么呢?”她先背诵了一下作家契科夫当年的描述:
  “要描写象阿穆尔河两岸那样美丽的景色,我是毫无办法的;我在这样的景色面前只能表示屈服。请你们想象一下阿穆尔河岸边的苏拉姆山口吧,看,这就是阿穆尔河。山岩、峭壁、森林,成千上万的白鹭、野鸭遮天蔽日,直叫人荡气回肠……”
  政治局委员们都听得兴趣盎然,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国土!最近几年,一定要找机会,去好好地看一看这祖国大好的河山!
  “有了外东北,东北大区作为世界级的三大黑土地之一,才名副其实。兴凯湖平原和乌苏里江谷地,大约有3~5万平方公里;精奇里江(结雅河)下游平原有8~9万平方公里;黑龙江下游平原有6~7万平方公里。整个外东北,就有20万平方公里最肥沃的黑土地。加上内东北的17万平方公里典型黑土地,这就是37万平方公里的农业上最珍贵最肥沃的黑土地。这里将变成我国的主要大粮仓之一。”
  “由于苏联对于外东北没有开发能力,这里保持了原始生态,单单森林面积,就达到了70万平方公里,林木蓄积量几乎和此前的半个中国相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