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31节
而肖劲光,则在新中国建立后,由陆军调任海军政委。
葫芦岛潜艇基地,目前还处于大规模的基建之中,而且它也不会像李思华原时空一样,一开头就从核潜艇入手,在这个时空,它将作为中国潜艇科技的萌发之地,从引进吸收德国u型潜艇的科技入手,潜艇基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消化吸收以中德合作的u7c型潜艇为主,在1941年实现潜艇量产。
柳岳生和肖劲光向李思华汇报了海军的十年发展计划——即从1939年到1948年这10年的总体计划。
新中国的海军,底子实在是太薄,所以短期发展的重点,就是“飞潜快”,除了飞机以外,即水下的潜艇,和水面的快艇。
舰艇科技的底子,几乎都是来自德国,来自美国的都不多,这主要是资金面的影响,在西华时代资本不足,那个时代对海军有关的科技等方面,引进有限。到了能够承担一定资金的这几年,从美国引进又不如从德国引进方便。
除了u7型潜艇以外,从德国重点引进的,是大型鱼雷艇s-26。其它包括护卫舰、巡逻艇、扫雷舰、猎潜艇,都从美国和德国分别购买了少数几艘,主要是用来研究,然后进行自产。
二战最为重要的航母,李思华反而不愿意仓促跟上,而是重点在基础技术上发力,例如蒸汽弹射器、航母拦阻系统、高强度合金甲板等方面。
而舰载机因为引进了bf109f战斗机的缘故,没有航母反而解决了舰载机问题,那就是在bf-109基础上发展的舰载机——把机翼改成了折叠式,有拦截钩,弹射器附件等舰载机特有构造。实际上,成飞已经能够制造,不过暂时意义不大。
暂时不发展航母的理由很简单,新中国海军基本没有大规模参与二战的可能性,就算有也要避免。而二战的航母与此后冷战的真正航母,那完全不是一回事。二战的航母,是2吨舰载机用100节的速度砸在木制的甲板上,而冷战航母,则是20吨舰载机用200节的速度,砸在了特殊合金钢的甲板上。简直是天差地别!
所以二战的航母,拿来干什么呢?虽然学会如何合理布局确实是个经验活,但在美国这些资料已经取得。而且二战后航母更关键的,是全舰的电子化指挥,这些现在连个毛的基础都没有。
除了航母,这个时候的“大型舰”,即战列舰,熟知原时空海军发展历史的李思华自然知道,在导弹兴起的将来,并没有太大意义,现在花钱在这个上面当然是无用功。
所以在大型舰方面,李思华则是通过德州财团介绍的关系,从美国订购了两艘军舰,一艘布鲁克林级轻巡洋舰和一艘马汉级驱逐舰,目标都是为了学习如何设计、制造和使用大舰,尤其是在此基础上开始研制导弹驱逐舰,乃至最终的导弹巡洋舰的系统。同步引进的,还有柯蒂斯蒸汽涡轮机、parsons蒸汽轮机等海军动力。
尤其布鲁克林级轻巡洋舰,基排9924吨,满排12207吨,是毫无疑问的万吨大舰。
这两艘大舰,花了超过5000万美元,其实舰艇真不值那么多,主要的钱,还是花在了引进海军动力系统技术上。
实际上,对于此次引进,不仅美国资本家们是欢迎的,就连美国罗斯福政府,也是欢迎的,摆明了新中国海军,几乎是从零开始,几十年内根本没有可能性追上美国,更不可能形成日本海军的那种威胁。当听说李思华意欲将那艘布鲁克林级轻巡洋舰作为新中国海军的旗舰之后,罗斯福眉眼都是笑的。
如果新中国引进战列舰,罗斯福还有几分顾忌,现在只是轻巡洋舰,自然就是毫无顾忌的。而且由此美军可能对新中国海军的发展,形成长期影响。
当然,这是美国政府的如意算盘。李思华的打算,可不是依赖引进。坦率地说,由于二战后喷气式舰载机、舰载导弹和电子化,替代了舰炮等成为海军的主要武器和方向,全球海军都是大变样的,所以现在学习的主要是造舰,其它的没有那么着急。就算那艘布鲁克林级轻巡洋舰,也会成为中国海军第一代舰载雷达系统的试验舰。
真正决定性的,是现在预计的1942年研发出导弹后,如何将导弹与舰艇结合,现在新设立的多个海军研究所,目标都是这个方向。
不过虽然军舰方面的进度不快,但是民用造船的发展速度很快,大连、上海江南、广州黄埔等几个大船厂,设备都在大规模更新和扩大,前几年培养的人才,都充实到其中,准备先造出自己的万吨轮,时间要求其实很紧,目标是1941年。
因此海军的十年计划,基本上是一个“十年奠基计划”,十年之后的1949~1958年的十年,才是大发展的时代。
这个时候海军兵力有限,就暂时没有建立李思华前世的三大舰队之类的组织。而是仿照美国,先建立了水面舰艇司令部和水下舰艇司令部。水面舰艇司令部统一指挥这只由轻巡洋舰为首的小舰队,先探索建立起巡洋舰、驱逐舰、扫雷舰、供应舰、运输舰、鱼雷艇、炮艇之类不同功能舰艇的战术和使用规范,以及舰载航空兵和海军陆战队这两个海军的派生部队的初步建立,和相应海军学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所以海军与其说是“十年计划”,不如说是一个“三十年计划”,十年奠定基础、十年初步发展,然后十年逐步赶上。预计要三十年时间,才可能追上除了美国之外的其它大国海军,至于追赶美国,在李思华心目中那至少是要以五十年为追赶周期的,饭只能一口一口吃,“百年海军”,再多的努力,能够缩减一半的发展时间,就已经很不错了。
最后的海军的规划,经过了几次修改后,也下发执行,这是一个以“飞潜快”暂时构建一定近海作战能力,而重点在于构筑大国海军各方面基础的十年计划。
第208章 基建狂魔初登场?
兰新铁路柳园段的施工现场,李思华觉得自己要被狂风吹得飘起来了。王春妮和周小红赶紧扶着她走了几步,到了防风堤的近处,才感觉风小了下来,“百里风区、三十风口”果然名不虚传。
这条兰新铁路全长约1900公里,出甘肃兰州,西跨黄河大桥,然后越过海拔3000米的乌鞘岭,经过甘肃北部的武威、张掖和酒泉,出嘉峪关,然后经过玉门,沿着天山南麓,经过哈密、鄯善以及吐鲁番盆地的北沿,最后在达坂城穿越天山抵达乌鲁木齐。在这个时代,兰新铁路就是新中国巩固新疆统治的主要地缘手段,兰新铁路加上甘新公路和青新公路,这1条铁路加2条公路,就是交通上的大动脉了。
1939年的11月到12月,李思华对全国一些重点基建工程项目进行了连续考察,兰新铁路就是她考察的重点项目之一,而最主要看的,就是兰新铁路柳园这一段的百里风区,因为这是整条铁路最困难的地方,全长约150公里。
在她前世,就算修好后,这条铁路每隔几年都要出事,因为当地的风实在太大了,了在“发狂”的时候,可以达到12级风的2倍,这里一年320天基本都是8级大风,12级以上的风随时就有。刮起来的时候天翻地覆,很容易树断车翻。世间狂风,大概莫过于此地。
这一段地方自然是滩涂戈壁,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完全是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
李思华一直记得这个地方,前世一直到二十一世纪才通过改建,解决了防风的问题,在新时空她则是要求先做复杂的防风堤的设计,宁可耗费巨资,也要让铁轨上列车经过风区的时候,风力一定要低于6级。
这一段一百多公里铁路,是整条铁路修得最慢的一段。为了加快速度,整条铁路是被分成了若干标段,分段修筑,然后再段与段之间联结。
之所以慢,自然是因为必须修一段防风堤,再修一段铁路。
李思华放眼望去,铁路的两边,各有三道曲线防风堤,每道防风堤,并不是连续的,而是走一段、断一截,断的一截,又被别的防风堤补位,就像是“分段掩护”一样,有点军事掩体的味道。每道防风堤,基本都是坡型,高坡在向着铁路一侧,高度可达近4米,这样狂风吹上防风堤,就被引流向上吹,让铁路犹如处于一个空出来的“空沟”之中。三道防风堤彼此的错开,则让气流彼此在空中力量抵消。
铁路也不是直直的向前,而是选择大半径曲线,最小曲线半径不小于2200米,以提高列车的抗风能力和运行速度。
防风堤高坡的背侧,已经种上了一些抗旱的新疆杨。李思华叹息了一声,条件太艰苦了,希望这些树,能够活下来。未来在这里坚守的铁路国企员工,必然是全国最艰苦的条件。她提醒陪同视察的全国铁路总公司领导,未来这里的机务段,要修好宿舍等生活设施,在这里坚持的员工,必须实施特殊工资政策,比正常地区的要翻倍,其它地区不服气的,可以自己申请来这里,挣这个辛苦钱。
这里的修筑,铁路的进度是跟着防风堤的,由于加大了人力和机械投入,速度正在不断提升,已经修了近百公里了,再有三个月左右,就可以全线打通。
李思华一边听着铁总领导的汇报,一边心里寻思着。她明显感到,前世那个“基建狂魔”的初级形态开始形成了,此时新中国的基建力量正在迅速成长——毕竟从1934年到1939年,充足资本之下的5年大西南和大西北建设的训练,使得基建能力的成长很快,现在相对于前世,也就是规模还不能一下子扩大到那种庞大的程度而已。
但是抢了宝贵的时间——以铁路为例,现在修铁路的技术能力,大致应该与原时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可以相提并论。原时空由于缺乏资本和机械,到七十年代,仍然是人力为主。
在新时空,铁路建设有了“三件神器”,使得新中国铁路的起始建设和质量水平,都远远超过了原时空建国前二十年。
第一件,是混凝土轨枕。此前旧中国一直是用优质木材作为轨枕,这太耗木材了,而且强度很难保持同一标准。而早在1935年,西华建总已经掌握了此项技术,现在早已经实现大规模普及,已经能够生产各种类型的混凝土轨枕(含岔枕、桥枕、宽枕、和专用线轨枕等)。
第二件,是龙门吊自行铺轨机。此时自然不可能做到后世的自动铺轨机。但是用柴油机做动力的铺轨机可以在铁轨上行驶,到断头的地方用龙门吊一根根地铺上轨枕,这自然比传统的让几条壮汉挑起轨枕,再一根根地放到位,要节省无数人力,也大大加快了速度。
第三件,是电传动大马力内燃机车+废气涡轮增压系统。在此前的美国工业引进中,1934年就引进了1000 千瓦单节机车多节连挂的干线客运内燃机车,比较特殊的是废气涡轮增压系统,这是李思华在美国时就投资参与的科研项目,这也是她作为穿越者的福利,她记得是因为这个系统可以让内燃机车这样的动力系统增加功率50%以上。
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铁路,乃至是火车,都是一个很高的起点。例如火车速度,平原直接达到了120公里/小时,最高可达140公里/小时,即使是在兰新铁路这样的大风区,也可以保持约100公里/小时的时速。速度就是效率和运力,自然具备极大的战略意义。
现在以内燃机车为主的铁路运输,到1955年的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即15年左右的时间后,将要改造成以电力机车为主。而再有15年,即1970年后,就一定要迎接高铁时代的到来,李思华心里暗暗地寻思。
在视察兰新铁路之前,她已经看过了新京广线和宝成铁路,2条铁路都能保证在1940年竣工,这些视察,使得她对新中国的铁路修筑能力充满了信心。
在这两年修筑4万公里铁路后,她计划在1941~1945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再修筑10万公里铁路,使得新中国到1945年底,开通铁路达到17万公里,超过她前世穿越前中国的规模,当然科技水平是万万达不到的。
这并不是狂想,按照她的预计,由于开国之初,吃饭财政和养老财政的比例较小,因此财政比例中可以用于建设的比例较高,而且建设重点不同。她计划一五期间,每年保证1.2%的gdp用于铁路交通建设,这意味着5年时间将有10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铁路投资规模,按照1000公里/1亿人民币(有一定市场化,但整体还是价格扭曲的,价格上升更多的是因为建筑难度)成本,那就是10万公里铁路。
在她原时空,只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两年达到了gdp1.2%的铁路投资强度,大多数时候,是在0.5%~0.7%,自然远远比不上新时空的条件。原时空的铁路建设,除了建国初期提升到了5万多公里以后,再一次大扩张的时代,几乎已经是二十一世纪,那是个完全市场化而且各项成本都极高的时代,自然不可能重演美国铁路当年狂飙猛进,一年修2万公里铁路的故事,但李思华在新时空,却可以做到。
李思华自己估算了一下,她前世修高铁,成本已经大致是1亿元只能修1公里,而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修普通电气化铁路,大约也要1500到2000万修1公里。在新时空,此时币值对于未来物价,估计是1:100以上的比值,现在10万元修1公里,相当于原时空1000多万修1公里,很合算的价格,总体还是低价区,此时不大修,未来一定会后悔。
想到财政,她不由得幽幽一叹,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虽然有很大的一笔收入,但那是一次性的,常规的长期投资,才是当家人痛苦的事情。
按gdp来分,铁路1.2%,公路、机场和其它交通1.3%,这就是2.5%。教育3%,科技1.5%,城乡建设2%,农林水利2%,军事军工6%,医卫文社等其它1%,这就是18%,财政收入总共约为20%左右,国家只剩下2%作为吃饭财政,哪里够啊?要不是有那笔大额一次性收入,大概现在就要开始发行国债了。
幸好现在中国人普遍年轻,没什么养老压力,要不然,单单看财政,让她上吊的心都有。
还好从1941年开始,国家财政会逐步提升税收,逐渐增加到25%,最后会达到30%左右,这样才能支撑起大国的正常发展,她心里不由得念叨着。
除了铁路,当然还有公路,同样要利用处于“低价时间”的优势,加快建筑,一五期间,干线公路的建设规模会超过60万公里,到1945年底使得新中国干线公路(即国道,大致相当于原时空的二级公路左右的水平)的总规模,达到75万公里左右,基本形成全国的公路干线网。
至于高速道路,她现在还不敢想,成本太高了,先用国道干线,解决有无问题,未来实力强了,才是优质道路的问题。
铁路和干线公路(国道)是主动脉和动脉,城乡公路和乡村公路则是支脉和毛细血管,一样都少不得,但资本永远都不够,生产能力暂时也不够,她也只能按捺下她心头隐隐的焦灼,治大国如烹小鲜,急不得乱不得。
重庆半岛的最高处鹅岭,李思华纵目远眺两江(长江、嘉陵江),江对岸灯火璀璨,这座中央直辖的大城市正在迅速地“现代化”发展中。
在以内循环为重心的新中国经济地理布局中,重庆自然是几个重点城市之一。这里是长江上游唯一的真正全年通航港,又是四川盆地乃至整个西南向东的门户,所谓“四川”,其实在重庆体现得最明显——沿嘉陵江往上可至川东北重镇南充,循涪江而上可至川北第一市绵阳,溯长江岷江而上可至川中名邑乐山,由沱江而上可至川南锁钥泸州。总之由重庆沿此四条大江,可以制控和辐射整个四川,再发散到整个西南。
所以水路交通的便利,是重庆这座山城立足的根基和之所以在历史上兴起的前提,四川多山,水路交通的重要性因此尤为突出。重庆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东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娄山。如果不是水路的便捷,这里是难以崛起这样一个大城市的。
李思华想着,尤其是目前重庆市的核心渝州半岛,这里地势险峻,地形起伏崎岖,沟壑纵横,在古代军事地理上易守难攻,所以历史上是因为南宋抵抗蒙古侵略,修筑大型山寨型城市而形成,古老的底子是一个大型军寨。如果不是古代军事上的需求,重庆肯定还会在,但也许其市中心,就会略微偏移到不那么崎岖的地方。
渝州半岛这样狭窄的地形,在现代战争条件下是不宜于抵御空中打击的,人口太过密集。她想起前世渝州半岛这里市中心,密密麻麻的高架、轻轨、桥梁和超级复杂的道路系统,不由得头皮有点发麻,还是必须进行一定的分散。
重庆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总的地势是东南部、东北部高,中部和西部低,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总体来看,两江隔断的各个地区实际都属于小丘陵,地形并没有想象的山区那样难以建设,按照前世的“一小时经济圈”进行划定,其中心建设区域(面积超过2万平方公里)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平地或者高低差在几米、十几米左右的小山坡,属于丘陵地形,而且实际上近郊已经有着稠密的小镇和道路网络,基础条件并不差。
这就很适合发展“组团式城市”,这正好符合李思华“分布式节点城区”构成大城市的理念——每个城区之间应有一定的绿植和乡寨进行区隔,用道路、桥梁和轻轨进行城区之间的连接,总之,是不能把鸡蛋都放在渝州半岛市中心这里。
在重庆进行城市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这里的地基硬、地质好,地下直接就是岩石,根本不用打很深的地基就能修建高层建筑,这相比上海那种软豆腐地基,在建筑上要节省不少钱和时间。
所以重庆这里的城市建设,近期重要的就是建立渝中半岛与几个规划建设的新区之间的道路和轻轨系统。
不过重庆的城建并不是李思华关心的重点,快一点慢一点都不影响大局。她真正在意的,是重庆为龙头的区域的大工业布局,也就是从贵阳、遵义一直到重庆这一条她当初规划的“西南工业走廊”。
重视这条工业走廊的道理很简单,新中国建国后的第一次战争,大概率就是东南亚之战,军工上最便利的支撑点,当然就是西南工业走廊,实际上,这条走廊已经生出了两条分支,即在四川省内的成渝沿线工业带,以及贵阳到昆明以及攀枝花这个狭窄的三角工业带。再加上上缅甸的帕敢-曼德勒-密支那工业带,总计4条工业带,撑起了西南大工业的脊梁。
在这4条工业带上,围绕着钢铁、冶金、化工、石化、机床、汽车、仪表和动力机械等重点行业,在当初引进超过4500个工厂的基础上,与大工业有关的大中型工厂或加工基地,已经发展到了3万家以上,而由此派生的各种小型工厂和民用实业工厂,总量已经超过了15万家。在这个新时空,这里才是新中国的工业心脏,重要性暂时远远超过了正在建设中的东部工业区,以及东北工业区。
除了大工业,李思华考察的第二个重点,就是3条最重要的铁路线。
第一条是襄渝铁路,即从襄阳到重庆的铁路,由此重庆即可直达武汉,铁路也就联上了京广(京汉)线,将川东与东部经济区实现陆路大物流联通。
第二条是宝成线,宝鸡到成都,由此实现川东经过西安联上陇海线实现与东部联结。这两条铁路可谓是向东部出川的两条大动脉。当然,除了铁路,重庆沿着长江而下的水路交通也是发展的另一面重点。
第三条铁路,就是滇缅铁路,暂时由曼德勒进帕敢,入云南保山,经楚雄而接上昆明,与西南铁路网实现全联通。未来还将由曼德勒经内比都一路延伸到仰光,使之成为缅甸“中央铁路”轴线。
除了这三条铁路以外,尤其是上缅甸,最近几年持续不断地建设地方铁路,到1939年底,铁路总里程已经接近1万公里,基本实现了重要城镇的铁路网。
李思华离开重庆后,单单在上缅甸就跑了1个半月,考察基建、工业和军工等多个方面。
事实上,这也是新一轮战备的开始,从1939年底开始,战备物资的准备陡然加速,虽然李思华从前世英国人在东亚的作为判断,英国未必敢在东南亚进行一场英印混合军百万人规模的大战,但是战争总不能依赖这种个人判断,还是必须要从大战的准备出发,只有这样,英国到时候无论如何选择,都不碍事,都在准备之中。
她考察的最后一个重点,是若开州皎漂和实兑的民用造船工业带,这里从1934年起,逐步发展小型民用造船,到现在已经颇有规模,但是没有发展军舰制造,毕竟这一带英国海军如果从印度和新加坡过来,威胁较大。
这里现在最重要的船类,其实就是原时空美国的“自由轮”,李思华在1940年的1月,亲自主持了皎漂船厂制造的第一艘“新华轮”(新中国对该种轮船的命名)的下水仪式。
这种巨轮自重7000吨,载荷9140吨,可谓那个时代不折不扣最便宜的万吨巨轮,因为采用的都是最成熟甚至相对军舰比较落后的技术,它采用的是落后的一台1846千瓦的往复式蒸汽轮机作为动力,不过特别设计了燃油锅炉,不再使用动力煤,这也节省了大量运力。
这种船没有什么特别的,11节左右的航速很慢,但就是有两个最大的优点。一个是航程远,续航力高达11500海里;第二个更重要,载荷大呀,一次性就可以装载卡车250台(或吉普车400台、或轻型坦克200辆、或重型坦克100辆),约2500~3000吨。还包括弹药1000吨、轻武器500吨、给养500--1000吨——差不多是一个摩步旅或者轻装甲旅的基本装备。
而如果单独装载,一次性就可以运输2840辆吉普车、或440辆坦克、或2.3亿发步枪子弹。
所以李思华计划将这种“新华轮”作为十年之内新中国近海运输的主力。而且对于东南亚沿海有很重要的运输意义。在空中掩护、潜艇和快艇护航之下,在近海并不怕敌国强大的海军力量。考虑到未来马六甲和苏门答腊等的需求,这种轮船无疑是短期最好的海运应急工具。
第一艘新华轮花了250天,在缅甸、海南和广东,已经开建和即将开建的第一批次新华轮总量,达到了100艘,预计在1941年3月底前全部交货下水,每一艘轮船的建筑时间都将缩短,一直要求达到美国在她前世创造的平均42天一艘的水平。
新中国的基建能力,正在朝向李思华熟悉的那个“基建狂魔”回归。
第209章 世界大战之始动?
194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央军委全体7常委和各兵种、各野司主要将领,都出席了中央军委组织的二战的系列军事分析会议。大部分政治局委员,都参与旁听了会议。
总参谋长刘伯承对德国、英国、法国、苏联、美国这5个国家的战备做了详细的分析。主要是对比他们已经达到的战备力量。
自从1939年9月1日德军进攻波兰,2天后即9月3日,英国和法国同盟国正式对德国宣战,然而看似奇怪的是,双方都没有对对方发起真正的战争,快4个月过去了,前线仍然处于“静默”之中,一般的说法,是英法仍然对德国有“绥靖”的幻想,还在指望德军会在与苏联瓜分了波兰之后,突然再进攻苏联。
但总参认为并非如此,主要还是受到军事准备不足的影响,双方都在高速地扩军,一旦军事准备完成,大战就将开始,英法之中,尤其英国,此时的军队扩充尚未完成,所以需要更多的时间。应该说,从1938年9月苏德签订所谓互不侵犯条约开始,英法对于所谓“谓绥靖”的幻想,在高层就已经衰退,越来越少的人还指望与德国和平,只能硬着头皮准备战争了。
刘伯承指出,到1939年底,德国武装力量已高达460万人,装备火炮和迫击炮(不包括高射炮)2.6万门,坦克3195辆,作战飞机4333架,主要作战舰艇107艘。
其中德国空军,有轰炸机1180架、俯冲轰炸机336架、歼击轰炸机408架、歼击机771架,强击机40架、侦察721架、海军飞机240架和部分其他飞机。再算上高射炮部队和空降部队,德国空军在二战爆发前夕总兵力已经到达了37.7万人。
德国陆军,在入侵波兰之前,总数已经达到275.8万人,其中现役师53个,其中包括35个步兵师、3个山地师、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1个骑兵旅。除了轻武器外,拥有1.12万反门坦克炮,4642门81mm迫击炮,2933门75mm加农炮,4845门105mm榴弹炮,2049门150mm榴弹炮,410门150mm重炮和22门210mm臼炮。最近几个月,还在急剧膨胀,总兵力已经接近400万。
同时,德国陆军还有3195辆坦克,其中包括一号坦克1445辆、二号坦克1223辆、三号坦克98辆、四号坦克210辆、喷火坦克2辆、指挥坦克250辆。
德国海军则有16万人,拥有107艘总排水量为35万吨的战斗舰艇。
按照总参的意见,德国陆军其实还有两个弱点,第一就是新兵器的更新程度不足,西华时代就与德军联合研制新坦克等武器,近期还有火箭炮等,但在现役德军中,现在几乎还没有装备。第二就是按照我军的装备水平对比,德军的重炮尤其是自走式重炮,装备的数量远远不足。
听到这里,李思华心里慨叹,虽然她推动了德军一些先进武器的提前成熟,但德国终究资源有限,这个时候在戈林对希特勒的影响下,空军占据了资源的重头,导致陆军兵器的更新迟缓,未来只有在战争影响下他们才会被迫加速陆军兵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