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14节
除了这三大困难以外,日军自然还会有其它准备,来加强对西华的防御。
渡江只是第一步,其后渡江之后的作战,也必须解决很多问题。
江南地区从军事地理学出发的特点,就是两种地形,水网密布的平原和丘陵。苏南以平原为主,而徽南则以丘陵为主。
在李思华的前世历史上,蒋介石政府为什么觉得在江南与日军决战比较有利?就是因为觉得在江南地区,存在着诸多限制日军近代化装备发挥的地理条件——淞沪战区可以分为太湖平原和宁镇丘陵这两大组成部分。
太湖平原在宜兴-镇江这条线以东的区域,是中国河网最稠密的地区。诸多河渠中,除黄埔江、苏州河与大运河等水面较宽外,大多数的河流湖汊多为宽4~5米,深约3米左右的沟渠,而且交通建设落后,桥梁即少又不能徒涉。这种河渠地形虽有舟楫之利,但对重装部队就形成了天然的障碍。日军也必然利用这些水网,布置下机动的防御力量,利用地形打击我军。
宁镇丘陵,起伏不大,便于部队机动,然其道路多为山丘所挟制。尤其是宁镇山脉和茅山山脉,前者长约120公里,宽约5~20公里,雄踞于南京与镇江之间,是长江南岸的天然屏障;而后者纵立于句容与溧水之间,从东南方向掩护着南京的安全。南京被称为“虎踞龙蟠”之地,自然在地形上是有优势的。日军必然利用这些山脉,构筑防御阵地,居高临下打击我军通过的部队。
还要考虑气候因素,江南地区春夏时节,往往阴雨连绵,以致除公路铁路外大都泥泞不堪,部队的行军作战会受到很大影响。
另外,在国军撤退后,其在淞沪地区遗留的大量军事工程,也肯定会被日军所利用,例如在平望、嘉兴、湖州等地构建的大量防御支撑点,以及在南京沿龙潭、汤山、淳化镇、方山、牛首山、大胜关一线的外围阵地,还包括以幕府山、紫金山、大校场、雨花台等地为防御支撑点的外廓阵地等。
当然,江南的地形对于西华军也不是没有有利的地方,例如除了钢筋混凝土的永备工事外,日军构筑临时战壕工事都很困难——很多地区掘地不及1米,就会渗出水来,让士兵们立于水深齐膝的战壕内拼杀,自然是苦不堪言。
这些西华需要克服的困难,自然就是作为防御方的日军,需要利用的优势,他们的备战,当然就是围绕着发挥这些优势而准备。
2月16日,西华军开始发动渡江攻势,然而并没有马上组织渡江,一开始的,就是大规模的空战。
西华调集的战斗机超过3500架,而日本陆航调集的战机更多,达到了4000架以上。因为日本的生产力开始释放,最近2个月的生产量,几乎达到了1400~1500架/月的规模,大致与西华的产能持平。所以虽然西华空军以bf109f为主的战斗机性能有一定优势,但是日军的97和中岛战机也不是没有还手之力,所以空战极其惨烈。
但是西华空军发现了日军陆航的衰弱,那就是优秀的飞行员,已经变得很少,在此前与西华的战斗中,要不然日军飞行员就在空中死亡,要不然就是落入“敌区”而被西华俘虏,但西华的飞行员只要没有当场死亡,往往可以救回来,这使得现在西华的优秀飞行员,尤其是王牌飞行员的数量规模,远远超过了日军陆航。
而且西华空军早已掌握了日军陆航以及海航的战机弱点,一开头这是李思华的功劳,她告诉空军,日军的飞行员都讲究俯冲一击后脱离,因为几乎所有的日机,其仰角性能都很差,像著名的海航飞机零式,根本就不能仰角飞行。
这就是日机根本性的缺陷,因为日本飞机发动机的性能太烂。而且由此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高速飞行时性能很差,所有日机的翻滚性能,在全球大战机体中都是最烂的,一旦其速度超过290km/h左右,操纵杆就会突然极为沉重,几乎非得用双手才能操纵。
凡此种种,都是西华战机可以利用的日机缺陷,而在于日军不断的交手中,西华空军对日机的这些弱点,掌握得越来越熟悉,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即使是新飞行员,也都熟知这些日本飞机可以利用的缺陷。日军自己也知道,但是无法弥补这些根本性的技术缺陷。
所以日机的损失变得越来越大,一开头的时候还能与西华打成2.5:1的交换比,到后来几天,逐渐下降到了4:1左右。当大空战进入第5天,西华坚持着损失到800架以上的时候,日本陆航的飞机损失已经高达近2500架,损失是西华的3倍以上。日军陆航已经无法坚持下去,否则其战机就要打完了,他们被迫撤退了。
前期日军陆航不得不战的缘故,是知道西华战机就是在掩护其轰炸机编队,以清除长江上的日本海军舰艇,如果日军陆航顶不住,那么日海军的军舰就只能退出长江,这就是现代战争的规律,在有空中优势的地方,海军就只能退避三舍。
至于日军的高射炮,一是数量少,二是性能差,一旦发现高射炮,b-17轰炸机群,就会对其进行高空水平轰炸,通过诺顿瞄准仪,理论上可以在7千米的高空,将炸弹投放在地面标靶30米的精度上,实际上达不到。但b-17在日军“7公里高射炮”之上投弹,仍然可以保证100米左右的精度,这对于轰炸高射炮群已经足够了。所以日军的高射炮,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日军陆航无法抵御西华空军,日海军的舰艇在大空战开始第2天,其实就在撤退,他们已经有了经验,看到战机损失的交换率,就已经清楚空战必然失败了。但是航行也需要时间,而且军舰是如此大的目标,极容易被侦察机等发现,所以日军在长江,仍然损失了超过8艘以上的驱逐舰,这让日海军心疼不已,驱逐舰也算是大舰呀。
在日海军撤退后,日军在长江主干道上已经没有舰艇——西华的侦察机,一旦发现日军的大小舰艇,就会召唤轰炸机。现在日军只有少数小炮艇,利用长江深入陆地的河汊隐蔽,才躲过了侦查。
甚至它们也不能躲多久,西华的3个特种师,都已经潜入了江南,他们早已在一个月以前,就从长江中游利用民船小规模分批渡河,然后再集中行军到江南。现在已经结合当地的民众,对长江边的河、湖、荡、汊等,进行全面搜查和清理——打了就跑。
当日军的军舰撤退,西华的各个重炮群,就进驻到了长江的北岸,这使得江对面日军的10~12公里防线纵深,都陷入了西华重炮群的打击范围。
此时日军发现西华军的攻击目标很清晰,应该就是南京。因为在浦口地区开火的远程重炮,至少超过了3000门,它们开始对浦口对面的南京日军防御阵地狂轰烂炸,而日军根本不敢将自身的重炮拉到足够的射程与西华军对射,失去了空中优势,虽然此时经过加强,日军的重炮已经高达1500门,但肯定会被很快消灭的。
所以日军只能在江岸前线,配置尽可能少的部队,主要起到预警的功能,人员的损失似乎不大,但是眼睁睁地看着岸防的工事被逐一摧毁,没有工事,接下来如何抵御呢?日军陷入焦虑之中,司令官畑俊六也别无它法,只能不断地厚集南京方向的兵力,已经集中了超过50万,准备对西华的渡江登陆部队,进行疯狂的反击。
但西华选择的突破方向,并不是浦口。浦口方向,其实就是以南京这个心理影响极大的城市为目标,吸引日军的主力,尽量地集中到这个方向,从而为其它方向的突破创造条件。当然,浦口并不是假的突破口,还是真的,但并不是最急的突破口。
真正的最早突破口,选择了南京到马鞍山中间的一段江面,以及马鞍山到芜湖的一段江面。换言之,是先突破南京方向长江的上游,然后迂回进攻南京,再从浦口正面突破防线。
选择的这两端江面,并不是日军没有防御的地方,相反,恰恰是日军在对岸有重兵驻守的江面——道理很简单,如果是“无防御”地带,日军会马上增援,而西华军必须等待其增援后,才能对其打击,相反,“有防御”地带,就可以直接打掉日军,让日军在周围的布置出现空档,从而为登陆部队提供比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当长江北面出现了西华军,对岸日军就开始动员,进入前线工事,他们可不信除了浦口,西华军在其它方向,还能集中那么大规模的重炮,需要防御的,无非是空中的轰炸,他们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可这一次,西华军却不是以轰炸开启战斗的。
在南京到马鞍山这段江面的北岸,出现了大规模的履带式车辆,看起来也不像坦克,是日军没有见识过的装备。对岸的日军,大致是一个混成旅,他们必须至少抵御10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其它的日军才会增援。
旅团长阿部规秀,用望远镜观察着西华军的布置,对于现在的任务,他并不是很喜欢,因为他是以“山地战专家”而著称的,“名将之花”,也不是精通所有类型的战斗。可是上级的命令,他也无可奈何,只能来防御江岸。
西华军要攻击他的部队,这自然让他万分重视,所以才来到前线,亲自冒险观察。看到对面出现的大量履带车辆,他不由得叹了一口气,日军没有这样的装备啊,而且西华军的这些装备在对面出现,肯定也是欺负他这里的防线,不可能有什么重炮。
这些履带车辆越来越多,它们距离江岸大约有1~2公里,排成了长列。然而,望远镜能提供的信息,也就只有那么多了。这个时代日本仿制蔡司的望远镜,观察“人”的最佳距离只有1~2公里,而观察这种车辆,也不过就是3~4公里而已,现在这些履带车辆,距离日军的直线距离至少有4~5公里,所以难以看清。
此时的阿部规秀,如果能看清楚的话,一定会脸色发白的。他会很容易从车辆上的两排16根炮管上猜到,这是一种火炮,而且能够连射16发!且现场的火炮,至少有着约1000辆车!
西华军此时已经准备完毕,三野第10集团军司令李先念与政委唐武对视一眼,干脆果断地命令:“开炮!”
震人心魄的巨大呼啸声响起,空中划过了无数道火线,如果是夜空,那一定非常美丽,然而它们带来的是死亡!阿部规秀目瞪口呆,这些履带车辆,居然是远程火炮?这些火箭炮在这个时代,勉强也称得上远程,毕竟能打8.5公里。
7秒钟之内,1500门火箭炮,每门16枚,那就是24000发132mm的炮弹,已经发射,而很快,这些炮弹就坠落在了日军从江岸到其后3~4公里的前线阵地上,爆炸声响彻天际,如果从天空看的话,根本看不清楚,因为飞起的烟尘迅捷地铺天盖地,仅此一击,日军主要的工事已经荡然无存,而这样的打击刚刚开始!
空中死神的呼啸响起,就在炮击大约3分钟多后,俯冲轰炸来临,这些时间都是经过精确计算的,让日军无法恢复,只能遭受连续的打击!
连续半个多小时,火箭炮大约每7分钟就是一轮密集轰炸,而轰炸机也掐好了时间,在火箭炮攻击的中间,进行俯冲轰炸!
全部轰炸结束了,日军的阵地一片死寂,阿部规秀这朵所谓的名将之花,也没有躲过去,已经凋谢在长江南岸!
对岸开始出现西华军自己的小股部队,那是特种一师,他们冲进日军临岸的阵地,搜索和消灭着残余的日军。
重头戏这才开始,舟桥部队冲上来,他们开始搭建浮桥,但这一次的浮桥不同,不是一个一个的浮箱搭建,而是大型浮箱,想象一下,4个普通浮箱组合成的一个平面,这是利用集装箱的思想,事先完成的“组合固定”,这样的大型浮箱,无论长度还是宽度都是4米,需要约一个班的士兵来抬动,但是拼接的速度就快了许多。
这里的江面宽度,大约是3公里左右,需要这样的大型浮箱约750个左右,附近的支流里冲出了一些西华的小型汽轮,他们装载着这些浮箱,从北岸向南岸,快速地延伸着。
每一次,大约有6个左右的浮箱,被抛入江中,它们都被船只用钢索拉着,一旦被拉动就位,就有穿着救生衣的舟桥战士跳上去,进行拼接,其实就是用大螺栓,将浮箱们,彼此两两地固定在一起。
大约2个小时后,浮箱构成的浮桥,连接到了对岸,而南岸残余日军与特种一师的战斗,也开始越来越激烈,在比较后方的地方,还是有不少的日军的。他们知道西华军正在登陆,所以拼命反击,想把西华军赶下长江去。
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刚刚铺好浮桥上的钢板,第10集团军新组建完成的坦克师近500辆坦克,以及跟着的约750辆装甲运兵车,已经迫不及待地通过浮桥,开向长江南岸。滚滚铁流,在长江上构成了连续的一条线,他们冲过长江,并开始快速地冲过日军阵地!
当出现河汊水沟的时候,这些猛虎坦克的奇迹发生了,它们不是普通的猛虎,而是加装了可折叠帆布蓬,内衬环形橡胶空气软管骨架!
这套装置,被安装焊接在坦克车体周边的船形平台上,于是它们可以在水中行进,方式是通过气管向橡胶骨架内充气,随着气体充入橡胶骨架,向上撑起篷布,到炮塔上方高点,支架将篷布锁定。
具体的操作是由坦克车组完成,而已经经过大量训练的车组,仅需15分钟即可完成——普通的水沟,已经根本无法阻挡猛虎的前进!
这正是李思华在火箭炮以外,准备的第二个杀手锏!这种李思华模仿她前世二战时谢尔曼坦克登陆诺曼底的设计,让猛虎坦克在江南作战,克服了大部分可能的水域阻碍!这使得猛虎坦克,成为了事实上的“水陆两栖坦克”。
舟桥部队顾不得刚才的劳累,又开始重复作业,在大约200米外,开始搭建一条新的浮桥,这样的浮桥,会总共搭建5条,否则15万大军渡河,只用一条浮桥的话,会耗费很长的时间,而且万一浮桥被破坏,后果不堪设想。
第10集团军坦克装甲师的渡河,终结了日军的抵抗。这个渡口,牢牢地掌握在了西华军的手里。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了马鞍山到芜湖的江面上,二野许广达第8集团军,利用同样的战术,同样渡过了长江。
西华军已经渡江的30万大军,以及后继跟上的其它2个集团军,60万大军迅速地占领着离开南京并不太遥远的徽南一带。他们即将对日军南京方向,构成严重威胁!
第183章 浮起来的坦克与超级巨炮
游凡博惊魂初定,看着水面几辆半沉的日军“坦克”,他有点发愣。
游凡博是第10集团军坦克师的一个坦克连长,今天他率部准备通过芜湖的扁担河,向前攻击前进,正在准备渡河时,却在这条50米宽的河流中遭到了日军“坦克”的袭击,突然的袭击导致他的连队,有1辆猛虎被击毁,而另2辆被击伤。
关键是,这些日军“坦克”居然是从水中突然出现,这就是听说过的“水陆两栖战车”吗?好在这些家伙都是薄皮大馅,装甲太薄了,目测就算是正面的装甲,也非常薄,大约只有12mm,而侧面,则只有10mm左右。所以同志们反应过来后,一顿炮击,就将袭击的5辆日军“坦克”全部报销了,基本上只要打中,是一炮带走一辆。所以如果日军不是突然袭击,它们根本构不成对猛虎坦克的威胁。
平静下来下的游凡博想到,难怪上级说水陆两栖坦克,虽然是坦克发展应用的一条光明大道,但现在的相关科技不成熟——明摆着,要有潜渡能力,重量就必须轻,那么装甲就必须薄,甚至主炮武器也必须重量轻。但这样的坦克,碰到猛虎这样的主战坦克,那就是活靶子。被击毁的这几辆日军坦克,主武器不过是1门37mm坦克炮,辅助武器为2挺7.7mm重机枪,这样的武器,比起猛虎坦克来,简直是天差地别。
还是我们西华的方法,在当前是最好的——完全不影响主战坦克的战力,通过临时外挂来解决。
游凡博指挥各个坦克小组,将猛虎坦克上的篷布展开,然后坦克下水。展开的篷布,提供了近1米的干舷空间,每辆坦克则由安装在车身后部的两具小型螺旋桨,提供动力,方向则通过摆动螺旋桨来控制,需要额外转向的时候,由车长控制的安装在炮塔外的小舵来实现。
实际上,当水深到1.5米时,篷布就可以直接收起,随后这种特制的“两栖”坦克,就可以用主炮为登陆作战的士兵提供直接的火力支援。不过,在此时横渡扁担河的时候,是用不着的。
游凡博的连队遭遇日军水陆两栖坦克的消息,迅速地被通知到各个部队,要小心这种日军新武器的袭击。而几辆被击毁的日军坦克,也被后来的地方部队设法捞起,送往后方研究。
当李思华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她知道那就是日军在二战中著名的武器之一,“特式内火艇”,这是日军二战中唯一的两栖坦克,不过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其奇特的设计,而不是这种兵器有什么过人之处。实际上其战绩奇差,因此日军的生产量也很小,整个二战只生产了180多辆。
这种战车是在“九五式”轻坦的基础上进行研发的,在浮力方面,采用了前浮箱、后浮箱和车体三段式的结构,车体的前部安装了可拆卸的浮筒,浮渡时的浮力,则由安装在后部的2个螺旋桨来提供。在陆地上行驶的时候,需要将前后两个浮箱拆除,除此之外安装在炮塔上的瞭望塔和车体内的换气系统,也要一并拆除。
因此结构繁琐,火力极弱,以及装甲太薄等,都是其致命伤,对于猛虎坦克来说,这就是一个个“皮薄馅多的包子”,并不构成对手。
李思华想,日本军工的研发力,开始有所发挥,这种二战中才出现的武器,现在提前出现了,日军对于江南防守,也算是下了大功夫。根据情报,日军中也出现了很多坦克,数量肯定超过了上千辆。其中还有不少94式坦克,这种超轻型的“小豆坦克”,在西华军面前的威胁很小。
但也出现了大量的95式坦克,对于我军的步兵师,还是有一些威胁的。这种日本三菱重工在1934年开始推出的轻型坦克,可以说其是日本所有轻战车中品质和性能最好的一款。其特点是在复杂丛林地形上的运动能力很强,对步兵的压制效果非常突出。
95式战车的装甲使用的合金钢水平不错,这种合金装甲在相同厚度下的抗弹能力,比日军装甲车所用的渗碳钢装甲要高很多。不过李思华对此并不重视,当初猛虎坦克使用钨金穿甲弹,目的之一就有对付日军95式战车以及还没有被发现有出现的日军97式中型坦克的用意。
而且95式战车的火力太弱,它使用的是德国kwk36型37mm反坦克炮,猛虎坦克的有效射程起码是95式战争的一倍多。
所以95式这样几吨重的轻型坦克,乃至其后97式中型坦克15吨这样的坦克,在先天上就不是32吨猛虎这样坦克的对手,无论是进攻的坦克炮火力,还是防御的装甲水平,都相差甚远。
所以日军开始规模性地使用坦克,主要需要重视的,是其对步兵的威胁性。因此,大量的反坦克火力开始下发,步兵师开始装备一些反坦克炮之类的兵器,而火箭筒的装备率进一步上升。
至于现在的日军水陆两栖坦克,她并不知道,日军已经制造了200多辆这种“特式内火艇”,并曾经准备大量制造,但因为接下来,发现这样的两栖坦克在这种战争中,完全不是西华猛虎坦克的对手,就放弃了,甚至把剩余的“特式内火艇”,全部送给了其海军陆战队,在海岛上使用。
在马鞍山到南京江面上突破长江防线的三野李先念第10集团军,以及后来跟上的杨永第9集团军共计30余万大军,对南京方向展开了由南到北的攻击。
在芜湖到马鞍山江面上突破的二野许广达第8集团军,他们向着高淳、溧水方向进攻,目标是句容一带,准备切断南京日军向东部即向苏南的退路。
加上在浦口长江对岸正在对面攻击日军的部队(三野第11和第12集团军),西华军将很快实现对日军在南京超过50万人大兵团的包围,上述3个方向就是3面包围,还有1面是长江。
日军设想的利用河网纵横而迟滞西华军坦克装甲机械化进攻的设想,只实现了很小的部分,一些西华的步兵师,确实难以利用重卡,进行机械化的快速运动,只能是步行,但最为重要的坦克装甲部队,则近乎没有受到影响,速度是有所放慢,但无损大局!
而且江南虽然湖网纵横,但公路的情况,经过国民党过去十几年的建设,还是此时国内最好的,西华的重卡只要抵达了公路,摩步师就能聚合起来,迅速通过公路实现快速调动,进攻日军的后方城市。
在安庆附近就是这样,日军并没有来得及占领安庆,以至于西华军直接利用民间航运的力量,将大量重卡和重装备运输到江南,然后二野的第5和第7集团军,在安庆附近整合后,立即开始了席卷整个徽南的战役,日军在黄山、池州等地的10余万部队,被他们打得节节后退,没有几天的时间,就已经尽显颓势!
对于日军来说,到3月10日左右,情势已经非常清晰,西华军开始企图全面合围南京日军兵团。50多万日军,有被西华军围歼的可能性,是走是留,成为了“支那南方派遣军”司令畑俊六及其同僚和参谋们争论的焦点。
纯粹地从军事上选择,那么其实撤退肯定是明智的,西华军已经占据了空优,日军几乎陷入了各处都被连续轰炸的噩梦之中,而西华军从南面扑过来的兵团,使得日军必须将超过一半以上的单位,去阻击他们,剩余的兵力未必挡得住西华军接下来的渡江攻势。
而威胁最大的,当然是试图切断日军东去退路的西华军一部,如果他们得逞,日军将失去后方的补给,前景不言而喻。畑俊六已经紧急调遣了20多万日军,去堵截这只西华军,但形势并不乐观,火力劣势是明显的,这一次渡江的西华军部队,在每一只中,都发现了坦克装甲部队,他们的火力和机动性都更强了,而且江南密布的水网,对西华军的影响,比事前想象的要弱得多,几乎没有对西华军的攻击,造成严重的阻碍。
但是如果撤离南京,在政治上的影响简直是不可估量。
畑俊六内心承认,由于南京是此前国民政府的首都,所以无论对于中国国内,对于日本本土,甚至对于全球列强,其影响力都是巨大的。日军如果失去南京,在多数人眼中,几乎就是对日军侵华失败的最终宣判,失败主义的蔓延,将不可遏制。对于畑俊六这样一个数十年如一日的积极侵华老将,自然是难以承认这样的失败。
日本政府和军部近期都非常焦急,他每天都可以收到大量的电报,询问前方的局势和日军的准备,但并没有太多的“指导意见”,畑俊六明白,这些家伙其实都希望守住南京,否则帝国的威严,几乎都荡然无存了。但是能不能守住,他们也没有任何人敢于下定论,所以将一切的压力,都给了他这个前线司令官,是走是守,让他自行决定。在大本营那里,没有任何人敢于担起决策的责任——明摆着,主张撤离,会被视为失败主义出卖皇国的非国民,而主张坚守,则一旦南京防守失败,谁能担得起几十万日军被歼灭的后果呢?
所以他们只能是缄默,只能是通过旁敲侧击,来向畑俊六表达自己的倾向。所以他畑俊六,只能是自己扛起所有。事实上,他正在负担的,可以说是皇国的命运,这让他感到了一些悲壮。
虽然部下们还在争论,但他心中已经下了决心,就在南京这里死守!他的眼中有疯狂的光芒。
如果撤退,也不过是短时间保住了这几十万日军,但在西华的追击和下一步的攻击下,又能怎么样呢?南京守不住,苏南就守得住吗?苏南守不住,浙江还能守住?皇军一路后撤,再后撤就只有全撤了,宏图大业都会化为乌有,不但皇国从此可能衰弱,他个人一生为之奋斗的梦想,也将全数成为灰烬。这样憋屈地活下去,人生还有任何意义吗?
所以就干脆死战一场,就像故乡的樱花一样,不能胜利,就大家都凋谢吧。他喝止了部下们的争论,平静地说出了他的决定和思考。
指挥部内的日军军官们,没有人再说话,他们向畑俊六鞠了一个躬。畑俊六命令:“全力准备防御战!”军官们开始疯狂地行动起来。
不过畑俊六还是做了一个后手,在日军在江南的140多万部队中,有40多万被他布置在易于被海军接应的沿海,尤其是浙江。他的考虑是,日军与西华的决战,填进去这100万日军就已经足够,剩余的40多万,如果有所不测,就请海军将之北运东北,皇国不能再失去满洲了。
日军第16师团的师团长中岛今朝吾,从掩体中狼狈地爬了起来,吐了一嘴的土,刚才西华空军的轰炸,让他这个师团长,也差点去见了阎王。
实际上,在所有的日本高级军官中,他是最惶恐的那一个。因为他是被西华认定的南京大屠杀罪魁祸首之一,当初在南京对被俘的国军士兵杀俘,他的16师团就是其中的主力。当初大本营将所有有关的人等全部调遣回国,他却因为16师团行动的缘故,被留在了江南,现在看起来,这就是一条死路。
所以他知道,一旦西华击败了南京日军,自己就只有死路一条。好在他的部下也是因此而疯狂起来,大家都知道,西华饶恕谁,也肯定不会饶恕他们16师团,在这个师团服役,一旦日军失败,就肯定是一个死字。
但是中岛知道,西华已经明显地占了上风,日军的固守,几乎肯定是失败。他的部下虽然疯狂,但其实没有多少人认为日军还能胜利,在他看来,都是满脸的死意,只不过是那种死前一定要杀几个西华军垫底的不甘心而已。
所以中岛虽然表面和他们一样地疯狂,在一个人的时候,还是不免凄惶。去年12月占领的南京,而仅仅3个月之后,中国军就打回来了,虽然是西华而不是国民党。当初有多志得意满——他自己还亲手砍死了七名无辜的中国人,今天就有多么“惶恐滩头说惶恐”,中国人的复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