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10节

  第二天,西华的公告轰动了全世界,日军的大舰队,被西华空军摧毁了近40艘主力舰艇,甚至包括3艘航母和3艘战列舰!西华这是用另一种方式,狠狠地洗雪了当年北洋海军的甲午海战之耻!
  正在海外的前海军总长萨镇斌,时任国民政府海军署长的陈少宽,都为此流下了激动的热泪。唯一遗憾的,就是对日海军的复仇,不是由海军自己完成的。
  空战结束后,岗村在西华军的炮火中,痛苦地思考了一个晚上,然后决定立即全面撤军,可问题是,现在撤军已经变得极其困难。
  他向大本营求援的结果,直接上了裕仁的御前会议,在陆海军几乎要打起来的争吵中,裕仁最后决断,海军还是要努力接出在青岛的日军,但是1938年的日本军费,将比原来以陆军为主的开支,转向以海军为重,尽力补偿海军的损失。而陆相杉杉元不得不吞下这个苦果,因为不仅是海军的坚持和日军的决断,包括文官系统的倾向都是一致的。
  杉杉元内心明白,大家这是以“腹艺”的形式表现了一种态度上的趋势,那就是对于日本陆军在大陆战争的胜利可能性,开始倾向于悲观,而海军关系日本本土安危,以及“南进策略”的可能性,现在的重要性逐步超过了陆军。只不过陆军势大,大家不好明说罢了。
  所以按照石原策略规划的江南战争的胜负,将是陆军的最后机会,如果西华打过了长江并击败了日本陆军,那么全面侵华就宣告失败,日本剩下的选择,就将是力图保住满洲和朝鲜。不过杉杉元心里冷笑,今天你们缩减陆军的资源,未来如何保护满洲和朝鲜呢?
  日本的连续大败,已经使得这个国家的很多“忧国忧民”之士,在思考别的出路了。例如石原莞尔之类的日本“智谋”之士,已经开始在痛苦地考虑失去满洲的可能性了,明摆着,按照华北会战的情况,西华同样在东北重演,日军真的挡得住吗?石原最近沉溺于酒色之中,他实在想不出来日本的出路。
  接下来的青岛战役,就变成了西华常规化的重火力攻击,日军在依托青岛要塞工事拼命防守的时候,其海军动员了一切运兵舰,甚至是民间商船,从青岛试图将大部分军队运走,很多其实被消灭在海上的轰炸中,最后当西华收复青岛的时候,原来驻守青岛的18万日军,只有8万多人被海军接了出去。其余日军,大部分战死,最后有2万多日军投降,还是老规矩,被拉去终生挖矿作为惩罚。
  在西华的连续打击下,日军即使是老兵,也有很多人不再坚持所谓的“武士道”精神,开始投降,其实质其实是对西华有了敬畏而已,日本人的本性就是“疯狗”,你如果畏惧,他就更疯,拼命地要上来撕咬你;但你如果把他恨恨教训痛打一顿,他就敬畏,看到你就夹起尾巴。
  11月5日,青岛战役结束,其实在青岛战役结束前,于天云第12集团军已经提前南下,西华中央军委汇合各方面的情报,日军从连云港大举进攻苏北,甚至前锋直指安徽,占领淮河流域的企图甚为明显,这让中央军委判断,日军这是试图复制黄河防线,再建设一条淮河方向,因此需要迅速加强南下的力量,由于青岛在大空战后形势已明,于天云12集团军被命令提前南下,西华要以二野与三野部分军队的结合作战,粉碎日军的淮河防线企图。
  南京总统府内,蒋介石面无表情,他刚刚看完2封电报,他的手有点颤抖。
  第一封电报来自西华中央军委,要求国军迅速让开亳州、徐州、蚌埠和阜阳之间的区域,实际上就是让他让出安徽北部,理由光明正大,西华军的二野和三野,将在淮河两岸与日军进行会战,将从苏北进攻安徽的日军歼灭在淮河流域。目前在这个区域内的国军,建议蒋介石撤往安徽南部,加强民国体系对抗日军的底蕴。当然,西华欢迎国军在上述区域共同抗日,但必须接受西华的领导。
  第二封电报则来自淞沪前线,经过从8月到11月初近3个月的抗战,国军已经开始支持不住。蒋介石并不知道,在这个时空的国军淞沪抗战,相比异时空,已经好了很多。因为几乎没有纠结上海市区的抗战,而是在外围构筑了强大工事,这使得日军被迫开始不断的攻坚战,打到中途,日军华中派遣军的9个师团全部上阵,也被国军一时挡住了。
  如果只有这9个师团,国军哪怕是打半年,都有可能。但是石原的“三河计划”改变了一切,从10月开始,日军逐步向华中增兵,试图在消灭蒋介石政府后,实施“隔江对峙”的战略计划。
  虽然日军增援的师团主要是以新兵为主的补充师团,但战力也远在国军之上,至少火力水平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使得淞沪前线,逐渐支撑不住,到11月初,已经在全面考虑撤退的问题了。日军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了15个师团,而且对于前期的9个师团,是随打随补,保持满员,全军逐渐达到了超过30万人的规模。
  3个月打下来,国军已经牺牲超过20万,当初的60万部队,加上后期补上去的10万,现在只剩下了约50万人,一些部队的士气,有所削弱。这让蒋介石忧心不已,最大的担心,当然是既然淞沪前线不保,那么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就难以保住了,这当然让他很难过。
  对于西华的催促,他当然非常恼怒,这是逼着他让出地盘啊,但也没有办法,光骂娘希匹也没有,留在那里就面临日军的进攻,他的精锐部队,不能有更多损失了。
  日军在淞沪会战的同时,部分的军队也从海上进攻浙江,台州、温州都已失陷。上述的综合形势,让他清醒地意识到,国民政府要保住江浙沪,已经不现实。
  所以蒋介石最后做出了决定,实际上就是放弃江浙沪加上安徽,国民政府彻底地躲到背后,他可不信日军在西华的强大压力下,还有能力大举进攻他后退的湖北、湖南、广东、福建和江西,新的民国抗日前线,将以江西和福建为中心建立。目标很明确,就是坐观西华与日军战争的成败,等待可能的机会。
  在徐州的国民党主将李宗仁,接到了蒋介石“披肝沥胆”的长文电报,蒋介石没有掩饰自己的心路历程,指出淞沪会战失败在即,需要保存国民政府元气,徐州会战,还是交给西华打的好。国民政府的武力,相比日军差远了,
  淞沪失败了,如果在徐州再失败,西华并不在乎,但是国民政府的元气就更加凋零,为党国的长远利益计,请忠仁兄立即率部退入安徽南部,然后继续退往湖北。
  白崇禧也给李宗仁来了电报,他同意蒋介石的意见。西华的强大和日军的逼迫,迫使这些原来各怀鬼胎的国民党的不同派系,被迫“团结”了起来,因为他们的武力相对而言,太弱小了。
  李宗仁长叹了一声,统一徐州方面国军将领们的共同意见后,他与西华交涉,将这一区域的防御,交给了西华。
  西华军迅速地进入这一地域,实际上已经使得日军的淮河防御计划破产了一半,日军并没有料到蒋介石政府会将这一区域全部让给西华,这使得西华的进军速度快了很多,超出了日军的预料。
  11月6日,国军开始从淞沪前线不断撤退,并宣称组织南京的首都防御。
  淞沪前线的后撤,只能算是部分有章法,有些弱势的部队,在日军的追击下就溃散了。
  知道南京大屠杀的李思华与毛泽东,以西华政治局的名义,严厉要求蒋介石政府,立即开始疏散南京的民众,国民党的南京防御,应该是纯粹的军事防御,民众留在城市,对于野兽般的日军来说,极可能有被大屠杀的可能,如果国民党组织不利,这将遗臭万年。
  李思华担心蒋介石未必重视,接下来还对国民党南京防守的将领们,通过地下党进行了一对一的警告,尤其是主将唐生直,李思华直接以李力胜的个人名义,严厉警告他,必须立即疏散民众,如果他以固守的名义,将民众留在城内,那么西华和李力胜就会将他视为千古罪人,发誓要杀他和他全家,到时勿谓言之不预也。
  这种严厉的警告,自然极大地震撼了蒋介石,更不要说唐生直。虽然他们还在固守和放弃之间犹豫,但对于撤走民众这一条,倒是遵循了西华的警告。很明显,如果他们不遵从,最后如同西华所说的日军发动了对南京民众的大屠杀,西华必然将此前的警告公诸于众,他们也必将遗臭万年。
  李思华也是没办法,她无论如何计算西华军的速度,也不可能做到在南京大屠杀前,直接军事攻击到南京,所以只能是提前疏散南京民众。
  在军事上,她只能是通过特种三师,尽量地做好南京城外的协助民众撤离的工作。通过地下党在南京的宣传,在一些公开的机构掩护下,提供粮食和船只,沿着长江西去,将部分南京民众沿着马鞍山向安徽甚至是湖北撤离,当然,愿意去西华的自然送到西华。
  进攻徐州的日军,主体是重建的第6、第8和第9师团,以及3个三等师团,共计15万人,组成了日军第10军,司令官横山勇。
  徐向前三野的刘志丹第11集团军,在国军撤退后,迅速占领了台儿庄、贾汪和徐州地域,在邳州与上述区域之间,与日军第10军迎头相撞!
  这一撞,就让日军流血不已。刘志丹部打得极猛,重点突破日军几个师团的结合部,试图分割日军,实现对其中被分割部分日军的歼灭。横山勇这个日军出名的“独走名将”,第一次见识到了西华军的火力,在迅猛的火炮攻击及徐进弹幕之下,日军的第6师团,被西华军的突击部队很快分割出来。
  横山勇拼命指挥其它日军部队,猛攻西华军分割日军的突出部,试图救出第6师团,但是西华军的火力太猛,炮弹好像是不值钱那样地铺天盖地,日军的进攻,往往还没有攻到西华步兵的防线前,就已经被炮弹打得粉碎。
  就在横山勇还在努力之际,日军陆航的侦察机传来的消息,另一只西华军大部队已经进抵灵璧县,然后正朝北面第10军方向席卷而来。
  这当然是给了横山勇当头一棒,他已经不再有皇军的战力一定超过了西华军的妄想,单单是战斗中的西华军,他就已经落了绝对下风,如果西华的援军赶到,第10军有可能全军覆灭。
  他不得不放弃拯救第6师团,指挥其余5个师团试图立即后撤,这倒让刘志丹感到郁闷,本来是准备一口一口吃肉的,结果第一口还没吃完,日军就要跑了,他留下3个师围攻已经陷入绝境的第6师团,指挥其余的6个师“黏住”日军第10军,不断追击,而二野的前锋,王金山第5集团军在得知消息后,也拼命地加速,试图拦截住横山勇。
  最后,横山勇不得不再次壮士断腕,用3个补充师团组成临时战线阻击西华的2路追兵,而自己带着第8和第9师团逃命,一路退向东海和连云港。
  淮河会战的前哨战,日军付出了损失4个师团约9万人的代价,横山勇最后带着第8和第9师团以及在东海和连云港等地的驻屯部队,一共7万多人,从连云港撤往盐城附近的海域,他们将被布置到淮河防线上。
  实际上,日军的“淮河防线”,现在其实只有从三河闸、淮安到沿海的这一段,洪泽湖以西的领域,他们是无力占领了,西华军正在迅速地占领这一区域。因此通过淮河这“第二河”阻挡西华军的计划,已经很困难了。
  在面临新的局势后,日军的淮河会战,是不是还要打,还是干脆撤过长江,成为了大本营争论的焦点,也成为了岗村的思考重点。
  岗村最后对大本营的建议是,还是要打。原因并不复杂,他认为:
  一、从连云港到启东,海域广阔,日军通过海军的补给畅通,西华的空军难以掌握日海军的补给情报,因为日海军可以灵活地选择支援的海岸。
  二、可以在洪泽湖以东区域,利用密集的水网,阻隔西华军的装甲或者是摩步部队,这里已经是非常适合日军这样轻步兵的地形,有利于发挥日军的长处。
  三、由于湖网密布,建议大本营立即调集大量的小型汽艇和炮艇,利用湖、河形成对西华机动灵活的抵抗。
  四、由于日海军灵活的调兵优势,使得日军青岛和徐州两个方向撤退的约17万兵力,得以运动到上述区域,加上原来淮河防线的30万部队,以及最新增加的3个补充师团6万人,合计53万兵力的大兵团,具有一战之力。
  五、随着日本本国的生产力上升,目前日军的装备以及弹药,有了一定的改善。在淮河会战上,日军拥有比较充足的武备,有信心打一场后勤比较充分的战役。
  岗村的提议得到了大本营的支持,他是前线主将,最清楚前线的情况。如果主将都没了信心,那日本还靠什么打下去呢?
  新的大会战的乌云,开始迅速集聚,大风雨要来了。
  第177章 守江必守淮??
  11月25日左右,西华军参与淮河会战的部队,均已到位。基本上的主力部队,是二野的第5、第6和第7集团军,以及三野的第9、第11和第12集团军,共计6个集团军90万人,再加上一些其它辅助部队,妥妥的百万大军。二野的第8集团军,留守河南,而三野的第10集团军,留守山东,尤其是青岛。
  由于西华军占领地域的扩大,此时西华军正在进行扩军,不过是以新军建设为主,而不是在现有野战军基础上扩军,新的第六野战军和第七野战军正在建设和训练中,预计将在明年初正式成军,届时西华的主力部队,将达到450万人左右(还包括一些其它部队的扩大)。
  这次扩军深层次的原因,其实并不是为了对日作战,对日的话,现有的300万部队已经足够。扩军是为是了预防苏军的威胁,毛泽东和李思华商量之下,认为苏联会很忌惮中国的统一,届时在日军完全失败、例如在东北失败的前提下,苏军做出一些威胁性的动作甚至是摩擦都是可能的,毕竟二战还未开启。
  11月29日,淮河会战正式爆发。
  战役是从三野于天云第12集团军从山东越过省境,进攻连云港(海州)开始的,此前连云港是日军对其“淮河防线”最大的补给港口,而且是日军后撤最方便的港口,所以自然成为西华军的进攻首要目标。
  三野的另外两个集团军,即杨永第9集团军和刘志丹第11集团军,则分别从枣庄和徐州方向,向宿迁方向攻击前进。
  二野的王金山第5集团军,转向占领安徽蚌埠,前锋直指还在国民党控制之下的滁州,这已经很接近长江了,滁州再向南不远,就是长江,而过了长江,就是南京。
  二野的杨德志第6集团军和杨晨吾第7集团军,则针对日军正在全面占领长江以南的趋势,从阜阳一带,朝向合肥、六安一带进军。未来的目标,是先在安庆、铜陵和芜湖(均在长江以南)的对面即长江北岸驻屯,随时准备渡江战役。
  不过此时第6和第7集团军,尚不能直接占领合肥和六安,那里仍然是蒋介石政府控制的,而且现在是其从南京撤离的通道。西华军是有点不耐烦的,现在国民政府逐渐变成了抗日的阻碍,而不是助力了。
  根据最新的调整,杨晨吾第7集团军将与王金山第5集团军,均转向东面,朝扬州前进,准备进攻淮安、盐城一带的日军。
  在这样的部署下,实际上西华军对日军的攻势,主要形成了从北向南的两路,以及从西往东的一路,合计三路大军,5个集团军。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西华大大加强了各个集团军的舟桥部队,因为作战区域从华北山东的大平原,逐步进入了江淮的密集水网区,随时都可能要搭建浮桥渡河渡江。
  日军大量增援内河炮艇的情报,也被各地地下党组织反馈上来,李思华早已建立了情报分析部门,这个情报由此被西华所重视。于是对付日军以内河炮艇为核心的小股部队渗透,就成为地方部队和民兵的作战重点,在淮河流域开始广泛地建立密集的监控网络,发现了日军,就通过加强了火力的地方部队。进行打击。大量的巴祖卡火箭筒因此被分发到淮河流域的地方部队,从而有效地遏制了日军的“游击战”。
  面对西华的三路大军,岗村也不得不将主力一分为三,不过他是内线作战,调动兵力相对距离比较短,所以还算便利。
  他此时手中有60万大军,华中派遣军给他支持了3个师团7万人。所以他的部署是:
  连云港(海州)区域15万人兵团;宿迁-淮安防线15万人兵团;扬州-泰州防线15万人兵团(其实是总预备队),另外进攻滁州的15人兵团其实也属于扬州-泰州方向,这里因为与日军华中派遣军仅长江一江之隔,所以兵力也是最重的。说得不好听一点,随时可以通过长江撤退。
  到12月1日,宿迁附近,刘志丹11军与日军爆发了激战,至此,日军淮河防线的北线,已经全部接战。
  无论是进攻连云港的于天云12军,还是进攻宿迁的刘志丹11军,都发现日军打仗变聪明了,也更适应了劣势火力下的战斗。
  例如,在我军重炮轰炸过的地域,那些弹坑就成为日军士兵抢占的掩体,他们根据经验判断,弹着点重复的可能性是最低的。
  例如,日军现在对战壕的挖掘极为用心,甚至各个部队还配置了使用柴油机的小型掘进机器,其战壕体系现在都是密密麻麻的z字型组合,四面八方联通,通过战壕的机动性很快——“散”和“聚”都方便了很多。
  不过日军也不是没有弱点,过去那种普遍的射术精准的老兵,明显少了很多,日军现在的射术基本已经比不上西华军,那些老兵大多数已经在前期的战斗中死掉了。
  总之,战争逼迫着所有人进步和“聪明”,日军也不例外,不过日军战术水平提高了,但单兵的素质却在不断下降。这个岛国,精锐士兵的人力资源是非常有限的,简单估量一下就知道,全国7000万人口,男性3500万,去掉老人、孩子、统治阶层、病人, 16~40岁的适龄总兵源,最多1100万人左右。
  看起来总数与德国差不多,因为两国的人口也差不多。但实际上差得远了,德国从孩童开始的军事教育,要比日本扎实得多,这是不同的经济水平决定的。所以日本的1100万兵源,去掉最低需要保留用于生产的,最多只有700万兵源左右,而这700万兵源,还有大量的是农民等需要长期教育的对象,其能够提供比较精锐的兵源,大约只有200多万,而现在,几乎已经被西华消灭了一半。
  日军进步了,那就扎扎实实地打,西华毕竟有着空中优势和重炮优势。
  在攻击中,刘志丹和于天云都发现,这一次对面日军第12军的火力,明显强了很多,毫不吝惜弹药。这使他们想起了上级曾经的提醒。
  按照李思华的预判,在抗战开始半年左右的时间,日军的军工生产会进入高峰,但是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高峰最多持续1年左右,就不得不受到短缺的资源和财力的严重限制,从而逐步走向枯竭。
  从战略角度,石原莞尔他们最早所持的“暂缓扩大侵华论”是正确的,因为日军对占领后的东北,其实开发的程度仍然有限,单单从钢材的产量就可见一斑,1937年东北的钢铁产量,仅有72万吨。
  日本之所以被称为“最穷的帝国主义”,就是因为缺乏资本和资源。其资本是通过掠夺民国,但民国更是穷逼,其实能掠夺的是有限的。资源本来获得了东北,如果深耕的话,会极大地改善日本的底蕴,但是他们太贪婪了,急不可耐地试图全面占领全中国,而在其占领区,战争期间资源的开发极为有限,主要就是抢了一些财物,且这些财物能够马上国际变现的非常有限。
  所以日军全面侵华,在战略上就是打了个寂寞,耗尽了自己本土的资源,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日本人精于小战术,而拙于战略,在侵华一事上就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刘志丹和于天云,对策也是简单的,就是李政委说过的“苏联名言”:“遇到抵抗,大棒横扫;抵抗加剧,大棒加粗!”
  西华加大了对于日军阵地轰炸和重炮打击的力度,在连续的打击下,日军的伤亡也开始越来越多,而刘志丹,则在5天的连续攻击之后,首先放出了他的杀手锏——第11集团军新建设完成的一个坦克装甲师。
  在连续几天的打击后,日军在宿迁的阵地,已经近乎于一片平地,当然其中还有不少的暗堡,但在近500辆坦克的冲锋之下,这些暗堡的火力一暴露,就会被坦克炮摧毁,很快就在日军的阵地上,打开了约3公里宽的通道,11集团军的步兵,迅速通过通道,将日军重建的第10和第11师团,分割包围。
  接下来,刘志丹用3个步兵师约5万人,挡住了日军第12军其它部队试图拯救第10和第11师团的企图,日军的反扑非常剧烈,这3个师的防御阵地上,打成了尸山血海。
  在坦克攻击前,刘志丹11军的另外2个步兵师已经从日军第10和11师团的左翼迂回,准备与坦克部队实现对上述2师团的合围。
  在坦克攻击成功后,装甲运兵车中的步兵堵住了日军两个师团的后退之路,更多的步兵正在赶去。而其左翼有11军两个师,中间突破部有11军2个师,最终实行了对日军这两个师团的全面合围。
  11军坦克师在完成突破后,开始从日军这两个师团的背后,进行反冲锋,他们的冲锋和攻击,将第10和11师团的“统一战线”打碎了,使之变得支离破碎,凡是日军的重火力点,都遭到了坦克的集群攻击,很快覆灭。
  西华的重炮群也压缩了日军的范围,它们不断前移,使得炮火的密集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第10和11师团的士兵,不断大量地伤亡。
  在接近1天的打击后,刘志丹发现日军的抵抗开始衰弱,下令总攻,在一阵疯狂的轰炸和炮击后,西华步兵以坦克和装甲车为先导,对于日军第10和11师团进行了全面的攻击。
  在发现无法拯救第10和11师团后,日军第12军开始了全面撤退,不撤退真不行了,二野的第9集团军,正在加速赶来。不过西华阻击他们的3个师,还是拼命地黏住了日军断后的一个师团,并几乎将其全歼。
  宿迁会战,刘志丹第11集团军单独歼灭日军2个半师团,让日军损失超过8万人,此役之后,刘志丹成为西华军中新升起的闪耀将星。不过,西华军此役,总体也伤亡近2万人。
  2天后,杨永第9集团军赶到,他羡慕地对着刘志丹大呼:“来迟了,肉都让你老刘吃完了!”
  刘志丹大笑:“后面有的是肉吃!”
  刘志丹的11集团军伤亡较重,需要短期修整和补充。于是杨永第9集团军接替了刘志丹前军的位置,向着淮安方向攻击前进。
  最早开打的于天云第12集团军,此时终于也在连云港(海州)方向取得了进展。日军对于连云港的防御,是下了很多功夫的,因为这个港口对他们很重要,这里可是陇海铁路的起点呀,所以有很多钢筋混凝土的堡垒工事群落。
  余天云打得比较稳,他利用陇海线,集中了10列铁轨重炮列车,用1吨重的巨型炮弹,逐一敲碎日军主要的据点,又申请了超过200架的以红龙ju88轰炸机为主的轰炸集群,重点也是用500kg以上的巨弹,进行打击。
  在这样每天上千吨炸弹的倾泻下,日军逐渐不支——再精妙的战术,也要有据点和交通线作为支撑,当这些都失去了,就只有巷战,可是海州又不大,日军的主要兵力,还是布置在一个“面”上防守,海州城区只是其中的一小块而已。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