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00节
整个日军的军事部署,是按照作战部的计划进行的,所有的70个师团以及天皇近卫师团的部署是:
日本国内:只留下1个近卫师团,反正本土有海军防卫,不会受到进攻,约3万人;
东北:15个师团(第1、4、7、12、18;102~106;21~25),约35万人;
华北:45个师团(第2、3、5、6、8~11、14、15、17、20;109~120;30~50),约100万人;
华中:9个师团(第13、16;101、107、108;26~629),约20万人;
朝鲜:1个师团(第19师团),约3万人。
上述71个师团是160万人,而除了这71个师团,陆军还有一些其它独立的部队,其陆军总兵力已经超过了185万人。如果再加上30多万海军,现在日军的总人数,妥妥地超过了220万人。
这是日本军事史上前所未有的空前大军,使得不少军官,无论是高级低级,都充满了自豪,踌躇满志,而随着计划派遣的兵力,逐渐抵达战前位置,很多前线日本军官的野心开始如同野草焚烧,开始按捺不住了。
这个计划的重点当然是华北与西华的战争,不仅师团编制的主力军队,就计划了100万人,再加上其它配合的部队,人数更高达113万人,其中最强20师团中的13个,都在这条战线,不可谓不重视了。
日军的2个航空军,也以东北为主要基地,包括在日军占据的华北区域,大量地修筑野战机场,准备配合步兵作战。
在日军排兵布阵的同时,西华当然也在厉兵秣马。
到6月底,西华在前线,已经布置了180万人即12个集团军的主力集团军和其它独立部队,再包括在陕西的总预备队,动员的总兵力超过240万人。
一野4个集团军(第1~4集团军):已经进驻察北(察哈尔北部),具备随时进军察哈尔东部攻击伪满洲国的态势,或者是南下攻占察哈尔南部进军平津的态势。
四野4个集团军(第13~16集团军):已经进驻绥远东部,同样是随时进攻察哈尔南部进军平津的态势。
三野4个集团军(第9~12集团军):集中于陕西与山西边境,但实际上已经大规模地进入山西,此时晋绥军大部,都在入晋的三野部队的监控之下。
除了上述3个野战军,二野(第5~8集团军)也已经进入了陕西,作为全军的总预备队。
只有五野(第19~20集团军),则主要是在缅甸驻守,在大量地方部队的协助下,防卫后方根据地。
蒋介石也在拼命调兵遣将,他计划部署在上海前线防御阵地的兵力,高达60万人,目前40万人已经就位,而到7月下旬前,全部60万人可以全部到位。
国民党在前线的部队,包括30个最精锐德械师中的20个,以及乙级德械师中的10个,仅中央军的人数,就达到了38万人,到7月下旬,桂系最精锐的10万部队,以及其它军阀部队12万人,都将抵达前线,这已经是蒋介石反复思忖,拿得出手的最大本钱了。
现在他的部队,正在上海外围构筑“百里防线”,这是一条厚度高达百公里的“弹性”防线,修筑了大量的堡垒、战壕,隐蔽交通线,并且储备大量战争物资,例如武器弹药,他娘的,反正先不过了,不打好这一仗,大家都没有未来。这是他向国民党各层级,近期反复灌输的观点。
按照西华的提醒,他还重点加强了对长江沿岸以及沿海地区中,日军通过海军运兵易于登陆区域的防守。
1937年6月的中国,是一个战争气氛紧张到就要爆炸的时刻。
6月20日,西华开始行动,包括2个方面的大行动。
第一个行动,就是一野和四野的部分军队,突然进入了察哈尔南部,在几天之内,将伪军全部一扫而空(此时此地并没有正规日军存在),而且对29军在察哈尔的部队全部缴械,在大军压境之下,29军的143师,以及冯占海部、阎锡山的晋绥军一部这些涉及的部队,几乎都没有反抗,少数反抗的被一顿暴打,就老实了。
驻扎张家口的29军第143师名义上有1.5万人,可是看到浩浩荡荡的坦克装甲部队,就都傻了眼,加上平时的政治工作,知道西华这是要在抗日战争前整合后方,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师长刘如明不得不宣布放下武器。
西华军直接占领了察哈尔省城,通电四方,将占领整个察哈尔,作为抗日前线最近的根据地,不允许不抗日的势力存在,轰动了全国。而一野的第1野战军等部队,开始向察哈尔东部进军。
察哈尔的整个地形,有点像一把手枪,手枪正好指向东北,所以一野对察东的进攻,看起来很有直接进攻东北的态势,日军一下子就急了。
第二个行动,就是全面接管山西。
在傅作义投降西华后,晋绥军的实力遭到重创,阎锡山在中原大战后过于猜忌部下,其实在傅作义事件之前,就已经导致其麾下32军商震率一部主力出走。所以实力损失很厉害。
不过表面人数并不少。原来晋绥军按照国民党编制,是第6、第7两个集团军,且第7集团军的司令就是傅作义。当时两个集团军麾下各有2个军,但32军投蒋介石,35军投西华后,国民党为了笼络阎锡山,最后还是给他保留了第7集团军的番号。所以此时仍然是两个集团军,下辖19、23、33、34一共4个军12个师,总共15万人左右,而且炮兵比较强大,因为有太原兵工厂在,所以编制了10个炮兵团,其中大多数是仿日式的75毫米山炮,少数为原装或仿造的重炮,75毫米及之上口径的火炮在晋绥军中有300多门。
不过这都是表面的强大,实际上在1930年中原大战失败后,晋绥军尤其是晋军,就几乎没有“军魂”了,在李思华前世的历史上山西抗日,前期晋军还行,到了后期毫无战力,只剩下与日寇勾勾搭搭。
在1936年初开始,西华军就开始大力渗透山西,一开始是小股特种兵力,后来则是大部队以抗日的名义,进入了整个晋西北,期间与晋军多次发生团级及以下的军事摩擦,大小的冲突有过十几次,每一次晋军都被狠狠打击,而西华每一次俘虏了晋军士兵后,都会放回去。所以晋军内部对西华军是畏之如虎,知道自己打不过,后来是看到西华军开过来,就丢掉城镇或阵地跑掉。
这也是西华的策略,先把晋军的心气打没了,在接管山西的时候就会顺利许多,也可以避免中国人之间的无谓流血牺牲。
所以阎锡山早就急的上蹿下跳,在1936年,他曾经不顾对蒋介石的顾忌,几次请求中央军加大支援,但心有定见的蒋介石,已经根本顾不得北方的变化,一直在考虑把在山西的5个师都撤出去,所以都是敷衍了他,主要还是让晋军自己要雄起。
雄心已经不在的阎锡山,最近这一年多,是发现自己的小日子都要过不下去了,只要一想到西华、一听到西华在山西的新动作,他就是心头一阵烦闷。打又打不过,外界的支援也不存在,他甚至想过联系日本人,可是一则害怕舆论,二则很现实的是他作为以前留学过日本的人,对于日军此前在中国的兵力还是了解的,远不及西华,所以联系日本人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反而将自己的后路切断了——西华要是知道了,能饶得了他?
他也曾经想过大力扩军,对抗西华的“扩张”,可是想到最后,也只能是颓然收手,强军又不是一天能建成的,而且西华会眼睁睁地看着他扩军?恐怕命令出去没有几天,西华的大军就君临太原城下了。就算扩军了,难道又能打得过西华?徒然让山西的表里山河,变得血腥破碎而已,作为山西人,他并不愿自己的家乡被破坏。
所以最后他也只能是长吁短叹,郁闷隐忍。好在西华军此前一直没有进攻他的核心统治区域晋西南,所以先偏安一隅,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吧。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挡。
不过在1937年的6月,他的偏安小日子终于过不下去了,西华的第四野战军,以高达4个集团军36个师60万人的大兵团,进入了山西,这一次他们要在短期内就彻底占领山西,对于晋军进行全面改编,只有部分士兵会被留下,变成山西地方部队中的一员,而大部分晋军都会复员,西华哪里瞧得上晋军的战斗力呢?
所以今天面对着西华特使,与阎锡山熟悉的柏意波,阎锡山也就只有苦笑,他知道,结束他统治山西的最后时刻到来了。
柏意波告诉他,西华对于他的处置意见,还是像现在军阀们都已经知道的那样,对于没有抵抗西华的军阀,要么留在西华,会给予当地政府咨政的社会地位,但是家财大部分要没收,西华不允许在自己境内,有什么人上人;要么就去香港或国外,甚至是国统区也行,可以允许携带一部分家财。这个“西华条款”,现在已经名闻全国。
柏意波其实心里不是很赞同中央的这种处置,他觉得会让军阀们的抵抗剧烈化,但这是中央政策,他只能执行。而且中央的意图说得很清楚,宁可让军阀在短期抵抗更剧烈,也不为以后留后患。以后的事情谁知道呢?他敢为这些军阀作保吗?
实际上晋军又不是没有抵抗的,那个暂编第41师的师长陈震东,就对西华的政策极为不满,率部抵抗西华,结果只有半天时间,全师就完全崩溃,他本人也被击毙。所以那些军长、师长,也都是噤若寒蝉,没有力量你说个啥呀?
阎锡山知道靠近河南那边,有陈长杰带着2个师和一些地方部队,逃到河南去投靠蒋介石政权了,不过他也不是很看好,只不是短期挣扎罢了。
最后他只有凄凉地对这柏意波说:“老夫不想让太原城和晋南,为了我个人而殉葬,我和你,都是山西人呀。”他接受了西华的条件。
太原城是7月3日,西华的地方部队,才全面接管的。4野的主力部队,根本没有进太原,有大约9个师,在监管各地晋军整编复员,以及协助地方部队全面接管山西地方。而大部队,都已经向着山西河北省境开拔,在地方部队接管太原的同时,他们大部都已经抵达了两省边境,开始准备随时对河北的进攻。
西华的这两个大动作,是因为自身已经基本完成战备,一直以来,西华所以的战备,都是以1937年7月前为倒计时的。准备既然完成,西华当然不会傻傻地等着日寇发动卢沟桥事变,实际上,按照中央军委的分析,日本扩军的动作虽然很大,但到目前并未全部完成,立即展开行动,可以打乱日军的步骤,让他们在准备还不充分的情况下,被迫与西华决战。
实际上,西华就是想按原计划在7月发动,至于日寇还会不会按时发动卢沟桥七七事变,已经无足轻重。
如果在这个时刻,找一个全中国最焦虑最愁苦的人,那么29军的主人宋哲元必然榜上有名。
被西华和日本两头巨兽、挤在平津一隅的滋味太难受了。他的最高理想,当然是能维护自己对平津两地的统治,现在看来,这个希望越来越小。
为了这个理想,他最近是不停地奔走,也派了代表团去西华,恳请西华放29军一马,但是西华除了要求他坚定抗日的决心外,并没有给他明显的答复。而且按照代表团私下向他汇报的,西华对于他不停地与日军磋商,以及前期启用大量亲日派人士,是非常不满的。周恩来还专门让代表团给他带了一句话“是民族英雄还是汉奸叛徒,在宋将军的一念之间。”
这让他时常感到脖子背后的凉风。但是他又能做些什么呢?最近他犹犹豫豫,既不敢面对日军的强势过于表现出敌意,又不愿意完全投降西华,失去自己和29军的独立地位和在平津的利益。进退维谷,就是他眼前的处境。
这种苟且偷安,日子并不好过,可以说是一日三惊,日军那面,随着在河北兵力的不断增强,对他的态度越来越强硬,已经是公开逼迫他投降的态度,日军公然告诉他,日军开始在河北和热河,部署几十个师团,对于29军完全是泰山压顶,宋君必须做出明智抉择!投向大日本帝国!
汉奸他是不会做的,自己终究是个中国人,但是自己的私心,看样子很难满足了。西华也已经不耐烦了,6月底西华大举进攻察南,察哈尔主席刘如明向他请示,表示143师完全不可能是西华的对手,无谓让士兵在内战中流血,他最后也只能同意被缴械,他知道这也算是西华对29军的最后警告了。
宋哲元反复地阅读着西华给他的最后来信,要求他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要丢失了自己的民族气节,按照西华的情报,日军大概率会在7月初发动对平津的攻击,西华当下进攻察哈尔,就是为此在准备。在西华军组织起对平津的进攻前,希望他率领29军,尽量抵抗日军的进攻,尽量保全平津的元气。凡我国军人,可以牺牲在为国而战的国战中,但不可贪生怕死,从而贻笑千年,为后人所耻。
他终于下了决心,立即召开军事会议,重新部署对日军的全面防务!
华北驻屯军这些日军最激进最骄狂的军官,面对西华的大动作,确实忍不下去了,他们认为10月进攻的计划太滞后了,这会让西华在察哈尔和山西等前线站稳脚跟,为皇军后继的进攻带来非常大的阻碍。10月计划是僵硬的,而现实变化很快,不能枯守僵化的计划。总而言之,就是西华已经行动了,皇军只能提前与之作战,否则后继问题很大,10月计划已经不现实了。
现在华北的日军,已经达到了25个师团、超过70万人的规模,其中在河北的就有40多万,在热河有接近30万。如此大军,击败西华不在话下,何必等待剩余的20个师团?而且主力均已抵达,剩余的20个师团几乎都是补充师团,是编号20以后的三等师团,根本不影响皇军的战力。
但是他们向大本营的请求被驳回,石原莞尔就差指着他们的鼻子骂“一群马鹿”了,他娘的确实日军主力人都到齐了,可是军备武器和弹药没那么快啊,到10月份能够按照编制配齐就不错了,忍耐3个月有那么困难吗?山西和察哈尔丢给西华,确实增加了西华的回旋余地,但并没有改变日军进攻的战略态势呀?一群马鹿在着急什么呢?真把西华看成是渣渣了?狂妄自大!
华北驻屯军司令香月清司等人,并不服气参谋本部的判断。他们认为,已经抵达的25个师团,基本的武器和弹药还是有的,只不过还缺乏一些重武器,以及更充足的弹药而已。按照皇军过去的经验,现在的弹药虽少,但并没有到影响作战的程度,而且如果打垮29军,还可以从敌人那里获得补充,对于迎战西华军就更有把握。
实际上,这不过是一群狂热的法西斯分子,在筹谋着如何夺取日本全面侵华的“皇军首功”罢了,他们被这样一种潜在的“荣誉”,已经烧昏了头。
所以,最近的香月清司,与河边正三少将、牟田口廉也大佐,还有从日本本土紧急派往华北的土肥原贤二中将等人,频频密谋,他们并不甘心等到10月份,按照大本营的统一命令行事,那样还有个鬼的“首功”?放弃这样在日本史上“名垂千古”的机会,太不甘心了,就算是老谋深算的土肥原贤二,也被这样的大功所吸引,他们的意图是,通过在北平挑起事件,迅速实现日本全面对河北和平津地区的占领,从而与西华形成比较完整的对抗阵线。
各方箭在弦上,抗日战争的大火,即将燃起!
第161章 七七事变与神兵天降
1937年7月7日。
傍晚,李思华有些心神不属,王春妮和周小红两位护卫,陪着她在政治局的花园里散步。
她并不知道日军会不会按照她前世历史上的剧本,在这个时空也同时发动卢沟桥事变。虽然影响已经不是很大,西华全军已经全面出动,大战役已经展开。不过这毕竟是历史性的大事件,所以她还是要等结果。
迎面走来了一对夫妻,李思华抬眼一看,正是毛泽东和贺子珍。
在李思华前世的历史上,毛泽东第一任妻子杨开慧,在1930年就牺牲,李思华也拯救不得。1930年的海南根据地,并不具备深入内地湖南乡村的能力,而且也根本不知道杨开慧身在何处,当时的李思华部,与内地中共之间的联系,几等于无。
在1935年后,在周恩来同志的安排下,西华派人,最后接回了杨开慧和毛泽东生的两个儿子,即毛岸英和毛岸青。
但贺子珍的命运,则有了巨大转折。折在李思华前世的历史上,贺子珍因为在长征时被炸伤,身体有3块弹片,不得不在1937年去苏联治疗,一去就是差不多10年,从而让江青趁虚而入。
在这个时空,西华的医疗条件并不差,李思华的大工业建设投资,并没有丢下医疗,反而因为战争需要大量医疗治疗和资源的缘故,对医疗非常重视。不仅是医疗设备和医药,也包括在美国进行的一些人力资源培养。到1935年以后,西华医院的条件,绝对是民国最好的,其中顶尖医院的水平,并不逊于苏联。
因此贺子珍就没有按照她前世历史上那样,在1937年去苏联治疗,而是经过1935年的救治,已经完全康复,早已恢复工作。
因为这段历史的变化,贺子珍在1935年生下的那个女儿(毛秀珍),没有因为交给当地老乡而失踪。而且1937年她还会怀孕,生下她最后的一个儿子,而前世历史上,这个孩子是贺子珍到苏联后才发现自己怀孕的,因为身体很差,孩子体质也就差,而且苏联正是寒冷的冬天,结果生下来没多久小孩就病逝了,这个儿子没能活下来。
在新的时空,由于身体和物质条件的改善,她还不知道的这个儿子,当然大概率会活下来。
至于江青,在这个时空,作为一个“文艺青年”,根本没有接近毛泽东的机会。从西华占领大西北开始,政治刺杀事件就有过几桩,现在对政治局成员的保安,是很严密的。而且实质上西华已经是个“大国”,毛泽东工作极为忙碌,可不像原来时空的延安时代,他还有时间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以及去和老乡们拉家常。
根据李思华的信息,这个时空也有江青,确实也投奔西华参加革命,不过被安排在成都工作,她肯定会喜欢那个西华疆域内最“小资”的大城市,但是与毛泽东之间,就不可能再有关联了。
李思华微笑着向毛泽东夫妇问好,贺子珍上前拉住她的手,对她非常亲热。
贺子珍对李思华是非常感激的,不仅因为由于在李思华领导下,拯救了中央苏区,也治好了她的伤。而且在联系南方苏区时,李思华专门派人去寻找毛泽谭及其妻子,即贺子珍的胞妹贺忆。虽然最后没能救到毛泽谭(1935年4月牺牲),但是救回了贺忆,而在贺忆的帮助下,找到了贺子珍的第一个儿子毛岸红(乳名毛毛)。
可以说,没有李思华的安排,也许她就再也见不到自己的胞妹和最心爱的儿子,这使得她对于李思华,当然是无比感激。
毛泽东笑着对李思华说:“还在等前线的消息?”
李思华点点头,说道:“没有确定的消息,心里总是有点膈应。”
毛泽东哈哈一笑:“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日本帝国主义会如何做,我们管不着。我们啊,就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李思华释然地笑了笑。
如果能从天空中观察华北,就可以发现在7月7日的这一天,西华革命军的3路大军,此时都在行军路上。
第一路大军,是林彪指挥的4野,他们的方向,是从察哈尔南部直扑北平,目标是占领北平及北平南苑,收编29军,然后南下河北,与河北日军决战。
第二路大军,是徐向前指挥的3野,他们的方向,是从山西直扑河北南部,目标是占领河北南部,然后由南向北攻击河北日军,与4野实现对河北日军的南北合击。
第三路大军,则是彭德怀指挥的1野,他们在此前的方向,是向察东进攻,方向似乎直指东北,现在则突然折而向东,突入热河,攻击热河日军。
以北平为中心点的话,就可以发现,4野是直接进攻的大锤,而3野和1野,则形成了两把大铁钳,从山西和热河两个方向实行大纵深大迂回突破,从而意图在河北中部和热河南部,形成两个对日军主力的大包围圈。用拳击来打个比方,4野就像是直接的直拳,而3野就是右勾拳,而1野则是左勾拳。
目前日军在河北,有大约30个师团,而在热河,则有10个师团,日军计划中的45个华北师团,实际上只有35个到位,在热河的10个日军师团中,有5个其实是从东北关东军中,临时抽调的。
加上其它一些独立旅团之类的部队,日军在两个地方的总数,大约达到了120万人,所以西华这一次的目标,就是要打垮这120万人构成的日军主力!并尽可能地对各部日军实现歼灭!
中央军委的预判是,对于120万日军,完全歼灭是不可能的,因为日军有退路,即从天津等沿海港口,通过海军舰艇的接应而撤离。但无论如何,要尽量重创日军,多打歼灭战,尽量在这次大战役中,消灭日军的有生力量。
按照这一次大战役的企图,林彪的4野,要担负最重的担子,因为4野不但要南下攻击河北日军,还要在北平之北,围住热河日军,截断其南逃之路。他们同时要负责中心开花的两方面战斗。
7月7日的晚上,卢沟桥事变还是发生了,历史具有强大的惯性。
这一天的下午,日军华北驻屯军的1个中队,在大队长清水节郎的率领下,全副武装,开往卢沟桥29军驻守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声称要在那里夜间演习。在西华提醒下已经高度警戒的29军一部,即37师110旅219团,立即汇报给了宋哲元。宋指令严密监视,如果日军袭击,立即全面还击!
晚上19:30分,日军开始演习。中国军方面,219团的团长吉星闻,一点都不敢大意,整个团所有人都高度紧张,一直在警惕地注意着日军的动向,根据情报,日军在这个晚上挑衅的几率最高。
晚上22:40分,大戏果然来了,日军派人声称听到传来枪声,且枪声方向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219团驻守的宛平城搜查,被吉星闻当场拒绝。这不是扯淡吗?日军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接下来,就是一场日军的电话表演,日军北平的特务机关长,不断打电话给宋哲元及其它29军官员,威胁要求中国军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