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85节
他无法阻止那些人向英国求援,但他也决定,要向西华派出使团求和,至少要搞清楚他们究竟想干什么?尤其已经知道,他们将九世班禅曲吉尼玛,请到了青海玉树大寺。班禅早在1923年,因为达赖侵犯其固有地位和职权,深感大祸临头,逃到了内地。
实际上,这正是西华政治局对西藏的策略。暂时占领全部西藏,那就在抗日战争前背上了一个包袱,战略上并不利。但是决定要将西康地区的西部(金沙江以西的部分)拿下,因为这里的生产条件在西藏还算好的,可以经营,等待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及二战爆发后,从经营数年的昌都地区,以及缅甸和东北7邦两路入藏,就会比较轻松。
当然,这在军事上不算一个很重的任务,所以是采取了逐渐渗透的方法。去年夏天,是进行了武装侦查,小股特种部队在适应了高原气候以后,对金沙江以西完成了全面侦查。1936年的春天开始,则是正式的渗透,先占宁静地区,完成土地改革和建立根据地后,再一步步向西向北。而另一股则从青海玉树,向南沿着金沙江渗透。
整个目标是在1936年占领整个昌都地区,相当于完成了对历史上西康省(1939年成立)的全面占领。
察哈尔,张北李守信伪军驻地。
此时的察哈尔,其实很混乱,国民党的察哈尔省政府,在日本人的压力下,已经快要待不下去了。在李思华前世,从1936年9月起,这个省政府就从张家口逃离,变成了流亡省政府,察哈尔从那个时刻开始,基本上就全面陷入日本的殖民统治,属于日本人以德王为傀儡首领的“蒙疆区”的一部分。
1936年前几个月的进程,与李思华前世的历史相差不大。
日本此时在察哈尔拼命地发展汉奸伪军武装。
1935冬开始,日军指使伪军李守信部,占领了察北六县和察东八旗,又在1936年2月1日成立了伪“察哈尔盟公署”。
1936年春,当时为了进犯西华控制的绥远,成立以德王和李守信为头目的伪军2个军,9个师,超过1万人,分驻张北和化德,这就是所谓的“蒙古军政府”。而在商都等地,则是收留的原绥远土匪头子王英的“大汉义军”4个旅6000多人,整个伪军部队接近2万人。
所以这种形势如果发展下去,在蒋介石政府的退让之下,历史的趋势还是会演变成日本全面占领察哈尔。
然而,西华来了。从1936年的6月开始,西华的特战单位就零碎地、但频繁地进入察哈尔,于是各地的形势就开始大变了。
7月的一天,伪军第1军军长李守信的大宅,一行人说说笑笑,进入了这所大宅。天气炎热,他们不停地扇着蒲扇。上次李守信被西华的轰炸导致重伤,但是大难不死,最近又活跃起来了。
他们没有注意到的是,不远处一颗大柳树下的两个闲人,当时正目不转睛地盯着这群人,似乎在辨认着到底是谁。等到这群人都进入了宅院,这两人才对视一眼,其中一人点点头,迅速地离开了。
离开的那人,迅速地走向一个僻静处,他环顾了一下,周围没有人,掏出一把信号枪,朝着空中打了一发信号弹,然后迅速离去。
虽然是白天,信号弹仍然很显眼,在空中燃烧,划出了一道白烟,以及最后爆出的火珠。
在大约5公里外的一处小树林中,观察哨迅速地确认了信号弹,通知炮兵准备发炮。
这是一门特殊的m34高射炮,特殊之处在于,这已经是一部自走的高射炮,加装了汽油机,使得它可以像汽车那样开动,它本身就有4个轮胎,原来是半自走的。
炮兵们早已根据勘察的坐标,设定了精确的网格。4发炮弹一排被压入炮膛,“开炮!”,连续3组,12发炮弹在6秒钟之内被发射出去,然后微调了一下位置,又是12发,就这样12发连12发,连续打了5轮,总共60发炮弹被发射了出去。
远处传来爆炸声,指挥员点点头,说道:“撤退!”
大柳树下剩下的那名闲人,看着一枚又一枚的炮弹,射入李守信的府邸,脸上露出了高兴的笑容,等到炮弹爆炸完毕,看到整个府邸已经成为废砖烂瓦,所有建筑都已倒塌,他才满意地转身离去。
第二天,一个惊人的消息在察哈尔传出,过了几天,传遍了整个民国。大汉奸李守信,在自己的府邸,被大量炮弹轰击,李守信尸骨无存,不仅是他死了,还有他手下的两个师长,都死在了这一次的炮弹袭击中。而大家确信,这肯定是西华干的,因为从远处这样精准地炮击,在民国恐怕非西华莫属,而且他们已经占领绥远,对于察哈尔难道会放过?这是要和日本人对起来了啊。
日本人自然暴跳如雷,关东军向媒体谴责西华军卑劣的暗杀,而西华自然不理,过了两天,在报纸上登出了“我军特种战士击毙大汉奸李守信,上级予以嘉奖”的新闻。
从那以后,察哈尔各地,不断发生枪声炮声。大量的汉奸伪军,死在了西华军公开宣称的“锄奸行动”中,使得察哈尔的日伪军气焰,就像是气球被戳爆了那样,直接蔫了。
关东军自然有不少“皇军勇士”,要求进军察哈尔,与西华军决一死战。不过关东军总部压制住了他们,如果日军有足够的兵力,早在去年就占领了察哈尔,用得着等到今天,用得着启用这些伪军部队吗?现在被西华直接打击了,日军也只好暂时忍耐,等待皇军扩军后再行动。
日军既然没有真正地出兵,察哈尔的伪军自然就变得一日三惊,各个汉奸头目手下的伪军,跑掉了很多人,力量大为缩减,察哈尔的局势,也就在一片杀声中,维持着诡异的平衡。
日本一大堆的高级军官和特工头目,例如关东军参谋长板垣征四郎和参谋田中隆吉等,暂时也只好束手无策,这是硬实力的对撞,平时面对蒋介石政府或者地方军阀的那些鬼蜮伎俩,对于完全公开地将日本宣布为敌人的西华有个毛用?平时对蒋介石政府很有效的所谓“大日本的威严“,对于西华而言,一钱不值,人家一点都不鸟,就是全面敌对战争的态度。日本对于西华的抗议,西华的回答就是一条:”你要战,便来战!“
察哈尔,已经成为了西华与日本暗战的前线。
山西太原,一个不大的药店。
孙太平警惕地环顾了一下四周,然后压了压自己的帽檐,走进了药店。看店的是一位年轻人,显然与他是熟人,向他点点头,挑开了通往里屋的布帘子。他快步地走了进去。
年轻人走出药店,朝着街面上看了看,然后挂起了一块“今日有事,提前打烊”的牌子,关上了店门。
孙太平是西华在太原的地下党员,他今天来到接头点,是为了取得一份重要的情报,里屋坐在他对面的,是一名戴着眼镜、知识分子模样的青年人。
这位名叫郑毅的青年人,是太原兵工厂的一名高级工程师,他是孙太平发展的地下党员,近期承担了对太原兵工厂和太原火药厂全部设备、生产线、科技人员、熟练技工等资料的搜集任务。
虽然太原兵工厂是当时全国最好的兵工厂之一,但对于西华而言,显然已经算不得什么。但如此重要的一所兵工厂,其科技人员和熟练技工的价值很大。因此需要尽快掌握,在未来西华占据太原后,可以迅速改造提升太原兵工厂,使之成为一个新的兵工制造基地。
山西虽然不是抗日战争期间西华重点考虑的工业区,却是建国后必须重点开发的工业区。因为很明显,山西是资源大省,发展重化工业的条件比较好,尤其是军工产业。
山西最出名的资源是煤炭,这大家都知道,几乎一直是全国第一的储量嘛。其实山西在军工需求的其它资源方面,也非常强。
首先是航空需要的铝土矿,山西的储量超过16亿吨,占李思华前世全国资源的1/3。
其次是钢铁工业需要的铁矿,虽然品位不高,但储量达到了约40亿吨,其中五台-代县和岚县-娄烦两个区域,非常适合铁矿的规模性开采。
第三是集中在中条山区的铜矿,储量446万吨,也适合集中开采。
其它还有很多重要的战略资源,例如金红石(钛矿)、镁矿、铬铁矿、镓矿等,储量都相当可观。
所以虽然山西的交通条件不好,但无疑是未来的重要工业区。而太原兵工厂,就是山西未来大工业的基础。
这个太原兵工厂,是民国史上的三大兵工厂。除了它,还有沈阳兵工厂和汉阳兵工厂。
在1928~1930年的全盛时代,太原兵工厂的月产量高达:轻重炮35门,迫击炮100门,步枪3000支,机枪15挺,冲锋枪900支,炮弹1.5万发,迫击炮弹9000发,子弹420万发。当时太原兵工厂和火药厂共有设备3800部,职工1.5万人。
正是这样的生产规模,使得当时的阎锡山晋军发展到30万人的兵力,甚至生产量还有剩余,可以高价出售武器给李宗仁、马鸿逵、马步芳等外省军阀。
不过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1930年中原大战晋军失败后,阎锡山一度下野,而太原兵工厂和火药厂的生产一度停止。等到阎锡山卷土重来,努力恢复两厂的生产,现在也不过恢复到了7千余人的规模,大约相当于全盛时代的一半。
不管怎样,太原兵工厂与火药厂仍然是很有价值的,可以节省未来不少西华在山西发展军工产业的精力和投资。
孙太平带着情报警惕地离去。他并不知道,类似他这样的西华情报员,现在山西的不少,有的在获取矿产和矿山资料,有的在调查晋军内部的情况和发展晋军中的内线,有的在调研山西的知识分子的情况,……,涓滴的情报和行动,汇集在一起,就构成了山西地下的巨大暗流。
第139章 全面渗透(二)
余润群现在是西华地下党在河北的负责人。
他和洪国光两人原来主要是负责河南和山东的移民工程。这项巨大的工程,到1935年底基本完成,总共向海南和缅甸移民了近1400万人,其中不到80万留在了海南,其余的1300余万人口,都移民到了上缅甸。
这样巨大的移民工程,自然对于河南和山东两省,都有很大影响,越到后来,引起的关注越高,如果不是组织一直在加强对移民的保卫力量,到1935年甚至有5万人(主要来自地方部队)规模,在两省以各种名目的武装力量出现,对移民进行保护,那这个工程,早就进行不下去了。
河南和山东两省,本来大概有七八千万人,算得上这个时代除了江南以外,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区域。所以即使他们移民了1400万的流民,其实对于这两省在劳动力上的影响,响并不太大。后来影响之所以大,自然是地方豪强和国民党,都开始怀疑这种移民的目的,很多人开始将这种大移民,与当初的缅华联系在了一起,国民党也不都是笨蛋。
所以经过反复讨论,西华在1935年底暂时停止了大移民。而在河南和山东两省的移民组织,除了一些当初抛头露面“暴露”得比较彻底的,都转化为地下的情报和行动网络的一部分,准备应对未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由于整个移民工程长达7年多(1928~1935年),因此西华在这两省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根基,甚至在河南和山东的几个县,就连县政府的主要官员,其实都是西华的同志。所以在这两省,西华的网络可谓是无所不至,建立得非常完善,又有潜伏武装的隐秘保护,扩展的速度更为惊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华政治局决定,在前期5万地方部队的基础上,再派遣部分地方部队(主力部队因为重装备的缘故,如果派出震动太大,会影响战略趋势),以及在两省当地招募部分士兵,先组织起30万的地方部队,由西华建立起物资输送通道,向这些部队秘密输送武器弹药。
这些部队会先建立起多个山区基地。
山东有八大山脉,几乎分布在了整个山东的大多数区域。除了太小的日照五莲山以外,其余泰山、沂山、蒙山、崂山、昆嵛山、大泽山7大山脉,都将建立起依靠山脉地理的根据地来,动作先不要太大,但根基要扎得深。
河南则有四大山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
所以两省总共11座巨大山脉,都要建立起山区根据地来,这有着深远的战略规划。
日军未来的进攻方向之一,肯定包括从山东进攻河南的路线,而这些山脉,就是阻碍。在这些山脉提前建立起了根据地,并配备单兵装备其实更胜日军一筹的地方部队,除了避开日军的重炮群外,其实完全具备与日军对攻的能力。
所以日军进攻山东和河南,明面上他们以为打败了这两省的国民党军队,就能占领这两省,其实暗面上我们的西华军队,则对其构成了真正严重的威胁,如果其兵力少,西华甚至可以聚而歼之。如果兵力多,则依托根据地对日军进行不断的骚扰战、破袭战,加之届时再广泛组织民兵,就可以让日军在这两省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日军的兵力,除非达到百万,才有可能突破这种格局。可是他们怎么可能在这两省就集中百万兵力呢?东北、华北、江南、中南,到处都需要兵力,日军在华的最大动员能力,也就最多200万左右,根本做不到嘛。
目前河南,是蒋介石民国军队重兵汇聚的省份,目的当然是防御西华。不过抗战一旦爆发,他们就必然在山东韩福渠崩溃之后,成为抵挡日军的短期主要力量,这可以为西华争取时间——西华的主力部队,需要在占领山西之后,再进军河南和山东。
组织上大力地加强了河南和山东的地下组织,在余润群到河北之前,在两省的地方部队,已经突破了8万人,除了部分物流的保卫力量外,其余部队开始分批进入11座大山及其附近,开始了根据地的建设,目前两省地下组织当年强劲的物流和移民网络,现在转而变成了建设根据地的物流网络,大量的物资包括武器弹药,从西华根据地海运到山东沿海,再由这个物流网络,逐步运送到各个根据地。
在山东和河南的工作逐步上轨道之后,余润群被中央安排了新的重要工作,就是去领导完善和扩展在河北的地下组织。
河北当然是西华军抗日战争计划第一阶段的最重要目标,因为有北平和天津两个北方最重要的城市。按照现在的军事设想,在抗战爆发,西华军第一步攻取山西和察哈尔后,就会对河北形成“四面包围”的趋势,在地方部队和两省根据地配合下,从山西进军迅速占领河南和山东。另一个方向则从察哈尔截断河北与东北日军占领区的联系,这样就从察哈尔、热河局部、河南和山东,对河北形成了“四面包围”。
当然,未来战争的进展,现在只能是一种非常粗略的计划,双方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变阵和调整。
但无论如何,河北既然是第一阶段最核心的目标,未雨绸缪就是非常重要的。这正是余润群的重大使命。
余润群现在是在北平。
对他而言,这是一座颓唐衰老的都城。表面上北平的市容,在民国时代是极好的,尤其是从1933年何应钦与日本签订了《塘沽协定》之后,民国用大片国土的丧失,换来了一段短暂的苟且偷生“美好”时光。
此时的北平市,大力发展面对西方旅客的旅游业,于是从1935年开始,对天坛、东南角楼、西直门箭楼、正阳门五牌楼、西安门、地安门、明长陵等一批“帝都门脸”,进行了修缮。曾有人描述这个计划让北平“焕然一新”:“在北平市中心登高一望,倒是金碧辉煌、衢道通直,一种新气象,反比帝制时代还要整齐些。”
这确实吸引了带着满满的优越感的西方猎奇游客,历史上,到1937年抗战前,北平的饭店和旅店床位居然都不够了,当年春天的旅游收入居然超过了100万美元。
除了西方游客,还有几千名居住在北平的西方人,他们当然对这个远东城市充满好感,因为他们的生活“像王侯一般滋润”。
例如《纽约时报》记者阿班后来曾经回忆,对他而言,北平的日常生活和公共生活,简直就是“黄金世界”。每当追忆似水年华的时候,回忆起这段甜蜜时光,他就有一种“怀旧的痛楚”:
“那时的北平社交生活,大约从未有复制,也是万难再复原的。除公使馆卫队外,偌大的北平,平均只有区区两千六百名美欧人士居住。外币在这里值大钱,因此娱乐活动都是极尽奢华的。北平俱乐部、法国俱乐部、德国俱乐部以及八宝山的高尔夫俱乐部,都是让人流连忘返的所在。京城城墙外数英里处,便是赛马会,更是个快乐无比的地方。西方人,几乎人人有能力,在西山租个废弃的小寺院,作为避暑的别墅。秋日来临时,打野鸭、野鹅也是件乐事。野鸡和鹌鹑都极尽肥美,往往损坏庄稼。冬天时,总有三个月可以滑冰。”
就在这些西方人,借助母国帝国主义的势力,在北平尽享优越生活的时候,北平底层人民的生活,却是极端困苦的。
失去了民国首都的地位,少了中央财政的资助,少了很多达官贵人,这座城市就显现出了它的明显弱点。北平是典型的消费型城市,工商业都无甚可观,三十年代整个北平的产业工人,居然只有7000多人,社会经济全部是商业和服务业。所以李思华前世,听说过广州、香港和上海的工人运动,却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北平的工人运动,因为此时的北平,哪有什么工人阶级?所有的运动,都是学生和市民的运动。
在不同人的眼里,就有着不同印象的北平。有人认为这是民国的黄金时代,充满着“人间四月天”的浪漫气息,但在余润群这样的革命者眼里,就这是一座帝国余晖之下,已经散发着恶臭的衰败城市,无数的贫民,例如那些人力车夫,每天出尽全力,也挣不到能吃饱饭的钱。一旦生病,就可以宣告这个可怜的家庭完蛋了。160万人口的北平市,赤贫的人口至少超过了50万。
这样的北平有什么美丽可言?又有什么眷恋可言?余润群的内心发誓,我们一定要改变这一切!
东北,哈尔滨。
一处典型的东北宅院内,大炕上盘坐这两个人。其中一个人的口音是满嘴的东北“大碴子味”,而另一人,则是山东口音。
那位满嘴东北大碴子味口音的男人,名叫李为民。他是哈尔滨的地下党员,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承担着为东北抗日联军购买炸药原料的任务。
他最出名的事迹是,由于无法在日伪军眼皮底下直接购买炸药,李为民找到不少西药店,说要买大量的硝酸钾。那些掌柜的当然很奇怪,但他的解释是:“我是从依兰来的,当地几个大药铺的老板,听说日本人马上要采取新的政策,以后这些货不能一次性买太多。所以他们托我,想一次从你这,多采购一点,以后能卖个好价钱。”
在非常充分的理由下,而且他在谈吐中,还能显示出对药品行业的熟识,这些药店的掌柜都相信了他。这样他就不断采购到不少制造炸药的原料,然后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抗联地区去。
所以李为民是一个冷静睿智的地下党员。
他已经确信了坐在他对面的那个男人,确实是中央的特派员。因为此人正是以前一位他认识的同志,而且随身携带了精巧的电台,以及一些中央领导写给满洲省委一些同志的信件,尤其是刘少奇同志的字迹,他是认得的,因为刘少奇曾经是满洲省委书记,当时他直接受刘少奇同志领导,对他的字迹很熟悉。所以在阅读之后,他立即确信这位同志不可能是叛变后来找他钓鱼的。
中央特派员的到来,让李为民非常兴奋,因为在中央苏区红军长征以后,满洲省委和抗联的同志,就失去了与中央的联系。现在中央直接找过来了,以后东北的抗日活动,就又可以在中央的领导下进行了。
不过他当然也有疑惑,中央怎么知道他在哈尔滨呢?还知道他化名“王一民”?所以因为不知道其它同志的下落,先寻找的他。
中央特派员项明内心其实也有同一个疑惑,中央是怎么知道李为民的下落的呢?
这其实是李思华偶尔想起来的,前世她很喜欢《夜幕下的哈尔滨》那部小说,其中的主人公“王一民”,她还去查过历史上有没有真人的原型,结果还真有,历史上我党三十年代在哈尔滨,确实有一位化名“王一民”的地下党员,真名叫李为民,承担着重要的地下工作,解放后还担任过鞍山市的市长。
所以她就将这个线索,提供给了负责联系东北抗联的刘少奇同志。他正苦思冥想,要用什么方法尽快与满洲省委联系上呢。
项明是刘少奇同志的秘书。他曾任中共地下党济南市委书记,在1932年在山东被敌人逮捕,可巧1933年的时候,在山东负责移民工作的洪国光,在工作中了解到有一些共产党员,被关押在济南和青岛的监狱里,于是组织了营救行动,项明就是其中被解救的一员。
这一次他受刘少奇同志的委托,来联系满洲省委,确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日本特务非常猖獗和狡猾,在哈尔滨的同志行踪都非常隐秘。能够找到李为民,简直是意外之喜。
至于他个人,虽然带着五六名伪装的特种战士,但是在这种敌占区,仍然是非常危险的。
他向李为民,介绍了中央与西华合并后,现在的大发展,李为民当然极为兴奋,他们在哈尔滨这里的敌占区,虽然从报纸上有个西华,但并不知道那就是新的中央。西华居然已经占据包括缅甸在内的九省之地,革命胜利的黎明,已经近在眼前!
李为民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举起茶杯一饮而尽,他要用这样的动作来平抑自己的激动。
在李为民的联系下,将电台送到了此时满洲省委负责人小骆(张文烈)的手上。因为1935年4月,杨光华与宣传部长谭国福、组织部长赵毅敏去了苏联,此时的满洲省委工作,由团省委书记小骆(张文烈)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