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76节
主编的安排让金华庭非常兴奋,他预感到,一系列的大新闻,必然出自他的笔下。此时的《申报》,和上海的另一家报纸《新闻报》,是全国发行量最大的两家报纸。而《新闻报》,几乎在同时,也派出了自己的王牌记者。全国的大报,除了国民党自辖的以外,几乎都采取了同样的动作,不过他们的方向还是重庆,等他们到了重庆,才发现西华总部,已经迁徙西安,这帮人又追逐往西安而去。
这一次是真正的“四方云动”,几乎所有的列强,都在打听西华的消息。很明显,西华进军西北,就表明了这不是甘于一个地方势力的团体,而是志在统一全国,看起来他们很快要统一半个中国了,而且已经与国民党的民国,形成了东西对峙的大格局。这个时候的中国虽弱,但毕竟是大国,私底下很多列强还是很重视的,他们也需要搞清楚西华对于列强的态度,各种私下的使节,开始被派往西华,进行接触。
8月30日,日本御前会议。
这一次的会议,气氛相当地凝重,没有人再轻视西华。日本这个时候对于情报的重视是空前的,情报网络也比较得力。而经过情报网络这一段时间的努力,日本对于西华,毕竟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参谋本部总务部长桥本虎之助,面无表情地叙述着关于西华的情报:
“.…..,西华的陆军,目前应该已经超过了60个师,全部是1.6万余人的大师团,因此陆军总数已经超过了100万人;其每个师的装备以美械为主,包括部分德械,计有……;空军估计有800~1000架战机,主要装备为……”
他没有去看那些同僚们越来越难看的脸色。
“因此,参谋本部判断,西华的陆军不仅数量超过皇军的三倍,而且武器装备的水平,也超过了皇军的常备师团;而西华空军的力量,与我军相近。”
这个时候的日本,陆军力量大约是17个常备师团,约30万人,每个师团在1.2万人左右,但由于日本青年普遍接受过9个月以上的军事训练,因此很容易将每个师团扩编到2.5万~2.8万人。空军则有54个飞行中队,作战飞机约960架。
寺内寿一忍不住插话:“支那军人数虽多,但战力向来相差皇军甚远,我不认为西华军会是皇军的对手。”他此次从台湾军司令官的任上回日本,为的是天皇已经批准他晋升日本陆军大将,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
日本陆军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向着寺内寿一哈哈一笑:“说得好,支那军岂能是皇军的对手!”不过他转头又对陆军省大臣林铣十郎说道:“不过这个西华军在支那军中,确实是最强的,不可小觑。”
载仁是侵华的急先锋,可以说是侵华战争的罪魁祸首之一。现在他几乎是陆军的第一把手,掌握着最关键的指挥大权。
桥本没有理会两人的自吹自擂,而是冷静地说道:“皇军现在的兵力,并不足以压倒西华。对付西华,我们需要一只庞大的陆军。”
会场上的陆军将领纷纷激动起来,他们早就想扩军了。海军大将、首相冈田启介不悦,心想这帮陆军马鹿(蠢货的意思),时刻不忘扩充陆军。于是说道:“帝国的财政,现在非常艰难。不要忘了,前期为了军费,加税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民间非常不满,国民生活艰难。”
陆军将领们对于冈田的说法嗤之以鼻,这些海军马鹿,就是看不得陆军的扩张。纷纷批驳冈田,说是只有占领中国,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本和资源,支持日本的经济,不扩张才是死路一条。
天皇裕仁看着御前这帮陆军和海军的马鹿,觉得头疼得厉害。
吵了几乎一天,最终勉强同意,在1936~1937年中,陆军争取扩充到24个师团,总兵力要达到100万人;而到1937年末,争取再扩充10个师团以上,使得总兵力增加到130~140万人。
与会众人,虽然已经了解西华的实力,但还是傲慢地认为,1个日本兵能顶5个中国兵,哪怕西华再强,1个日本兵也至少可以顶得上2个西华兵,有了100万日本兵,就可以对西华形成战力优势。这就是这个时代日本的特色,或者说日本帝国主义一直是如此,精于战术,而在战略方面,很多时候拙劣到惊人。
李思华在这个时刻,对于日本的重视程度自然大大提高,因为很快,双方可能就要形成对峙,她专门举行了一场讲座,培训西华的高级军官,这个时候的西华军将领们,都还没有和日本军交战过,对于他们并不了解。而由于前世的研究,在这个时代,没有比她更清楚日军实力的人了。
李思华首先对大家分析了日军的优点和缺点。
李思华首先强调,大家公认,美苏英德的强大是全方位的,从单兵素养到战略战术,从军事装备到后勤补给,这几个国家都是各有特色、各有千秋。日军也很强大,但毕竟日本是最穷的帝国主义,所以他们的强大,与这几个强国不同,总结起来,就是战略很烂但战术很强,装备很烂但使用得法。
日本陆军最强的点是什么?是步兵基本战术乃至单兵作战效能。在这个方面,甚至可以说是世界第一。
说到这里,台下有点骚动,李思华严厉地要求安静。
构成日本陆军单兵作战能力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装备,这没有什么出奇的,相比欧美甚至可以说是简陋。钢盔、后跟带铁掌的皮鞋、军服、寝具、水壶、口粮、急救包、步枪、刺刀、枪弹、手榴弹,有时还有防毒面具。单兵携带的重量大约是15~20公斤。
日军的新兵,必须经过11个月的严格训练。
其中前5个月为新兵集训,包括队列、刺杀、射击和拉练,至少要有一次5天的严冬条件下的野营拉练,训练士兵的严寒耐力及夜间应战能力。
接着是2个月的单兵综合素质训练,主要是排(小队)、连(中队)级别的作战协调。每天必须有30km以上的行军耐力训练,最低情况下单日不得低于5km。
然后是2个月的连营(大队)级别作战训练,此时新兵应该达到400m10枪800环的射击精度,进行野战射击、游泳、强化刺杀训练,每天40km行军耐力训练。
最后的2个月,是营团(联队)级别作战协同训练,训练高级技战术动作以及火线机动。
等到李思华说到这里的时候,将官们的神色都变得非常严肃,日本陆军的训练程度,确实还在此时我军大部分单位之上。
李思华平静地继续叙述。
所以此时日军的陆军单兵,不仅具有优秀的单兵技能,而且对于包括营团级别的更大战局,也都能有清醒的认识和判断。所以就有一个优势,即使失去了指挥官,他们往往也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不会丧失战斗力。
这样我们可以对日军的作战能力进行一个总结。单兵持续作战的行军能力每天50km,如果有舟车辅助,每日可保持100km以上的强度。单日强行军可达80km,强行军后至少可作战6小时,而这样的战斗,他们可以持续1个月。这是机动能力,如果欧美军队不是借助机械化,肯定是吃不了这样的苦的。
机动能力之外,是射击能力,单兵达到了800m外射击,对静止目标80%命中率、对移动目标70%的命中率。在以往日军与民国军队的冲突中,一个日军冲锋小队甚至在冲锋过程中,最多能射杀高达25名民国士兵。
其三,是侦查和隐秘能力。因为火力不如欧美,所以日军极其重视侦查和隐秘,日本忍术讲求变形、潜踪和暗袭三原则,他们力图将这三原则融入现代陆军战术中。
其四,是小战术能力,由于其武器低劣,日军讲求以人的努力来弥补。例如避弹奔跑、狙击与反狙击术、突发情况下的防守与反击、交替追击术、行进间接敌的展开、遭遇作战、多点渗透的主动进攻、侧翼攻击等。通过这些训练,发挥日军38步枪弹道稳定的优势,就可以获得极高的射击精度,杀伤能力很强。
在精神上,日军的“武士道”精神崇尚进攻、崇尚光荣地死。作战意志的坚定,并不逊于我们自己的部队。日本是一只疯狗,疯狗自然有疯狂的精神。
场下鸦雀无声。李思华冷冷地说道:“我知道现在有些指挥员整天在说战略战术,好高骛远!不知所谓!”台下有的人脸色发红。
“占领大西北后,我们多数部队,应该可以赢得1年以上宝贵的训练时间,我们是为了还我大好河山的祖国而战,应该有更高更积极的努力和训练精神,而且我们有更丰富的物资支持。如果这段时间,还有部队不能训练到日军的普遍水平,这是要杀头的问题。单兵的训练水平都还没有提高上来,你们有什么资格去奢谈战略和战术?自己不知道有几斤几两吗?一个个纸上谈兵的赵括!”
台下的朱德、曹子卿和刘伯承等人也坐不住了,小声商量要在部队中进行一次整风,狠狠地纠正风气,掀起大练兵、大演练的运动来。
李思华继续阐述日军的缺点。
“日军的缺点最根本的就是“穷”,所以演变出“小短腿、旧战术、崇蛮勇”的大缺陷。”
“现在已经是汽车主导的机动时代,而日本由于缺钢、缺油,所以军队中对于机械化本能地抗拒。主要还是靠士兵的两条腿,这在机械化时代,就使得他们大部队的机动性,是很差的,在全球恐怕都排不上前20位,连波兰军队都比不上。日军的机动性优势,是在战场小范围的人力机动优势;放到大范围内,那只剩下劣势。小短腿再勤快,还能跑得过4个轮子?”台下一阵窃笑声。
“旧战术,就是日军高层将领比较保守,他们迷信于以前的成功,其作战模式不脱炮兵轰、步兵冲,最多来个几十架飞机协同下。相对于真正的世界强国,他们的那点炮火和炮弹,简直就是那个吝啬的葛朗台。无论是德国的坦克闪击战,或者是苏联的人海步坦协同作战,这样的现代大规模用兵战法,日本第一是没有装备,第二是打不起,第三是想不到。”
“崇蛮勇,是日军从“武士道”精神中延伸出来的。总是指望用野蛮和不怕流血的玩命精神,压倒敌人,就像疯狗总是用它的疯狂来吓人一样。最典型就是其“猪突战术”,在日俄战争中首次应用,指望通过不计伤亡,用人数优势和无畏精神,直接压垮敌人。发明这种战术的乃木希典被日军奉为“军神”,此后一直强调这种精神。”
“然而任何军队的血肉之躯,也不可能抗拒数千数万门大炮、数百万发炮弹的一轮远程攻击。疯狗要咬人的时候,如果你一棒子打折了它的狗腿,就会呜咽着逃跑,疯劲就完全没有了。”
“而且这种蛮勇,诞生出另一个弱点,就是防御上的呆板,因为只崇尚进攻,对于防御的研究就不够,甚至本能地从心理上就避免去研究防御。”
“所以我们对付日军,就是要“全面压倒”,不仅在火力和机械机动上,用欧美水平的装备,来彻底压倒日军的装备。而且在单兵战力和战术上,在战士不畏牺牲的坚强精神上,也要压倒日军。”
“我们在日军的长处上,要能针锋相对、不落下风。我们在日军的短处上,要发挥我们的长处,痛击其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最少的牺牲,彻底地击败日军。”
“全军必须戒骄戒躁,全力投入单兵能力和体能训练,以及政治思想精神教育。如果武器落后、弹药不足,那责任是组织的,是我李力胜的,但是如国军队的本质战力不行,那责任就是在坐诸位的,有一个算一个,组织都会严惩不贷!大家务必沉下心来,认真练兵和训练。说句不客气的话,我现在不想听到你们有人在我面前,奢谈什么战略战术,那都是扯淡!我只想看到一只只超越日本陆军的精兵!大家伙做不做得到?”
台下全体起立,怒吼着:“我们做得到!”
李思华最后谈了她对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侵华军事力量的预估。
她认为,由于西华的崛起,日军对于侵华的力量,必然是倾其所有。预计陆军至少可能扩编到50个师团,以及超过50个混成旅,总兵力很可能达到200万人左右。但这也是日军的极限,如果继续增兵,其武备根本跟不上,实际上,不要说200万人,在150万人左右,以日本的工业力量,已经很难保证军队的装备水平,保持在常设师团的水平了。当然,如果日本完全进入不留余地的战时机制,其战时爆发的力量还可以进一步上升。
但是需要注意一点,如果战争中我们占了上风,那么美国短期可能加大对日本的支持,不过美国也是无利不起早的,日本到时没有钱支付美国的物资和装备,光靠美国借贷,肯定是不会借多的,他们也会及时“止损”。至于英国,忙于应付德国还来不及,也就是口头上鼓励一下日本而已。
所以最坏的情况下,预计日本可以短期支撑250万人左右在华作战。我们现在的兵力设置,也就是按照这个战争规模,来计划和发展的。
在空军方面,形势比较严峻。日本的航空工业支撑能力,平常大约是陆军航空兵2000多架飞机,而海军航空兵3000多架飞机,总兵力不会超过6000架,但是如果日本彻底动员,压榨出民间每一分资源的背景下,可能达到每年2万架,即每月1500架以上的补充能力,当然这样的极限能力,很难超过3年,因为日本的资源不够。
我们在今年(1935年)底,会达到1000架的规模,而再经过1936及1937这两年,有较大概率会超过4000架的机群规模,由于机型的优势,基本可以与日军持平,空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需要拼命扩产,在1938年实现对日本的空军优势。
至于海军,我们暂时只能以空军的以空制陆,来对付日本海军的助战。不过中日战争主要是陆地战争,日本海军的优势,能够发挥的战力是有限的。
会议的最后,主席做了总结发言,他强调我们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但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中日战争的爆发时间,已经不会太长,所有部队,必须进入大练兵的时代,我们必须以精兵对精兵,同志们都要努力学习、具备现代战争指挥的能力,切忌骄傲自大自满。
这一次会议后,西华全军的大练兵运动蓬勃展开,整个军队进入了提升战力的艰苦训练阶段。
第125章 西北根据地的产业布局
到9月中旬,西华基本上完成了对陕甘两省的完全占领。而对于宁夏、青海的攻势正在进行中,实际上还进入了绥远省的一部分。
按照此前的规划,对于以陕甘为主的大西北工业为主的产业布局,进行了工作动员。整体思路大致如下:
西北人口少、市场小、教育差,当前交通条件落后,需要建设的体量很大。因此其初始工业的发展必然是资源指向型的。按照西北的资源,必然是以油气为基础的重化工为主。
西北,暂时只考虑陕甘宁青包括绥远一部的话,一个较大的特点是“油多铁少”,油气资源比较丰富,未来这里主要的一个油田是长庆油田(还包括从长庆分出去的延长油田),总的油气储量超过90亿吨,在国内仅次于大庆油田。这样的储量,在这个时代自然算得上极为丰富。还有甘肃的玉门油田,估算总储量也超过10亿吨,在李思华前世已经探明了1.5亿吨储量。
不过铁矿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一直到李思华穿越前,除了包头的白云鄂博铁矿(储量9.5亿吨)以外,在西北地区都没有发现值得一提的大型铁矿,西北比较明显的铁矿成矿区,也要到新疆那里了。
稍微条件好一点是甘肃酒泉的镜铁山铁矿,储量有近5亿吨,在这个时代建设一个大型钢厂是足够的,至少比石碌铁矿的规模大。不过最关键的,还是陕西的铁矿储量比较缺乏,这是一个比较重大的缺陷。未来需要以绥远的包头白云鄂博铁矿来弥补,不过长期来说,白云鄂博更重要的是当然是稀土。
铜矿就要依赖甘肃白银,这里在前世建国初期,几乎提供了全国1/5的精铜,总计采炼出82万吨铜,算得上是大型铜矿了。
铝矿同样比较缺乏。中国的铝土矿,主要集中在山西、贵州、河南和广西四个省,其储量合计占全国总储量的90.9%(山西41.6%、贵州17.1%、河南16.7%、广西15.5%),其余地区的储量就几乎不值一提。
甘肃金昌的镍矿,是西北的另一个亮点,此地的镍和铂族金属储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85%和90%。镍矿也很重要,它的难熔耐高温,并具有很高的化学稳定性,其它还包括在空气中不氧化等特征,尤其是对于很多合金钢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最有名的应用就是不锈钢了,其它应用还包括高镍合金钢和合金结构钢等,广泛用于飞机、雷达、导弹、坦克、舰艇、宇宙飞船、原子反应堆等各种军工制造业。民用上的耐酸钢、耐热钢也都少不了它。
在煤炭方面,西北几乎都是煤海,煤炭的储量是极为丰富的。不用说陕西,就是甘肃的陇东等地,也是煤炭资源非常丰富的。
青海由于交通不便,短期的价值就是柴达木盆地的钾肥资源,需要在当地建设大型的钾肥厂,补上国内化肥布局的最后主要缺陷。
另外值得重视的就是几个大型金矿。例如甘肃的阳山金矿,储量308吨,号称亚洲最大金矿。还有宝鸡马蹄沟金矿,储量有30多吨。对于金矿的态度,李思华是认为“应采尽采”,让黄金这种资本流动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根据这样的自然资源状况,西北的“资源指向型”工业布局就规划得比较清楚。
最重要的,就是从延安、榆林、鄂尔多斯到包头的油气重化工业区,这是以陕甘宁盆地和鄂尔多斯高原为重心的大工业综合体,是一条超过500公里的工业走廊,不过现在的工业基础,其实是形不成一条工业走廊的,也没有那么多的产业去填充,核心的,还是几个小圈构成的工业区,在地图上也就是几个点。
这个工业体的核心基础,是长庆油田800万吨油气产能,以及包头白云鄂博200万吨钢铁产能。在此基础上,全面发展已经超过200品种的石化产业集群,包括满足抗日军事需求的主要油品供给(柴油、汽油、航空燃油),以及燃料油、润滑油、溶剂油、润滑脂、石蜡、工艺用油、液压油等;钢材尤其是多种合金钢材,例如坦克装甲使用的特种钢,以及铁轨和建筑用钢。
值得一提的是,在航空燃油方面,李思华早就煞费苦心,很早就在美国布局,获得了最好的高标号燃油异辛烷的相关技术,异辛烷化流程、加氢化工艺、多种测试燃油的方法,都通过投资加间谍的方式获得,甚至还包括润滑油的技术。整体上,通过在缅甸的实践,已经完全掌握了生产美国标准高标号航空燃油的能力,富油指标已经突破130。也幸好现在还是二战前,洛克菲勒家族的标准石油以及杜邦化工对于技术的保密,主要是“专利性”的利益考虑。要是等到二战,这都是国家级的顶级机密,肯定就没有获取机会了。
这就像生产各种特种合金钢,现在还可以从德国获得相关科技,要是等到二战,就只有用战略资源去交换。
为了包头的白云鄂博,西华政治局还提前下了决心,要很快进军绥远省,提前拿下绥远省。而且从西安经延安一直到包头的“西包公路”已经提上了日程,这是一条几乎直线的公路,其中要3次跨越黄河,要修3座黄河大桥。但是这是值得的,陕北到绥远的工业带,就将沿着这条公路布局。
为了配套这个工业区,就在这条公路附近的鄂尔多斯以及榆林附近的多个煤矿,自然就成为了最优先开发的煤矿集群。
展望未来,这将是西北地区很多年、最重要的一条工业走廊,是西北工业的轴心。
在甘北,则是一条类似的,但规模要相对较小的工业走廊,从玉门经酒泉、张掖到金昌,直线距离大约也是500公里。在这条路上,同样凑齐了油、煤、钢铁三大基础资源,而且有金昌的镍,在合金钢方面就会非常有特色。
这条工业走廊,当然暂时也是沿着金昌到玉门的“金玉公路”布局。沿途的铁矿、煤矿、油田,通过这条公路汇聚到一个个生产企业中。
在人才、物资、后勤、生活上形成对两大工业走廊支持的,是两个西北最重要的城市。西安支持陕北绥远工业走廊,而兰州则支持甘北工业走廊。各自都必须有优先级的公路,贯通这两条工业走廊。
对于这些工业体,李思华在西南根据地的时候,已经建立了类似税收上“分税制”的模式,虽然运营和管理都是央企,但地方有监督权。而且税收和利润上,都是与地方分成的,央企拿一部分,省、市、县一直到镇,都明确比例,各拿一部分。
她的考虑是,如果不提前把利润格局分配好,做到提供贡献的各方面主体,都有分润,未来就可能因此而彼此之间把脑浆都打出来。别看都是同志,在为各自小团体争取利益的时候,当成敌人也是可能的。她前世听说过不少此类的故事,所以不能单独让央企以国家的名义,把所有的利益都占了,这会让地方上满腹怨气的。
其它当然还有一些相对小型一点的“资源指向型”工业建设项目,例如兰州到白银的铜工业和化学工业基地,青海柴达木的钾肥生产基地,几个大型金矿,以及其它一些稀有金属的矿场。
军工生产,主要根据工业原料的需求,就近布置。
其它工业,例如机械工业、仪表工业,以及其它民用工业,主要是按照交通便利的原则,分布到广泛的西北大中城市上。这里新建立起的乡寨,短期也很难做到像在西南一样,进行广泛的加工业布置,基础实在太差了。
工业和交通,基本上都是按照资源分布而规划,其实相对比较简单。但西北的贫瘠,仍然让李思华非常困扰,因为农牧业的发展,更是困难重重。
陕甘宁青加上绥远一部分,面积都快接近170万平方公里了,和不算西康的西南根据地面积差不多,但耕地包括森林的面积差远了。
西南根据地,按照规划,远期是要提供约7亿亩的耕地,到1935年底大约会达到3亿亩,而在快速小型农机机械化的支持下,未来基本上会以每年增加5千万亩的速度发展,4年后到建国的1939年达成5亿亩的规模,然后再根据人口的增长,在未来的20年,逐步达成最终7亿亩的总规划。
但是西北,就绝不可能这样,西南根据地的大多数地方,都可以达到30%国土的耕地率。但西北地区,陕西大约是20%,甘肃大约是10%,青海几乎谈不上耕地,前世到2020年也不到国土面积的1%;而宁夏和绥远,超过7%的水平就不错了。所以几个省综合考虑,农用耕地的面积,大约达到1.5亿亩左右,而且产量肯定不能与西南相比,近期能达到250斤的水平就不错了,在当前,先规划开发最优质的4000万亩耕地,这样平均粮食年度产量是100亿斤。
在人口方面,加上绥远的一部分,本地人口现在算2000万,实施大工业计划后,预计将迁入大约600万~700万人口,总人口按照宽松的3000万人估算,人均需求按照300斤/人,则需要的粮食大约是90亿斤。所以粮食勉强自给,不过短期能做到已经不错了,至少不需要以后还要从西南大规模调集粮食。
传统上,大家一直觉得西北应该是适合畜牧业发展的地方,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缺乏水资源的状况下,畜牧业的发展,其实和农业一样,都受到巨大的桎梏。一旦畜牧业的规模变得很大,那么对草场的生态压力就很大。说实话,在当下这个阶段,只能是限制发展,而且牲畜光靠吃草,其实生长的效率是很低的。
所以几个省大约20多万平方公里,即超过3亿亩的自然草场,如果按照一半牛一半羊的分配,也就是1000万头牛和5000万头羊的负载能力,这还需要农业上提供一定的青饲料。猪的饲养也是一样,不过主要在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