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61节

  “东南亚所谓的各民族,是哪里来的?都是从我国西南,从蚩尤那个时代开始,在中华的部族时代,在内斗中失败了的各个部族,不断向更南方迁徙,与当地的南洋海岛原生人结合,形成了现在东南亚的各个部族,所以哪来的什么独立民族?不过都是中华苗裔,是中华部族的一部分,文明都是从中华传过去的。”
  “所以对于文明和历史必须有自己的解释权,就在于这种关键的地方。不是要正当性吗?这就是我们从文明和历史出发的正当性,而且是颠扑不破的真实历史。既然是中华苗裔,我们去统一,有什么不可以?”
  “你放弃了阵地,敌人就会去占领,前世东南亚各国,不管是因为我们在文明和历史上放弃也好,还是因为那个时空建国后的力量不够也好,总之就是这些部族,真正成为了独立民族以及独立国家,然后就开始被美国、苏联等利用,给我国找了不少麻烦。”
  她给主席举了不少例子,最典型就是越南,我们支援他们独立建国,结果是他们转身就咬了我们一口,打了10年的中越边境战争。缅北一大堆诈骗犯,朝鲜和韩国就不用说了,韩国还变成了著名的“偷国”,不断窃取我们的文明,连孔子和朱元璋都被他们说成是韩国人了。马来西亚,我们放弃输出革命后,马共解体,华人成为二等公民。更不要说印尼了,五十年代对华人的大屠杀以及1998年的大屠杀,每一次都是几十万华人被杀被抢。
  随着李思华讲述的一个个实例,主席的脸色越来越严峻,还有几分愤怒。
  李思华继续:“我们好心以民族自立自治的原则,让一个个国家独立,后果就是这些国家,反而因为中国是最近在咫尺的大国,认为天然就威胁他们的独立和安全,所以暗地里的敌视,几乎是难以避免的。像越南是最典型的“农夫与蛇”的故事。”
  “如果因为缺乏力量,倒也算了。但在这个时空,我们明明有力量,却因为所谓的民族自立自治而放弃这些阵地,那除了“其蠢如猪”的叹息以外,还能说什么呢?”
  “而且让这些部族自立自治,就是真的对这些部族的底层人民好吗?其实自立自治,都是这些部族的上层建筑搞出来的,东南亚的底层人民,几十年后,大部分过的日子好吗?例如缅甸,底层人民过的是什么日子?例如越南,被侵略了几十年,老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我们不是要解放全人类吗?结果连东南亚人民都放弃,不是扯淡嘛?这些部族的治理自治,其实就是让这些部族的剥削食利阶层,得以长期统治这些部族的底层人民,满足了他们的私欲,这是革命吗?”
  “在我前世,这些部族最后的独立民族自立自治,何尝不是对中华民族放弃了他们的一种反噬?”
  主席脸色深沉,点燃了一颗烟,在烟雾中注视着李思华,说道:“那你是认为我们有机会、也有力量占领东南亚,并使之成为我们的领土咯?”他心里已经接受了李思华对于“民族自立自治”的逻辑。
  李思华点点头,继续阐述:
  “按照我的了解,东南亚目前诸部族的力量都微不足道,主要的殖民势力是英国,其次是法国,而美国还没有深入。”
  “到1937年,我们的工业力量会超过日本,而财政收入也会赶上日本,如果顺利,我们能够在1939年,即通过两年的奋战,在大陆击败日本,将之逐出中国,建立新中国。那我们在时间上就有了一个绝佳的周期。”
  “从1939年到1945年,六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方列强几乎无法干预我们,无论是英国、还是法国,届时留在东南亚的力量都微不足道,而美国此时,必然被日本的海军力量所牵制。所谓天予不取必受其咎,此时不取东南亚,不是傻子吗?”
  李思华对于西华工业力量的发展进行了预估,从1937年到1945年,工业总产值至少会翻4倍以上,而大陆加上东南亚,几乎可以提供所有的工业生产资源,以及非常充足的人力资源。如果用1937年财政收入15亿美元来测算,到1945年是60亿美元,其实不止,毕竟那个时候是统一的全国,而现在1937年的财政收入预测,仅仅是根据地的,所以到1945年,很可能财政收入能达到75亿美元以上。
  她向主席解释了gdp衡量经济的意义,然后告诉他如果用gdp来衡量的话,财政收入大约会占gdp的20%左右,所以gdp可能会达到380亿美元左右,然后到1950年,还会至少增加50%~60%,即发展到接近600亿美元的水平。
  李思华并不记得1945年各国的gdp,但是对于1950年的主要大国gdp,还是有一些记忆的,到1950年,美国是3000亿美元,苏联是950亿美元,而英国仅有380亿美元,法国仅有290亿美元。根据上述数据她给出了总结:
  “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我们养500万按照二战水平,高度机械化的陆军,以及一只还算强大的空军,是没有问题的。面对我们强大的军力,1945年已经被德国打得苟延残喘的英国,根本没有力量来重返东南亚,更不要说是届时刚刚复国的法国了。等到1950年他们初步恢复的时候,我们的国力、军力都已经远在他们之上,无需顾忌他们了。”
  “唯一有力量干涉的当然是美国,不过我们背靠苏联,美国必然忌惮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的联手,他们军事干预的风险并不大。我们则需要在美国和苏联这两颗鸡蛋上跳舞,利用他们的彼此忌惮,来实现我国的稳定发展。”
  “当然,我们要记住我们的力量是有边界的,过度使用力量,只会让我们衰弱。所以对于东南亚,我们的目标就是“陆权的边界”,即从缅甸、越南开始,一直到新加坡的大部分东南亚半岛,这些都是与我国大陆相连的陆地,是我们无需海军保护,就能够直接使用陆军武力,抵达的地域。”
  “这些地域,如按照我前世的国家分野,大概是缅甸、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马来西亚本岛部分、锡金、不丹和印度的东北七邦,唯一的一个岛屿是苏门答腊岛,这主要是考虑全面控制马六甲海峡。苏门答腊岛与新加坡之间,狭长的海峡,就是马六甲海峡,如果不去得苏门答腊,就意味着只控制了半个马六甲,而且美国肯定会利用苏门答腊,来形成对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安全威胁。”
  “苏门答腊有47.3万平方公里,足以建设一个大省,可以承载完整的军事工业和大量驻军,所以虽然是岛屿,在缺乏海军之下,也能够牢牢控制。”
  “所有上述东南亚攻略的领土面积,是约285万平方公里。除了东南亚以外,我们还剩下两个战略方向。”她指着桌上的世界地图继续阐述。
  “第一个战略方向,是朝鲜、日本北海道、九州岛、库页岛和千岛群岛。这个战略方向的实现,要看日本与美国的矛盾发展到何种地步。如果最终还是按照我前世历史的演进,就非常有可能。”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日本被新中国逐出了大陆,甚至连朝鲜都保不住,那么他们剩下的,就是还算强大的海军力量。相反新中国的强大,并不在海军上,反而对于美国的军事威胁,是完全不存在的。日本在大陆无所作为了,其海军力量,能够停手不用吗?以日本军部的疯狂程度,必然还会选择进攻英国和荷兰的殖民地。”
  “在东南亚半岛的本土,他们将面对我们强大的陆军力量,因此只能避开。那么需要海军力量来保障陆军登陆作战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就会成为日军攻略的天然选择,他们够疯狂的话,说不定澳大利亚都会成为他们的目标。顺便说一句,我觉得我们建国之后,我们要努力将这个概念,灌输给日本帝国主义,引导他们走上这条路。”
  “如果日本在大陆失败,就只能走向海洋的“南进之路”,这就必然与美国形成激烈的冲突,于是我们在战争末期就有了机会,那就是与美国合作,登陆并取得北海道和九州即筑紫岛,以及收回库页岛和千岛群岛。”
  说到这里,李思华又冷笑了一声:“对那些民族自治自立者来说,我这个战略又该是烧着他们的屁股,要跳起来了。他们就从来不会考虑一下自己的民族利益和人民的生命安全。从鸦片战争后开始,近百年的时间,日本帝国主义欠下了中国人民多少血债,不让他们痛入骨髓,如何安慰我们民族的数千万冤魂?去问问那些所谓“宽以待人、要向前看”的同志,他们有什么资格,能代表地下的冤魂,去原谅日本帝国主义和日本人?扯淡!”
  主席神色严峻,李思华的“野心”,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他并不顾虑什么“道德”,而是担心自身有没有这样的力量,这个战略的困难,还超过了东南亚,因为几乎都是海岛,没有海军的话如何控制?
  李思华解释说:“按照前世美日太平洋战争的情况,海军上美国确实后来就占了上风,但是海岛的陆战,让他们非常痛苦,硫磺岛战役,美军死伤超过2.5万人,冲绳战役,美军死伤7.5万人。如果不是美国适时研发出了原子弹,接下来攻略日本本岛,可能的伤亡,简直让美国高层不寒而栗。马歇尔自己曾经估计,至少伤亡50多万人,这其实肯定是低估了。”
  “所以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必然试图利用中国,那我们就可以做交换。所以在战争后期,在美国海军的配合下,攻占这些岛屿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守住。”
  “为什么我们要这些岛屿呢?因为对于新中国的战略意义极大。”
  李思华指着地图上这几个岛屿的位置,对主席阐述。
  “从北至南,库页岛、千岛群岛与北海道这3个部分,压制了日本的北方,总面积17.55万平方公里。这3个地方是“鲸海”即日本海的东北出口;朝鲜半岛与九州岛这2个部分,压制了日本的南方,朝鲜半岛面积22.6万平方公里,而九州岛是3.65万平方公里,合计26.25万平方公里。”
  “所以北与南,正好构成了2个省,将日本死死地钳制在中间,不得动弹。未来日本必然是美国与我们斗争的基地,而如果我们达成上述战略,日本就很难发挥美国期待的作用。”
  “单看朝鲜半岛与九州岛,控制了这两个岛,加上收回台湾和台湾北上接壤九州岛的一系列小岛例如钓鱼岛等,就意味着不仅渤海,而且黄海和东海,都将成为我们的内海,这将极大地保障在缺乏海军武力的基础上,我们从大连一直到广东香港的沿海安全。这个意义非常大!”
  “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得到,从朝鲜半岛、九州岛、台湾北系列小岛到台湾,就形成了对中国沿海的一条防护岛链,这条岛链,在前世是美国用来封锁我国的“第一岛链”,在这个时空,我们要将第一岛链,变成我们自己的武器,给我们圈进了非常一大片的内海,增加了大量的海洋国土。这样我国的沿海城市,安全就得到了极大的保障,而渤海、黄海和东海这3个内海,几乎完全变成我们的海洋领土,我们就可以用来充分发展海洋经济。”
  主席听得心潮澎湃,这真正是战略上的大手笔!“以陆制海”的大国策!但问题是如何保障对这些海岛的控制呢?海军没有至少五十年,恐怕难以与美国对抗。
  李思华的答案是5个策略。
  第一是原子弹,目前已经全面开始研制,而且中程和洲际导弹载具,也在一起研发,目标是到1945年历史上美国完成的同期,我们也完成,开始形成与美国的彼此核威慑。美国因此必然顾忌,进攻我们占据的海岛,会导致双方的核大战。
  第二是侧重发展空军和防空、反舰导弹部队。在这些海岛,要形成密集的“刺猬岛”,让美国知道,进攻这些岛屿,必然付出非常惨烈的代价。
  第三是移民,这些海岛,除了库页岛等少数地区,多半非常适合人居,大量移民,形成当地经济基础,并组建起我们野战部队-地方部队-民兵组织的3级军事体系,让美国对于登陆的陆军作战完全绝望,那将是远比他们进攻日本岛屿更惨烈十倍甚至几十倍的代价。
  第四是充分利用美苏矛盾,在美国眼中,欧洲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还没有发展起来的东亚。美苏在欧洲的矛盾,更加是不可调和。美国十分清楚,一旦与我们交恶,就是逼迫我们倒向苏联,正将形成地缘政治上“世界岛”陆权的彻底成型,他们不可能不顾忌。
  第五是贸易捆绑。我们的大市场对于美国,尤其在我们经济有一定发展的前提下,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而我们也不可能关起门来发展,还是需要发展一定的对外贸易的,其中对美贸易必然是大头。贸易的利益,也会构成对美国的一定制约,虽然这方面的制约是相对弱势的。
  主席对于李思华的岛链战略,感到既振奋又担心,这个战略远比东南亚战略要更冒险,需要看我们十年后的发展结果,只有具备了相应的实力,这个战略才有实施并完成的可能性。
  第101章 李思华疯狂的地缘和资源战略(二)
  第三个战略方向,自然是外蒙与唐努乌梁海,总面积约173万平方公里。至于外东北,需要根据届时的情况而定。
  李思华对于这个战略方向的设想,还是与时间有关,如果1939得以建国,那么苏联从1941年开始,接下来将有至少4年的时间,陷入与德国的艰苦作战中,在此期间,拿回外蒙与唐努乌梁海,难度并不大。
  主席严肃地说:“如果在这个方向也出击,加上其它两个战略方向,我们会不会得罪所有的大国?在1945年苏联击败德国后,矛头会不会转向我们?”
  李思华冷静地回答:
  “一切都取决于实力,但是我们可以遏制与苏联的冲突。原因是苏联自身在二战中损失极为严重,其实在战争后期,苏联很大程度上是依赖美国的支援,美国为二战向英国和苏联贷款了差不多500亿美元,其中英国得到300多亿美元,而苏联得到了100多亿美元,实际上是大量的战争物资和武器弹药。”
  “但在1945年打败德国后,苏联就成为美国最大的对手,因此对于苏联的态度急促转变,由盟友变为主要的潜在敌人,不但再不支持继续向苏联提供战争物资,而且开始催促苏联还债。苏联自己呢?其工业基础大量位于欧洲地域,在德国二战早期的进攻中,几乎损失殆尽,靠的是迁移到乌拉尔山以东的部分工业支撑自己。”
  “所以二战后的几年中,苏联其实是一个虚弱的巨人,并没有表现出来的力量那么大。说白了,其短期已经打不起大仗。对于我们,战争讹诈或许有,但肯定不敢开启大战。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如果有500万高度机械化的陆军和比较强大的空军,实际上苏联会非常忌惮,担心陷入与我们的长期战争,从而其欧洲部分不稳,会输掉其二战的成果。”
  “所以啊,苏联比起我们,更是举世皆敌。而等到我们在苏联之前有了原子弹,它对于我们就会更忌惮,对于战争就会更小心。”她又走到了地图的前面,指着中苏接壤地带对主席阐述她的思考。
  “从具体的战争部署来看,苏联与我们之间会有3个战争的潜在区域,新疆、外蒙与唐努乌梁海、以及远东地区。”
  “很明显,届时苏联只在新疆有着战略优势,在其余两个地方,都很困难。我们在外蒙与唐努乌梁海,必然依托大量山岭,部署大量的装甲和坦克部队,还有大量空军,对苏联的西伯利亚铁路构成严重威胁,他们很难防范我们切断这条苏联通向远东的唯一性的大铁路。在远东,苏联的形势是最恶劣的,我们从东北、朝鲜和库页岛对于外东北构成了三面合围的形势,而苏联远东部队只能依靠西伯利亚大铁路即远东铁路获得补给,可谓命悬一线。”
  “所以呢,一切还是取决于实力,只要我们构筑完成了上述布局,苏联是不敢打的,因为这就形成了远东与新疆的交换,他们可以占领我们新疆的西部,但绝对将失去远东,这样的交换,肯定是他们不愿意的。”
  “斗争的焦点,将在于外蒙与唐努乌梁海的边界,他们会不断试探,试图解除我们对远东铁路的威胁,实际上就是解决远东的运输问题。成败与否,在于我们能否守住外蒙与唐努乌梁海的边界。”
  “我个人认为,在1945年之后,我们在陆地上不会再惧怕任何大国的挑战,即使是苏联也是一样,按照现在工业格局的发展,10年后,我们的钢甲铁流,并不会逊色于苏联,而我们的地利,除了新疆,其它地区都远在苏联之上。”
  “所以苏联理性的态度,在看到我们的实力后,是不敢完全翻脸的,因为他们在东欧地区,受到的西方北约的军事压力太大,他们的军队主力,是不可能离开欧洲的,对付我国的,只能是小部分的军队,有个200万军队已经了不得了,这是我们完全可以应付的。”
  主席出神了一会,吁了一口气,说道:“三个战略方向,我们的弓弦也都拉满了喔,一切都取决于届时的实力。”
  李思华点头,说:“所以节奏也很重要,需要根据到时候的二战局势变化,而及时调整我们的策略。关于东南亚攻略,我还有一个子战略。”
  她在地图上,指到了印度尼西亚的位置,脸色带着五分冷酷,说道:“拆了它!”
  她解释说:“印尼总共是5个大岛,爪哇岛、苏门答腊岛、苏拉威西岛、加里曼丹岛的大部分,以及新几内亚岛的不到一半。后两个岛的资源少、土地也贫瘠,所以能承载大量人口的就是前三个,即爪哇岛(现在4000万人)、苏门答腊岛(约1000万)以及苏拉威西岛(约1000万),整个印尼6400多万人(1950年数据),绝大部分都在这3个大岛上。”
  “我们的东南亚战略,要取掉苏门答腊。而对于爪哇岛,我有一个有点疯狂的想法。那就是在国内解放战争时,保留几十万的桂军和常军,在1944年日本快不行的时候,将他们放到爪哇岛上去,作为对配合美国进攻日本的交待之一。”
  “为什么这么做呢?我的思路是为了国内“泄洪”,说实话,解放之后,除了镇压掉最反动的部分阶层人员以外,与我们不是一条心的,对社会解放和社会主义,不肯由衷支持的人,肯定还是大把。指望改造,其实是扯淡,大多数人是改不过来的,但是,我们又不能把这些人杀掉,罪不至死嘛,人家就是不同意你。”
  “这自然对社会造成比较大的后患,主席,在我前世,建国初期三十年的多场运动,也与这批人高度相关,在社会内部形成了一种大的压力嘛。所以呢,干脆让他们随着桂军和常军,去爪哇岛追求他们的自由世界。”
  “我们要高高兴兴地送走他们。我知道周恩来等同志,始终觉得这里面有大批的人才。我不这样觉得,站在我们一边的,才是我们需要的人才,反对我们的人才,反而是大麻烦。这批人走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就更轻松,因为思想更统一。”
  “如果这个设想成功的话,几十万常军和桂军,带着最终数量可能达到两三千万的这种人士,登陆爪哇岛,他们的战力对我们不行,但是对付二战末期的日军,和当地的苏加诺等独立势力,却是绰绰有余的。”
  “他们是真实反共的,很容易得到美国的支持,这就有了他们的立国之本,在实施这个战略前,让这几十万常军和桂军,先占领马来亚和新加坡,我们扔出去的垃圾人口,尽量朝马来亚移民,这是给他们统治爪哇岛准备的。在1944年适当的时候,我们进军马来亚和新加坡,将他们驱赶到爪哇岛上,我们统一大陆,他们到爪哇岛立足。”
  “我们来简单估算一下理想状态,爪哇岛届时的4000万人,其中有600~700万的华人,其余印尼为主的人口,大约3300多万。如果常桂将印尼驱赶到苏拉威西去建国,带走比如说是1500万人口,那么本地土著就下降到1800多万人。追随常桂而去的,假如有2000多万人口,加上当地华人,那就是3000万人,这样就造成了华人的人口比例优势,可能超过60%的人口比例,这就比较适合他们发展了。”
  “这样未来就可能形成一种新格局,在我们统一了整个东亚大陆的基础上,海岛上存在着3个主要国家,常桂的爪哇,也许可以叫做南华;马来西亚跑到西马即加里曼丹岛上;新的印尼包括苏拉威西、加里曼丹的一部分,以及新几内亚岛的一部分。这个常桂的南华与新的马来西亚和印尼,都是仇敌,这个格局如何?”
  主席倒吸一口冷气,指着李思华说:“你……你这个主意……”
  没等他说完,李思华笑着打断了主席:“很恶毒不是吗?不过我对印尼这个国家,从来是充满憎恨的,前世从明朝到1998,多少次针对华人的大屠杀,这些罪行可不仅仅是荷兰殖民者的,当地土著人少得了吗?至于马来西亚,一丘之貉。”
  “我可是女人,讲究睚眦必报。可不像你们男子汉,要讲究宽以待人。”
  主席哈哈大笑:“你这个女娃,真是牙尖嘴利喔。”
  地缘战略之后,讨论进入了资源战略问题。
  李思华首先从人口说起:
  “在我前世国家解放时,我国号称4.5亿人,按照后世的统计推算,实际上1949年是5.4亿人口,而汉族占据了97%以上。”
  “至于东南亚的人口,我并没有当下的数据。不过可以进行估算,我前世穿越前东南亚有6.7亿人,去掉印尼的2.7亿,菲律宾的1亿,其余人口是3亿人。中国解放的时候5.4亿,如果没有计划生育政策和三年自然灾害,那么2021年的人口可能达到19亿人,增长了约3.5倍。”
  “东南亚人口的增长幅度要高得多,我记得看过一个从1850年到1986年的统计,全世界人口增长了3倍,而东南亚则增长了9倍,其二战后一直保持着2.2%~2.8%的高水平人口增长,远远超过了中国人口增长的速率。”
  “因此可以估计我们纳入东南亚部分地区的人口,最多只有未来的1/5,即未来的3亿人口,对应1950年,最多是6000万人。再考虑东部七邦以及苏门答腊,预估我们要纳入新增国民人口8000多万,其实没有那么多,因为一些人可能要跑到他们认为的“同族”那里,而且这里面大约还有1000万华人,实际上是纳入了7000万新国民。”
  “因此用1950年作为时间基点,去掉跑到爪哇岛的华人。那么我国届时的人口可能是6亿人,汉族约5.1亿人,其余新国民和原来的“少数民族”,大约是9000万人,汉族人口的比例是85%或者说约6:1,仍然是绝对比例优势。”
  “我们在人口战略上,就必须要推行彻底的汉化战略和移民战略,使得每个地区的汉族人口,都占据绝对优势,再将少数人口全部汉化,致力于三代以后,只有一个中华民族,而没有所谓的少数民族。因为本来就是一个中华民族,让几千年来向周边迁徙的不同部族,回到中华文明主流,重新合而为一,这才是彼此尊重、避免内乱的根本之道。所有的国民,一视同仁,没有优待,更不能有歧视和虐待。这是老祖宗时代,就留下的宝贵经验,我们要发扬光大。”
  ”这样的思路下,按照前世的人口增长轨迹推算,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我预计到2020年左右,我国的总人口可能达到20亿人以上。”
  主席惊异地打断了李思华的阐述,问道:“那么多人?我们养得活吗?”
  李思华点点头,说道:“养得活,等会我会探讨耕地和粮食方面的问题。”主席让李思华接着继续阐述:
  “20亿的人口,到底是累赘还是财富呢?取决于我们的经济和产业发展以及教育普及,如果这20亿人口,都是有消费力的工业人口,那么就是巨大的财富,这将撑起届时2倍于西方及其附庸世界的市场规模,他们到时候只有9.6亿人。我们就会变成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如果说有一国能够“单独建成社会主义”,那就一定是我国,因为我们有最大的市场,而不会是苏联。苏联全盛时仅有2.8亿人口,加上东欧经互会国家,总计不超过4.3亿人口。”
  “如果那么多的人口,不能成为有消费力、受过足够工业教育的人口,那么真的就是垃圾人口,例如前世的印度,虽然13亿人,但其实大约8~9亿人都是“人牲”而已,既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消费力,根本构不成市场,也无法纳入工业。人口过多,对印度这种国家,就是种巨大的负担而不是财富。”
  李思华的目标,是让这个时空的中国,无需再经过人口计划生育这样极端痛苦的人口调整,她想想前世就觉得心痛,大约有4亿人口,都没有得到见识这个世界的机会,这是多么惨痛的牺牲!如果我国有足够的资源可以养育他们,他们的人生,本来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而结果,根本没有活的机会。
  她指出,一定要拿下东南亚,她最早的设想,就是为了要解决粮食和资源问题。主席对于这个方面呢,高度重视,他仔细地聆听着、分析着李思华的思考。李思华指出:
  “最基本的资源是粮食。我的基础计划,就是一个“45亿亩耕地计划”。在我前世国家有14亿人口时,已经接近峰值人口,那个时候耕地为22亿亩左右,能够满足人口主粮供给,但是基本放弃了作为油料基础的大豆,因为大豆的产量,只有稻米等主粮的一半,平均在200公斤~250公斤/亩。“
  “所以大豆是依赖进口,每年要进口8000多万吨,即14亿人需要1亿吨大豆,需要5亿亩耕地来生产;而按20亿人算,就是要1.5亿吨大豆,这需要额外的7.5亿亩土地。”
  “所以这个45亿亩耕地,就是对标我前世14亿人口完全实现自给自足情况下需要的耕地,前世需要22加上5亿亩,即至少27亿亩,才能完全覆盖。那么在这个时空,至少20亿人口,那就需要40.5亿亩,才能达到前世的标准,现在设定45亿亩,多出4.5亿亩,当然是为了更保险、更有余地。”
  “45亿亩耕地哪里来呢?”
  李思华向主席介绍了,正好在今年即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又称为“瑷珲—腾冲线”。她在民国地图上,画了一条从东北瑷珲到云南腾冲的直线,抬起头来对主席说:
  “根据这个最新的发现,在线的西面大约420万平方公里内,主要是我国的东南地区,居住着超过94%的人口,而其余那么大的国土,居然只居住着不到6%的人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