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56节
他的思绪,不由得想起了今天,他自己在茶馆听到两个老头对西华政府的评价:“完全是新朝气象。”这些天的观察,他自己内心的潜意识是比较“震怖”的,西华非常可怕、非常强大,他隐隐约约担心民国并非西华的对手。
他不由得嘀咕着说出了声:“新朝气象。”话音落下,他自己才反应了过来,我他娘的怎么能说这样的话,我可是党国的忠贞之士,自己简直是疯了。好一会他自己才平静下来。
桂系派出重庆西华的使团,领导是王工度。
王工度到达重庆已经有近一周了,可是心情始终就没有平静下来。
他当年毕业于莫斯科中山大学,与不少共产党高层即使谈不上朋友,也是彼此熟悉的,这是桂系派他来出使的主要原因,熟人好说话嘛。
他已经见过了西华政治局的不少高层,主席也接见了他,可是没能见到那个神秘的李力胜。从与一些老同学的沟通中,他能感觉到李力胜在共产党中的崇高地位,非常有威信。按照他对了解到的各种信息的解读,共产党现在有点像他们新桂系的李宗仁与白崇禧,是“双元首制”,主席对外,李力胜对内。当然,他也知道,自己的理解未必很准确。
他此次的使命,只能说完成了一小半。根据他与主席的谈话,主席明确承诺西华现在不会进攻广西,西华与广西之间,可以正常贸易,无需双方在省界驻扎大军。但是对于桂系延续鸦片贸易的想法,则被主席坚决地驳斥了,主席告诉他,西华正在打一场人民的禁毒战争,所有种植的鸦片都会被铲除,而各种鸦片贩子,则是被以重罪刑求,坚决镇压。西华决不允许这种毒害人民的毒品生意继续存在。
主席还批评了他,说他是在莫斯科接受教育的,也应该接受了一些革命思想的熏陶,如何还能为这样丑恶的贸易,辩护和争取呢?
至于桂系和西华联手对付蒋介石政府,也被主席拒绝了,说西华不是军阀,不搞这些纵横卑阖、朝秦暮楚的勾当,大家各自建设好自己,准备应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才是正事。这次值得重视的一个情报,就是共产党判断日本必然会在数年内,全面发动侵华战争,时间上可能不会超过1937年。
西华让他和使团参观了重庆附近的不少建设,他们自己也观察到了重庆的变化,说实话,他自己很羡慕,当年自己回到广西,不也是因为希望建设一个现代的新广西吗?现在人家西华确实在扎扎实实地搞现代化,而自己呆着的广西呢?
想到这,他不由得叹息了一声,思绪转到了自己的身上。
1929年,王工度学成归国,被任命为李宗仁的机要秘书,而在1930年新桂系在中原大战中失败后,他建议李、白两人,需要建立自己的情报网络和政治组织,因为蒋介石胜过桂系的,就是在这两点上。这是他在苏联学习期间,学到的最大本领。
他的话完全被两人接纳,于是新桂系的第一个政治组织“革命同志会”建立,其宗旨是视蒋介石为头号敌人,以及树立李宗仁和白崇禧在桂系的绝对领袖地位。从此他在新桂系飞黄腾达,一度被称为“桂系第四人”,仅次于李白黄三座山头。
他的“革命同志会”,是让桂系能够撑过中原大战失败后艰难岁月的重要力量。他也确实擅长组织和情报网络,在上海,香港等地设立了情报机构,刺探南京政府的军政情报,培养了一批精明强干的特工,挫败了蒋介石对桂系的一次又一次的颠覆阴谋。就连蒋介石的特务组织蓝衣社,都被他渗透,蓝衣社组织的文件、名单之类,桂系第一时间就知道。
但是,他在军中建立秘密网络,对党政军长官实行监控。虽然一度讨好了李、白,但被众多桂系高官所嫉恨。所谓“李白天下王家党”的流言,不就是这样出来的吗?
从1934年开始,他就不断失去权力。现在,他最重要的“政训处处长”的职位,已经被那个小人潘亦之窃取。李公表面上仍然信任他,但真的信任吗?
这次派他来西华,表面是重用,其实呢?一言难尽啊。他不由得情绪低落起来。
3月2日,日本天皇御前会议。
日本首相冈田启介正襟危坐,等待着天皇裕仁的到来。他是日本第31任首相,海军大将出身,在内阁自然是代表海军说话,由于日本陆军和海军互相敌视对方,所以这个首相他做得很辛苦,毕竟,陆军的势力还是要比海军大。
作为海军的代表,他自然希望增加海军的军费。可是“排排坐吃果果”,增加海军军费就要增加陆军军费,否则肯定摆不平。可是自从米国1929爆发大萧条危机后,日本的经济环境一直很恶劣,不但没有良好的经济增长,公债赤字也难以消化。
在日本财政方面,原敬内阁之后,日本财政政策一直由高桥是清、井上准之助、浜口雄幸三名文官为主制定,当下的藏相就是高桥推荐的藤井,他主张的是健全的财政主义,提出的昭和十年度预算案,就根本没有考虑陆海军增加军费的需求,这自然导致了两军的反对,最后是靠加税,才勉强满足了陆海军的要求。
面对危机,侵华的呼声就逐渐高涨,不仅是军人,很多政客,也觉得只有从中国下手,吞并和掠夺,才能让日本渡过危机。
这一次,西华势力从中国西南兴起,以缅甸为基地,一举占领了云贵川三省,尤其是包括四川这个人口和资源大省。当然让日本大为震惊,很多人已经将西华,视为他们侵略中国的重大阻碍。明摆着,包括缅甸在内,西华已经有四省在手,而且据说全部是米国的现役武器装备,精良的程度,远超蒋介石的国民党中央军。
偏偏,日本对于西华的了解极为有限,在此次西华攻占云贵川三省之前,情报机构也将西华,认为是海外华人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中,兴起的势力,并没有太多人,将之与民国的国内局势联系在一起。现在了解到西华是全副美械装备后,很多人将西华与米国联系在了一起,认为是米国在背后支持的势力,这让他们极为警惕。对于民国,米国耐不住寂寞,通过扶持民国的地方势力而下场了吗?那可会是对帝国的重大威胁。
陆相林铣十郎以及海相大角岑生都已经到来,裕仁就坐,众人行礼后,御前会议开始。由于需要说明西华的情报,负责情报的参谋本部总务部长桥本虎之助也出席了会议,他是陆军省的第2号人物。当时日本陆军省的1号至3号人物,分别是林铣十郎、桥本虎之助和永田铁山。
裕仁首先就问桥本:“这个西华到底是怎么回事?”
桥本心里其实挺苦,因为现在的情报都是表面的,缺乏深入的情报,所以有些看起来自相矛盾。他小心地说:
“已经确认,西华政权是主张赤色共产主义的政权,以前我们知道的在江西南部的中共势力,已经西进,和这个西华合流,他们在重庆建立了新西华的政府,最高的统治机构是政治局,由主席出任政治局领袖,而由原来知道的缅华领导人李力胜,出任其副手。”
“按照我们从英国人那里得到的情报,西华至少有50个以上全部使用美械的1.6万人步兵师,总兵力超过80万人。其军事能力,远在蒋介石政府之上。”
“但是,西华是一个赤色政权,如何得到米国的支持令人费解,而且是对其规模如此之大的武装支持,目前尚未获得情报。”
裕仁心里有点不满,心想这些信息,我早就知道了,隔了那么多天,也没有获得一些有用的新情报。他随后询问:“诸卿有何见解?”
场内一片沉默。
藏相藤井一张脸上苦大仇深,因为前期的预算案,他深深地得罪了陆军和海军,而且最后还没能保住原来的预算案,被迫加税。事件一出,舆论大哗,他这个藏相也做到头了,最近就会辞职,所以他也无所谓,带着讽刺的口吻说道:
“如果诸君又打算借此增加军费,或者对支那动武的话,脑子里请先想想,帝国还能不能支撑起有关的费用,别忘了刚刚加过税,准备加第二次税吗?还是准备向米国借钱吗?”
大家都没有理睬这个要下台的人,知道他是在讽刺,开玩笑,米国摆明了是在支持西华,还会因此借钱给日本?不过每个人内心都知道藤井其实说得没错,暂时日本是承担不起更大的财政费用了。
首相冈田启介看着大家都沉默,他只好出来和稀泥,他说道:“对于西华的进一步行动,需要更加清晰的情报。参谋本部到现在为止,没有详细的情报,实在有点懈怠。必须抓紧获得西华的情报。”
他这是借题发挥了,不过林铣十郎和桥本虎之助也只能接受他的暗刺,陆军对于西华,此前根本没有建立情报网络,最近才手忙脚乱地派出多个情报员,试图尽快弄清西华的情况,但还没有那么快。
陆相林铣十郎转移了话题,说道:
“陆军正在建立针对西华的情报网,相信很快会有情报。不过就现在已经了解的情况看,西华是不亚于蒋介石政府的大敌。但是这对于我们现在的战略,并没有大的影响,帝国的利益,在满洲,在华北,在民国的沿海地区。而西华远在民国西南,短时间内,帝国与西华,不会直接对敌。”
众人都点点头,林铣十郎说的是事实。他继续说道:
“所以帝国无需因为西华,改变现在的策略。支那几十年来,各种势力起起伏伏,西华不过是其中最新的一个。他们唯一比起其它军阀有优势的,是得到了美国的武装,所以武器装备超过了民国的其它军队,但这不会让帝国陆军感到压力,支那军人一向孱弱无能,西华军又能好到哪去呢?不要因为他们曾经打败了英印军,就觉得他们战力很强。英国人都是雇佣了印度人这样的劣等民族,才会失败。”
一场御前会议,无果而终,唯一达成共识的,是加强对西华的情报了解,务必尽快建立针对西华的情报网络。而外务省,也接到了任务去打听,美国人为什么会支持西华?
第93章 各方的回响(二)
不过,日本上层并不是只有妄自尊大的人,有的军官还是很清醒的,石原莞尔就是其中一个。
这些天他一直在揣摩此事,可惜关于西华的情报太少了。但他敏锐地感觉这个西华太危险了。不过他可不是什么好意,实际上,他是日本侵华的主要推手之一。
在1928年,石原就提出了他有关侵略中国东北的理论和主张,形成所谓“石原构想”,其要点是:发源于中亚的人类文明,分为东西两支,各自发展,两个文明现已形成隔着太平洋相互对峙的局面。对峙发展到一定程度,便要通过战争走向统一。“一战”只是欧洲诸民族的决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战,只有下一次世界大战,才是人类最后的决战,它将以日美为中心进行。如果准备对美国作战,就要立刻对中国作战。如果要对中国作战,首先必须占领满蒙。
在1930年,石原曾经公开演说:“我怀疑支那人是否有建设近代国家的能力,不如在我国的治安维持下,让他们自然发展。”他的言论得到了另一位侵华大将,即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的极力赞同,以他们为中心,逐渐形成了一个狂热的力图征服中国的地下军官组织。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就是石原和板垣两人的杰作,两人推动关东军“独走”,先斩后奏,占领了东北。不过,接下来日军军官都以两人的“独走”为模范,不断制造事端,最终将日本拖入与中国的整体战争中。
石原的“清醒”实际上就是知道自己力量的边际,中国不是日本可以一口就吞得下去的,暂时他认为只能以“满洲国”为界,日本需要先消化东北。
这样一个侵华的急先锋,自然对于中国发生的变化极为敏感,西华的崛起,成为了他近期最关注的事件。
他对他的挚友板垣感叹说:“西华崛起,对于帝国是可怕的事情。我预感中国要大变了。”
板垣问:“为什么呢?西华与其它民国势力有什么不同吗?是因为他们是赤色组织吗?”
石原说:“我并不关心西华的政权性质,我是从军事的角度,觉得西华的战力可怕。”他接着解释说: “世人还不太了解西华的实力。但是现在为人所知的,有三场战争。第一次是西华几乎歼灭了英印军6个师,英印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表现得也不是像人们所说的那么弱,很多时候还是可圈可点的;第二次是西华征服云贵川这3个省,细节不太清楚,可是三省的军阀,尤其是四川号称百万大军,结果却在4个月左右的时间,就被西华全部平定;第三次是西华军对阵蒋介石政府薛岳指挥的中央军5个师,这一次情报比较清楚,西华是一天之内就打垮并几乎全歼了这5个师。三次战争,每一次都赢得干净利落,都是压倒性的优势。”
他摇了摇头,继续说:“所以西华军绝不是我们印象中那种孱弱的支那军,他们很强,也许比得上我军。”
板垣感觉有点震惊:“西华那么强的吗?不太可能吧。”
石原说道:“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的情报,但是我的这种预感很强。”
罗斯福也知道了西华攻占民国云贵川三省的消息,这对他而言同样有点震惊。李思华代表的这股力量,看起来所图远大,而且确实发展很顺利啊。原来自己太低看这股力量了,还以为只是一个军阀家族的崛起而已。
此时的美国,要说在民国有多少情报力量,其实谈不上,因为以往根本不值得投注力量,只是从驻华机构和商人那里,有一些简单基本的情报来源而已。现在罗斯福也不打算大动干戈,没有必要,现在的重点是希特勒正在搅动的欧洲。
他和国务卿赫尔多次深度沟通,也和一些他的智囊反复讨论,都认为希特勒搅乱的欧洲,可能给美国带来莫大的机遇。
美国在经济上已经比过去的霸主英国,强大得太多了,实际上,美国现在一国的经济体量,已经要追上整个欧洲。但是英国还是全球的霸主,美国虽然有耐心,但总不能永远等待,而现在的时代,似乎机会终于要来临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贡献很大,但所得却极少,拙劣的国际策略,使得罗斯福们反躬自省。但是他们也看到,经过一战,英国的霸权大为缩水,其实开始维持不住了。整个欧洲在一战中,疯狂彼此屠戮,几乎干掉了一代年轻人的精华,这使得他们都显得后力不继。
美国一直等待着,将英国从摇摇欲坠的霸主地位上,一脚踹下来的机会。英法在一战后逼迫德国过甚,引发了德国民众的深层怨恨。希特勒上台后,德国明显正走向重新与英法敌对的方向,这很有趣。
所以最近罗斯福都在与一些美国大资本家秘商,鼓励他们向德国输出资本,助力德国尽快恢复经济。恢复了经济,他们就会提升军备,提升了军备,就会逐渐与英法冲突。等到矛盾无法调解,也许欧洲的第二次大战就会来临,这将导致英国跌下宝座,美国不但能成为世界霸主,也许还能成为欧洲的主人。
这个策略,最近一年多以来,一直让他着迷、让他热血沸腾。相比之下,落后的远东,发生的那些变化,又有什么值得太多关注的呢?
想到情报机构向他汇报,最近很多日本人悄悄地打听,为什么美国会支持西华那样一个赤色政权呢?
他有点好笑,这算是美国被李思华和西华利用了一把,不过确实不好解释,就像当初英国人也不相信那样。李思华这个天才的能力,超越了正常人想象的极限,所以英国也好,日本也好,都不会相信西华购买美国武器装备的资本,其实来自于李思华个人。如果换了是他,他也不会相信。但这就是事实。
不过他现在也想不明白,李思华这个超级富豪,怎么会和红色政权搞在一起?不过听麦基逊说,李思华他们的政权允许私人企业,只是有一些限制。也许,这是个混合制的体制?他摇了摇头,懒得继续想下去。
其实麦基逊自己也很奇怪,而德州财团的这几个家族确实有着类似罗斯福的迷惑,原来以为这是李思华家族的军阀事业,怎么就突然变成红色政权了?即使是允许私人企业,感觉味道也不对啊?他们觉得大家本质上都是绝对利己的,李思华怎么可能用自己的金钱,去支持要消灭资产阶级的红色政权呢?
不过这样的迷惑并不妨碍他们继续与李思华的交易,赚钱才是最重要的,至于李思华到底要干什么,又与他们有什么关系呢?麦基逊甚至觉得可能会有新的机会,据说这个西华政权,已经控制了缅甸大部,还有民国的三个省,这可是一大片地域,算起来已经是一个不小的国家了。
所以麦基逊还通过安华集团,向李思华传信,希望她方便的时候,能回到美国聚会。
冲击波也传递到了莫斯科。
斯大林这两天非常恼火,共产国际远东局,以及苏联驻华的机构,到底在干什么?对于西华这股突然崛起,号称“社会主义”的力量,他们居然几乎是一无所知。
更离谱的是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米夫,以及中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王民,他们居然对现在的变化也一无所知。民国的报纸都报道了,原来中共中央苏区西进贵州,与西华合并,甚至西华最高领导层即西华政治局的主要成员和职务,都被公开了。虽然与中共中央苏区的联络,电报已经中断了几个月,但这两个家伙,居然对这样的变化,完全没有预料!这是怎样糟糕的工作能力!
如果不是还需要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他现在就想把这两个人枪毙了,简直是把重要的工作当儿戏。他们不是号称已经控制了中共的领导权吗?安排了原来中山大学留学的博古,担任中共的最高领导人吗?
结果现在是什么格局?博古在西华政治局的名单里根本没出现,主席重新恢复了最高领导的职位,而他的副手,那个陌生的李力胜,从哪里来的?米夫居然不知道,王民也只知道李力胜是原来海南那个小岛根据地的领导人。
在前期缅华出现时,苏联在东南亚的情报机构,有认为这个李力胜是属于中共系统的,斯大林因此还让米夫与中共联系询问,当时还与苏区有电报联系。不过苏区的回电,是与李力胜已经失去电报联系,当时就搁下了此事。
没想到,这个西华一跃而起,直接从缅甸攻占了云贵川三省,完全改变了中国革命的面貌。他们的地盘已经很不小,按照情报分析,单是人口规模,就可能接近1亿人,已经具备了争夺全国政权的潜在能力。
如果中国革命“可控地”胜利,当然对于苏联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好事情,尤其是在苏联能够控制中共的情况下。但是现在情况显然发生了变化,中共的领导层几乎完全更换了。他知道过去所谓的最高三人团,但现在博古和李得都被排除了,只剩下周恩来同志单独一人,还在最高领导层。
还有那个美国武器的情报,更是一头雾水,西华既然是红色政权,怎么会大量使用美国的武器装备?难道美国人插手了?可是这些该死的资产阶级,没有支持红色政权的可能啊?情报机构都被弄糊涂了,都不知道是为什么。这让斯大林感觉气愤,他把手中的烟斗,狠狠地在烟缸上敲了一下。
所以必须立即弄清楚,西华和中共现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准备直接派一组人去西华,到缅甸直接拜访,绕开民国的限制。
各方势力固然关注西华,但最强的冲击波,自然是在民国的民间。
国民党虽然极力掩饰其中央军5个师对阵西华,几乎全军覆灭的消息,但至少,云贵川三省易主的消息是瞒不住的。这就像一颗重磅炸弹,让民国的各阶层人士,目瞪口呆。
很快缅华由缅甸入滇,在由滇入黔,最后由黔入川,变成了西华的整个过程被报道了出来。前期缅华入滇的时候,国人还以为是那种军阀间的小冲突,没有太多人关注。结果不到1个月,缅华就控制了云南,变成了西华,民众对于西华的实力,已经有了他们是很强的军阀的概念。
随着西华攻下贵州这第二个省,各阶层已经感觉西华不是简单地争地盘了,他们接下来会攻入广西,还是四川,当时就已经猜得沸沸扬扬。
最后西华是一举攻入了四川。没有人觉得他们会很顺利,四川可不是云贵,军阀们号称百万大军,实际上也至少有三十几万。这样的兵力,使得很多人预测西华进攻四川,可能会是一场漫长的拉锯战,时间会拖得很长。结果却让人目瞪口呆,四川军阀们的抵抗一触即溃,根本没有比云贵军阀好到哪里去。
尤其是刘湘集中10万大军,在綦江阻击西华军的一战,战前就被四川的记者们,向全国传得沸沸扬扬,大家都以为会是一场势均力敌的大战,结果刘湘抵抗了一天都不到,就大败而归。接下里西华攻占整个四川,那就像是秋风扫落叶,没费多少力气。
仅仅4个月,西华一举攻占云贵川三省(其实还包括历史上上1939年才成立的西康省一部分),加上原来就占据的缅甸大部,就是四省之力,已经是民国数得上的大势力。各阶层现在对西华的认知,是仅次于蒋介石政府的全国第二大势力,实力还在新桂系之上。
尤其西华政权,居然是赤色政权,被蒋介石称之为不共戴天的赤匪,被常政府打败的中央红军,已经到了西华与之合流。看起来民国的西南,已经完全赤化。而且中央军的败迹,其实以民国的环境,也瞒不住人,只是具体损失了多少,大家不太清楚而已。
所以这个神秘的西华,引起了全国各阶层民众的强烈兴趣,尤其是对西华的领导人。英雄崛起于异域,先是与英国人战争,夺取了大部缅甸,又回国一举占领云贵川三省,他们接下来要争夺天下了吗?听起来就很带感,像是传奇话本。
现在民国的很多记者,都在往西华赶,准备提供关于西华的系列报道。说实话,这个时候的蒋介石政府,还压不住所有的舆论。
唐干林饶有兴致地阅读着民国的一堆报纸。他心想,老领导还是那么神秘,这些报纸,对于李力胜是谁?猜来猜去。不过这个时候,这些家伙连主席都不是太熟悉,何况是李力胜了。等到以后他们知道了李力胜是谁,一定会大吃一惊的,一个年轻的女子,从头开始,建立了无匹的革命力量,即使他自己,始终是这个伟大过程的参与者,但有时想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
虽然革命者不能个人崇拜,但他很清楚,他就是崇拜李思华,她太神奇了,神奇得不可思议,他的人生,完全是因为她而改变。
唐干林差不多已经6年没有回国了,从1928年追随李思华去美国,到1935年现在,他都没有回过国。李思华中间还回过两次国,他却始终没有机会。他现在是李思华留在美国的全部系统的最高负责人。在公开场合,他是李思华的个人代表;在私下的同志们中,他是美国事务的几位主要负责人之首。
这一次他返国,是因为根据地扩大后,中央开始组建正式的对外情报机构,即西华情报总局,他将担任首任局长。中央的情报机构,会由军事情报总局、西华安全总局和西华情报总局三大系统组成,分别负责军事,内部安全、特务和反间谍,以及对外情报这三个方向。三大情报系统,最终都由李思华负最终决策的责任。
对他的任命,使得他成为对外情报工作的最高负责人,他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他跟随李思华,亲自全程参与了海外情报机构的组织和发展,尤其是美国情报网的组建,他完全是全程参与和领导。
唐干林抵达了李思华所在的办公楼,李思华在楼前,微笑着等待他。他心头一阵激动,赶忙走上前,与老领导握手。
李思华将他接入了自己的办公室,寒暄过后,唐干林向李思华汇报了近期美国的各方面情况。实际上,这个阶段,美国对于安华集团并没有太多干预,电报还是畅通的,所以重要的事情和决策,李思华其实都很清楚,唐干林汇报的,主要是执行中的一些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