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54节

  第三是为农业保留部分利润,必须保证农业有长期稳定发展的基本资本。除了在大规模战争时期,需要集中全部财力的时候,和平的时期,必须坚持农业得到资本的支持。有少量资本的支持,农业就可以进行多元化的发展,从而最终反而为工业提供更多的资本和物资。
  这就是新时代的“无农不稳、无工不强”,但我们不要“无商不富”,这种“富”,是在掠夺他人的基础上实现的,要来干嘛?
  这样会影响工业的快速发展吗?短期当然会影响,所以我们现在是尽量用对外的金融掠夺,来补充短期资本的不足。但我们认为,长期而言反而对于工业有加速的作用,道理很简单,农民更富,才能消化更多的工业品,扩大工业品市场的规模,根本上,市场才是最珍稀的资源。而且,农业获得资本,得到多元化的发展,提供了工业更丰富的生产资料,从国家的角度,是税收的多元化,最终反而能为工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国家资本。
  这就像是养小鸡,如果剥夺掉农业的利润,就是鸡才长大就杀掉吃肉;而供给农业利润,就是鸡长大了让它下蛋,每天都有鸡蛋的收入。
  说完了财,我们再说“物”,物就是资源。
  从国家的角度,重视的是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又分为自然的和工业化生产的两大类。除了土地以外的工业生产资料,自然的大致包括能源、矿产、农林渔牧原料,工业原料则是用自然资源加工而成的半成品,例如钢铁、铜料等。
  能源,现在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这4大类。其中石油越来越变成是最重要的能源,我们的装甲车、坦克、卡车运输等等,都是汽油机或者是柴油机的工具,必须有足够的石油,才能保障这样的体系。天然气对于我国暂时还是主要用于化工和化肥。煤炭短期是最重要的,大家都知道煤钢化综合工业体的逻辑了。电力则是能源的一种进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能则通过电机,实现广泛的功能。所以能源的规划,短期就是石油、煤炭、天然气和电力这四大系统的规划。
  矿产最重要的当然是金属矿产,钢铁的重要性就不必说了,铜料,是制造子弹、炮弹必不可少的,重要性差吗?如果硬要有个排序,那么大宗的包括铁、铜、铝、铅、锌、镍、镁,这7种是最重要的,而合金钢的发展,使得钨、钼、钽、铌、钍、铍、铟、锗等稀有金属变得越来越重要。至于贵金属,金、银、铂等,那直接就是钱。基本上,没有一种金属,是没有用的,全部都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战略资源。
  在能源和矿产的基础上,才有大工业体系和其它工业加工。
  农业渔牧产品,最重要的当然是粮食,其次是肉食、蔬果。这些不仅是人口食用,很多也是工业加工的原料。
  了解了资源的概念,我们就可以发现,例如贵州,它是沉积岩的王国,各种矿床都适合在这类地区被发现,就比较适合作为大工业的基地,它富于煤炭、铝土矿、铁矿、磷矿,铅、锌、锑、锰等也不缺,弱点是铁矿比较“贫瘠”,品位比较低,绝大多数矿石需要选矿,方能入炉,所以钢铁的成本比较高,但我们也没有选择,先重点开发水城观音山、赫章铁矿山及莱园子矿区这3个主要铁矿区。
  在贵州,我们必然要建立以煤钢化综合工业体,和电解铝及铝材加工的综合工业体,前者是以钢铁和化工产品为主,是陆军军工的保障;后者生产的铝材,则是航空工业发展的基础。所以在大工业上,贵州非常重要。
  再同步考虑一下四川的情况,我们就可以发现,从贵阳经遵义到重庆,可能就比较适合发展一条、几百公里长的“大工业走廊”,资源密集、地形又比较安全嘛。这条走廊,利用贵州和部分四川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它将是一条以煤炭和火电为主能源,以金属材料生产和加工为基础,化工原料生产为辅助的大工业走廊,为整体西南的工业发展提供主要的工业原材料。
  对于这样的工业走廊,无论是基础设施、铁路和公路交通建设,还是财政保障,当然都要向其倾斜,以使其能加速建设。
  我们当然不能只有一条工业走廊。例如,在四川和云南交界地段的攀枝花,这个大家还没有听说过名字的地方,已经发现了大量的铁矿储备,可能有几十亿吨的储量,是我国少有的大铁矿。
  以攀枝花为核心,当然要建设大量的工业产能,我们已经决定,这3年时间要建设一个攀枝花钢城,目标是年产能400万吨。攀枝花离开云南的昆明、曲靖,贵州的六盘水都不断太远,完成初步的交通建设后,这又是一个适合的大工业区域。
  四川还有一个特点,是油气田的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很少油田,主要是天然气田,所以我们从意大利引进了压缩天然气的科技,我们自己和美国的技术人员,正在合作改进,未来大量的卡车,会使用压缩天然气作为能源。所以四川必然建设大型的油气开采、加工和石化大工业基地。
  总之,三省都有非常丰富的能源和矿产,我们要在这些基础上,规划好所需要的各个大工业基地,以及配套的工业发展。
  除了人财物这三项外,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就是市场。市场其实是最珍稀的资源,我们短期可以忽视,但长期必然越来越重视。
  短期是因为物资短缺,只要能生产出来,光是我们1.1亿人口的内部市场,就能完全消化。但我们要考虑长远,所有的市场都是有限度、有边界的。发达的资本主义为什么爆发危机?就是因为生产力超过了市场有效的需求,库存越来越多,销售不出去,最后演变成了危机,所以我们才听到什么往河里倾倒牛奶之类的故事。
  请注意,有效的需求才是需求,每个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消费的能力不管在什么样的制度下,都是有限的。谁都想买汽车,真正能买得起的,在这个时代,除了公家,也只有少数富人。这就是市场的重要性。
  所以人财物加上市场,就是我们进行深度规划和计划的基础。从国家的角度,正常的流程应该是,在人口和资源扫描清楚的前提下,按照教育、制造、武装和生活这4个环节逐层推演,进行规划和计划。
  第一个环节是教育。教育的重要性不用多说,教育才能生产工业人口,而工业人口才有人口红利,否则人口过多,不是财富而是负担,例如印度,现在就是这样。
  教育的正常流程,我们都知道是从幼儿园、中小学到大学这一条龙,到了大专和大学,至少是中专,再分专业教育,这是基础,我们必须坚持。但这个过程很漫长,不能满足我们现实的急切需求,所以我们现在建立了应急的五大教育系统,工业职业教育体系、市民和乡村日校和夜校体系、干部在职培训教育体系、军事培训教育体系、青少年军事和自然教育体系。这五大应急体系,除了最后的青少年体系外,几乎都是3年一个周期。
  所以基于本钱即资源,就要规划教育事业的发展,没有人才,所有规划和计划的实施,就是放空炮。
  第二个环节是制造,这是个广义的概念,“制作和造物”嘛。工业制造、建筑交通,农产品生产加工,这些都属于制造环节。合理利用资源,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然后才能完善制造环节。
  例如交通建设,最急切的,就是将所有规划的大工业区联通,将所有军事行动需要的地域联通,其次则是城市之间、乡寨之间的物流联通。所以有干线、有支线,支线不需要太多科技,只要有足够的水泥和其它建材,人民自己就可以在指导下,完成初级的道路。但是干线不一样,需要专业的队伍,因为有科技含量,要求的标准高。
  从干线的角度,我们其实是铺开一张干线网络,先修的,一定是轴线,例如联通各省主要城市的干线,像是已经开工的从贵阳、遵义到重庆的川黔公路。接着联通重庆到成都、贵阳和遵义到昆明、昆明到保山接上滇缅公路、以及向陕西进军需要的川陕公路等干线,明显就是最紧急的。
  轴线联通,就像是一个人,有了主动脉和主静脉,血液可以开始流通起来了,向各处输送能量。但是这还是不够,因为不够深入。所以接下去就是打通毛细血管,让所有的“分布式节点”,不管是什么层级,都能够被加入这张路网。
  由于美国的废钢铁已经开始大量到货,钢铁的产能增加,因此我们的铁路计划也已经开始规划和建设,铁路与公路的区别是,单位运量更大、成本更低、速度更快。但铁路与公路的修筑原则是一样的,先是战略性的,接着是轴线,最后是毛细支线。
  有了矿产资源和人力资源,有了教育和交通的支持,那么大工业区域的发展就有了基础。
  大家知道,我们总共进口了约6000个工厂,直接进口的这些工厂,在海南大约1500个,在缅甸大约1500个,另外3000个,现在是有1500个分配到四川,而云贵各750个。
  不过重点其实是,对于80%以上的工厂,现在从生产线、设备到工艺,我们基本都已经可以复制,少数甚至可以有所发展,这是建立在30多万初级和中级工业技术人员的基础上的。
  所以我们看到,海南和缅甸,已经出现了大量基于进口原厂,但有所改造创新的复制工厂,目前海南工厂的数量已经超过了3000个,缅甸也超过了3000个。
  预计到今年即1935年底,海南会发展到4000个工厂,缅甸会有6000个,而我们的计划,是云南、贵州各3000工厂,四川则要发展到6000个或以上,即根据地总体,1935年的工矿企业发展目标是19000个工厂或以上,接近2万工厂的水平。
  这自然要消耗大量的资本,可以告诉同志们,今年我们使用中的财政预算的总额,是1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6亿美元),其中5亿人民币是来自缅甸和海南根据地自己的收入,而从海外获得的4亿美元收入,工业建设、电力系统和核心交通路线的建设,是三个大头。希望从明年开始,云贵川自己可以提供大量的财政资本,我们的目标,是根据地自身财政收入在1935年底,先达到全部民国的财政收入规模的2倍,即16亿人民币(大致相当于16亿银元)。
  这样庞大的建设,我们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当然应该干预发展的方向,这是计委最复杂的工作之一,几十个工业大的门类,几百个工业小的门类,要逐一进行统计分析,指导从国家角度的产业发展规划。
  第90章 西南发展大局(二)
  第三个环节,是武装。制造出来产品首先满足的,当然是生存,生存都有问题的话,还谈什么生活呢?生存就要靠武装,我们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统一全国和保卫新中国,都要基于军事武装。
  我们面临日本帝国主义的巨大战争威胁,而且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以我个人的看法,大概率会在3年内爆发。所以军事武装和训练,当然是这几年最核心最重要的首要任务。
  我们正在建立的,是三个层次构成的军事体系。
  第一个层次,是主力陆军和空军。
  主力陆军我们要在1937年,达到180个师300万人的规模,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工业建设,要具备在2年半内提供120个师以上的武装能力,即形成每年至少50个师以上的军事装备能力,这是巨大的压力,但不是达不到,本身就是准备战争,需要按照战时的需要,动员起一切的潜力。
  主力空军,我们今年就会达到850架的规模。而且首次具备轰炸能力,我们与德国技术合作的两型战斗轰炸机,斯图卡ju87俯冲轰炸机已经在德国完成试飞,今年将以零件形式进口到根据地,然后我们再自己组装的模式,小规模生产,而明年我们将正式自己生产。另一型,即容克ju88战斗轰炸机,则会在1936年底前完成开发。1937年,我们大致要形成100架侦察机+1200架战斗机+300架轰炸机,共计1600架左右规模的空军,以求能对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同期空军。
  新一代的战斗机(bf109f)则会在今年1935年底完成开发,我们要争取在明年实现生产,到1937年能够装备部分新的战斗机,增强空军力量。
  大型运输机的目标是美国道格拉斯的c-54“空中霸王”,历史上原型机要到1938年才试飞,这个时空李思华通过投资这款飞机加速了其研制过程,预计1936年底可以完成试飞,1938年可以生产。这款运输机起飞重量达到了33吨,能够保证每一次运输15吨以上的物资。
  为了避免届时被美国政府杯葛,现在根据地已经开始在四川成都附近,建设飞机生产基地,完全同步复制道格拉斯的设备,并派遣技术人员一直在美国进行培训,以保证届时可以自己生产。
  重型轰炸机的目标是b-17,今年已经首飞成功。目前生产线正在安装,很快会进入调试,波音公司预计1936年底前会完成b-17的量产工艺,我们将力争在抗战爆发前形成初步的生产能力。
  所以,为了形成1937年可以完全对抗日本的格局,装备空军的生产能力就需要形成当年500架战斗机+200架各型轰炸机以上的生产能力。
  第二个层次,是二线的地方部队。
  主力部队是拳头,是要打出去的,是对外的。而地方武装部队,其职责就是守卫本土,守卫新占领的根据地。并且作为主力部队兵源的补充。打仗是要牺牲的,地方部队的士兵们也经过了长期的训练,具有良好的军事素质,所以在主力部队需要补充人员时,地方部队的士兵和军官当然是第一选择。
  我们地方部队的规模,预计在1937年会与主力部队一样,同步达到300万人的规模。所以主力300万加上这地方300万,总计600万人,就基本上是我们为抗日战争准备的军事人力资源。
  地方部队的武装,不可能达到主力部队的标准,基本上以步兵为主,含少量炮兵,但也不是民国那种只有步枪和手榴弹的完全轻步兵。地方部队的武装,在单兵武装上,与主力部队相去并不远。差异的,主要是重炮、卡车、装甲部队等重装备。
  第三个层次,是民兵组织。
  民兵组织是半军事化不脱产的,其军事意义,是协助地方部队,守卫本土;是本土的情报网络和防谍网络。民兵组织的非军事意义更重要,它是我党基层组织的主要抓手和工具,是基层组织起人民的核心力量,是进行本土重大活动和项目建设的基本组织。
  民兵基本上按照人口总规模的10%设置,即1.1亿人口中,民兵规模要达到1100万。民兵进行简单的军事训练,作为地方武装部队的兵源。
  目前民兵的军事装备,是简单的三件套,即步枪、子弹和手榴弹(或手雷)。在民兵的营级以上,会装备少量的机枪、掷弹筒等武器。
  基于资源,从教育到制造再到武装,其后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生活。
  如果我们生活在和平岁月,生活就是国家应该提升的主要方向,让人民生活得幸福,是我党和国家最根本的发展方向。我们还处在战争岁月,但是我们要为向人民提供美好的生活,做好准备。
  人们生活的需求是非常多样化、非常复杂的,我们的规划和计划,只能是满足一些基本的、主要的方向,大致可以用“衣食住行游购娱文体医”这10个字来描述。
  衣食住行不用多说,这是人生活于社会,最最基本的。
  游是旅游,现在除了富人,恐怕穷人根本谈不上这个字,但我们的规划,都要着眼长远;
  购是购物,如果人民有了闲钱,那么他们自然会购买一些除了基本生活需求以外的、满足自己其它欲望的物品;
  娱是娱乐,人民也不可能一直只是劳动,他们需要娱乐放松;
  文是文化,精神的富足才是真正的富足,我们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我们还会在新时代,创造出无数新的文化;
  体是体育,要让人民强身健体,健康的体魄还有利于降低医疗的成本。
  医是医疗养生。这是最复杂的一个领域,因为无数团体的利益,交织在医疗上。中国人最舍得花钱的,除了养孩子及教育,大概就是医疗了,谁都想活好活得长嘛。
  民国有一种很不好的倾向,那就是西医在国外医药利益团体的支持下,拼命地想把中医灭绝掉。中医传承了几千年,自然有它合理有效的一面。我们不能学民国国民党,因为外国人和西医团体的利益游说,而废弃了自己祖宗几千年的中医传承。
  中医的问题,是中医师很难培养,而且开药治病,无法精确量化,因为它本身的原则,就是身体是一个复杂系统,要对症下药。从哲学来看,中医的高度,是远远超过西医的。但问题是,曲高和寡,能达到中医本质要求的中医师,都需要长期的实践和训练,不利于普及,不利于我们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健康。
  但是中医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就是“养生”,中医的系统论,使得中药擅长于调养身体,无论是平常保持健康,还是术前术后调养身体。我们要发挥中医在这方面的优势,培养能治病的中医师很难,但培养能调养的中医师,就简单得多。相比之下,西医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药毒较大,治病的过程往往是损伤整体身体的过程。
  因此医疗上总的方针是兼容并蓄,中医为养,西医为治,齐头并进。
  所以我们既要建设西医的医院,也要建设中医院,同步培养西医和中医的相关人才。
  医疗体系的建设是个长远的规划和计划。现在暂时按照20年内,实现5万人一家正规医院,医疗床位600万张,以及每个乡寨都拥有能进行普通小病医治的卫生所,来规划建设。
  一堂培训结束,如果说计委和经委的同志们,是了解到了如何进行国家级的规划和计划,以及被李思华随口报出的许多数据震惊的话,那么对于陈云和邓小平他们,这种国家级顶层规划和计划的思路、逻辑,就更震撼。回去的路上,邓小平很有感触地对着陈云,感慨了一句:“原来社会主义国家,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规划和计划国家发展方向的。”陈云点点头,他对于“顶层设计”这个词,非常有感觉。
  遵义会议后,李思华忙得不可开交,主要是安排云贵川三省的基础设施和工业建设的布局。主席说他不懂,跟着李思华学习,饶有兴致地参与了很多重大项目的决策会议。其实不止是他,包括周恩来等许多领导干部,都尽量参与了这些会议,在这些会议上,他们发言不多,主要是学习。对于他们而言,在政治军事斗争之外,建设是一片新的天地。
  其实城市和乡村的建设以及基础教育等的布局,李思华几乎已经完全交了出去,因为经过海南和缅甸的实践,同志们已经有了相当的经验。她的工作重点,还是交通布局、能源布局、大工业布局、军事工业布局、科研和人才布局、金融货币布局这几个方向。
  交通布局上,云贵川三省的总面积超过112万平方公里,如此广大的地域,现在也只能从几条干线开始。
  干线公路上,最基本的一条,是接上滇缅公路,从保山经过大理、楚雄到昆明(滇缅公路延伸段),然后从昆明到曲靖、六盘水、安顺到贵阳(滇黔公路),再从贵阳经遵义到重庆(川黔公路),接上两条支线,分别是从重庆到成都的成渝公路,以及从重庆经过广安、南充到巴中的重巴公路。这一条干线包括两条支线,全长接近2500公里。
  另外四组干线网,第一条是以成都和重庆为两端、成渝公路为轴的四川公路网,将德阳、绵阳、资阳、雅安、眉山、遂宁、内江、自贡、泸州、宜宾等重要城市连接起来,公路全长也超过2500公里。
  第二条是横穿贵州的东西公路网,从云南邵通接入,经过毕节,从西向东,穿行贵州的多个县城,最终抵达湘黔边境的铜仁,未来将接入湖南路网。公路总长约1000公里。
  第三条是云南公路网,类似四川路网,将云南的各个重要城市串联起来,总长超过2000公里。
  第四条是川陕公路网,需要从四川东面、西面两条线路,每条公路预估1000公里,总计2000公里。
  包括其它一些与重要工业区联接的干线公路,优先级的干线公路,总长超过了1.2万公里。
  当时如果按照美国修干线公路的成本,每公里至少需要1.5万美元,这样的成本肯定是根据地无法承受的,单单这1万公里公路,就要1.8亿美元以上了。但是,根据地此时,拥有修公路独特的优势。
  首先是几乎上述所有的路网,并不是从头修起,过去几十年,这些路已经存在,只不过是支离破碎、道路狭窄、路基很差、到处坑坑洼洼而已。但是毕竟有了一个基础,筑路不是全新的,而是在旧基础上,重新夯实路基,扩宽路面,用石子和沥青铺设平整而已,这省了非常大的力气。
  其次就是我党能够动员的人力,几乎是无限的,公路网的修筑,几乎能够出动上千万人,只要能够足量供给粮食、少量肉食等食物,以及配给一些生活用品,例如衣物,而劳动力的报酬,最后也是粮食。这让人力成本,最后几乎只剩下食物成本。而1935年缅甸已经能够大量供给稻米,且李思华通过进口美国粮食和肉食作为补充,整体粮食上,能够满足需求。
  在建材上,水泥厂已经开始大量设置建设,木材、石材。砂子等都是就近取材。建材的主要成本,就是低价的水泥,以及来自缅甸油田的低价沥青。
  因此这1.2万公里的干线公路(平均20米宽),成本低到了不可思议,不计食物预算下来大约每公里3000元人民币(约1200美元),不到美国成本的1/10。所以,1.2万公里的修筑,总预算大约是3600万元人民币(约1500万美元)。
  除了干线公路,各地按照规划,自行修筑联结当地乡寨、镇区、县城的普通公路(要求5~8米宽),中央预算予以补贴,总预算4500万元人民币(约1800万美元)。所以1935年整个公路网的投资,预算是8100万元人民币。几乎要求所有的干线公路,都要在年内基本完成。只有少数的高难度公路,最迟可以延缓到1936年年中完成。
  相应的将四个省份重要城市连接起来的干线铁路网,第一步规划是5000公里,这个成本就比较高。按照民国当时的水平,每百公里大约400万银元,5000公里的话要2亿银元,这个投资也太高了,还是承受不起的。但按照类似公路修筑的优势,也能大大降低成本。
  当时每公里铁路,大约需要80吨水泥、150吨钢材、250立方米木材和2000立方米碎石。根据地水泥和木材等的成本很低,最大成本是钢材,5000公里铁路就需要75万吨钢材,好在李思华这几年,几乎每年都进口400万吨美国废钢,成本大约1吨/10美元,重新冶炼成钢轨等,增加一倍成本,所以75万吨铁轨,大约成本是1500万美元。
  其它比较重要的耗费是中途必须的高架桥、隧道和跨江钢桥等特殊建筑,因此综合计算后,总预算大约是4000万美元,大约相当于1亿元人民币。
  除了铁路、公路,还有机场建设、内河航运疏浚及内河港口,因此交通布局上,总的预算达到了2.2亿人民币(约8800万美元)。
  能源布局上,以煤矿和油气田开发为基础,建设电力网络。联通四省的国家级大电网,目前投资过大,技术也有点够呛,所以先建设的,是各省之内串联每个重要工业区和城市的省级电网。
  重要的煤矿超过100个,贵州最重要的,是4组矿区(盘江煤电、水城煤电、六枝煤电和林东煤电),四川则组建了广旺,芙蓉,威远,广能等多个煤电集团,其煤矿分布在多个四川城市附近的山区。云南也在曲靖富源县、邵通、红河州等多个地区建设相应的煤电集团。
  油气除了缅甸,根据地目前富集的就是四川。计划在川中威远、相国寺等地开发10个油气田,计划产能到1937年,要达到折合800万吨原油产量。如果实现的话,结合缅甸的产能,根据地将实现石油年产量突破1500万吨,是抗战时日本每年消耗原油水平(300多万吨)的4倍以上。
  不过,四川主要是出产天然气而非原油,因此机械化部队的汽油和柴油供给,还是主要依靠缅甸。四川主要以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石化工业为主。最近几年积累的石化技术,要在四川形成最完整的系列,不但要生产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等基本化工原料,还要在此基础上生产多种有机化工原料(100种以上)及合成材料(塑料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