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35节
泰勒几乎跳了起来:“这不可能,当初我们的投资,都要超过6000万美元!”
李思华笑了笑,说:“请你把我的决定带回给你们决策的先生们吧,价格不可能改变,决定权在你们手中。”
泰勒垂头丧气地走了,他的工作可能保不住了,他绝望地想着。
李思华的出价让克莱斯勒和道奇总部一片骂声,都觉得这个价格简直是讹诈。在一片骂声中,也有人若有所思。买家如果是唯一的,那考虑的就是,是先回收2000万美元资本有利,还是等下去,等待新的能出高价的买家?或者是等到市场复苏?
3个月后,道奇总部复函安华财团,他们接受安华的报价,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询价单中要求的所有生产线、设备、工艺,并派遣工程师和技工团队到远东,按照安华的要求,建立起远东卡车生产基地,并完成对远东技术人员和工人的所有生产培训。
实际上,克莱斯勒和道奇,确实熬不住了,不断恶化的市场,让他们对自身企业,能否一直维系下去,都开始产生怀疑。安华2000万美元的出价,从资本的角度看,并不吃亏,他们当初的投资不到5000万美元,而经过这几年的生产和销售,不断折旧,资产额已经低于3000万美元。再考虑到这几年从这些生产线上获得的利润,2000万美元不是一个不能接受的价格,确实少赚了,但不是没有赚钱。
道奇公司此时正在裁员,根据安华的要求,他们对于被裁员的工程师和高级技工,提供了一个新选择,那就是去远东工作,薪水不变甚至有所增加。安华卡车基地,至少需要数百名此类人员,去工作3年以上。
在美国越来越绝望的经济形势下,很多道奇的员工都知道,一旦被裁员,就意味着根本找不到新工作。于是这个机会被很多员工毫不犹豫地接受,甚至发生了争抢。去远东怎么了?总比留在美国可能被饿死好。
1931年,随着时间的流逝,美国的经济越来越坏,而李思华的收购,则越来越快。到年底,一共收购了适合海南根据地的1500家左右的工业生产线及其配套,而所消耗的资金,则出奇的少,只花掉了9000万多美元,相当于平均6万美元一家。加上卡车基地的2千万美元,以及一家小型飞机制造厂的500万美元,还有几家捡漏的中型企业(石油开采、造纸厂等)花了超过1200万美元,这一年李思华共花费了1.3亿美元,比原来的计划(2亿美元)节省了7千万美元。
这一年,以安华名义招聘去海南的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也达到了8千多人,这一块的费用比预计的高一些,毕竟还没有到美国大萧条最疯狂的1932年和1933年早期。这8千多人的薪资,一年要合计2000万美元。
安华还大量地购买了德州为主的农场出产的小麦、玉米、牛肉等大宗农产品,输运到远东,金额也接近1000万美元,这让德州财团的几个家族都非常感激,认为安华拯救了他们家族的农场。否则虽然动摇不了他们的根基,但亏损也是巨大的。要知道这几年的危机,让美国一半的农场都倒闭了。
几十所工业技术学校的教育培训,平静地执行着,而“十年翻译运动”也全面开启,这一年通过2000家左右的马甲公司,以及上万个人,几乎将全美公开出版的技术教材搜集殆尽,每种教材至少购买几十本,然后一批一批地运回海南。翻译也已经开始,不过面对巨大的数量,现在的进展还微不足道。
第59章 缅甸火光与英镑之战
这个时候的缅甸,英国殖民当局,却正在前所唯有的麻烦中挣扎。
大萧条经济危机爆发,在英国和印度代理殖民者的残酷剥削下,脆弱的缅甸经济,很快遭到了极其严重的打击。
缅甸的稻米价格,从1928年的200卢比/百箩,下降到了现在的75卢比,这还是因为李思华缅甸计划的影响,我党在缅甸大量收购稻米,才保住了这个价格,否则按照原时空的历史,会一直下降到55卢比。
缅甸的耕地价格,下跌了一倍,从每英亩100卢比,直接跌到了50卢比。而那些所谓“缅甸民族资本”的中小企业,破产超过26%,农业信用合作社,破产更超过2/3。
而在这同时,需要向英国人缴纳的赋税,以及向印度齐智人支付的高利贷,却没有丝毫减免。在若开邦,一家英国“地方银行”的名下,近期就增加了3万英亩的土地。
这种情况,不仅让农民活不下去,也让缅人的上层怒火冲天,再也忍受不了了。于是1930年12月,塞雅山领导的“卡龙会”反英印大起义,终于爆发。
起义军开始只有一千多人,但很快发展到超过三千人,声势迅速席卷整个下缅甸(即东南平原地区)的稻米种植区域。他们主要袭击的目标自然是负责征税的地方殖民机构,以及农民心中的死敌——高利贷者齐智人的庄园和商号。
英国人派遣了2个中队去镇压,屡战屡胜,这很正常,起义军的武器差得不能看,可是起义的声势还是越来越大,甚至曼德勒这样的“大城市”,都遭到了骚扰。于是,英国人被迫从完全的镇压,转向镇压与政治欺骗两手结合的策略,放松一些对缅人上层的压迫,争取获得一些他们的合作。
1931年1月,英国的缅甸总督英尼斯从伦敦,匆匆赶回缅甸。宣布对十五个县区减征田赋的1/10到3/10,发放200万卢比农业贷款,以减少社会矛盾。然而,取得的成效有限,并不能扑灭起义之火。
最后,还是要用武器的批判。1931年6月,英缅当局调集了8100名军队,并且从印度再征调了7个补充营,包括6个印度营和1个英国营,共计3640人。
英缅军一万多人的正规部队,开始对起义军形成了强大的武力压制,而在这种压力下,起义队伍中的地主、和尚、佛教团体,不断背叛。1931年7月,起义领袖塞雅山被俘牺牲。而到1932年4月,英缅当局,才将整个起义运动完全镇压。整个起义过程,持续了2年多的时间。
这场起义不是没有意义,英国人多年以来煞费苦心建立起来的,对于缅甸农村的统治,基本上崩溃了,因为此前是通过印度人代理的。现在这些印度奴才很多被消灭,或者吓跑了。英国人只能逐渐自己走向前台,将缅甸从印度的一个属地分立出来,自己亲自统治,前世的历史,接下来的几年,英国就是在做这个工作,直到1937年让缅甸正式从大印度独立。
李思华没有让我党在缅甸的组织介入这场起义。她喜欢的战略,从来是积蓄起足够的力量,以压倒性的优势正面击破敌人。现在参与起义,负面影响太大,尤其是对移民事业的影响更是如此。而且这场起义,主要发生在她准备短期留给英国人的下缅甸平原地区,我们在这些区域,现在只有地下情报网络。
这场起义的主角,主要还是那些利益受损的地主、和尚和佛教组织,他们裹挟了一些破产的农民,组成了这次起义。起义军并不是我们需要的同盟,反而起义军的那些上层,同样是我们需要在未来消灭的阶级。
因此党组织对于这场起义,主要是冷眼旁观。通过情报网络向起义军输送了少量德制武器。这让英缅军多了一些伤亡,多死了几百人,还引起了英国人的一些怀疑,就是德国人是不是有支持起义军,来给英国捣乱。
缅甸的同志们都从这一场起义,得到了极大鼓舞。他们认知到,现在英国在缅甸的力量,真的是非常拉胯。花了2年多时间,才能镇压一支几千人的,武器以原始冷兵器为主的起义军。而殖民当局各地的殖民机构,其无能的程度,也远远超出了想象。大家对于缅甸计划的信心,极大地增强了。
借助起义事件的掩护,移民计划进行得非常顺利,英缅当局的注意力,完全被起义军吸引了,几乎所有主要的军队、警察力量,都集中在下缅甸平原。从1930年7月到1931年6月,我党以几乎平均每月近20万人的速度,将移民大量从若开邦和钦邦偷渡,现在在上缅甸山区的移民总数已经突破250万人,以这些人为基础,部队大量消灭了“少数民族”的上层剥削阶级,吸纳了超过150万人的本土山民,隐形根据地的实控人数,已经超过了400万人,组成了超过800个“乡寨”。
在上述时间,已经有超过2个师的主力部队和武器装备,进入了缅甸,他们主要集中在钦邦和克钦邦,在那里设置了多个军事基地,开始囤积粮草和武器弹药,并持续进行军事训练。实际上,我党在缅甸的力量,已经对于英国在缅甸的力量,构成了压倒性优势。现在顾忌的,不过是英国在印度的力量而已。
英缅当局,当然也接到了很多关于上缅甸形势的报告,不过他们总的认知是,那些山区的土著各种民族,当下的冲突大大激烈,不过都是自己打自己,没有攻击殖民机构。下缅甸的麻烦还没有解决,在上缅甸山区本来英国殖民的存在就比较弱,经济利益更是不值一提,暂时只能是按下不表。
英缅当局,自然也有很多关于缅甸近期局势不稳定的报告,呈送到伦敦英国政府,不过这个时候的英国政府,哪里顾得上呢?
到1931年底,英国的失业率就要接近20%,到1932年,失业率更会突破25%。贸易逆差从1930年的3.9亿英镑增加到1931年的4.1亿英镑,与此同时投资利润回流却从4.1亿英镑减至3亿英镑,1931年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际收支逆差,英镑地位的稳定性也因此受到猛烈震荡。企业破产、银行破产的程度,相去美国也不远。例如美国有92座炼铁炉废弃,英国就有84座炼铁炉废弃。
大英帝国的全球霸主地位,摇摇欲坠,实际上,从这一年开始,就没有大英帝国了。今年的《巴尔福宣言》,正式宣布英联邦成立,替代了原来的大英帝国,英国已经无力对其所有的自治领,负全部责任了。
1931年初,黄金开始从英国滚滚外流,英国银行的黄金储备急剧下降,政治家们感到大事不妙,议会新成立了经济委员会。8月12日第一次开会的时候,大家都在讨论能否通过财政紧缩,保卫英镑。结果8月24日,英格兰银行一天就卖掉了价值1200万英镑的外汇,创下单日最高历史纪录。9月18日和19日,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再次大量流失。再下去,英国就要没有黄金了。
从6月开始,李思华就开始布局纽约和伦敦的金融市场。在美国3年的收获之一,是她吸收一些华裔和美国本土的金融专业人士,建立了一只金融专业团队,并与全球西方列强的主要银行,都建立起了良好的业务关系。这使得她具备了那个时代最强的金融操作能力。
她的团队,在全球多个银行,以总额2亿美元的保证金,借入了约2亿英镑,时间为3~5个月不等。单单这一手,如果不是安华有德州财团的整体加持,就不可能做到。当时英镑与美元的汇率大约是4.3,也即是说用2亿美元借入2亿英镑,是4.3倍的杠杆。团队将这2亿英镑,在多个银行兑换成了约8.5亿美元,然后潜伏等待。
1931年9月20日,撑不住的英国,终于正式宣布,废除英镑金本位,并将英镑贬值30%,目的是以改善其商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从而改善对外贸易,作为克服经济危机的主要措施之一。这可以说是英镑的“布雷顿森林时刻”,就像是美国在1971年石油危机时,撑不住黄金直接兑换美元的35美元一样,不过美元后来绑定了中东石油作为支撑,终于还是坚持住了全球储备货币的霸主地位。而此时的英镑,却再也没有这样的好运。
英镑贬值后,李思华的金融团队,才逐渐买回英镑,归还给各大银行,总体盈利超过2.5亿美元。这一战,李思华和安华的名字,在全球列强的银行圈里,名震一时,赢得了极大尊重,大家都觉得,安华对于金融形势的判断力,简直是神一样的精准。直到后世索罗斯“打败英镑”的金融操作的时候,还有人称,索罗斯可不是打败英镑的第一人,李思华才是。
完成这次“英镑之战”,李思华的心情极为愉悦。她庆幸于自己从回忆中想到的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并且通过在美国3年的积淀,具备了利用这一机会的能力,2.5亿美元的盈利,只需分给几个家族少许,以及一些银行手续费,她的纯盈利,还是超过2.2亿美元。
这让她将全部1931年的花费,全部都补了回来。疯狂的大采购、大招聘、工业建设,以及对海南根据地和缅甸移民的各项支持,还有军费开支,总共花费了1.9亿美元,结果今年结算,她居然还有三千万美元的盈利!除去已有计划的现金储备,可动用的其它现金储备,重新超过了4亿美元,现在有4.3亿美元。
这不免让她有点得意洋洋。尤其这一次坑的是英帝国主义,更是让她神清气爽。当时中国的大敌,除了日本帝国主义,就是英帝国主义。李思华在这个时空,起于英帝国主义影响下的广东,从一开始最危险的大敌,就是英国。何况接下来的缅甸行动,更是要和英国直接杠上了。现在利用机会,先狠狠坑了英国一把,当然得意嘛。
她轻松地哼起《我得意的笑》:
“我得意的笑,又得意的笑,笑看红尘人不老
我得意的笑,又得意的笑,求得一生乐逍遥
我得意的笑,又得意的笑,把酒当歌趁今朝
我得意的笑,又得意的笑,求得一生乐逍遥……”
得意了一阵,她冷静下来,提醒自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万里征途,只不过走了一小段。无尽的道路,还在远方。
这笔收入,让李思华考虑原来的一些备用计划,似乎也可以启动。例如,本来她还有一个到德国褥羊毛的计划,但是由于觉得资金在美国操作都不够,就一直搁下了。其实德国是受经济危机打击最厉害的,并不次于美国,其整体经济都下跌了一半,要不然希特勒也不会在后年,即1933年上台了,实在是这个民族,在这一次经济大危机中,已经找不到出路了,希特勒“军事凯恩斯主义”是绝望之下的选择。
既然想清楚了,那就行动。这几年,很多德国人来到美国这个他们心中的希望之地。连她的金融和技术顾问团队中,都有德国人。所以很快不到1个月后,一个德国背景技术和收购团队,就已经组织完毕,他们将被派到德国,以1亿美元为限制,大量收购德国有优势的工业设备和技术,以及招聘德国工程师、高级技工,甚至我们自己的同志,还需设法招聘少数有能力的德国失业军官,来对我们的部队进行培训。
德国在二战前相对美国的优势产业,主要是军工,例如钢铁业尤其是合金和特种钢的技术更高,克虏伯大炮当时是全球最先进的,化工业也是如此。坦克和飞机的研发,也是最先进的。
所以李思华的意图,是到德国看看,能够在军工尤其是火炮、坦克、特种钢、飞机制造方面,当然还有德国最强的蔡司光学。其次是化工项目,毕竟德国1913年研发出了合成氨,直接打破英法对硝石的封锁,这可是当时了不起的黑科技。德国在化工的实力,这个时候很有可能还在美国之上。整体上是吸收一些德国的军工优势,用来补强根据地基于美国科技和工业建立起来的军工基础。
更重要的,是一票后世著名的大科学家,这个阶段都在德国,不过他们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大多数都开始逐一倒霉,离开现在还有2年多。李思华倒没有想过要招聘他们到根据地,这些白人科学家瞧不上远东的。她的主要意图,是以安华的财力支持,向他们的实验室,多塞一些华人学生。
到1931年底,在国内已经招聘了2万作为未来高级人才储备的学生,一半留学美国,一半留学欧洲,而旅欧留学生中,其中在德国的几乎是7成,超过了7千人。李思华还考虑,在纳粹上台后,协助他们逃跑到美国,在美国参股和控制几个研究室,吸收一些大科学家,做一些未来科技课题的提前研究。例如雷达、半导体、通讯课题等,至于爱因斯坦那样纯粹的理论基础研究,她现在还没有办法感兴趣,中国的国情基础,还不能支持。
这个时候的全球经济“两强”,是美国和英国,自从英国建立英联邦后,就开始通过关税和货币管制,实现“英镑集团”,努力实现英联邦内都使用英镑,以维持英镑的币值。而美国则以牙还牙,同样努力构造“美元集团”,努力让美元的影响力超越英镑,双方当时在金融上,拳来脚去,斗得不亦乐乎。
这两大集团像是两个磨盘,夹在中间的德国、法国之类,就更加凄惨。无论是马克还是法郎,相比美元和英镑,都是弱势货币。对于李思华而言,以美元去购买德国项目,自然是划算的。
不过她也不打算在德国太多购买,具体的项目,她现在设想是一条克虏伯重炮的生产线;克虏伯公司特种钢厂、蔡司光学镜头生产线(未来要配套一个国内的研究院);通过资金参与德国的i型坦克的b型研究,获得生产线;奥格斯堡机械等公司的内燃机,包括柴油机和汽油机生产线。主要就是这5个目标。其余的根据发展情况再说。
虽然二战时德国的飞机性能总体领先,但这个时候梅塞施米特公司刚刚破产,后世是希特勒上台后举国之力支持,才有其在二战时的辉煌。李思华并无意抢先复兴这家德国二战时主要的战机公司。她只是安排投资梅塞施米特一个飞机研究所,只做研发,获取未来bf-109战斗机的相关技术资料,并培训一些我国的未来飞机设计师。
另外一个潜伏的目标,则是容克斯公司,他们研制的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在二战中非常优秀,大名鼎鼎。不过这款飞机要1935年才研发出来,要到1937年才能量产。所以李思华对容克斯公司的期待,也只是投资研发,获得对我国技术力量的教育培训,以及在1934年前的技术资料而已。到1935年以后,德国也许很难会容许“外国资本”介入德国重要武器的研发和生产。
随着这些事务的推进,全球惨淡而动荡的1931年结束了。
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进行了大半,他们也开始在美国,委托卡恩公司大肆采购,实现自己的工业化,明年即1932年,其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这是苏联的初步工业化完成的标志。
德国的希特勒,在纳粹党重建后,到1931年已经发展了几十万人的党卫队。在英法压迫下,在经济危机难以破解下,德国的上层建筑,也开始倾向于他。希特勒正等候着适当的时机,发动“最后一跃”,夺取德国的大权。
美国的罗斯福,已经决定要参与1933的大选,现任总统胡佛的名气,已经完全臭大街,连胡佛这个名字,都成为美国人骂人脏话的代名词。
在中国江西的南部,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主席和人民委员会主席,从此我们将称他为“主席”。而在海南格局地和缅甸,李思华的无数同志,正在默默地积蓄力量,进行建设。
未来改变世界的力量们,在全球表面的喧嚣之下,暗流汹涌。
第60章 返回海南和经济规划
1932年初,李思华再次回远东“过节”。
她是带着一批高射炮回根据地的。自从发现日本间谍后。李思华认为与日本侵略者,甚至是国民党广东当局的明暗冲突,可能会加强。
在飞机装备和生产难以短期改善的情况下,使用高射炮是防空的王道。她知道,广东的空军也有一百多架飞机,日军正在发展航母,虽然南海目前是英国人的天下,但也可能通过舰载机来侦查。当然对于英国人,也需要防范。
而且海南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后,难免有一些信息传到各方,引起关注和被侦查。所以她决定即时加强海南的航空。
高射炮群已经发运了几批。总量高达1万门,因为高射炮还是很便宜的,以李思华取得的“内部价格”,75mm的高射炮大约只有2千美元一门,所以一口气买了1万门,她计划有4000门部署在海南,将海南打造成一个防空上网格化的“刺猬岛”,而其余的6000门,未来会部署在缅甸,保护油田和沿海空域。
她离开海南已经两年了,这两年海南最大的变化,自然是大工业和各个工业区的建设,以及由此带动的全岛路网建设。除了工业建设之外,乡寨建设、农场建设、乡村道路建设、以及其它基础设施建设,都在快慢不一的进行。当然,即使李思华提供了很多的资本来支持建设,但无可否认,总是有资源制约的,不可能同时进行所有需要的建设项目。
她还是老规矩,先做调查研究,再讨论政策方针。在两年前经过她指导的一轮调整之后,她觉得这一次的感觉比较好,同志们的努力,使得海南的政府管理和建设逻辑,相对比较“现代和先进”了,新的思想观念开始树立起来,而民间的宗法思想,快速地被“社会化人际关系”所替代。
尤其是前年她批评最重的司法,这两年进行了重大改革。各级党组织建立了强大的调查机构,一直深入到最基层的民兵。司法的调查,分为刑事侦缉警察、经济侦缉警察、民事侦缉警察等,其中民事侦缉,就是针对上次李思华严厉批评的宗族主义和群众中的坏分子。
民事侦缉不是坐等报案,而是吸收了优秀民兵和进步分子兼任基层民警,主力则以隐秘巡视组的模式,深入到了解乡寨内部和城区街道,主动侦缉,搜寻线索,及时清除群众中出现的,以家庭、宗族、同学、雇佣、结社、团伙等形式为掩护的,欺压他人、隐性剥削、混混乡霸等事实上的反革命分子。至于一旦抓到,也没有什么批评教育,根据轻重情节,至少去修一到三年的道路。而情节更严重的,当然是去吃枪子。
所以民事侦缉,已经成为司法上最庞大的一只队伍。严格意义上来说,民事侦缉,才是调查的主力,而刑警和经警,则是在民警基础上派生的两只专业警察队伍。
党组织内部,则建立了纪律委员会,同样设置了内部调查机构,每年都要对党员的经济情况、工作行为进行调查,发现异常立即进行深入调查,以及时清除党内的坏分子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工作上同样强调的是主动性,而不是等到事件发生,才去调查。实际上,事后调查,已经意味着前期管理的失败。
所以现在法院和检察院的判案,已经不是完全依赖法律条文,以及官司上事主的各自举证。有疑问的官司,必须有民事侦缉警察的调查结果。而如果事主对判决不接受,可以要求民事侦缉警察介入。而只有民侦的结论,才是最终的结论。对于重大的案件,甚至需要两只以上的不同民侦的结论,才能论定。因此,整个司法的逻辑,已经从“形式正义”,调整为“事实正义”。
这无疑增加了司法成本,维持一只庞大的民事侦缉队伍,自然是有不少成本的,不过李思华认为,账不能就这样简单地算。通过这只队伍,党组织深入了基层,使之能够在人民中保持高度的形象,并将革命思想深入到最底层,同时保证了人民之间的公平公正,让社会风气积极向上,保护了所有弱小的利益和安全。经济利益有损,但社会效益极大,这是值得的。必须坚持和完善下去,形成不可动摇的有效机制。同时对于民事侦缉队伍的内部监察,必须加强,一旦有发现徇私枉法的,就是最严重的反革命罪行。
她想起前世建国后,有几个历史时期,基层犯罪分子横行,少数地方出个门都担惊受怕,以至于最后用严打的运动来解决,她不希望这一世,还是出现这样的问题。她更不希望,由于社会不公,强力者横行,导致很多群众满腹怨气,对党的领导嗤之以鼻。
在政府的几乎每一个部门,都设置了调查组,基本上保持1/3的同志,都在对具体工作的调查中,所有的研究和报告,都必须先有调查情况的汇报,然后才能出台,而经过调查、研究、方案到决策,才是被认可的科学的流程。
基础工作完善了,所以这一次李思华从一个更高的高度,向同志们阐述了她对于今后的一些战略问题的看法,影响最深远的无过于她对城乡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的阐述。在一次高层干部会议上,李思华阐述了这方面的相关内容。
李思华说,同志们容易形成一种刻板的影响,也就是现代化就是城市化,不断地将人口吸纳入城市,就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方向。这是错误的。
现代城市依赖什么而生存?最根本的是制造业,用工业这个词太狭隘。其它的主要功能,是教育、贸易(批发零售)、服务业。其中服务业,是完全依赖城市人口规模的附生,而批发零售的贸易,则大部分也是依赖于城市人口的规模。
所以制造业的边界,本质上将限制城市人口规模的边界。制造业有边界吗?当然有边界。例如美国,经济学家们预计的制造业人口,最大规模大约是总就业人口的15%左右,因为制造业的产品不可能无限扩大生产,当有消费力的人都购买了,当然就无法再扩展销售,市场有限,所以总规模必然有限,这是浅显的道理。
中国的人口远比美国多,制造业是具备规模效应的,制造规模越大,单位产品需要的人数就越少,所以中国的制造业人口,也许到了总就业人口的10%,也就差不多了。
当然,战争时代是另外回事,特殊情况下,临时将总就业人口的40%转入军工为主的生产,都是可能的,美国现在就能,当我们建立新中国后,肯定更能够达到。不过,在规划的时候,还是必须按照正常的逻辑来设置。
中国的人口,正逐渐达到4亿人的规模,让我们假设一下,未来有10亿人,那么合理的规划可能是怎样的呢?
在人口平均年龄比较年轻的情况下,10亿总人口可能会有60%,即6亿劳动力,其它的是25%的青少年,以及15%的老人。
按照10%的制造业人口比例,那就是6000万人。假设家庭比例是1户4口人,1个人带3个家属,则制造业人口带动了2.4亿人在城市,其实这已经有所高估,因为有些制造业会是在乡村的,我们这里先忽略。请注意,这2.4亿人中已经包括了制造业人口家庭中,接受城市教育的青少年。
除了制造业人口,科技机构、批发零售的贸易(商业)、城市管理人员、未来城市各种新经济的人员、教育和医疗机构、文娱、建筑、金融等,即制造业以外需要的其它一切人员,我们给一个1:1的比例,即同样是6000万人,他们也带动整体2.4亿人在城市,这样城市的总量是4.8亿人,其实由于两类家属,本身会从事各种城市服务业和商贸业,这样的人口规模已经估测得很高了。
再加上乡村教育后,到城市接受高等教育或者其它事务的缘由进城,我们加上个零头,就可以得到非常粗略的5亿人口这个概念,即总人口的50%在城市是比较合理的。
其实50%都可能是高估的,因为制造业会由于科技而不断进步,今天的一个大鞋厂,需要1万人,而几十年之后,也许只需要1千人甚至更少。制造业人口达到高峰后,必然不断减少。
西方的方法是,一方面将制造业人口转向“新兴”行业,但这方面的转移是有限的,同样是因为科技进步,新行业需要的人口,必然少于过去旧行业需要的人口,科技攀爬高峰,难度越来越大,创造的新行业就业往往少于旧行业。这是科学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