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8节
接下来就是城区的大乱,有时候也有阵阵枪声响起,不过频率并不高。文昌毕竟是当时海南几乎人口最多的县,它在海南当时也属于最富的几个县之一,人口足足有45万人左右,近乎整个海南的1/5。不过这个“最富”也要打引号,据说当时文昌99%的人口都是务农,是个彻底的农业县,所以富也有限。城中的反动力量,“正规部队”有三百多人,其余团练警察大约有五六百人,这还是因为最近“闹红”而增加了人手的结果。
所以在三千多正规军的面前,抵抗力很有限,那些枪声,就是拎不清的团练或者警察们的抵抗。聪明点的,或者丢了枪,跑到暗处去藏着;或者干脆投降,当然很多人也试图从北门逃出去,但大部分的此类人根本跑不过冲向北门的那些战士。
四个大门都被我军占领了,然后对于各个街区的扫荡开始。偶尔还有冷枪传来。文昌城区并不大,平时也就两三万人在城里活动,很多还是农闲季节性的。所以主要的街道只有几条,大约一个时辰后,城市已经逐渐平静下来,市民们都躲回了家里,关上大门,心惊胆战,不知道是哪路好汉,祈祷着全家平安。
当战士们开始在街面巡逻,就可以发现各种大门内,那些偷偷窥视的目光,如果战士们对视回去,就会像被惊到的兔子那样,赶紧跑开。
在文昌县城的“官府”衙门,李思华终于第一次与海南革命的三大领袖,王武明、冯百驹和杨善中会面。就算是王武明这样沉稳的老大哥,看到李思华居然是这样的一个年轻女军官,也不由得露出诧异之色。几个人心里都在想,看上去那么年轻,真是人不可貌相。在这个时空,李思华出身于1906年,今年虚岁才22岁。只是她言辞谈吐和神态举止太过老成,大家往往就忽略了她的实际年龄。
大家坐下来后,迅速商量了眼前的安排。由于此前已有计划,因此主要是简单商量了一下细节:
一、一个营驻扎文昌,前出一个连警戒海口方向,其余驻军城区和港口。
二、特种大队的侦缉中队与海南的同志配合,立即开始在海口等地建立情报点网络。
三、此次登陆,已经随船带来了能够装备2千人左右的地方部队的武器弹药,由三营营长杜琪配合杨善中,先将海南已有部队提升装备,接下来暂时以战代训,配合主力部队行动。
四、兵贵神速。明日,主力部队和配合的地方部队即南下,兵分两路,攻下琼海、屯昌、琼中、万宁这几个地方,形成初步的沿海革命根据地。
五、海南建军,李思华考虑放在万泉河一带,这里会是短期根据地的中间地带,利于各地募军集中,海运补给也比较方便。文昌一带人口过于密集,不适合保密。她已通知华海号返回淇澳岛,将会和华洋号,将所有武器弹药在五六天内运至北鹅港(后世的博鳌港),我军应在此之前控制此地。
六、李思华已经对部队干部进行了初步训练,解放一地,即应打击土豪劣绅,宣传革命思想,发动人民群众,组建地方武装,这些都要依赖地方同志的全力支持和配合。
军情不能耽误,大家同意上述安排后,杨善中即和曹子卿等去安排军事上的相关部署。而王武明、冯百驹和李思华则继续商量根据地建设发展,以及如何应对国民党反动派必然到来的反扑等战略性问题。
冯百驹注视着李思华,他从刚才的战术协商,已经能够体会到,李思华在部队中的高度威信是如何来的,她思维缜密又敏锐,谋划一环套一环,思虑长远,但又明快果决,绝不拖泥带水。他在心里感叹,盛名之下无虚士,李力胜同志能发展出如此强军,实有国士之姿。
最紧急的问题,当然是建立起临时的民事管理机构,不可能什么都让军队来管。
在总的结构上,李思华提出我们暂时建立的,是一个“海南专区民主自治政府”,这个上次姚继英来的时候大家已经讨论过,由此确立。
不过李思华笑着对他们说,自己对“民主”这个词感觉很复杂,因为我们中国人习惯地把这个词理解为“人民当家作主”,其实这是当年的翻译者自己的私货,在西方的本意是“狂人政治”,而如果将“自由民主”联合在一起,在西方的本意其实是“放纵放任的狂人政治”,压根和中国人的理解不是一码事。而苏联对民主的理解,又变成了对公有制的代称。所以这个词非常复杂。
美国立国元老富兰克林曾经有一句名言:“民主就是两只狼和一只羊决定午饭吃什么,自由就是一只武装的羊反对这次投票。”所以资本家对于民主当然是喜欢的,可以合法吃羊嘛。我们最终要建立的,是人民的共和国,而不是什么民主的共和国。对这一点,同志们要搞清楚。现在叫民主,只是为了忽悠外界,可不要挖坑把自己埋了。
这番话让王、冯两人大开眼界,原来是这样?力胜同志真的是知识渊博。
李思华接着解释了自己的建议方案。
首先是党、政、军的三大体系。短期显然只能是党军一体化,所以党组织以军队为基础,分列出地方党委。设立红三方面军党总支部,专区的党委书记为党总支部的副书记。
此次建军,新军将成为红三方面军第一师,而现有的山地团则成为红三方面军的军直属团和教导团。地方部队则组建16个轻型团,每个团约1500人,分为3个营,2个机动营和1个守备营。机动营负责配合主力部队行动,或者前出其它市镇执行任务,而守备营主要负责本土守护。
16个地方团,理论上已经可以覆盖海南全境,包括海口(椰城)、文昌、万宁、定安、澄迈、囤昌、临高、东方、白沙、昌江、乐东、陵水、保亭、琼中以及山区。这些地方团,平时守护地方,剿匪、训练,战时机动部门就集中兵力,实施上级部署。
另外,逐步建设民兵,民兵是不脱产的半军事化组织,实际上将构成我党基层组织的力量核心。海南有两百多万人,我们要逐步组织起超过20万人的民兵组织。他们将是我们贯彻党和政府政策的组织,也是我们将治理能力贯穿到海南社会最深层的依托。其意义,远非字面上的民兵可以涵盖。
如果我们最终建设完成了这个金字塔式的军事组织体系,就能对抗国民党反动派几十万的军队。这意味着,国民党至少要动员全广东的反动军队,而这是四分五裂的他们,在政治上不可能做到的。所以这个策略就是海南革命根据地,最基本最核心的军事策略。
政府方面,组建专区政府,将民事、经济等彻底管起来。现在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最主要是足够的人才去建构大政府。所以只能是小政府的形态,再逐步发展。建议设立经济(工业+商业+能源+储备)、农业(农林牧渔)、物价、卫生、建筑、教育(科学)、财政、公安、交运、应急管理、法院、金融办、环境资源等部门,来实施有效的条块管理。
王、冯二人已经听得麻木了,这还叫小政府?那大政府得有多少人?两人心里吐槽。李思华知道他们的反应,笑着解释说,我们中国和西方不同,他们是有限责任,而我们从来就是无限政府,所以绝对的小政府是做不到的,现在部门虽多,但每个部门的人手都极有限。这样分工的目的是将责任明确到人。
几人又商量了一下分工,决定李思华出任党总支部的书记,除了军队的常委外,王武明任党务副书记,而冯百驹也成为常委。冯百驹出任专区区长,李思华给他配的副手是以前淇澳岛的区长姚斌,他比较熟悉李思华关于社会和政府管理的思路。
党政军体系建立起来后,接下来就是土地改革、城市管理等重大任务。李思华也告诉同志们,她正在酝酿一整套的方案,感觉基本成熟后,会提出来与大家仔细讨论协商,定案后再组织实施。
王武明和冯百驹会后都感慨良深。两人都觉得自己就像个新手,暗暗下决心要抓紧时间学习提高,跟上李力胜同志的思路。
第31章 建立海南革命根据地
李思华将建立情报组织放在了极重要的地位。她其实有所担心,担心的自然是广东敌军的反应速度,在李思华部这个历史变量加入之后,还会等到明年3月才大举“讨伐”吗?会不会提前了呢?尤其是考虑到攻陷文昌,对于国民党的影响。毕竟,文昌是国母的家乡,当然也是蒋夫人的家乡,对于广东敌军的政治压力还是有的。
所以她准备做两手准备。
第一是全面强化广东的情报组织,现在组织有了比较充分的人力,这个工作就可以规模性地展开,党组织将在国民党重兵屯驻的广东各个城市,设置情报点,监控这些军队的动向;设置地下交通通讯网络,及时传递情报;在与海南通航的主要近距离的几个港口,尤其是徐闻、雷州、湛江的港口,设立长期观察哨,密切观察粤军出海的动向。其它还包括对广东空军的监视等,她知道历史上广东空军在粤军“讨伐”海南时,曾经出动轰炸。
情报组织的建设,是提前实践我党革命胜利的成功经验,发动群众,结合情报网络,让我们的眼睛无处不在,让敌人的行动无所遁形。这是人民战争的信息战模式。
第二是加快炮兵营的训练。她决心在2个月之内,要完成炮兵营的初步训练。如果粤军在政治压力下提前出动,那么她对抗的杀手锏就是重炮。留下海口区域,就是诱使粤军会首先登陆海口,这样其行军路线大概率可以被预测,到时候集中重炮火力,让这些粤军见识一下民国前所未有的火力!这样的话,虽然她成型的部队,到时可能只有2个营多不到3000人(她考虑有1个营必然要应对地方其它方向。),但即使敌军超过1个师,是一万多人而非历史上的四千多人,她也有把握一击而破。
当然,如果敌军真的还是3月来,那当然最好,届时她手里有一师加一团的雄厚兵力,敌人动员半个广东才可能对付她,应对粤军这第一次兵力不会太重的所谓“讨伐”,自然是一盘小菜。
11月11日,“海南专区民主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冯百驹、姚斌领导成立了政府组织。现在这个“政府”,其实还只有不到三十个人,大部分的“政府机构”都还是个空壳。不过大家热情高涨,李力胜同志说得好,我们先种梧桐树,然而再逐步选择凤凰入住。每个人都身兼数职,推动着革命工作,先在文昌城区及附近展开。
李思华向来不屑于所谓的统一战线,她一直认为那是在面临共同的巨大压力面前,才有一定效果。在多数时候,你如果讲究统一战线,那么一定是己方获得的短期便利,要用长期的十倍甚至几十倍代价来承担。所以她设计的政策,除非没有别的办法,否则根本不考虑缓和的手段。
对文昌城区的社会阶层统计立即展开,文昌城区其实只有三万多人,大多还是临时性的,所以统计并不难。冯百驹等已经将文昌城区的地下党员,逐一召回组织,还组织了一些进步青年,对文昌城区的每一个街区,逐家逐户迅速调查统计。李思华对于这类城区总的思路是,按照士农工商,分类实施临时政策:
一、对于“士”,其实就是与国民党关系密切的当地官僚吏员,一些后世“事业编”的相关人员。这类人中的权力者,全部逮捕改造,声誉差的,法办甚至枪毙;声誉较好的,教育后免职归家。对于纯粹事务性的吏员,坚决法办和枪毙一批有劣迹的,其余的根据重要性,暂时替代不了的,监视使用;可以替代的,替代以我们自己的党员,或者选拔优秀的进步青年。
二、对于“农”,包括地主和农民,地主自然是打击的主要对象,有劣迹的没收田产,惩罚过去的罪恶。所谓声誉良好的,也必须解散奴仆,田产只允许保留每口人5亩地,多余的一律没收。农民自然是依靠的对象,自耕农和上中农保持原样,鼓励和扶持耕作。对于贫农,李思华会有一整套的策略在其后推出,要通过农场和合作社等模式,来实现集体化和基层组织化。
三、对于“商”,这是李思华目前只能缓手的部分。海南只是个海岛,商人的物资流通,对于根据地非常重要,现在只能是既控制又发展。除了限制商业的种类、税收外,李思华还考虑用一些激励措施,来推动某些贸易的发展。
四、对于“工”,目前其实只有一些手工业,文昌这里只有非常初级的“资产阶级”,多数不过是手工业的工坊主,工人也是手工业者。所以主要就是“立规矩”,例如最低工资、工作时间限制等方面。
根据每天不断的统计和调研汇总,很快冯百驹他们就根据这一套思路,在文昌不断出台相关的政策,并以武力保证实施。雷厉风行的行动力,其实也激励了一批有着社会改良理想的当地青年。这样的一天天里,政府组织每一天都在完善,而文昌城也每一天都在改变。
主力部队的进展非常快,12日下定安,13日下琼海和屯昌,14日下万宁,15日攻克陵水,而16日则入山攻克琼中。几乎是一日一城,毕竟这些地方的反动势力,几乎都是少量的保安团,所谓海南国民党的正规军,只有三十三团和二十二团,其实也不满编,装备也很差。所以这些县城,往往兵力只有数百甚至更少,武器大多是非常陈旧的烂货。
攻克城区后,部队迅速分成小队,对区域内那些“豪强地主”,即拥有武装家丁的地主坚决攻击,收缴武器,对于反抗者坚决镇压。一时间,海南的“红潮”震撼全岛,主要集中在海口的海南国民党势力,惶惶不安,拼命催促大陆的粤军出兵。
但哪有那么容易呢?这个时候广东军阀的两大巨头,李济深和张发奎,为了争夺广州,就差直接开战了,暂时都顾不上,而海南起义的消息,也开始在国内传开。
攻克各地,第一优先的事情,都是抓捕那些参与了几个月前,国民党在海南“四二二”清党大屠杀的反动派,海南在422大屠杀中,共产党员和进步群众被杀2000余人,血泪斑斑尤未干,岂能不报?包括文昌在内,只要确证本人参与了422大屠杀的反动派,基本都被枪毙了,有些还是在当地“有声誉”的士绅,曾经有同志建议,是否要放其一马?都被李思华强硬地拒绝了。李思华强硬的个性,也第一次在海南的同志们心中,得到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李思华前世学习党史的时候,就对因为“统一战线”,放过一些屠杀过我党同志的事情,很不以为然。这种退让,当然是因为当时觉得自身的力量不够,例如抗日前期。而往往当时的退让,后来都付出相应的甚至更大的代价。有些建国后都放过了,例如李济深、龚楚。
然而后来的同志有什么资格?能够代表那些被屠杀已经牺牲的同志,去原谅去放过这些屠夫呢?她告诉自己,不是万不得已,自己是不会去组建什么统一战线的,为什么叫“李力胜”?不就是因为这种初心吗?
在海口的国民党海南专员,曾三省和曾继潘,行政督察专员并兼任保安司令部司令的吴道南,以及他的副手丘邱宋,正坐困愁城。
国民党在海南,当下只有几个保安团,所谓正规部队的第三十三团等,只有八百多人。那些驻扎岛内各地的保安团,现在哪敢动呢?尤其在李思华部已经占领的7个县区中,当地的保安部队,已经全部完蛋了。这一次的红潮非比寻常,要让他们组织去讨伐,当然是不敢的。而大陆那里始终没有明确答复出兵的日期,让他们心头如何不焦灼呢?没有想到422奠定的国民党大好局势,半年后就被颠覆了。
几个人说到后来,也只能发闷。没有说出口的担心是,共党要是接下来进攻海口,怎么办?
其实粤军也有人在思考着海南的形势,这个人倒是渴望尽快出兵海南,来镇压共产党。
此人就是蔡廷凯。说到这个人的“积极性”,就要从粤军这几年的演变说起。
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后,粤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李济深任军长,陈可余任副军长,下辖四个师,分别是:第10师,师长陈明枢;第11师,师长陈纪棠;第12师,师长张发奎;第13师,师长徐京唐。直辖一个独立团,著名的叶挺独立团。虽然统合到一个军,其实这几个师都是各有山头,李济深并不能真的全部控制。
北伐开始,李济深率领第10师、13师镇守广东。第11师、12师和独立团参加北伐并成为主力。这2个师尤其是独立团,在北伐中打出了赫赫威名,是第4军最光辉的时刻,被称为“铁军”。其后第几个师都扩编为军,第11师变成了第11军,而蔡廷凯就曾经担任第11军的副军长并兼任该军第10师的师长。
平时此人的政治观点倾向我党,因此南昌起义的时候,被任命为左翼总指挥。可是没想到,蔡廷凯在起义中,突然带着部队离开了既定线路,脱离了起义队伍,而且他还把我党党员,都从自己的部队驱逐了出去,我军因此失去了一部分武装力量。
他带着第10师回到广东,不管是李济深还是张发奎,都对他不算亲热。他因此正急于要向国民党交“投名状”,海南对他而言,似乎确实是个机会。
“红三方面军直属团”打下陵水后,李思华判断暂时已经到了用兵的极限,虽然还可以轻易地占领更大的地盘,但是兵力太少了,不稳靠。于是和冯百驹他们商量,确定第一步的根据地,暂时到此为止,接下来的重点,就是建军和稳固专区政权。
募兵其实从进军各地就同时开始。李思华指示按照“越穷越革命”的原则,重点募集穷苦的农家子弟,本来海南就没有多少工人阶级,也许铁矿工人算一部分?但那个人数也太少了。所以很明显,只能是以农民无产阶级为政权基础。
参谋部已经在万泉河入海口附近,对军事训练基地完成了选址,设立了筹备组,这两天正回调1个营的兵力,作为教导营,负责训练新军,而华海和华洋两艘海轮,已经满载武器,再有两三天,就将送抵北鹅港,交给军事训练基地。民国就是这样,穷苦的人太多,给了安家费,募兵进展就很快,筹备组预计到11月底,即可完成新军主力1.25万人的募集。
李思华让他们在其中先挑出800左右能认些字,比较聪明又体能较好的人员,对于这部分人,她要求经过简单的队列训练后,直接配置到直属团的各个炮兵连,进行炮兵的突击训练。她要让炮营尽快成型,可以操纵重炮。到时用这个来给“剿匪”的国军,以当头一棒。
地方部队的募兵和训练,则是在7个县区由派驻部队募集,在当地设立军事训练基地,训练轻武器以及基本战术。当然最好的兵,主要是送到军事训练基地,以训练成为主力正规部队。每个县区现在驻扎有1个主力排,和半个重机枪班。而其余主力部队、各个炮兵连和大部分重机枪的队伍,都将回到文昌,与留守的一个主力营,共同组成警戒海口方向的武力。
扩军这已经是第二次,军地的同志们多少有了些经验,她可以省点心。所以她这几天的工作重点,还是放在了尽快建立稳定的政权上面。
11月17日~19日,她召集王武明、冯百驹等总支部和专区政府的主要领导干部,召开了一个很长的会议,连续三天对政府工作的重点和方向进行了全面方案的阐述,并与同志们进行了详细讨论。
第一个重要的方面,当然是土地改革和农村管理。
而这个领域基本上就是三个问题“农地、农业、农村”,简称三农。
关于农地。李思华指出,根据她掌握的信息(当然是根据后世的信息),海南的耕地可以发展到600万亩以上,目前已经开发的其实不过半数。按此数据推演,主要为农民的海南居民,人均耕地可达到3亩以上,户均可达到12亩以上,理论上吃饱饭是没问题的。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海南人都吃不饱,整体粮食不够,需要从区外输入。粮食自给,本身应该是我们发展农业要解决的根本目标之一。
“打土豪分田地”是革命的基本手段,但打土豪容易,分田地其实根本不是那么简单。
她举了例子,例如一个三口之家,都分了9亩地。其中一家是夫妻两人壮年,带着一个已经能干活的半大小子,分田后就可以活得很好,因为3个人都是强劳力,即使没有大牲畜,也能照料好田地和种植。另一家,却是一个寡妇带着两个还没长大的孩子,3个人都是弱劳力,你说结果会怎样呢?有田也肯定耕作不好,也许最后就被生活所逼,要卖掉一部分地求活。
类似这样的情况很普遍,这样长此以往,农村的老弱,最后还是会陷入贫困,农地也会被迫失去,而少数的家庭,则从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土地,农村新的阶级差异和剥削阶级就可能形成,去了旧的地主,新的地主又开始出现了。怎么办?我们的政府去强制吗?管得住吗?
按照马恩思想公有制的逻辑,解决的方式是集体化,例如合作社。基层组织应该团结尽可能多的农民家庭,彼此互助,还可以集合集体的力量,采购大牲畜和其它生产工具。看上去很美不是吗?
可是新的问题并不少,例如“大锅饭”,因为劳动者之间的体能差异,以及智力差异,甚至还有努力程度的差异。这会导致有的人贡献大,有的人贡献小,如果不管怎样,都是平均主义,那么肯定有体能和能力的,就会感到不公平,很可能消极怠工,反正干好干坏一个样嘛,我干嘛拼命出力?其他人有样学样,结果最后大家都不出力,这地能种好吗?其它工作能干好吗?
而且如果合作社是自行组织,那还会出现所有人,都排斥那些劳动力弱的家庭,不管他们的死活吗?
听到这里,很多同志已经觉得傻眼了,确实是复杂啊,原来根本没有想那么多,那些觉得把地分了,就是革命成功的同志,突然觉得自己想得实在是太简单了。
李思华继续阐述。
平均主义似乎是个坏东西,它把效率搞得低低的,让人们不再有积极性,导致总体组织难以进步,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平均主义。
我们的发展方向,是要将无产阶级提升为共同富裕的有产阶级,而且必须是越来越共同富裕。
所以什么是共同富裕?要理解这个概念里面,还是具有一部分“平均”的内涵,即每个人的富裕程度,可以因为能力等因素而有差别,但这种差别,必须是受控的,不能出现贫穷者快饿死了,而富裕者可以无限制地富裕下去的情况。
例如有人收入是平均收入的100倍,而有的人则是平均收入的1/10不到,当这种情况普遍了,还能叫共同富裕吗?
马克思指出的劳动分配原则是:不劳者不得食,少劳少得,多劳多得。这句话里面,不劳者不得食,我认为是正确的,我们革命不是为了拯救懒人。
但后面这半句“少劳少得,多劳多得”其实是有缺陷的,因为没有加上限制性。
所以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呢?我并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我和同志们一样,都是一个脑袋,没有多长几个脑袋。我接下来给出的方法,也未必正确,也许也有大的纰漏,但希望同志们不断完善,或者提出更好的方法。革命,本来就是应该不断调整、不断进步的。”
第32章 农地、农业和农民
关于农地,李思华现在设想的方法是:
一、如果有家庭觉得有能力,能自行种好被分配的土地的,允许不加入合作社,我们承认这种选择。但不能是党员,不得雇工,我们不能允许出现新的佃农和剥削。当然,我们随时欢迎这些自耕农,重新改变主意,加入合作社,但不得强迫,也允许他们如果对加入的合作社不满意,可以自由退出。
二、组织要解决的,最重要的就是将农村的老弱家庭组织起来,形成合作社,用集体的力量,克服单户的弱劳动力缺陷。党组织和政府,要将财力向合作社倾斜,例如支援大牲畜和积肥,民兵要支援农忙时的劳动力。
三、在合作社内部,我们先简单粗暴地规定,最高收入不得超过平均收入的五倍。限制条件是什么呢?以稻米种植为例,目前海南的亩产不过200斤,我个人认为,在推广积肥、梳理种植技术、增加大牲畜深耕等措施后,平均亩产较大概率能接近300斤,而一个人3亩地的话,那就是900斤。
我们需要对老弱进行保护,例如我们核算下来,必须保证每个人600斤稻谷,才能有基本的生活条件。那么600斤以上,还有300斤差额,如果政府按照差额的60%,征收公粮180斤,那么剩余的120斤,才能依据不同劳力的贡献,进行多劳多得的分配。在这样的分配机制下,就很难有人获得超过5倍平均收入的分配。
四、分配进行考评,实际上就是后世的工分制。后世对工分制诟病很多,但其实它能存在那么久,自然有它的合理性。工分实际上是一种虚拟货币,是生产队这个小生态的虚拟货币。
同时需要对强劳力们进行教育,让他们认知,扶助贫弱,本身是他们获得较高回报的条件,否则就请出去单干吧,不允许出现在合作社里,觉得自己吃亏而愤愤不平,结果让他出去,又舍不得的情况,我们是来去自由。
五、合作社必须建立基层党组织,党组织要对劳动力进行教育和考核。我们不养懒人,即使是弱劳力,也必须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和服务。基层党组织要及时开除懒人家庭,不能让一颗屎坏了一锅粥。
六、农地绑定家庭人数。如果分田,只是让农民平均分到土地,获得财产权的契约,那我们本质上不就是在推行财产私有化吗?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为主的生产,所以土地本质上是全民所有,对农民是土地绑定人口数量的永续承包制。例如一个四口之家,有一个人进城务工了,那他会有务工的收入,农村的家庭,就必须公平地减少3亩地。总之有几口人,就给几个3亩地。而这些农地不得买卖和租赁,永远绑定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