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9节
一个大的问题是水源,她在船上已经带来了一些打井的设施,要尽快选择打井,其实基地的选址,是和能否打出井水是息息相关的。另外还要利用地形在山中建设小水库,留住雨水。以后那么多人,现在的淇澳渔村的水源可能不够。难道这个时代搞海水淡化吗?不太现实。
过了一会,苏琪南和几位同志过来,带她和曹子卿等人,一起去和苏家老人们碰头,他们要选择好一些建设地址,尤其是码头的位置。
苏家几乎所有的人都聚集在了南沙湾,等待他们的到来,这件事让苏家所有人都轰动了,都跑来看热闹。还有一些已经知道了消息的其它村民。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和孩子,非常好奇地看到主事的人居然是一个年轻女子,好像琪南哥也听她的话呢,好厉害。
李思华和苏家老人、包括其它几个有威信的壮年渔民,很快就确定了南沙湾适合修筑码头的位置,南沙湾的北侧,天然地形成了圆弧线的海岸,所以南侧如果修一段堤坝,深入海面,就能三面合围,形成一个适合海船停泊和货运的小港口。
李思华计划从南侧南沙湾的终点,向海面修一段竖直的堤坝,按照渔民们对海水深度的了解,她估计修100米左右的长度,就足以让500吨汽轮停泊了。
接着苏家老人们带着他们,考察了几个附近便利取山石的地点。比较方便的是,淇澳岛不缺竹林,这样可以用竹子编制大量竹筐,当地百姓家里的很多用具都是竹编的,当地渔民不缺乏基础竹编的技能。
她已经安排购入一批炸药,用以施工。为了加快速度,她计划大量使用炸药,用炸药开山石,然后再将比较大的石头炸碎。将碎石用竹筐装在一起,然后倒入洋灰浆混合,凝固以后,就被竹筐约束着形成了一块块基本平整的“巨石”,这些“巨石”就构成堤坝的主体,近海的地方挖沟填入,稍远的地方直接将之沉降海底,逐渐形成一道梯形向上收口的竖直堤坝,堤坝的表面到时再用洋灰抹平,就基本建成了。
上午安排好堤坝的相关事宜后,到中午,同志们都起来了,吃过午饭,大家开会,参与人员主要是这一批的五十余位同志,以及原部队的参谋组人员。按照李思华的逻辑讨论形成接下来的工作安排。
协商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项:
一、基础设施建设:除了港口堤坝外,当然还包括几个军事训练校场,配套的营房、武器库和生活设施,2~3个小水库,每个营房打井以及新渔村、小学校、粮库和其它仓库建设等;
二、后勤补给:除了香港—淇澳岛的海运航线外,还要开辟中山区域与淇澳岛的陆海供应链。
生活物资中最重要的当然是粮食、肉食和蔬菜这三项。
粮食比较简单,通过香港市场购粮可以大批量海运,粮库储存。
肉食比较麻烦,这是快速增强士兵体质最必要的物资,但是不耐储存,当时可没有现代的冷库,难道每天从香港运输吗?这会增加风险。商量下来只能是几项措施并举:寻找背阳阴冷地域,挖地库储存,延长保鲜期;增大腌肉食用量,抹盐当然能够较长期保持肉质;购入当时先进的捕捞船,利用渔民人力资源,组织相对远海的捕鱼,在肉食中增大鱼肉的比例等。
最麻烦的是蔬菜,蔬菜更不耐保鲜,难道让大家天天吃咸菜吗?短期除了运输似乎也别无它法。解决蔬菜问题的需要,使得建立与中山区域的供应链体系,显得尤为紧要。中长期而言,自然必须在岛上建立蔬菜生产。岛上可怜的那点农地,用来种粮食的话,收成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但用来种蔬菜,还是能满足很大需求的,而且山中还可以开辟多块小面积的蔬菜地。
种植蔬菜需要肥料,将使用化肥和农家肥结合的解决方案。广东是全国使用化肥最早的省,一度使用量占全国49%,有一定经验;而未来岛上人口大几千,能够生产的农家肥也很可观。所以未来解决蔬菜自给,还是有希望的。
三、武器弹药补给:这个是高度机密,不在大会上讨论。会后将设立武器小组,仅在武器小组内部安排工作。
四、扩军和士兵来源解决:李思华公开了她关于从山东募兵约三千人、组建山地团的计划,在会场上引起了极大轰动,干部们都激动万分,我们要大踏步地发展了,这意味着扩军十倍以上!
在山东募兵是个艰巨的任务,要组织精兵强将组成的小组,去山东完成。从参谋组会抽出数人,此次新加入的党员同志们,更是招募工作的主力。
五、海运组织:李思华也介绍了目前在上海购买大船的进展。组织将拥有两艘2500吨级海轮、可以进行远洋航运的消息,同样震撼了整个会场。需要建立强力的海运组织,在海员中进行政治教育,逐步在目前海员团队的基础上,建立起政治思想同样过硬的我党海运团队。短期内,在山东的募兵,估计还有一些家属,将通过这两艘海轮运回淇澳岛。
六、军事训练:最近2个月左右是无法保持前期的训练强度的,暂时需要军队将精力投向基地建设。李思华说,我们是人民的军队,要学会一手拿枪,另一手建设。这两个月军队只能保持最低水准的训练,大量的时间,要花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七、政治思想工作:这方面仍然是李思华主抓。但她内心知道,新来的五十余位同志,目前还未必完全信服她的领导,尤其对于她主张的理论和思想,都必须通过这一阶段来完成“洗脑”,获得大家的认可,也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水平。否则到时三千士兵的政治思想教育,难道光靠她自己吗?需要形成一个坚强的团队。
最后,李思华总结说,根据以上的工作,时间进度的需求也就很清楚:预计海轮会在两个月内从上海南下,所以必须在两个月内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后勤补给完善、山东募兵三大工作。
在募兵到达后,立即将重心转到军事训练上,参谋组的同志,已经熟悉了我们的训练方式,而这一次加入的五十余名党员同志,大多数将和新兵一起训练,仍然是三个半月必须完成,并形成初步的战斗力!
所以全部工作的完成时间最多六个月,六个月后我们将开启新的大行动!在这里,李思华卖了一个乖,她神秘地一笑,说具体是什么样的大行动,现在需要保密,但一定是同志们现在做梦都想不到的,前所未有、开天辟地的大行动!这下子全场都坐不住了,但是李思华就是不说,告诉大家好好地做好当下的工作,先不要想太多!良久,大家才把激动的心思安定了下来,将注意力重新转向了当下的工作安排。
从下午到深夜,在场的八十余位同志,根据上述七大工作内容,在各位同志以往社会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分工,组建了基建、后勤、武器、募兵、海运、军事、政治这7个领导小组(工作部),落实了每个工作部的负责人。在7个工作部之外,还有龚光宗为主的财务管理小组和苏琪南为主的外联工作部。这样的7+2格局,就将这几个月的工作统合起来了。
第16章 建设与募兵
时间不能浪费,4月29日,这7+2的九个临时部门就开始各司其职,全力组织和运转起来了。不过人手实在是紧张,队伍只有三百多人,渔村现有的壮劳力总共也只有一百多人,合计不到五百人,那么多项的工作,自然人力紧张。
根据协调,主要的人力先投入了港口的建设,尤其是堤坝建筑,完成小港口的建设,才能保证物资的供应和其它工作的顺利开展。
淇澳岛不缺山,岛上高山连绵起伏,100米以上的山有18座。考虑的主要是运输问题,所以选择的就是最近的山峰,进行开山炸石作业。一早部队就到了现场,安排部分士兵先挖开土方,露出石头后开始布置炸药。另一些士兵和渔民劳力,开始夯土整平从炸石场到海滩的碎石运输道路。也有一部分士兵和渔民被安排去砍伐竹林,准备开始制作竹筐。
而两艘汽轮今天将出发,去运回留在中山的马车,畜力在这个时代还是很重要的,并且已经电告在中山的管事,购买一些建材、牛马和大车,以及牛马饲料,让汽轮从中山的唐家囤港口运输回来。基建的需求,必须扩大在岛上的运输能力。
华海航运,近期已经通过李家,在香港聘请了十来个专业人员,将基础的摊子撑了起来,几个留在香港的同志或者同志的家属,也被安排进入了华海航运,以便控制住公司的管理。所以现在华海看起来,已经是一家近二十人的,正常发展中的航海公司。
今天华海聘请的两名工程师,也会过到淇澳岛,他们会指导堤坝的修筑。
下午,李思华送别了募兵小组和海运小组,募兵小组去山东,有12人,还派遣了一个排的队伍负责保卫工作,总计44人。而海运小组有7人,他们去上海,与在上海招聘的海运人员一起,组建两艘大船的航运团队。两个小组都通过汽轮先到中山,然后在唐家囤找船去山东和上海,尤其是募兵小组如何携带武器,就要靠他们自己发挥聪明才智和能动性了。
白天忙忙碌碌,安排好基建、后勤等工作后,直到傍晚,李思华才有时间和武器小组坐下来协商,武器小组包括曹子卿、唐干林、另外几名军事组成员和这一次新加入同志中相对熟悉军事的几位,其中一位是李朴,三十岁的他也曾经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虽然没有正常毕业,但基本的军事素养是有的,也曾经参加过粤军,担任过营长,后因接受我党革命思想而退出粤军,其后主要在广州配合刘尔崧从事工运工作。
她全面地介绍了在上海目前进展中的武器采购,通过美军少校,可以搭建起与美国军火商的采购通道。然后她介绍了自己对此次武器装备采购编制的基本内容,以及如此设定的原因。大家都非常激动,这无疑是大手笔。
李思华要求武器小组基于她的编制设想,先用几天时间深入研究编制,形成细节的采购计划。然后再出发去上海,接替并不太懂武器的李家管事,与美国军火商进行专业的谈判,完成采购。武器装备需要在海轮南下前,送抵上海,然后装载到海轮上,用海轮运输回来。海轮中途还要在青岛港口停靠,将募兵群体接上,然后武器和人员一起,运回淇澳岛。
一点时间都不耽误,吃过晚饭后,政治思想课又开始了,战士们已经熟悉了这种方式,而新加入的同志们则很好奇。这个时代本身电力尚未普及,晚上也做不了其它工作,所以上政治课他们都可以理解,但未必有多么重视,他们以往熟悉了各种领导和运动中的演讲和培训。不过随着李思华的讲述,他们的神情变得越来越专注而严肃。
李思华今天的教育培训,是谈我党需要一只怎样的军队。
“我们这只军队,目前还是游击性质的孤军,其实尚未达到我党真正需要军队的标准。”这句话让他们一愣,她是说我们的军队还不够强吗?
她首先解释了我党的基础是工农联盟,因此需要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理论,接着说:“要建设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需要怎样的一只军队呢?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军事体系,而不仅仅是一只孤军。这个军事体系,需要有进攻、守卫和基层的三重体系。进攻的体系就是我们类似我们今天正在建设的党军,是伸出去打人的拳头。而守卫的体系需要有地方党组织领导的地方二线武装,他们在一线军队进攻的同时,能够进行支援,并在敌军进攻根据地的时候,进行周旋和守卫。”
“基层的体系则是民兵,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将老百姓组织起来,形成一定的自卫能力。民兵能够抵御少量敌人的进攻,保护村庄和农业生产,同时形成区域面上的广泛而严密的情报网络,使得敌人如果进入根据地,就变成瞎子和聋子,而我们则享有最清晰的情报,这就能构成巨大的信息差距,弥补我军可能的军事力量差距。”
“这样的三层体系,就能构成一个由上到下,又由下到上的双向体系。由上到下,使得我们党组织通过这个体系将我党的政策和军事组织深入基层,将根据地所有的资源和人力统合起来,向一个方向发力。而由下到上,则是因为根据地所有的人力都被组织起来,反过来能向党组织提供最大的资源组合,使得我党得以发挥远超常规军事想象的能力。”
“所以我党需要的,从来不是单纯的军队,如果只有军队,那只是脱离民众的孤立力量。我党需要的,是一个被强大正确的政治思想统合起来的军事体系,是体系而不是单兵。”
“军队是鱼,人民是水,鱼水一体,鱼才能保持最大的生命力。”
“大家都知道,这一次能够扩军,是因为我们抢劫了英帝国主义的银行,但这是短期不得已的战术,可千万不要以为,我们今后一直都能够这样做,哪有那么多的帝国主义银行好抢?”
战士们都哈哈地笑了起来。李思华继续说:
“所以不要混淆了短期战术和根本战略,短期通过特殊手段,加速尖兵部队的建设,正是为了长期能够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终究,我们需要建设的,是军事体系,而建设这样的军事体系,才能保证我们是人民的军队。”
“从理论上,这就是我们未来行动计划,需要实现的根本目标。”
李思华的培训内容,对新来的同志们而言,是打开了思想的新天地。她的培训,最厉害的就是严密的逻辑和系统化,你可能因为本能的直觉反应,一下子不同意她关于某个单点的思想,但等到她一整套逻辑说下来,就会让你觉得她关于那个单点的思想,也是正确的。新同志们,开始觉得原来的认知被打破了,新的思想方向,似乎大门被逐渐打开。
忙碌的一天结束,李思华疲惫地回到了窝棚,隔壁窝棚战士们的呼噜声,让她一时难以入睡。她静静地想着,世事如棋局局新,我的新局已经开启,会像我计划的那样顺利吗?
第二天,开山炸石加速进行中,战士们先将破碎好用的石头堆积分布,累积到一起,等待有了马车和牛车后进行运输。好在昨天搬场带来的物资,支撑几天是没有问题的。渔村居民的老幼都被雇佣,加紧用战士们砍下的竹枝编制竹筐以及一些其它竹制用具。全面的准备工作已经有条不紊地执行中。
下午就进行了制作竹筐“巨石”的试验,当地渔民还从来没有使用过“洋灰”,很多人好奇地围观着。只见在海滩上,战士们将洋灰加水拌浆后和碎石粗砂混合在一起,搅拌后倒入竹筐内装满。这样稀糊糊的一堆,到明天就会变成一块刚硬的巨石?真是稀奇。李思华看着他们,却不由叹了一口气,这样最粗浅的现代科技,在我们老百姓面前,也被当成了神技。中华的复兴,任重道远啊。
过了三天,汽轮才终于从中山返回了淇澳岛,几十匹马、十头牛,以及一些建材包括牛马的饲料,终于运到。原来运牛马这类活物真的是比较头疼。牛还算好,比较蠢笨,比较容易拉上船。马就不同了,精得很,对于上船这种超越它们经验的事物,非常惊恐,在拉它们上船的时候非常抗拒,最后需要一匹匹地安抚,慢慢地拉上船,到了船上马也很烦躁不安。当然经过这一次后,这些马再次海运就会好很多。
物资和运力到位,工程速度陡然加快,按照工程师对李思华设想的具体工程设计和指导,战士们和渔民中的壮劳力来回穿梭,挖坑、填石、堆垒,几天后堤坝深入海水,就需要用渔船接驳建材,再投放海底。工程师们已经在指导先用竹竿在边界范围插入海底,形成临时栅栏,巨石们届时需要被投下在栅栏之内,一层层叠起,还要保证上一层压住下一层巨石之间的缝隙,用压力使其稳固。
后勤小组的勘察工作也基本完成,在没有人烟便于隐蔽的淇澳岛右翅,选择了总共5个军事训练营地,都选择的是山中比较隐蔽的坡地,坡地比较低的地方,会夯平成为校场,而营房等设施则依坡而建,总体还是按照以前的原则,每个营地主要包括共同训练、专业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和山地训练这些主要功能模块。几个军事训练营地之间相隔不远,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按照当时的交通条件,如果彼此相隔太远,呼应起来就比较麻烦了。
每个营房,他们都已经选择了几口井的打井位置,具体要看能否打出水,否则营房的位置可能还要调整。
三个蓄水小水库的位置也已经选定。一个比较大的水库的位置,在淇澳岛的右翅,离开营房不远,以方便部队使用。另外两个都是考虑未来家属区的水源问题,所以都选择在淇澳岛左翅。建设的方法,比较类似现在建筑港口的堤坝——在有水源的山谷的适合位置,用“巨石”垒砌堤坝,截断山谷,形成小平湖。
其它新渔村、小学校、民用粮库等设施比较简单,通过和苏家为主的居民领头人协商后,都已经基本确定,这些建筑都只需要简单的图纸,小组中就有同志能够绘制。香港和中山两条航线为主的供应链,也都已经安排好。
所有农地全部改种蔬菜的计划,让原居民有些担心,不过在向他们保证公司粮库,会一直存储最低基数的粮食,并让他们的代表参与管理监督后,他们还是同意了,因为单从经济效益讲,种蔬菜卖给“公司”肯定比种粮食强得多。部队计划自己种植的蔬菜地,在几个营房选址附近,也已经找了一些。
比较麻烦的是肉食储存,到现在还没有找到那种阴冷之地,何况太过潮湿。看起来还是只能多食用腌肉香肠之类了。捕鱼船已经订加急订购,预计半个月后就会到位。
看到基础设施和后勤供应链建设都上了轨道,李思华放下心来,同志们虽然经验不多,但热情和认真弥补了不足。思忖再三,她决定自己要和武器小组一起去上海,因为武器和海轮采购这两件大事关系重大,她自己不去亲自掌控的话,说老实话还是有些不放心。
于是接下来的几天,她安排好了离开后淇澳岛的工作安排,设立了一个5人集体领导小组,参谋组中的唐干林、黄敬,党员中的姚斌、苏琪南和郑伯涛。
姚斌现年26岁,中学毕业,在当时也算个知识分子了,他就学于雷州中学(省立十中),就是后世有名的岭南师范学院。雷州中学革命风气极重,屡起学潮,他早早就受到革命思想熏陶,毕业后到广州谋生,很快投身于我党的工人运动之中。
郑伯涛28岁,是个老工人,广州底层市民出身,曾经在广州多家工厂做工,也当过港口工人,对于港口作业比较熟悉,以前他一直是刘尔崧工运活动的得力助手之一。不过这一次他坚决地留了下来,因为认知发展军队,才是革命的最好途径。
李思华觉得这两个人在这批同志中,算得上是比较老练的,性格都比较沉稳,思维也比较缜密,在同志们中威信比较高。
因此她和这两人几次长谈之后,让他们和苏琪南、唐干林一起负责起淇澳岛的总体事务。黄敬则主要是管理部队,安排士兵们施工的相关任务。
5月5日,去上海的海运小组首先发来电报,他们已经顺利地抵达了上海,已经与在上海聘用的团队汇合,开始了工作筹备。由于购船协议已经签署,短期主要是全面接收船舶,并对船舶内部进行一些改造,因为未来在山东会接上大量人员,船上必然人员密集,必须考虑那么多人的住宿、餐食、消毒和防疫。还要考虑那些武器装备的秘密储存空间。当然还有完成对船员团队的考察、招聘和组织,以及购买粮食准备发运青岛。
5月8日,去山东的募兵小组也发来电报,已经抵达青岛。他们接下来,会在青岛港租赁足够的粮食仓库;在青岛郊外,寻找适合临时作为“流民大营”的聚居地,并临时搭建足够数千人居住的窝棚,建立起相应后勤管理体系;迅速购买和租赁足够的马车,以便深入流民聚集地进行招募。小组将一分为四,在青岛的管理组,以及济南、泰安和聊城三个招募组。
这两个小组到上海和山东,都是采用的同样模式,走的海上,这样便于隐秘地携带武器。例如上海航运小组,就是先从中山包船到福建,再从福建包船到上海。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思华与曹子卿商量,她和武器小组将于5月10日启程,参考航运小组的北上模式,坐船到上海。小组主要人员包括她、曹子卿、李朴、龚光宗和其它两位同志。在其它同志的强烈坚持下,还是带上了一个班的保卫兵力。这样14位同志去上海。
当然,步枪太长,不便于城市机动。所以包括航运和募兵小组,出发的士兵都是“双枪将”,每个人随身带两把驳壳枪,然后至少一挺到两挺轻机枪,平时装在箱子里,当然还有若干手雷。
一切准备就绪。到5月10日出发前,小港口已经基本完成建设,毕竟工程量不大。两艘500吨汽轮已经可以直接停泊港口装卸,供应链因此而建立起来了。完成港口建设后,工作重点已经转向了新渔村、小水库等方面的建设。
5月10日,李思华团队出发,她没有让汽轮专门送他们,不想因此而耽误淇澳岛建设工程必要的物流供给。另外让人租了艘船,他们启程去中山唐家囤港口,从那里再去上海。
第17章 浪奔浪流上海滩
5月15日早晨,李思华一行人已经在福建到上海的客轮上,武器自然是随船托运,他们伪装成一伙商人。
早晨李思华来到甲板上,看着刚刚升起的太阳照耀下的美景出神。船头分开水路,激起了层层海涛。银白的浪花掠过船舷,然后在艇尾,汇合汹涌的波涛,留下一条银光中带着点滴阳光照耀下金芒的水带,水带传导到远处海面上,让海面泛起了万顷波光。
过了一会,曹子卿和李朴也来到了甲板上,他们向李思华这里凑了过来。几人轻声地聊起了这一次的武器装备和编制。说着说着,李朴的脸上不由自主地带上了兴奋的表情,他对这次李思华的轻步兵团的编制很满意,除了重炮外,这样编制的队伍,战力将一点都不逊色于同期日本常设师团的步兵联队,而如果是山地战斗,恐怕战力,还要远胜日本的步兵联队,他对编制中单兵那种武装到牙齿的热兵器和冷兵器的组合,印象非常深。
但说道后面,他又叹了口气,说:“可惜这样的精锐军队,我们现在只能组建一个团。民国的军队虽然多,但在这样标准的列强军队面前,战力实在是太弱了。”在刚才的途中,其它几位同志也凑了过来,聆听着他们的谈话。保卫的士兵,不由得在边上散开警戒了开来。
李思华问李朴和大家:“国民党也好,北洋军阀也好,为什么不组建我们这样的军队呢?我国毕竟是那么大的国家。”
大家七嘴八舌地回答起来。有的说是因为国民党和北洋这样的政府,其实没有钱,他们还时常向列强借款呢;有的说这些旧军队士兵没有政治信仰,不要说残酷训练,很多还是吸鸦片的双枪军,根本无法训练成现代军队;还有的说中国没有现代工业,武器主要都是向列强购买,成本奇高,难以承受。
李思华安静地听着他们各种方向的思考,然后说:
“你们说的这些都对。总结起来就是,国家孱弱、一盘散沙、军人愚昧、政府腐败。所以都是“定体制”,即一定都是体制问题。那么根本的体制问题又是什么呢?”
大家安静了下来,有些人把自己要冲口而出的回答又咽了回去,他们本来想说,因为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反动嘛,所以搞得民不聊生、国家孱弱。我们革命,不就是为了打倒这样的旧体制,创造一个能解决这些问题的新中国吗?不过他们知道,如果答案那么简单,李思华也就不会问他们了。
李思华继续说:“我国的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之所以反动,是因为他们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在国民身上敲骨吸髓的剥削食利阶层,整个国家形成了一个反动政治思想主导的政府,与剥削食利阶层以及底层民众的三层体制结构,政府靠盘剥农民的赋税而生存,他们不敢针对食利阶层,因为他们的统治地位和暴力工具,本来就是食利阶层供给的;食利阶层又从底层民众中,盘剥地租等收益,最后搞得底层民众家破财尽,陷入极为悲惨的境地。”
“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都要有足够的资源和资本。西方列强的崛起,欧洲靠掠夺殖民地;美国靠自身广大优质国土和庞大的内部资源,靠掠夺黑奴;日本则靠内部掠夺和侵略邻国,包括我国。那我国靠什么?”
“很显然,解决这个体制问题,最根本的就是消灭中间的剥削食利阶层,夺回的利益,一方面可以反哺底层民众,组织起底层的力量,并获得他们的衷心支持;另一方面,当然就还是把这些利益投入现代工业,发展大工业体系。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在本质上,建立起与列强可以对抗的现代军队,包括现代工业。”
“所以我党的宗旨之一,必须是强调阶级斗争。什么是阶级斗争?就是要坚决地消灭掉这个中间食利阶层,不让他们继续占有任何获利的土壤。什么叫砸碎现在的旧世界?那就是要踏着食利阶层的尸骨,来筹集我们建设和发展新世界的第一桶金。”
李思华的讲话,犹如一桶冰水浇在了同志们的心上。她的思想根本不考虑所谓的“道德感”,完全不掩饰地将残酷的逻辑,血淋淋地展现出来。但当你冷静下来去思考,去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思想逻辑,具备强大的说服力。
5月18日,李思华一行终于到达上海,航运小组的同志们接到他们后,一起来到了法租界的福开森路,他们已经在这里租赁了一栋比较大的私人大宅,还在不远处租赁了一所小一点的私宅。选择法租界的原因是这里是旧上海最高级的居住区,购买海轮是“大生意”,当然要匹配必要的“档次格调”。
到达居所,很快李思华召开了会议,听取了航运小组的工作汇报。由于已经支付了头款,目前航运团队已经接收了这两艘海轮,并正在组织对这两艘船的内部,进行一些临时居住性和仓房改造,并依靠已经招聘的海员团队,对海轮进行全面检验,以保证船舶随时适航。
目前海员基本招聘完成,唯一没定下来的是船长,但他们已经物色了三名人选,想请李思华最后来拍板。李思华看了三人的简历后,对其中一人比较感兴趣,她只是先对其它两人面试,最后再和她感兴趣的那位沟通。
更重要的当然是武器采购,她安排管事,立即约见那名美军少校,强纳森.杰恩,约他到附近另外那所比较小的私宅喝茶。航运团队要和武器小组分开,各自推进。
杰恩马上就答应了会面,发财的贪欲早已让他急不可耐,他都已经催了管事好几次了,终于被管事通知话事的主人已经抵达,这让他非常开心。
他已经联系好了他的“好哥们”,麦肯恩家族的罗伯特.麦肯恩,麦肯恩家族是美国军界最近几十年中崛起的新兴家族,影响力已经很大。罗伯特.麦肯恩借助这层军中关系,成为了颇负盛名的军火商,实际上就是麦肯恩家族的钱袋子之一。